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小溪

有趣的小溪

一、趣味无穷的小溪流(论文文献综述)

邸小松[1](2021)在《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文中提出本文旨在梳理近现代长春城市景观的发生、变迁历史,并结合近现代城市史、建筑史、社会生活史与审美文化史等相关史料,对近现代长春城市景观及其历史变迁进行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城市景观鉴赏、分析的有效方法,并对近代殖民都市的城市景观和审美现代性展开理论的阐释。论文由引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先行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内容。正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主要讨论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论及长春城的缘起及其早期的景观发生与变迁。从长春城的起源、城市的发展及萌芽,以及长春早期的城市开发三个方面梳理了长春城的早期城市景观及其历史和社会底蕴。作为在近现代中国乃至东亚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长春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东北的历史时空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缘位置。其作为“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线索是,从最开始“借地养民”的长春厅,到初具规模的长春城。其早期城市景观呈现出鲜明的传统中国城市美学及其地方化的特征,可以说,长春早期城市规模、建设、空间布局以及景观变迁,乃是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第二章主要讨论20世纪初期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诞生及其所表征的城市现代性生成的复杂历史脉络。在沙俄和日本对长春的殖民侵入、分割与对抗的过程中,殖民势力通过都市规划和建筑,将新艺术、新古典主义、巴洛克以及日本“辰野式”等样式移植到长春,促成了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外缘性发生。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朝地方政府在长春开埠,设立商埠地,在承续中国建筑文化和城市美学传统的基础上,开启了以街区规划、中西折中主义建筑样式等为表征的城市景观的现代化历程。这一历程构成了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内发性起点。商埠地将长春老城与满铁附属地、沙俄宽城子附属地这两个异态空间连接了起来,使长春城市空间呈现出特殊的景观样貌。在此现代城市景观形成的过程中,殖民与反殖民的对抗,以美学的形式隐匿地呈现在建筑景观的对峙和竞争中。第三章主要讨论长春沦为伪“满洲国”首都后,日本殖民者和伪满当局对长春展开的一系列现代城市规划及其城市景观设计。日伪当局将长春更名为“新京”,不但转变了城市功能,而且通过都市规划这样的现代知识制造出“国都新京”未来的景观幻相。在这里,日本殖民者在参照欧美现代都市规划形式的同时,还植入了城市空间布局和社会管治方面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后者以其所构想的建筑和城市景观的感性形态展现出来——他们企图将“从江户到东京”的所谓“历史革新精神”映射到其所谓“满洲文化发祥的根源地”的“国都”变迁历程中,以城市景观为视觉装置显现出来。第四章主要讨论伪满时期长春城市景观的构成、呈现及其殖民主义城市美学问题。为展示伪“满洲国国都”新形象,夸示日本殖民者所带来的“现代文明”,在日本殖民势力的极力推动下,伪满傀儡政权完成了“国都”规划,形成了独特的殖民主义都市景观,包括伪满临时帝宫、官厅、宗教场所、轴线林荫大道、中心广场、住宅、商店以及电影院、公园等各类景观装置。这些独特现代都市景观,以不同面孔、姿态和形式,呈现了殖民统治的形象和秩序。而在“新京”都市计划中并未受到关注、甚至被有意漠视的长春老城、商埠地、宽城子站区和满铁附属地,事实上也构成了这一历史时期长春城市景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道路、公园乃至各种流动的文化景观,作为这一“全新的殖民主义现代都市”的历史起点,深度参与了后者的景观建构,并使其整体景观和美学呈现出复杂的异质结构。第五章从整体上对长春现代城市景观展开美学的、历史的与文化的分析与阐释。对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历史层累、空间展开和城市肌理的分析表明,作为一种视觉装置被认识的城市景观,事实上直接关涉到极为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的事件和背景要素。在城市及其景观实践的现代化——现代性城市景观的生成和演变过程,实质上蕴含着本土化和殖民化之间的竞争与对抗。而此种以景观形态呈现出来的殖民与反殖民的竞争与对抗,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占据主动的殖民势力所极力遮蔽和抹杀的,在当下的学术和文化语境中亦值得重新加以探讨。殖民势力藉由城市景观的审美现代性以及为景观命名进而将其“风格化”的话语实践,在动机上是同其殖民扩张的步调一致的。结语部分立足于长春城市景观的梳理和研究,尝试性提出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城市景观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从功能、形式和象征意义等多重维度展开城市景观研究。

