承德市基岩工程地质条件

承德市基岩工程地质条件

一、承德市区基底岩石工程地质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何照,张小刚,白玉珍,葛阳[1](2021)在《河北承德某高陡边坡治理及植被恢复研究》文中指出高陡边坡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某区,紧邻省级高速公路。大面积路基开挖导致公路两侧边坡失稳及植被破坏,给车辆行人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结合该边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设计了稳定护坡的浆砌石挡墙工程、格构护坡工程,以达到稳定坡体,消除地质灾害风险的目的。针对承德地区气候土壤结构,结合乡土植物特点,在护坡工程的基础上,讨论了该边坡植被恢复方案。以期恢复本区域生态廊道,优化行人视觉感受。

多晓松,多桂林,王亮,李晓露,宋江涛,胡冲[2](2020)在《承德市磬锤峰工程地质认识浅析》文中提出由于近些年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导致大气环境不断恶化,酸雨增多,致使磬锤峰风化加速,磬锤峰体表面出现多处裂隙、凹槽,对磬锤峰稳定性及整体性造成严重威胁。为制定磬锤峰保护方案,作者从岩层产状、岩石抗压强度、风化强度等工程地质角度分析研究,出现裂隙及凹槽的原因是差异风化、雨水溶蚀等,为磬锤峰"空天地"一体化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王自力[3](2019)在《基于GIS的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研究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诸多城市问题愈发严重,居民日益增长的城市空间容量需求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供应之间矛盾突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其保护需求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能否合理展开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关乎城市未来的长久发展,科学有效的地下空间评估是其关键所在。文章在国内外既有研究中涉及到的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开发难度、开发潜力、综合价值等概念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地下空间可实施性的概念,用以探讨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街区地上与地下、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对相关理论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评估体系中各指标在地下空间不同深度层次的权重。在此基础之上,选取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为评估方法应用的实证评估对象,并依据评估结果提出了地下空间利用的优化策略。文章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进行了明确;第二章作为文章的研究基础,界定了GIS、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等概念,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并介绍了构建可实施性评估体系所涉及到的地下空间分层理论、层次分析法及GIS空间分析等理论和方法。第三章构建了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指标体系,并从不同的竖向深度层次分别确定了可实施性评估指标权重。第四章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实证评估对象,基于GIS平台对多源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处理,结合第三章评估指标及权重得到了该区域地下空间不同竖向层次的可实施性评估结果。第五章在可实施性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利用及可实施区域分布现状并提出了地下空间规划提升改进策略。第六章对文章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文章对后续其他地区及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相关评估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概念补充及方法理论支撑,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限定内容为重要前提的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全面可实施性评估方法和技术,是补充完善现有城市地下空间及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践活动的技术依据。

张大伟[4](2019)在《抚顺西露天矿北帮边坡在地下开采条件下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在露天矿边坡下进行煤层开采时,边坡岩土体的受力与变形在地下采动的影响下会变得更为复杂,其稳定性也会遭受较大的影响。本文以抚顺西露天矿北帮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强度折减法和极限平衡法计算稳定性系数以及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等多种方法,研究了地下开采条件下露天矿边坡的变形规律和破坏机理、采空区的处理以及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评价等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以往西露天矿区的勘察设计资料,在掌握并梳理研究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及水文地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因素,重点分析了地下开采对边坡稳定会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1)地下开采降低了边坡岩土体的强度;(2)地下开采打破了边坡坡体内原有应力的平衡状态;(3)地下开采使边坡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改变。(2)通过对研究区地质条件的详细研究并结合理论分析,确定了西露天矿北帮边坡在地下开采的影响下会产生整体滑移和局部倾倒变形的破坏模式,并按其破坏模式将其变形破坏区域划分为潜在滑移破坏区、倾倒变形区和沉陷变形区。(3)运用数值模拟对地下煤层开采条件下露天矿边坡的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在地下开采条件下,西露天矿北帮边坡岩土体的变形由露天开挖时单纯的向临空面滑移变为了下沉与滑移组合的移动方式,并且边坡的位移与变形量相对于单一的露天开采时明显增大,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其位移与变形量呈非线性不断提高。(4)运用数值模拟对地下煤层开采条件下露天矿边坡的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在地下开采条件下,露天矿边坡主要表现出地下采动的变形特征,并且按其变形特征将边坡分为拉张变形区、开采沉陷区和鼓胀变形区等区域。(5)综合数值模拟、稳定性系数计算和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西露天矿北帮边坡在未进行地下开采时处于稳定状态;地下采空后,其稳定性将大幅度降低,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西露天矿北帮边坡会产生滑向采空区的剧烈破坏;当采用充填开采时,露天矿边坡整体呈向坡内位移的趋势,但是采用充填开采有效控制了边坡的位移和变形,使其整体稳定性较好,露天矿边坡的局部台阶可能会发生破坏。同时由于边坡整体的位移,坡顶断层F1上盘岩土体将沿其断层破碎带产生俯冲沉降变形,坡顶断层F1和F1A之间区域的变形会进一步加大。

