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的语法观

《说文解字注》的语法观

一、《说文解字注》的语法观(论文文献综述)

孟小驰[1](2021)在《《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的继承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三十卷本《诗经小学》和《说文解字注》训《诗》相同部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四卷本《诗经小学》(臧节本),以训诂着作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基础,采用比较法、归纳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内容、方法和术语的继承与发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述。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基础与方法。其中,研究现状包括三十卷本《诗经小学》的研究现状、《说文解字注》的研究现状和两个文本对比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是《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内容的继承与发展。《说文解字注》主要继承了《诗经小学》训释字词、阐明句意、辨析古书异例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发展了《诗经小学》勘定用字、说明假借、辨别正俗、说明转注、对《传》《笺》等的理解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方法的继承与发展。《说文解字注》主要继承和发展了《诗经小学》因声求义、以形索义、异文释义的训诂方法。第四部分是《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术语的继承与发展。《说文解字注》主要继承了《诗经小学》“定义立界”类术语和“类比”类术语,主要发展了《诗经小学》“以声音通训诂”类术语和“类比”类术语、创新“辨析”类术语。第五部分为结语,主要将《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内容、方法和术语的继承与发展做以总结。《诗经小学》较常出现直接下论断之处,而《说文解字注》仅偶见无论据之观点;《诗经小学》中的大部分条目仅援引经典,通过罗列经典之意见以证《诗经小学》的观点,而《说文解字注》重在对所援引的论据进行串线,说解更加详细,逻辑更加清晰,更能做到有理有据;《诗经小学》所使用的训诂术语多沿用前人之发明,而《说文解字注》注重对训诂术语的创新和发展,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术语体系。由此可见,段玉裁于前后两部作品中的论述趋向谨慎周密。此外,结语部分还阐明了对继承和发展方面研究的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价值。

蒋毓璐[2](2021)在《《说文解字注》第十篇至第十一篇“今正”研究》文中认为

林少阳[3](2021)在《“五四”新学之修辞学:语言思想之现代嬗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的概念是中国、以及(近现代以前)汉字圈传统的思想、文学乃至政治中的最重要概念之一,而"修辞"概念亦属此谱系。这一事实百年来却渐渐为大家所淡忘。本文将从语言思想角度,梳理"修辞"概念之现代嬗变,进而探讨与"文"概念的关联。现代意义上的修辞学是东亚西化现代性的产物,它始于明治日本,后传入、确立于民国初期的中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结果之一。本文也将梳理这一由日本至中国的过程,然而将侧重于语言思想之现代嬗变问题,以及理论上由此引发的问题,如修辞与现代意义上的语法学之间不可调和之理论问题,也将检讨语法中心化现象与科学主义的关联。总之,语言传递方式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如何深刻地影响现代意义上修辞学的确立,乃是本文的核心主题。

李祥[4](2020)在《《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词汇复音化是汉语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中古时期是连接上古和近代的过渡阶段,魏晋又是中古词汇复音化“巨变”的起源时期,且《三国志注》恰成书于南朝刘宋期间,其中征引的文献又大多属于魏晋时段,所以对其词汇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中古词汇本体研究,而且有益于汉语词汇史研究,对“汉语词汇史”理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此,本文对《三国志·吴注》中魏晋段的语料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整理与分析,切分出了所有的复音词。根据我们确立下来的复音词判定标准,确定《三国志·吴注》中复音词的词目和数量。并从语义类别、语法类型、复音新词和词汇化情况几个方面对《吴书注》的复音词展开研究和分析。通过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描写了《吴书注》复音词的面貌,探究出《吴书注》复音词的源流及成词规律。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本章为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简要介绍本文的选题依据,二是说明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三是勾勒和评述目前的研究动态。第二章:《三国志·吴书注》语料层次分析。本章全面梳理《三国志·吴书注》的语料层次,主要包含两大内容:一是对《三国志·吴书注》语料的作者及时代进行甄别;二是对《三国志·吴书注》语料历时与共时层次进行统计分析。第三章:《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概貌描写。本章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的复音词判定标准。二是描写《三国志·吴注》中复音词的语义类型。三是描述《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的语法类型。第四章:《三国志·吴书注》魏晋复音新词的分布及存留。本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新词的判定标准。第二部分,考察《三国志·吴书注》中复音新词的分布情况。第三部分,考察复音新词的存留情况。第四部分,初步探究了《三国志·吴书注》中新词的产生原因。第五章:《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词汇化规律探讨。本章以魏晋为界,从两个时段观察《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语料的源流。第一段,魏晋及以前,考察了《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的成词过程,包括:短语成词、句法结构成词和跨层结构成词等词汇化类型。第二段,魏晋到现代的时段,考察了复音词进一步词汇化的情况。通过两个时段复音词源流的研究,揭示出《三国志·吴书注》中复音语料的成词过程及词汇化的规律。第六章:本论文的结论。