陈广通[2](2020)在《传承与突破 ——中国新文学中的自然物象风景描写》文中研究表明自然风景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在艺术生成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五四”是一个从古到今的转变过渡时代,作家们接受着各种外来思潮的影响,却又都保有着传统文艺不绝如缕的气息。文学中的风景也就在继承传统的表现形态下接受着现代观念的改造与重铸,这种改造与重铸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其中会包含有新的时代信息,新的呈现技巧,以此形成对于传统的承续和突破。文章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手段:风景中的时代信息》。中国现代文学是在时代风潮的冲击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经过有意识地倡导,其中所包含的时代信息比古代更为丰富、浓厚,但是与前代不同的是,风景描写在反映时代潮流方面的重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风景的运用是一种手段,它承载着时代风云的变幻。我们将从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里看到风景里的新文化运动催生出的主体确认,从第二个十年里看到风景对于工农“起义”方兴时期政治革命向往的助推,从第三个十年里看到异敌铁蹄践踏下风景凝聚出的民族精神守望,而且随着思想、政治、战争文化环境的发展,这些方面一直延伸到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文学历史发展中。第二章《目的:风景中的隐逸心态》。时代大潮滚滚向前,不可能不对个人心理产生影响。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们面对动荡不定的社会风波,一些人选择的是“随波逐流”,另一些人选择的是解甲归田。后者不把对于风景的描绘作为鼓吹个性解放和政治革命理想的象征手段,对于他们来说回归自然本身就是目的,他们的隐逸不仅有对于桃花源的向往,更有基于时代风潮下的美学追求、心理真实与现实作为。具体来说,有三种基本类型:倾向于纯粹艺术追求的审美型隐逸、在时代风浪里败退下来的逃避型隐逸以及人生永恒寂寞主题下的哲理型隐逸,三种类型相互交错,代表者分别是京派作家废名、现代主义诗人戴望舒和后期浪漫派小说家徐訏。他们的隐逸精神表达都与风景有关,从不同方面看,他们无意将风景作为外在社会形势的影射,而是将隐逸自然作为艺术经营的策略,或当作一己内在的精神皈依,它本身成为了一个目的,历史形态往往只以依附的姿态在其中隐现。第三章《无目的的合目的:风景中的哲学》。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风景描写并不缺少理趣传统,不过多是对于自然世界灵光一现式的“妙悟”,我们很难在其中梳理出一条相对完整的思想系统。“五四”前后,在传统与西方双重作用下,风景中的哲学思考逐渐多了起来,作家们的思考与中国思想传统有一脉相承之处,又与当时西方方兴未艾的现象学、以及稍后出现的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潮有着暗合之处,这些思索与探求是作家与自然交流时在无意识中完成的,可称之为“无目的的合目的”。在投入时代主潮或隐入个人世界的时代选择里,一些作家面对现实对于个人的制约和影响,反复思索着世界的本质、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三大哲学上的根本问题。虽然每个作家对这三大问题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综合众多作家的探索,我们可以发现这三方面已经构成了一个连贯的哲学体系。第四章《美学格调的丰富》。以风景催生出的风格形态多种多样,但是在传统文学中其多表现于诗歌创作,小说方面绝少仅见。或许是西学东渐,或许是对于传统的蓦然回首,新文学在小说中融入了诗歌的创作旨趣。在时代氛围的感召下,风景的描绘迅速扩展到各种文学体裁,其风格样式在传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呈现出多种艺术形态,更加繁盛多样。如早期乡土小说的阴冷、社会剖析派的凋敝、解放区小说的明朗等等。第五章《叙事/抒情结构的建立》。中国古代小说多是情节结构,大部分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只是作者信手拈来借以加强叙述的现场感,或者只是作为“赞”来运用。晚清以降,中国小说叙事结构经历了从情节到景观和心理的发展,但是风景作为结构的意义主要通过气氛烘托、环境营造等背景作用体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情节的陪衬。随着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作家们广览博收,基于更全面深刻表现人生与社会的愿望,将传统小说从“讲故事”转进到写风景与画心理,以至于在无意间改革了小说的叙事结构。大概在1920年代中后期以后,风景呈现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学叙述结构的完备手段。这一手段不仅仅限于小说的讲述,也适用于诗歌的抒情。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详尽论说了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到心理和背景结构的发展过程,在其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继续追问:风景究竟是以什么方式进入叙述的?作家们都以什么手段使其成为了结构?成为结构以后表现出的是一种什么形态?本章将探讨范围设定在1920年代中后期以后(也适当兼顾之前的个别作家),从提领、转捩与总括,“主导动机”和弥散式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潘瑶[3](2020)在《统编版小学中低段语文教科书插图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的重要教学资源,插图作为语文教科书的“第二语言”,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到重要辅助作用。中低年级学生刚进入系统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因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主要依靠形象思维进行学习,插图可以弥补抽象文字的不足,直观生动地再现教材文字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插图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言语参照物。