高强[5](2017)在《承德中良大厦基坑支护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面临人口密度大,土地利用率低,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显现,其中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成为城市发展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充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已刻不容缓。深基坑工程正是在解决地下空间拓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基坑工程集中了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区域性和风险性的特征,既是一个涉及基础和地下工程施工的传统课题,又是一个综合性的岩土问题。以承德中良大厦基坑为研究实例,首先,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土工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良大厦基坑工程地质条件,得出场地地层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和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其次,结合本工程的实际工程地质条件,通过分析承德地区常用支护结构的类型及相应适用条件基础上选择适合本工程的方案,利用理正深基坑设计软件对该基坑优选的支护方案设计并进行基坑稳定性验算分析,初步验证了该支护方案的可行性;最后,以理正深基坑软件设计验算分析为基础,引入有限元理论,运用基于岩土分析软件Midas GTS NX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支护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以此来验证承德中良大厦基坑支护方案选取的可行性。本文的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Q4ml)的杂填土,第四系全新统(Q4al-pl)的粉土、圆砾,局部粉土夹薄层粉砂,局部圆砾夹有粉土、中砂夹层,下覆白垩系(J2t)的安山岩。勘察深度范围内有一层地下水,属潜水类型。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从场地土的性质判定,属于中硬土,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m,场地类别为Ⅱ类,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2)工程的特殊性以及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结合承德地区常用的基坑支护类型,确定承德中良大厦基坑采用排桩类型桩锚固定式的支护形式,上部满足土体放坡要求的采用土钉墙支护形式,下部采用锚固式排桩支护结构。对中良大厦支护形式进行了优化设计,在不同的剖面采用了不同的支护方案,即在基坑西侧上部采用构造柱支护形式、下部采用了护坡桩结合锚索的支护形式,而在其他三侧则上部采用放坡结合土钉支护、下部采用锚索结合支护止水桩的支护形式。并通过理正深基坑计算软件对该支护方案的整体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和抗隆起等验算,验证该设计方案可行满足规范设计要求。确定了基坑的监测、降排水方案。(3)基坑开挖进行了三维全过程数值仿真分析,所提出的支护方案对基坑开挖均能达到有效支护,基坑以及周边环境的变形均能在规范规定的范围之内。对基坑西侧主干道的地表沉降进行了计算并绘制趋势曲线。对基坑西侧主干道地表沉降的理论计算值与监测值进行了对比,工况CS1中数值模拟最大变形为4.44mm,地表实测变形为4.65mm,较模拟数值大0.21mm;工况CS2中数值模拟最大变形为4.43mm,地表实测变形为4.57mm,比模拟数值大0.14mmmm;工况CS3中模拟数值最大变形为9.67mm,比地表实测变形小0.65mm,实测变形为10.32mm。工况CS4中数值模拟最大变形为9.94mm,地表实测变形为10.98mm,较模拟数值大1.04mm,;工况CS5中模拟数值最大变形为22.72mm,实际地表变形为23.15mm,比模拟数值大0.43mm。对比发现,实测值稍大于模拟值,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基坑内土方开挖较快,基坑暴露时间较长造成的。(4)对基坑西侧第二道锚索内力进行分析,锚索采用的是受拉桁架单元,锚索轴向内力变化值自工况CS2到工况CS5分别为135KN、190KN、168KN和250KN。从西侧第二道锚索内力变化值中可以得出随着基坑开挖,锚索内力不断增大,特别是在基坑卸土时,锚索内力变化较大。(5)对土体的水平应力与竖向应力进行了分析,二者的分布及变化趋势类似。接近基坑坑底部的应力较小,应力释放效应越明显,当坑底下部的深度达到开挖深度的1~1.2倍时,土体应力云图分布形态趋于稳定状态,表明其对应力的影响深度约为基坑开挖深度的1~1.2倍左右。中良大厦基坑支护设计方案达到了安全、经济、合理的要求,对解决承德地区基坑设计理论不足和工程中遇到的不确定等因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以后承德地区开展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赵亚娟[6](2016)在《断裂构造对于地热热源的控制 ——以河北平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河北平原地热异常区为研究重点,通过分析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华北地幔亚热柱演化特征、温度场特征、大地热流值以及地热资源分布和热储特征等,探讨断裂构造对河北平原地热热源的控制作用,并结合幔枝构造理论加以论证。由于河北平原属于沉降区,是叠置在华北陆台上的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地貌形态虽平坦单一但却是一个构造极为复杂的沉降盆地[1]。研究区内地热异常主要分布特点为:主要为条带状或不规则椭圆状呈NNE、NEE向展布,其分布特征主要受密云—喜峰口大断裂、怀柔—涞水深断裂、定兴—石家庄深断裂、邢台—安阳深断裂等几条深大断裂的影响。其深部对应地幔隆起区,由于地表的沉降与地幔的强烈隆升,在华北地幔亚热柱向上隆升的过程中伴随地表厚度减薄而岩石圈厚度从地幔热柱顶部向外很快由6080km增厚到80120km,在研究区的北部燕山山区和西部太行山山区岩石圈厚至120160km,为研究区形成地热异常区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背景。本次研究运用牛树银教授的幔枝构造理论,通过研究华北地幔亚热柱的运移特征和分布情况来判断河北平原的地热热源。研究表明河北平原主要热源为华北地幔亚热柱隆间区传导热以及地壳中放射元素衰变产生的热,区内较发育的断裂构造为地热流体提供便利通道。

李峰[7](2015)在《重庆隔挡式背斜构造的地震危险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缘,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区域主要构造特点是发育隔挡式褶皱,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较为发育;也是一个地震强度较弱、但频度较高的地区,以往对本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认识比较模糊。本文通过探讨研究区褶皱与断裂的形成、演化、构造特征、最新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总结中强地震的孕震构造条件,分析其地震危险性,对于采取切实可行的防震减灾措施、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和社会的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重庆作为一个基岩出露的山城,第四系覆盖罕见而且基岩产状较陡,其地质地貌特点迥异于通常以平原或盆地为主的城市。因此根据地区特点,研究工作中突破以往主要针对地表断裂的构造活动性鉴定方法,主要针对研究区内的背斜-断裂带进行控制性探测与活动性鉴定,经反复探索确定了一套以深浅构造综合分析为特色的有效探测方法组合。首先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地貌填图以及多条跨背斜实测地质剖面,展现研究区褶皱-断裂组合构造特征;同时借助跨背斜的构造地貌面联合测量及测年手段限定构造最新活动性;进而通过人工深地震反射和中浅层物探成果解译,结合小震精确定位、区域地壳动力学和形变测量数据分析,综合评价其地震危险性。由于研究区包括长江和嘉陵江两大河流的峡谷区,由河流侵蚀堆积形成的地貌面是籍以判别横穿峡谷断层活动性的基本参考面;因此,在广泛收集钻孔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内的河流阶地、夷平面、溶蚀面等进行系统性地详细调查和测量,结合钻探工作进行阶地分级和年代鉴定,以达到对研究区的第四系和地貌面进行综合划分的目的。通过获取跨研究区各背斜的河流阶地位相图、夷平面对比图,以及各级阶地标准钻孔,编制了多组研究区晚第四纪综合剖面,证实了区内地表背斜及其出露的相关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来无断错地表的活动。为开展地震危险性分析,首先结合原有地震台记录到的天然地震进行小震精确定位分析,印证研究区潜在地震震源位置;重点通过统景、荣昌2个典型震源区的人工深地震反射和中深层石油物探成果解译,获得研究区附近中上地壳至近地表的几何结构特征与深浅构造关系的剖面信息,结合地表地质剖面进一步揭示孕震区的深部构造环境。其中,查明研究区地表及浅部主要活断层向深部的延伸情况、深浅构造藕合关系,特别是前人提出的“底腹断层”的存在与否,及其与深部构造、浅表断层的关系,是探明研究区周边地壳结构以及震源区的介质物性,综合确定断层地震危险性的关键。借助荣昌45km与合川-长寿80km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跨主要背斜的5条中浅层物探CSAMT剖面,以及对相关的石油地震探测剖面重新进行资料解释,补充不同深度重力异常场的延拓分析,清楚地得到了研究区主要背斜构造的上地壳至近地表的构造特征、及断层组合样式。特别是2条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清晰揭示了统景、荣昌2个中强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和变形特征。