刘小芳[5](2020)在《视觉“穿透”与行为穿透的比较 ——以“看穿、看破、看透”和“戳穿、戳破、戳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视觉动词“看”和行为动词“戳”为立足点,分析二者带有显露义词根后所形成的视觉“穿透”与行为穿透的差异。本文一共有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总结研究现状与前人对相关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章是对“看X”词组和“戳X”词组进行语义的对比分析,第三章从语法的角度比较“看穿”与“戳穿”的异同,“看破”与“戳破”的异同,“看透”与“戳透”的异同。第四章是视觉“穿透”和行为穿透的语用分析及隐喻比较,第五章是全文的总结。本文采用了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对比分析、检索大数据语料库与查阅权威辞典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看”和“戳”构成的补语在语义上的异同,进而探究其隐喻情况及隐喻交际动因。本文研究发现视觉动词“看”的语义较为复杂,行为动词“戳”的语义相对简单,且“看X”强调过程,侧重对主体的影响,“戳X”强调结果,侧重对客体的影响。同时发现“看X”和“戳X”的不同语义特征对其前后NP有不同的生命度定位,得出视觉“穿透”的隐喻属于过程隐喻,行为导致穿透的隐喻属于实体隐喻的结论。

武可[6](2020)在《河北阳原方言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副词是汉语中极具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词类,副词的研究一直以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内容。阳原县位于张家口和大同的交界处,其方言属于晋语张呼片。阳原方言中的副词数量丰富、用法多样,但一直以来鲜有文章对其进行过详细的描写。因此,对阳原方言副词展开全面系统的整理考察可以为河北方言语法的研究提供一点新鲜的语料,也有利于发现晋语向官话过渡地区的方言特点。文章将阳原方言的副词分为AB两组,以词形或用法较有特点的A组副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自省自拟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比较法等对这些副词进行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的全面描写与考察。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主要介绍阳原县与阳原方言概况,详细论述选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明确主要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并对写作过程中的语料来源及文章体例进行说明。第二部分:阳原方言副词的分类描写与比较分析。该部分下面分设七个小节:第一节是对阳原方言副词进行的分类。这一节依据前人对于普通话副词的研究,将阳原方言的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频率副词、语气副词、情状副词和否定副词六个大类。第二节到第七节分别对上述六类副词展开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详尽描写和考察,并将其中一部分副词与普通话及相关方言中有关联的副词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与分析,凸显阳原方言副词用法上的不同点。这六个小节共计考察了61个阳原方言的副词,其中包括9个程度副词、9个范围副词、11个时间频率副词、19个语气副词、10个情状副词和3个否定副词。第三部分:从语言演变的角度看阳原方言的副词。该部分内容基于先贤对副词生成与演变的相关理论,对阳原方言的副词展开了历时层面的摸查。认为阳原方言副词在生成与演变上主要表现为词汇化语法化、音变和存古三种形式,并设三个小节分别对3个发生词汇化语法化的副词、1个发生音变的副词以及8个保留近代汉语用法的副词进行了细致的举例论述。第四部分:结语。该部分内容是对整篇文章写作的一个归纳与总结。先是从整体上概述了阳原方言副词所具有的数量丰富、重叠式丰富、存古词丰富、口语化特征明显等特点。然后从收词、用字和探源三个角度对全文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足进行了反思与总结。