2016秋季起使用的统编语文教科书与人教(2001版)语文教科书相比,课本变为大开本,插图在页面中所占的比例得到提高,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其中插图内容立足于儿童本位、生活本位,将“童心”与“艺术心”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对研究缘起、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价值进行了概述。第一章对统编版小学中低段语文教科书的插图内容进行分析,将统编版教科书插图与人教(2001版)教科书插图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统编版小语中低段教科书插图的特色与创新。第二章结合教学实践及具体的文本内容和练习,将插图对语文教学的辅助功能进行归纳。第三章立足于教科书插图的教育教学辅助功能,对使用教科书插图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提高运用插图的意识,图文结合开展教学;研究插图的适用教法,发挥插图应有价值;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动态补充课外插图。

马悦[4](2020)在《克劳德·洛兰与英国风景的再发现》文中指出克劳德·洛兰将古典理想美与真实感完美融合,进一步确立了古典理想风景画的标准,完善了其表现形式,更丰富了它的精神内涵。随着18世纪“大旅行”运动在英国的盛行,克劳德的风景画进入英国人的视野,不仅引起英国人的喜爱,还引发了画家、收藏家以及业余爱好者们的鉴赏与评论。在“大旅行”的影响下,英国国内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提升了风景在人们意识中的重要性,激发了本土的英国人对周围自然感受的觉醒。曾经的英国也有着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美景,但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美。“大旅行”让以克劳德为代表的古典风景画进入英国人的视野,他们借助古典风景画建立的范式,学会了如何以画家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自然景色。“如画”美学思想盛行后,英国人借助如“克劳德镜”这样独特的旅行工具,去寻找和发现英国本土如同风景画中美好的自然景色,开启了重新发现本土风景的旅程。风景画家们在模仿和探索中,重新建立了对英国风景的理解,将具有英国特色的风景呈现出来。园林师们更是贡献了极具代表性的英国园林,重新建立了人们对英国风景园林的印象。由此,英国风景和园林艺术在艺术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陈莉[5](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认为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马东[6](2019)在《霍建起电影意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被学术界称为“五代半导演”的霍建起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影坛中独树一帜,他的独特性尤其体现在对中国古典美学核心范畴——“意境美”的推崇与追求上。投入创作前,独特的成长背景与生活经历、丰厚的美术功底与电影经验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使霍建起在继承一至四代导演意境品格的基础上,将五六代导演的创作经验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创作实践中,霍建起又通过有内蕴的物质构成、有意味的镜语表现、散文化的叙事言说三维合力完成了对电影意境的立体创构。物质构成中“景”“人”“事”物”相辅相成;镜语表现中镜头、色彩、声音水乳交融;叙事言说中第一人称视点与现实回忆交替叙事相得益彰,共同建构起霍建起电影既具个人风采又显民族特色的美学品格。从美学品格的呈现上来透视,霍建起的电影意境总是呈现出“优美阴柔”贯穿始终、“有我”“无我”双行并重的姿态。站在电影审美与发展的角度上审视,霍建起的电影意境又显然存在着美学品格单一与思辨色彩缺席等症结。但这并不能遮盖其重大现世价值的展现。霍建起在电影中对意境的融入为民族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启示:在全球化趋势日益蔓延、消费文化日渐当道的现代社会,中国电影若想谋求长久的发展,便既要考虑重建民族话语来宣扬文化和艺术的独立,又要考虑在呼唤诗意审美态度复归的同时,将这份“诗意”真正植入观众的心灵。

唐洁[7](2016)在《诗意的吟唱—论严文井童话的诗意建构》文中研究指明走进童话世界,有一位童话作家引人注目,他作品中流淌的特质与当代推崇的“诗意地栖居”不谋而合。严文井——一位一直努力于尊重儿童、书写儿童、关心儿童的作家,带着“为儿童”写作的初衷,他诗意吟唱并穷其一生。本文以严文井笔下流淌的“诗意”为研究对象,与已有研究的角度不同,笔者将围绕“诗意”的建构,从作者“诗意”的生成机制、笔下“诗意”的要素解读以及“诗意”的传递展开论述。文章第一部分对严文井和他的诗意童话进行剖析,探究严文井童话创作的特质,进而思考其对童话的释义—“没有诗的形式的诗篇”的诗意生成原因。第二部分对严文井笔下的诗意建构进行分析,选取诗意形象塑造、诗意意趣的生成两方面内容进行深度探析,看严文井是如何在童话中建构诗意,其中诗意形象的分析围绕植物形象、动物形象及自然景观形象三方面展开,诗意意趣的分析围绕语言、人物、情节、幻想、哲理及意境等方面展开。最后通过结语阐述严文井童话创作的理论与作品对抒情童话创作的影响。本文以严文井笔下的“诗意”为立足点,探究其来源,分析其“诗意”要素,展望其“诗意”传递,意在通过对其诗意建构的分析,引导当下童话写作者思考如何在创作中立足当代,用作品传递诗意,引导孩子在快节奏的时代中感受诗意、建构诗心、诗意栖居。