本研究以从深到浅不同探测手段的组合为依据(包括深部人工地震、中深部石油物探资料重新解释、中浅层电磁法探测、浅层地质地貌剖面测量等),在大量实际探测成果的支持下,结合中小地震精确定位、深部地球物理场延拓解释、区域地壳动力学和形变测量数据分析等手段,综合分析上述2个典型震源区的深浅构造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位于华蓥山基底断裂以东的川东隔挡式褶皱构造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地震构造区,具有特殊的中强地震发震构造模型,即地震的发生以多期活动的背斜构造为背景,震源深度浅、复发周期长,并受到褶皱基底断裂、褶皱地表形态和所处区域动力场位置的影响,分别具备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震空间光滑法概率分析,综合评定研究区有发震危险的背斜-断层构造带的最大潜在震级等;同时探讨了研究区典型孕震构造条件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即本区各组背斜深部由地处中生代雪峰山隆起前缘的残余应变场(自东向西)与新生代龙门山隆起的挤压应变(自西向东)形成对冲构造的部位,为有利的孕震构造部位,由此建立了研究区地震构造模型。上述探测手段的组合与分析方法的探索,有可能在开展其他中强地震构造区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时成为有益的参照。有关成果已应用于重庆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当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关锌[8](2014)在《地热资源经济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温室效应,空气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特别是在近些年来,节能减排压力与日俱增。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要将能源消耗强度在2020年前降低40%---45%,并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2个5年规划纲要》中明确的指出,截至2015年,中国要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将提高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的能耗降低16个百分点,将CO2排放量下降17个百分点,其他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下降8到10个百分点。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将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列为优先开发利用领域的国家重要资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将“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作为能源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之一,指出应“重点研究开发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在通知中,明确的提出要加大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力度,抓紧制订出台针对可再生能源的中长期规划,推进针对一切可以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科研工作,并加强针对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调查评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原地矿部的领导下,我国开展了针对地热能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调研工作,完成了20多个省市的调研工作,并选取重点地区进行了地热资源勘查工作。但我国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系统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本论文在大量收集已有资料成果基础上,对我国地热资源城市地热开发利用进行经济评价研究,目的是初步掌握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为今后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提供参考,为大力发展地热能源、调整能源结构提供宏观决策依据。本文以我国地热资源潜力和资源特点为基础,分析我国当前地热开发利用方式,结合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从典型区域项目经济评价入手,从理论上,分析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为构建地热经济评价体系和方法提供案例和参考依据。本篇论文收集全国地热资源相关文献资料和部分国外相关资料,并依靠学校图书馆和网络图书馆资源,收集相关学术资料,对文献材料进行梳理分析,寻找地热领域研究的研究点,把握最新产业发展动态。同时,通过与该领域专家座谈,交流以及实地调研,探讨地热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瓶颈,与国外地热开发的先进经验比较研究,从个案入手,探讨经济评价对地热产业的影响作用。本文在经济评价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地热资源和地热产业现状、政策导向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建立相应的经济评价方法,对地热进行经济评价。本文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实证分析为验证,将整个研究分九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理论基础、研究的思路以及本篇论文的创新点。在当前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是实现节能减排,缓解能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我国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改变能源结构方式,积极推进探索地热产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的地热产业发展还需向规模化集约化目标前进。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于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对于经济评价在地热项目中可发挥的作用,缺乏应有的重视。本文利用财务评价方法,分析地热开发经济效益,并用于个案项目分析。第二章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和资源储量估算。本章介绍了我国地热资源类型,我国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特征。地热资源指的是地球内部的可为人类经济开发和利用的热能资源,包括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地热流体是指温度高于25℃的地下热水、地热蒸气和热气体。地热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流体矿产清洁资源。可用于医疗、旅游、化工和农业生产等。不同的划分方式,可以将地热资源划分为不同类型。按热储的介质不同,可以将地热资源分为孔隙型地热资源、裂隙型地热资源和岩溶裂隙型地热资源。按地质构造成因的不同,可将地热资源分为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和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又可分为断陷盆地型和拗陷盆地型地热资源,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还可分为火山型、非火山型和深循型;按地热资源的热传输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将地热资源分为传导型地热资源和对流型地热资源。若按温度高低分类,可将地热资源分为温度高于150℃的高温地热资源、温度在90℃和150℃之间的中温地热资源以及低于90℃的低温地热资源。我国的地热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东南沿海、台湾省、环鄂尔多斯断陷盆地、藏南-川西-滇西等地区。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琼雷盆地、松辽盆地和环鄂尔多斯断陷盆地等地区,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隆起山地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台湾、藏南、川西、滇西和胶辽半岛等地区。我国的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藏南、滇西、川西和台湾地区。本章在资源类型划分和储量评估的基础上,对地热资源进行了相应的资源评价,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第一手资料依据。