丁金妤[8](2014)在《中国现当代童话审美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童话”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从广义上说,在人类文明初期,人类以各种形式表现出的超现实的幻想部分,都可以被归结为“童话思维”。童话以儿童为主体,具有幻想特点,这样方便儿童进行阅读和理解。童话幻想的本质曲折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借助幽默、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描写充满怪异的和变化莫测情节的童话故事。童话的幻想特点使得童话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本文通过分析童话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审美来探索中国童话的发展规律,揭示中国童话这一文学形式的自身价值。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探讨中国童话从传统童话、现代童话到当代童话发展演变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童话的观念及其审美形成。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从中国童话作品中表现出来夸张美、形象美、结构美三个方面,来研究中国现当代童话的形式美。第二章以中国现当代童话作品为主,阐述以热闹派、抒情派和民族派为代表的风格美。第三章从叙事的功能和构成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现当代童话的叙事美。结语部分通过文中三个方面的研究,指出中国现当代童话审美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无论是中国传统童话还是中国现当代童话,其对社会文学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体现童话对民族和社会的潜在影响。所以探究童话故事自身的审美,把握童话故事的发展方向,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可进一步探求童话作家创作成功的秘笈和儿童读者的审美趣味,从而为诸多的童话创作者提供有益的写作指南。

田媛[9](2013)在《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精神危机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要想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之内,这不仅需要在制度上、政策上进行改变,不仅需要借助法律力量进行约束,更重要的是需要人类运用道德的约束力和内在的生态理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新时期以来的30多年里,儿童文学在如何利用情感和道德准则协调人与自然、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传递简约环保的生存理念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建立儿童生态伦理意识、完善儿童生态人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从生态伦理的角度,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为基础,从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的确立、表现以及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出发,结合具体文本对这一时期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一次专题性归纳,就儿童文学如何更好地担当起肩负的崇高使命进行思索和探究。导论部分是对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概念定位,论述该论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和方法。“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以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和成长为基础的,生态伦理意识的融入符合社会进步和儿童的生存现状,是由儿童文学所担负的使命所决定的,对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创作的梳理,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章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道德关系构建进行探讨,对人与自然关系展开深入思考。作家们重塑自然在成人和儿童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书写儿童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城市为切入点,批判远离自然的城市生活对人带来的恶劣影响,为儿童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共存的诗意栖息地。第二章对生命价值和生命在自然规律中所呈现出的生存状态展开探讨,传达出新时期儿童文学关于自然中的竞争、共生、再生等天人关系的生态思考。不同的生命在自然中都有生存的权力,作家们将真实的自然呈现在儿童面前,这其中有丛林法则的残酷,也有动物野性美的展现,试图唤起儿童对自然以及生存在其中的万物生灵的向往与热爱。第三章通过对简约、环保生活理念的倡导,对儿童“自然感性”生活的回归,表达了儿童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和儿童成长的关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对物欲的盲目追求,被异化的消费观使自然和人类都陷入了不可逆转的危机中,只有转变生活方式,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通过环保实践等形式来实践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四章通过对仁慈、关怀等博爱精神的倡导,进一步挖掘在这种情感关照下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在整个生态系统内彼此尊重与相互关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能够遏制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冷酷和麻木心理,这不仅是伦理责任的体现,也是人文精神的最高体现。经过对自己精神和行为的忏悔和弥补,促进了儿童生态情感、生态人格的提升与完善,奠定了生态伦理在儿童文学中的情感基础。结语部分肯定了新时期儿童文学在运用生态思维来关注自然、关注儿童的书写创作,特别是在参与儿童的生态伦理意识生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的备受瞩目,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书写任重而道远,同时也是大有可为的,必将指引儿童文学走向更辽阔的未来。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书写表达了儿童文学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走向的思考和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对培养儿童以积极的态度走近自然、亲近生命、认识自我、建立整体性的生态伦理意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王琳[10](2012)在《初中童话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荒诞美、象征美、喜剧美、悲剧美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优秀的童话是诗,跳跃着丰富的想象,充满着深邃的哲理,蕴含着优秀的品格。童话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的初中童话教学却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初中童话教学研究的问题。本文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引论部分,从童话的意义、童话在西方产生的广泛影响、国内童话传统缺失以及初中童话教学的偏失出发,提出论文的选题缘由,从国内外两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章:童话理论的阐释,首先对童话和神话、传说、寓言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突出了童话旺盛的生命力。然后阐述了童话的母题和美学特征,并论证了童话的价值。第三章:童话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从初中生处于儿童期的少年期、初中生的童年过早逝去、初中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童话对初中生的适读性、童话在初中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等方面详细论述。第四章:我国初中生童话学习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从学生、教师、教材、教学四方面进行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五章:初中童话教学的实践构想,这是全文的重点,本章节从教学方法入手,探讨了比较阅读课、多元解读课、审美鉴赏课、“走进童话世界”综合性学习等童话教学设计。希望为初中童话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第六章:结束语。要想让初中学生真心爱上童话,主要靠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语文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童话理论素养,广泛阅读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童话着作,并尝试设计有思想深度、有文学内涵的童话教学课堂,引导学生认识童话、感悟童话,让童话精神扎根在学生心底。论文从不同方面对初中童话教学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讨,希望为初中童话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趣味无穷的小溪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趣味无穷的小溪流(论文提纲范文)

(1)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
    一、皇家禁地边缘上的“浮城”
        (一)山环水抱:长春的自然地理景观
        (二)禁地与边门:前城市时代“崇高”的边地景观
    二、“浮动”的城市景观:早期长春城市景观的生成与拓展
        (一)长春厅的建筑景观与城市空间的展开
        (二)鸟瞰宽城子:长春城的轮廓与肌理
    三、早期长春城市景观群落及其美学风格
        (一)官衙与城墙:城市景观中的政治意象
        (二)文庙与书院:中国文脉的景观重现
        (三)祠庙、集市与商业:中国传统城市生活美学的空间展开
        (四)早期长春城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与美学意蕴
第二章 殖民、开埠与现代化——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起点及其竞争
    一、沙俄宽城子铁路附属地:现代城市景观的楔入
        (一)东省铁路与殖民空间的诞生
        (二)铁轨上生长出来的现代建筑意象与城市景观
        (三)现代都市街区的景观生产
    二、满铁附属地:现代主义城市景观的萌动
        (一)“文装的武备”与殖民空间的膨胀
        (二)殖民空间的景观擘画与美学、意识形态考量
        (三)现代主义建筑艺术与都市景观的兴起
    三、商埠地:现代城市景观生产中的中国本土特色
        (一)自行开埠:长春现代化的本土声音
        (二)商埠地的空间布局与秩序
        (三)商埠地建筑的景观形式及其民族意识
第三章 规划“新京”——殖民主义都市的景观想象
    一、“奠都”考量与城市功能转变
        (一)“奠都”的考量
        (二)“名”与“实”:“新京”命名背后的殖民意图
    二、殖民都市的景观想象:“国都”都市计划
        (一)殖民都市计划的空间模型与景观蓝本
        (二)完美与秩序:殖民主义都市空间和景观的美学手段
    三、“国都”规划方案的出炉与实施
        (一)游移与虚幻的“中心”:“国都”建设计划的炮制及其核心问题
        (二)“国都”建设计划概要
        (三)“国都”建设计划的实施
第四章 伪满“新京”城市景观及空间构成