第三章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本章包括我国地热资源市场现状、地热产业化进程、地热供暖现状、地热发电现状、地热直接利用现状以及现存问题和前景趋势分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一些企业开始涉足地热开发,特别是在一些地热资源较好的地区,投资促进了地热的产业化发展。地热产业初具规模于21世纪初期,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地热供暖总面积已达2000万m2左右。其中天津市的地热资源开采量在2004年就已达到2468万m3,地热供热面积940万m2,占全国地热供热总面积的50%;北京自1975年利用地热能采暖,地热井出水温度达53.8℃,出水量90m3/h;辽宁利用40m地热井开采地热水进行室内供暖,地热水平均温度78℃,抽水量30t/h,供应1048m2建筑物采暖,当冬季室外温度达到零下-20℃时,室内温度仍可保持在20-25℃。在我国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地热采暖已初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辽宁安波,利用地热采暖每年可节约成本约15万元。目前,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存在来自于政策,技术,市场和资金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发展过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但通过国家政府和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必将迎来地热能发展光辉的未来。第四章国外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政策与经验分析。本章介绍了国外主要地热产业政策,归纳了国外地热产业政策的特征,介绍了国外地热产业开发利用现状,并分析了国外地热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国外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利用地热资源的历史早于我国,开发利用方式也较为先进和系统,有的已经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开发利用体系。冰岛,日本等国的地热能源利用率已在本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了较大比重。此外,国外的地热开发利用政策也比较完善和健全。人类利用地热从事商业开发利用已有百年之久。到1997年底,全球已有46个国家开始利用地热资源,全球地热发电量为44TWh/a,地热直接利用为38TWh/a。预计到2020年,全球地热发电量将达到318TWh,直接利用将达到140TWh。特别是地热热泵技术的采用,为地热能开发利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利用热泵技术,可将7-12℃的地下水作为热源加以利用,极大程度上化解了地热资源分布局限性的先天制约影响。目前,在整个能源结构中,除少数国家,地热能源的地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甚至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比较,也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若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与地热能进行比较,则会发现,地热是一种极具开发利用性的热源。第五章水热型地热资源技术经济评价及案例分析。我国对于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应用,一般集中在供暖和温泉洗浴项目中。在本章中,首先分析了我国地热经济评价所依据的理论,详细介绍了财务评价和地热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构建了地热能资源经济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和参数体系。本章以雄县,咸阳为例,分析其在利用地热供暖时的经济效益。以东营为例,进行以供暖为主,兼顾其他利用方式的地热经济效益评价。第六章浅层地温能技术经济评价及案例分析。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技术,一般分为地源热泵技术,水源热泵技术,空气源热泵技术以及土壤源热泵技术等。目前我国对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较为普遍,本章主要选择地源热泵地热资源开发进行经济评价分析,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评价方法指标参数体系,并对项目涉及的国民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分析。以沈阳和武汉项目为例,分析具体项目在利用地源热泵进行地热供暖时的经济效益。第七章地热资源其他应用方式经济评价及案例分析。在我国,对于地热资源的利用十分广泛,包括发电,温泉洗浴,农业和工业利用等,在本章分析利用地热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时,为适应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对经济评价有关方法指标等做了相应的调整。选取扬州为案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第八章我国地热能未来开发利用建议。目前我国地热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着地热资源勘查程度偏低;资源家底不清;以利用地热水(气)为主而不是以利用热能为主;缺乏统一的开发利用规划;深部开发风险高、开采深度浅、利用程度偏低;全国缺乏统一的法规,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多头管理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热开发利用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完善技术提供保障,依靠市场为主导,获取科研团队支持来有效解决目前的诸多问题。第九章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地热能项目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是建立在区域划分和资源量计算的基础上。根据分区和计算的结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经济学设计出适合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工程项目。计算出地热能项目的经济效益情况,为国家政策出台,学术理论研究,特别是企业投资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开发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全国各地涌现了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热潮。目前,在供暖、生活热水、洗浴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初步形成地热产业。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同时,也还存在着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管理混乱等问题。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如何评价地热能在竞争中的优势,对于整个地热能产业化的进程尤为重要。掌握评价地热能开发利用经济性的科学方法,是地热行业合理进行战略规划、顺利开展业务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地热产业有序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狭义的水热型地热、浅层地温能、干热岩资源储量潜力进行了分类估算,其中对水热型地热资源又分别按照沉积盆地和隆起山分别进行估算。概略性的提出了我国广义地热能资源储量潜力总量。2、论文明确提出,评价地热常用的折算标准煤指标和二氧化碳减排指标,适用于地热资源宏观经济评价,是地热开发利用宏观决策的主要依据。在地热开发项目微观经济评价的国民经济评价和项目决策中,可以作为参考指标。地热开发项目微观经济评价适用投资收益评价指标,利润是地热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澄清了以往有关地热技术评价、经济评价,以及宏观经济评价、微观经济评价等混合反复使用等问题,使对地热的技术经济评价向更科学、更准确,迈出了重要一步。具有一定创新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3、论文按照水热型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分类,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案例,较系统的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类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项目经济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地热的开发利用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理论和方法,为政府决策,政策研究和市场投资提供参考依据。