    一、复辟迷梦的表象:伪满临时“帝宫”的景观及风格
        (一)“帝宫”前史及其建筑景观
        (二)“内廷”与“外廷”:空间、景观重构中的复辟迷梦
        (三)“东洋式”风格的凸显与殖民建筑景观的身份确证
    二、殖民权力的经纬:“新京”的景观轴线与政治、宗教建筑景观
        (一)“新京”城市景观的“都心”及中轴线
        (二)殖民权力的感性显现:伪满政治建筑景观的风格化实验
        (三)精神与信仰的囚笼:“新京”宗教建筑景观
    三、财富与欲望的构形:“新京”的商业景观群落
        (一)流动的景观:博览会与殖民帝国经济、商业体系的视觉叙述
        (二)商业中心:殖民都市的财富“纪念碑”与经济“神殿”
        (三)“被崇拜的商品”:作为风景的百货大楼
    四、电影与伪满“新京”的殖民都市文化景观
        (一)电影院与新的消费文化空间的生成
        (二)“满映”与“新京”电影文化的变异
        (三)电影文化:殖民意识形态与大众娱乐消费的混杂
    五、公园:“新京”的休闲娱乐空间及其功能变异
        (一)长春近代“公园”的诞生
        (二)作为殖民开拓史叙事空间的公园:“满铁”与伪满“新京”的造园活动
第五章 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美学、历史与文化分析
    一、色彩、纹理与景深装置:景观中的城市肌理
        (一)美学与政治交织的城市色彩
        (二)“平面—浅浮雕—高浮雕”:异质性的城市纹理
        (三)挤压式与对抗性的景深装置:绿地、水系、公园的配置
    二、命名的巫术:伪满城市景观的风格化运动批判
        (一)“满洲式”:“风格”的假面
        (二)命名的巫术:殖民话语实践的内在逻辑
    三、城市景观审美现代性的再审视
        (一)都市审美现代性的华丽表象与复杂性体验构成
        (二)对抗、凝视与他者化:殖民都市审美现代性的差异性结构
        (三)层累的景观遗存及其审美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来源
附录二 表格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2)传承与突破 ——中国新文学中的自然物象风景描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要点
第一章 手段:风景中的时代信息
    第一节 自由主(个)体的确认
    第二节 政治革命的再现
        一、早期革命小说的开创之功
        二、社会剖析派的“提纯”努力
        三、“十七年”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民族精神的守望
第二章 目的:风景中的隐逸心态
    第一节 出世之美:废名
    第二节 时代的弃儿:戴望舒
    第三节 在寂寞与恐惧之间:徐訏
        一、寂寞与恐惧中的风景
        二、寂寞风景中的哲学
        三、隐逸思想的来源
        四、革命现实与不如归去
第三章 无目的的合目的:风景中的哲学
    第一节 关于世界的本质
    第二节 认识自我与世界的方式
    第三节 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一、自然是人类本质生成的基础
        二、自然是人类灵魂回归的家园
        三、自然是人类生命存在的象征
第四章 美学格调的丰富
    第一节 繁盛的景象
    第二节 缺陷与不足
    第三节 格调的来源与繁盛的原因
第五章 叙事/抒情结构的建立
    第一节 提领、转捩与总括
    第二节 主导动机
    第三节 弥散式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统编版小学中低段语文教科书插图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教科书插图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二、插图教育教学价值的忽视
        三、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冲击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插图
        二、教科书插图
        三、统编本教科书插图
        四、教学运用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可行性分析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选题的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统编版小学中低段语文教科书插图的概况
    第一节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数量与分类
        一、范围和对象
        二、插图的数量
        三、插图的分类
    第二节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艺术性
        一、编排多样化
        二、格调中国化
        三、内容童趣化
        四、设计现代化
第二章 统编版小学中低段语文教科书插图的教育功能
    第一节 插图的正音识字功能
        一、巧用插图,掌握拼音规律
        二、巧用插图,解开文字密码
    第二节 插图的文本解读功能
        一、由图入文,整体感知文本
        二、以图解文,赏析文本语言
        三、据图品文,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节 插图的语言开发功能
        一、利用插图进行说的训练
        二、利用插图进行写的训练
    第四节 插图的审美愉悦功能
        一、看图入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析图入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悟图入理,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第五节 插图的道德培育功能
        一、认读插图,读懂画面内容
        二、借图拓展,深化学生情感