李丹[9](2009)在《中国东部若干入海河流水化学特征与入海通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流水体水化学特征不仅可以反映流域岩石化学风化的强弱和类型,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而岩石化学风化作用是研究海陆物质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基于此,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4大部分:一,探讨了中国东部主要入海河流水化学特征,通过河流水化学特征分析了其主要的控制因素,讨论了流域岩石的主要岩石风化类型;二,对长江流域从其干流、支流、河口、湖泊、水库以及流域降水的水化学特征入手,分析了其间的差异,探讨了他们水化学特征之间的影响与关联,估算了大气降水对主要离子的贡献率,计算了化学风化率与大气二氧化碳消耗量;三,通过近年来长江河口水化学组分观测,分析了近年来长江水化学组分与入海通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水文年鉴上收集到的相关数据,探讨了长江近50年来水化学特征与入海通量的变化趋势,并用河流水质演化概念模式(Meybeck)对其现阶段及未来水质变化进行了分析;四,结合各大河流水文资料,从已有的水化学资料入手,对各大海区输入河流溶解质和DIC输送通量进行了估算。具体获得如下一些初步认识:(1)黄河、海河、滦河水体矿化度很高,约为世界河流平均矿化度的3~6倍,其水化学组成以Na+、Ca2+、Cl-、SO42-和HCO3-为主,主要受蒸发岩风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鸭绿江受降雨充沛、植被发育的影响,风化作用较弱,水体矿化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长江水体矿化度为世界河流平均矿化度的2倍之多,主要化学组成以Ca2+、SO42-和HCO3-为主,是典型的碳酸盐风化类型,沿江工农业污染对长江河水化学组成影响较大,主要对SO42-和TN;浙江沿海河流,钱塘江水体矿化度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低于长江,灵江和瓯江水体矿化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椒江、甬江和鳌江水体矿化度变化复杂,变化幅度大,可能是外来溶解态物质的影响;大气降水对浙江沿海河流水体中Na+和Cl-的贡献率较高,岩石风化则以硅酸盐风化为主,浙江沿海河流化学风化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各大河流均有差异,其主要因素是地势起伏和人类活动,其次可能是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比率和水土流失比率;浙江诸河每年平均消耗大气CO2约26.69×106mol;海南诸河属降水控制类型,由于全岛降雨量大,河水矿化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气降水对河流水体中SO42-、Na+和Cl-的贡献率较高;全岛岩石以硅酸盐风化为主。据估算,南渡江流域化学风化率与万泉河流域相当,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南渡江CO2消耗总量约为万泉河流域的7.5倍,占全岛二氧化碳消耗总量的60.52%。(2)长江上游水库水体矿化度远高于长江干流,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控制,长江河口、洞庭湖、鄱阳湖水体矿化度均小于长江干流,由于洞庭湖受矿化度较小的地下水补给,据估算,2008年1月,东洞庭湖地下水补给量最大,达7.35×108m3,其次是西洞庭,达2.79×108m3,南洞庭地下水补给量为1.36×108m3,其补给量大小与湖泊各区分布的面积相关;长江干流SO42-浓度从上至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主要受到工业污染排放影响,TN与Cl-浓度也有相同变化趋势,但分别受到农业活动与循环盐的贡献,大气降水对长江上游和下游水体贡献率大于中游;海盐校正后,计算得到长江流域化学风化率和大气二氧化碳消耗总量,研究发现:长江流域各分区化学风化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上游强于下游,最小为中游;大气CO2消耗量则是中游大于上游,下游最小,分别为上游达338.23×109mol/yr,中游为385.79×109mol/yr,下游为223.24×109mol/yr,长江全流域CO2消耗总量占世界河流CO2消耗总量的4.5%;各支流化学风化率表现为上游强于下游,最小为中游;支流中CO2消耗量最少的为江西修水,赣江次之;(3)长江河口水体主要离了浓度与径流呈现很好负相关关系,季节变化明显,但主离子浓度季节差异小于径流量的季节差异;河口水体中K+,Na+,Ca2+,Mg2+,Cl-,SO42-,NO3-,总硬度/总碱度有上升趋势,尤其以SO42-和总硬度/总碱度的上升趋势显着,SiO32-,HCO3-则表现出下降趋势。引起近年来长江口水体主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为工业排放、环境酸化、循环盐和三峡蓄水。近年来入海溶解质量有减少趋势,DIC输送量基本没有变化;近五十年来长江水体SiO32-、HCO3-浓度下降,NO3-、SO42-浓度上升,入海径流量50年来变化不明显,TN输送量呈现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DIC输送量整体上呈现减少趋势,但变化很小,入海SiO32-总量呈现递减趋势。(4)我国河流水体矿化度北部和中部大多高于世界河流平均水平,整体表现出往南有偏小的趋势;化学风化率则表现为北部最小,南部其次,中部最大;长江流域CO2消耗率最高,海南岛各河流流域最小,前者为后者的10倍之多;中国东部河流流域每年消耗大气CO2总量为1569.5×109mol/yr,约占世界总量的7.47%。据估算,每年输入黄海、渤海、东海、南海的总水量达15923×108m3,入海沙量达17463.6万吨,入海总溶解质量达263.95×106t,入海DIC量达127.45×106t,但各海区分配比例不一致,基本上入海水量、溶解质量、DIC量分配比例较为一致,而沙量分配比例则不同。

高雪梅,陈江,韩文喜[10](2007)在《某机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文中认为通过对某机场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介绍了场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性状及地层结构以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地下水类型、补给、径流特征及富存条件等,探讨了几个工程地质问题,通过本次工程勘察工作,为机场建设提供了依据,并对该地区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承德市区基底岩石工程地质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承德市区基底岩石工程地质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承德某高陡边坡治理及植被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区概况
2 边坡地质环境
    2.1 地形特征
    2.2 地层岩性
        2.2.1 太古界
        2.2.2 元古界
        2.2.3 中生界
        2.2.4 新生界
    2.3 地质构造
    2.4 工程地质
    2.5 水文地质
        2.5.1 地下水类型
        2.5.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3 高陡边坡基本特征
4 护坡工程设计
    4.1 浆砌石护坡工程
    4.2 格构护坡工程
    4.3 边坡绿化工程
5 结论

(2)承德市磬锤峰工程地质认识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磬锤峰自然概况
    1.1自然地理条件
    1.2磬锤峰演化概况
2.磬锤峰峰体风化概况
3.磬锤峰工程地质认识
4.磬锤峰地质环境评估预测
5.结论

(3)基于GIS的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研究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提出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必要性
        1.1.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尖锐
        1.1.3 科学评估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势在必行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工作框架
第2章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GIS
        2.1.2 历史文化街区
        2.1.3 地下空间
        2.1.4 地下空间可实施性
    2.2 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研究综述
        2.2.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2.2.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2.2.3 国内外研究趋势
        2.2.4 既有研究不足
    2.3 可实施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
        2.3.1 地下空间分层理论提供理论指导
        2.3.2 层次分析法提供决策支持
        2.3.3 GIS空间分析提供量化表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方法的构建
    3.1 可实施性评估方法构建的基本思路
        3.1.1 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的指导作用
        3.1.2 可实施性评估方法的构建流程
    3.2 可实施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3.2.2 评估指标的初定及筛选
        3.2.3 评估指标的确立
        3.2.4 指标体系的优化和确定
    3.3 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的指标权重计算
        3.3.1 可实施性评估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3.3.2 可实施性评估指标判断矩阵的构建
        3.3.3 可实施性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评估实证——基于GIS的天津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
    4.1 研究范围及区域概况
        4.1.1 研究范围
        4.1.2 区域概况
        4.1.3 历史沿革
        4.1.4 数据来源
    4.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限定准则下的子集评估
        4.2.1 历史建筑保护等级因子的评估
        4.2.2 历史建筑密度因子的评估
        4.2.3 历史建筑地下遗存因子的评估
        4.2.4 历史建筑质量因子的评估
        4.2.5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限定指标量化及标准化处理
        4.2.6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限定综合影响评估
    4.3 外部环境条件准则下的子集评估
        4.3.1 空间区位因子的评估
        4.3.2 城市交通状况因子的评估
        4.3.3 地面建筑层数因子的评估
        4.3.4 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因子的评估
        4.3.5 外部环境条件指标量化及标准化处理
        4.3.6 外部环境条件综合影响评估
    4.4 社会经济条件准则下的子集评估
        4.4.1 用地类型因子的评估
        4.4.2 基准地价因子的评估
        4.4.3 人口活跃程度因子的评估
        4.4.4 社会经济条件指标量化及标准化处理
        4.4.5 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影响评估
    4.5 地质环境条件准则下的子集评估
        4.5.1 构造稳定性因子的评估
        4.5.2 工程地质条件因子的评估
        4.5.3 水文地质条件因子的评估
        4.5.4 不良地质条件因子的评估
        4.5.5 地质环境条件指标量化及标准化处理
        4.5.6 地质环境条件综合影响评估
    4.6 地下空间可实施性的综合评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可实施性评估的天津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5.1 现状地下空间分析
        5.1.1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5.1.2 地下空间可实施区域分析
        5.1.3 现状问题分析归纳
    5.2 地下空间优化目标及原则
        5.2.1 优化目标
        5.2.2 优化原则
    5.3 地下空间实施策略优化
        5.3.1 区域整体层面——确立地下空间结构,限定整体开发强度
        5.3.2 街区内部层面——梳理上下功能关系,强化地下空间联系
        5.3.3 建筑单体层面——提升地下空间品质,塑造历史人文环境
    5.4 地下空间管理策略优化
        5.4.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5.4.2 加强规划监督管理
        5.4.3 鼓励更多公众参与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抚顺西露天矿北帮边坡在地下开采条件下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2 研究区开采历史和开采现状
3 地下开采作用下露天矿边坡损害机理研究
    3.1 影响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3.2 地下开采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3 地下开采作用下露天矿边坡损害机理分析
    3.4 地下开采条件下边坡破坏模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地下开采条件下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
    4.1 模型的建立
    4.2 西露天矿北帮边坡在不同开采条件下稳定性分析
    4.3 强度折减法计算稳定性系数
    4.4 基于规范的极限平衡法稳定性系数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西露天矿北帮边坡稳定性的模糊评判
    5.1 分析方法和步骤
    5.2 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层次分析
    5.3 西露天矿北帮边坡稳定性的模糊综合评判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承德中良大厦基坑支护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坑支护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承德地区基坑工程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采用的技术路线
第2章 中良大厦基坑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场地地形、地貌
        2.2.2 区域地质
        2.2.3 场区工程地质
        2.2.4 场地地下水
        2.2.5 场区地层三维模型
    2.3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2.3.1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2.3.2 地基土的原位测试指标评价
        2.3.3 建筑抗震设计条件
        2.3.4 地基均匀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良大厦基坑支护方案设计优化
    3.1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3.1.1 基坑支护结构类型及适用条件
        3.1.2 本基坑工程的安全等级
        3.1.3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3.2 土钉墙支护方案设计计算
        3.2.1 土钉墙支护方案概述
        3.2.2 土钉墙支护方案设计
        3.2.3 土钉墙支护设计验算
    3.3 桩锚支护方案设计计算
        3.3.1 桩锚支护方案概述
        3.3.2 桩锚支护方案设计
        3.3.3 排桩支护方案设计验算
    3.4 基坑西侧A段支护方案的优化设计
        3.4.1 A段支护方案选型的优化
        3.4.2 A段支护方案优化设计
        3.4.3 基坑西侧支护方案设计验算
    3.5 基坑监测方案
        3.5.1 监测内容和方法
        3.5.2 监测频率及报警值
        3.5.3 监测要求
        3.5.4 监测成果
    3.6 基坑降排水方案
        3.6.1 基坑内排水方案
        3.6.2 坑外排水及防止基坑灌水方案
        3.6.3 雨季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案