        三、由图及己,强化价值认同
第三章 统编版小学中低段语文教科书插图的运用问题及优化建议
    第一节 插图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问题
        一、插图使用的缺失性
        二、插图使用的盲目性
        三、插图使用的单一性
    第二节 插图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化建议
        一、提高运用插图的意识,图文结合开展教学
        二、研究插图的适用教法,发挥插图应有价值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动态补充课外插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克劳德·洛兰与英国风景的再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克劳德·洛兰的风景画创作
    第一节 克劳德的早期学画经历
    第二节 克劳德的工作方式及特点
        一、观察自然的热情
        二、去野外写生
        三、在旅行中学习积累
    第三节 克劳德风景画的风格变化
        一、对前人风景画的学习
        二、在变化中探寻新的风格特点
第二章 “大旅行”发现克劳德·洛兰
    第一节 “大旅行”运动与风景画的接受
        一、“大旅行”活动的盛行
        二、古典风景画进入英国人的视野
    第二节 英国人所发现的克劳德
        一、如田园诗般的风景画
        二、废墟(古罗马式建筑)
        三、光线气氛与画面感
    第三节 “大旅行”运动的影响
        一、提升了风景画的地位
        二、英国国内艺术氛围的形成
第三章 发现与重构英国风景
    第一节 18世纪前后的英国景观情况
        一、城市环境的压力
        二、对田园生活和美景的向往
    第二节 旅行中探寻“如画的”风景
    第三节 英国画家对克劳德风景画的学习
        一、对古典风景画的模仿与改造
        二、探索英国特色的风景画
    第四节 造园艺术
        一、如画的园林构图与色彩
        二、如画的园林造景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国内文献
    二、国外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回顾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6)霍建起电影意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与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意境概念的历时考索
        0.2.2 电影意境的理论溯源
        0.2.3 霍建起电影意境研究综述
    0.3 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0.3.1 创新点
        0.3.2 研究方法
1 生活、艺术、文化:意境追求的探源
    1.1 意境追求在历代导演中的流变
        1.1.1 前四代的一脉相承
        1.1.2 第五代的全新嬗变
        1.1.3 第六代的断裂疏离
        1.1.4 霍建起的重新黏合
    1.2 霍建起电影的意境追求成因
        1.2.1 独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
        1.2.2 深厚的美术基础和电影经验
        1.2.3 深切的传统继承和文化认同
2 物质、镜语、叙事:意境的立体创构
    2.1 有内蕴的物质构成
        2.1.1 古朴自然之景
        2.1.2 淳朴素雅之人
        2.1.3 平淡感人之事
        2.1.4 意蕴饱满之物
    2.2 有意味的镜语表现
        2.2.1 冷静从容的镜头
        2.2.2 丰富隽永的色彩
        2.2.3 浪漫抒情的人声
        2.2.4 弥淳悠远的音乐
        2.2.5 自然空灵的音响
    2.3 散文化的叙事言说
        2.3.1 第一人称视点叙述:情感召唤
        2.3.2 现实回忆交叉叙事:哲思渗透
3 阴柔优美、有我无我:意境品格的归结
    3.1 贯穿始终的“阴柔优美”
        3.1.1 小巧幽深壮其轻柔之质
        3.1.2 虚无寂远造其静美之韵
    3.2 双行并重的“有我无我”
        3.2.1 “以我观物”表现真挚情感
        3.2.2 “以物观物”再现真切自然
4 局限省思、现世启示:意境的理性审视
    4.1 “美与善”中的困局
        4.1.1 唯美影像背后美学品格的单一
        4.1.2 温情主题之下思辨色彩的缺席
    4.2 “民族化”中的启迪
        4.2.1 独特性的宣扬:寻求民族话语的重建
        4.2.2 普适性的建构:呼唤诗意审美的复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诗意的吟唱—论严文井童话的诗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严文井和他的诗意童话
    第一节 严文井的童话创作及特质
        一、创作经历
        二、作品诗意的表现形态
    第二节 严文井童话诗意的生成原因
        一、内心指引:严文井的儿童观
        二、外部指引:美的引导与影响
第二章 严文井童话的诗意建构
    第一节 诗意形象塑造
        一、诗意形象
        二、形象塑造
    第二节 诗意意趣的生成
        一、用语言增添诗意的味道
        二、用人物和情节搭建诗意的阶梯
        三、用幻想增设诗意的空间
        四、用意境丰富诗意的内蕴
        五、用哲理延展诗意的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现当代童话审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童话形式美
    第一节 夸张美
    第二节 形象美
    第三节 结构美
第二章 中国现当代童话风格美
    第一节 离奇与怪诞的哲理书写——热闹派