        3.6.4 基坑失稳处理方案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良大厦基坑支护设计方案数值模拟
    4.1 MIDAS GTSNX简介
        4.1.1 建立有限元方程
        4.1.2 有限元方程求解
    4.2 材料计算模型
        4.2.1 土体本构模型
        4.2.2 结构线弹性模型
    4.3 基坑施工阶段模型建立
        4.3.1 施工阶段划分
        4.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3.3 边界条件与荷载
    4.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4.1 西侧A段地表沉降理论值与监测值对比分析
        4.4.2 西侧A段锚索轴力分析
        4.4.3 应力分析
    4.5 基坑支护止水效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断裂构造对于地热热源的控制 ——以河北平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1.4 主要进展和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2.1.1 地质构造基本轮廓
        2.1.2 深部地质构造特征
        2.1.3 岩浆岩
    2.2 地层岩性特征
    2.3 水文地质特征
        2.3.1 热储类型及赋存特征
    2.4 放射性同位素特征
第三章 地温场特征及大地热流值特征
    3.1 地温场特征
        3.1.1 温度带的确定
        3.1.2 地温梯度计算
        3.1.3 温度场特征
    3.2 大地热流值特征
第四章 河北平原地热资源分布特征
    4.1 研究区地热资源分布
        4.1.1 研究区热异常特征
    4.2 地热异常区形态特征
第五章 地热热源成因机制
    5.1 热源通道
        5.1.1 断裂特征
    5.2 地热来源
        5.2.1 华北地幔亚热柱运移特征
    5.3 热源成因
        5.3.1 地热场数学模型
        5.3.2 地热异常解释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7)重庆隔挡式背斜构造的地震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貌
    1.2 地层
    1.3 大地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1.4 新构造分区及其运动的基本特征
2 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2.1 地震目录及地震活动分布特征
    2.2 历史地震震例
    2.3 地震震源机制解及现代构造应力场
    2.4 中小地震精确定位
    2.5 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3 研究区地表构造研究
    3.1 地质地貌填图与第四系标准剖面
    3.2 地表断层的空间展布及活动性特征
    3.3 第四纪地貌面的时间标尺的建立
    3.4 地貌面测量
    3.5 研究区背斜-断层活动性鉴定
4 研究区深部构造探测
    4.1 区域深部构造特征
    4.2 典型震源区人工地震深部探测
5 研究区深浅构造特征综合分析
    5.1 断层与褶皱相互关系
    5.2 研究区主要背斜-断层带深浅构造特征
    5.3 研究区深浅构造发育机理
6 研究区地震危险性分析
    6.1 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6.2 地球动力学特征
    6.3 现今地壳形变场分析
    6.4 区域地震构造特征
    6.5 研究区地震构造模型
    6.6 研究区地震危险性分析
7 结论与认识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进展
    7.3 创新点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地热资源经济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开发利用地热能源意义重大
        1.1.2 我国地热勘查开发有一定基础
        1.1.3 地热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1.1.4 我国地热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1.2 研究理论基础
        1.2.1 技术经济评价
        1.2.2 财务评价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和资源储量估算
    §2.1 我国地热资源类型
    §2.2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及特征
        2.2.1 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
        2.2.2 隆起山地地热资源
    §2.3 沉积盆地地热资源评价
        2.3.1 各主要平原(盆地)地热资源估算
        2.3.2 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地热资源
    §2.4 隆起山地地热资源评价
        2.4.1 隆起山地地热资源估算范围
        2.4.2 温泉放热量评价
    §2.5 重点城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
    §2.6 干热岩资源储量估算
        2.6.1 评价范围
        2.6.2 数据获取及处理
        2.6.3 干热岩资源储量估算
第三章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3.1 我国地热资源市场现状分析
        3.1.1 国家政策法规
        3.1.2 地方政府政策法规
        3.1.3 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
        3.1.4 地热开发技术
    §3.2 我国地热开发的产业化进程
    §3.3 我国地热供暖现状
    §3.4 我国地热发电现状
        3.4.1 中低温发电利用现状
        3.4.2 我国的高温发电利用现状
    §3.5 我国地热直接利用现状
        3.5.1 地热农业利用
        3.5.2 地热工业利用
        3.5.3 地热的医疗保健利用
    §3.6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
        3.6.1 全国地热资源勘查评价不完善
        3.6.2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
        3.6.3 区域性地热资源过量开采
        3.6.4 我国地热资源缺乏统一管理体制
        3.6.5 缺乏有效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措施
    §3.7 我国地热能开发前景趋势
        3.7.1 城市浅层地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及节能减排效果
        3.7.2 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及节能减排效果
        3.7.3 隆起山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及节能减排效果
        3.7.4 干热岩开发利用前景
        3.7.5 不断拓展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
        3.7.6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开始关注油田地区
        3.7.7 不断提高地热资源的利用效益
        3.7.8 努力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7.9 合理规划利用地热资源
        3.7.10 将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地热开发利用中
        3.7.11 开始关注干热岩
第四章 国外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政策与经验分析
    §4.1 国外主要地热产业政策
        4.1.1. 美国
        4.1.2. 日本
        4.1.3. 德国
        4.1.4. 冰岛
        4.1.5. 印度尼西亚
        4.1.6 其他欧洲国家
    §4.2 国外地热产业开发利用现状
        4.2.1. 日本
        4.2.2. 美国
        4.2.3. 冰岛
        4.2.4. 澳大利亚
        4.2.5. 印度尼西亚
        4.2.6. 肯尼亚
        4.2.7 意大利
    §4.3 国外地热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4.3.1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现状
        4.3.2 影响我国地热产业政策的因素分析
        4.3.3 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4.3.4 借鉴国外经验制订我国地热长期规划目标
        4.3.5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为我国地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3.6 引进国外模式加大我国地热资金投入力度
第五章 水热型地热资源技术经济评价及案例分析
    §5.1 地热资源项目经济评价
        5.1.1 静态评价
        5.1.2 动态评价
    §5.2 地热资源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估算
        5.2.1 初始投资
        5.2.2 相关运营成本与税金
        5.2.3 相关收入与补贴
    §5.3 地热项目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
        5.3.1 盈亏平衡分析
        5.3.2 敏感性分析
    §5.4 河北雄县某地热供暖项目经济评价
        5.4.1 项目简介
        5.4.2 相关现金流量的估算
        5.4.3 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5.4.4 指标计算与相关分析
        5.4.5 不确定分析
    §5.5 陕西咸阳某地热供暖项目经济评价
        5.5.1 项目简介
        5.5.2 相关现金流量的估算
        5.5.3 相关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5.5.4 指标计算与相关分析
        5.5.5 不确定分析
    §5.6 山东东营某地热项目经济评价
        5.6.1 开发利用情况简介
        5.6.2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5.6.3 经济效益预测分析
第六章 浅层地温能技术经济评价及案例分析
    §6.1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项目成本费用与效益构成
        6.1.1 地源热泵系统项目的初投资
        6.1.2 地源热泵系统年运行费用
        6.1.3 地源热泵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6.2 地源热泵工程项目经济评价
        6.2.1 财务评价
        6.2.2 地源热泵工程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6.3 沈阳某办公楼地源热泵项目经济评价
        6.3.1 项目简介
        6.3.2 各方案初投资
        6.3.3 各方案年运行费用
    §6.4 武汉某大厦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项目经济评价
        6.4.1 项目简介
        6.4.2 技术方案选择
        6.4.3 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
        6.4.4 经济效益分析
第七章 地热资源其他应用方式经济评价及案例分析
    §7.1 地热发电技术经济评价
        7.1.1 低温有机工质发电系统技术经济评价
        7.1.2 高温地热发电技术经济评价
    §7.2 温泉洗浴与温泉洗浴的经济效益
        7.2.1 江苏扬州地热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7.3 农业地热开发利用技术经济评价
        7.3.1 地热温室
        7.3.2 地热养殖
        7.3.3 地热孵化
        7.3.4 农业领域的地热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7.4 其他工业领域的地热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第八章 我国地热能未来开发利用的建议
    §8.1 开展地热储量调查,规划地热产业道路
    §8.2 发挥地热服务体系作用
    §8.3 提高勘查、开发利用技术
    §8.4 加强对地热开采的动态监测工作
    §8.5 强化对热田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
    §8.6 进行干热岩的试验性开发利用相关研究工作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国东部若干入海河流水化学特征与入海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工作思路、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中国主要流域分布及概况
    2.2 长江流域区域概况
    2.3 东南沿海水系区域概况
    2.4 珠江水系区域概况
    2.5 海南岛水系区域概况
    2.6 河水样品的分析测试方法
    2.7 入海通量计算方法
第3章 长江流域水化学特征与水化学通量及其环境反馈
    3.1 河流主要离子组成、来源与成因分析
    3.2 特殊环境下长江水化学特征的变化
    3.3 近年河口水质与长江溶解质入海通量变化趋势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近五十年长江水化学特征及入海通量变化趋势研究
    4.1 近五十年来长江水化学变化趋势研究
    4.2 近五十年来长江入海通量变化趋势研究
    4.3 长江水质未来变化趋势
    4.4 小结
第5章 中国四大海区典型输入河流水化学特征与入海通量研究
    5.1 南海典型输入河流水化学特征与入海通量研究
    5.2 东海典型输入河流水化学特征与入海通量研究
    5.3 黄海典型输入河流水化学特征与入海通量研究
    5.4 渤海典型输入河流水化学特征与入海通量研究
    5.5 中国东部入海河流水化学特征与对四大海区的物质输送
    5.6 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致谢词
附录1
附录2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某机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条件分类评价
    1.1 区域地层岩性
    1.2 场区地形地貌
    1.3 场区岩土性状及地层结构
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1 工程影响范围的地下水类型及变化规律
    2.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3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冻土
    3.2盐渍土
    3.3地下水位高
4结语

四、承德市区基底岩石工程地质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承德某高陡边坡治理及植被恢复研究[J]. 何照,张小刚,白玉珍,葛阳. 西部探矿工程, 2021(02)
  • [2]承德市磬锤峰工程地质认识浅析[J]. 多晓松,多桂林,王亮,李晓露,宋江涛,胡冲.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0(03)
  • [3]基于GIS的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可实施性评估研究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D]. 王自力. 天津大学, 2019(01)
  • [4]抚顺西露天矿北帮边坡在地下开采条件下稳定性研究[D]. 张大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5]承德中良大厦基坑支护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D]. 高强. 吉林大学, 2017(06)
  • [6]断裂构造对于地热热源的控制 ——以河北平原为例[D]. 赵亚娟. 河北地质大学, 2016(04)
  • [7]重庆隔挡式背斜构造的地震危险性研究[D]. 李峰.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5(12)
  • [8]地热资源经济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 关锌.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
  • [9]中国东部若干入海河流水化学特征与入海通量研究[D]. 李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10]某机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J]. 高雪梅,陈江,韩文喜. 山西建筑, 2007(33)

标签:;  ;  ;  ;  ;  

承德市基岩工程地质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