    第二节 浪漫与柔情的诗意释放——抒情派
    第三节 淳朴与善良的风情抒写——民族派
第三章 中国现当代童话叙事美
    第一节 叙事功能
    第二节 叙事构成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布学生论文情况
致谢

(9)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概念厘定及论题的产生
    第二节 论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关系构建
    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
    第二节 儿童与自然的性灵相通
    第三节 守望诗意的“家园”
    小结
第二章 生命价值的追问与生命存在的体验
    第一节 对生命的重新解读
    第二节 原生态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
    第三节 生命美的体验
    小结
第三章 生活理念的调整与环保意识的增强
    第一节 消费观念的转变
    第二节 “儿童生活”的回归
    第三节 环保意识的生成
    小结
第四章 博爱精神的张扬与凸显
    第一节 仁慈与关爱的精神导向
    第二节 怜悯与同情的道德关怀
    第三节 忏悔与救赎的人格完善
    小结
结语 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10)初中童话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1.1 素质教育的任务和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
        1.1.2 童话的意义重大,在西方社会影响深远
        1.1.3 中国童话传统的缺失和初中童话教学的偏失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童话文学理论的阐释
    2.1 童话概念的界定
        2.1.1 童话的内涵
        2.1.2 童话与神话、传说及寓言的关系
        2.1.3 童话旺盛的生命力
    2.2 童话的母题、美学特征和价值
        2.2.1 童话的母题
        2.2.2 童话的美学特征
        2.2.3 童话的价值
第3章 童话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3.1 初中生属于儿童时期的少年期
        3.1.1 儿童的内涵
        3.1.2 当代初中生缺少童年
        3.1.3 当代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 童话教学有利于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3.2.1 童话阅读无年龄限制
        3.2.2 童话教学有利于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4章 初中生童话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4.1 童话学习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4.1.1 学生童话学习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4.1.2 语文教师的童话理论素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4.2 童话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4.2.1 童话教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4.2.2 童话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5章 初中童话教学的实践构想
    5.1 比较阅读课
        5.1.1 比较阅读的内涵
        5.1.2 比较阅读的重要性
        5.1.3 比较阅读的方法
    5.2 多元解读课
        5.2.1 多元解读的内涵
        5.2.2 多元解读的重要性
        5.2.3 多元解读的目标
    5.3 审美鉴赏课
        5.3.1 审美鉴赏的内涵
        5.3.2 审美鉴赏的重要性
        5.3.3 童话课文的审美鉴赏过程
    5.4 “走进童话世界”综合性学习
        5.4.1 开展童话系列活动
        5.4.2 开展童话读书会
        5.4.3 童话创作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趣味无穷的小溪流(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D]. 邸小松.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传承与突破 ——中国新文学中的自然物象风景描写[D]. 陈广通. 吉林大学, 2020(08)
  • [3]统编版小学中低段语文教科书插图的运用研究[D]. 潘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克劳德·洛兰与英国风景的再发现[D]. 马悦.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6]霍建起电影意境研究[D]. 马东. 辽宁大学, 2019(01)
  • [7]诗意的吟唱—论严文井童话的诗意建构[D]. 唐洁.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8]中国现当代童话审美探究[D]. 丁金妤. 齐齐哈尔大学, 2014(02)
  • [9]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D]. 田媛.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10]初中童话教学研究[D]. 王琳.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有趣的小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