朱福妹[7](2020)在《基于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的汉语典型体标记演化研究》文中认为在演化语言学视野下,结合前贤关于汉语典型体范畴的研究成果,从三类研究现状(汉语典型体标记、汉语典型体标记演化为介词词内成分和汉语典型体标记演化为话语标记内部成分)对汉语典型体标记进行研究。考证过程中,密切关注当代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力图应用大量切实可行的前沿理论来解决汉语体范畴中的实际问题。首先,根据汉语小句整合的实际情况,构建词汇化与语法化界面及其观察窗口。界面看作是各种语言范畴和语言成分的输入输出的汇总之地,简言之,也就是词汇化与语法化互动的句法环境。因此,我们进一步构建观察窗口,从小句合并的进程中去发现哪类句式是语言成分容易发生质变的句法环境。小句合并的源头为各个分立的小句,即流水句,继而演化为关系句、紧缩式,其中连动式是至关重要的界面,上承紧缩式,又演化为动补式。其次,在词汇化与语法化界面中对汉语典型体标记追本溯源。因“着”和“过”演化路径复杂,且与前人研究颇多争议,因此各单立一节。“了”的前人研究最为全面和系统,直接结合前人成果和“着”和“过”进行横向比较。逐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明确源动词“着”的两条演变路径:结果体“着zháo”和持续体“着zhe”。结果体“着zháo”为情状体,在“V着O/L”结构中语义侧重于表结果的达成,因此演化为词汇体。典型体标记“着持续体”产生的原因:语义方面,源动词“着”语义核心指实体A的一面和实体B的一面相接触,且句中“着”与其前后组成成分语义关系疏离。句法方面,连动式“V着”结构在“同形生成”和“互补删除”原则的作用下,形成“V着+PP处所”和“PP处所+V着”这两种可选句法槽,并且“PP处所+V着”结构符合整个语言系统的动态发展,在双小句结构简化过程中,“着”发生重新分析,可以理解为持续体标记。(二)考察了源动词“过”的意义,表示主体对象经过的一个空间段,并不包含起点、终点,也不包括明确的方向,隐含的“方向”义完全由句中主体所在的路径决定。因此,“过”应归为位移或路径动词,并且“过”属于最简义位移动词。继而解释了连动式中“V过”成为优势语序的原因。(三)结合前沿理论中体系统的三个层次:动词的行为类型、词汇体和语法体。将汉语典型体标记“着、了、过”予以定性:第一层:动词的行为类型(aktionsart),“着、了、过”符合意义简化性特征,易于发生语法化。第二层:情状体(词汇体)“着结果体”,“V着O/L”句法结构共同表结果的达成。第三层:句子体(语法体)“着持续体、了、过”。三者存在共性,均为句子体(语法体),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论述:第一步,将句子体“着持续体、了、过”进行横向比较,比较出“着持续体”的特异性,推断出“了、过”均为“完结体”;第二步,将同为完结体的“了、过”进行横向比较,“过”和“了”分别进入了“(过程)完结体阶段、(过程)新完成体阶段、(过程)老完成体阶段、(经历全程)完整体阶段”和“(结点)完结体阶段、(结点)新完成体阶段、(结点)老完成体阶段、(结点)完整体阶段”。第三步,最终揭示“过”和“了”在演化阶段中仍有不同表现和本质差异,得出“过”不具备成为词内成分和话语标记内部成分的根本原因。再次,考察了词汇化与语法化界面中的“X着/了”类双音介词产生。首先,考证了“X了”类双音介词的产生:“X”所在句子及物性强弱揭示了“X”的语法化路径,继而考证“X了”产生的动因是词汇化界面的义项专一化和韵律方面的需求。其次,考证了“X着”类双音介词的产生:揭示“X”在语法化界面中,源动词通过相似域之间的隐喻投射,确立了其介词性质;继而考证“X着”类双音介词产生的动因与“着”的背景化特质有关,同时也是词汇化界面的义项专一化和韵律方面的需求。最后,考察了词汇化与语法化界面中“X着/了”类话语标记的产生。“X着/了”类因源义的“自发性”和意义的“非限制性”,在嵌语语法的征派提取机制作用下,演化为具备意义的程序性,表话轮结束的话语衔接标记,并且“X了”类还进一步演化为具备可表言者主观评价的意义功能(表言者姿态)的功能,开启新话轮的演化程度较高话语标记。

张斌[8](2019)在《《逸周书杂志》《周书平议》训诂研究》文中指出《逸周书杂志》《周书平议》分别是清代王念孙、俞樾校释《逸周书》的杰出之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训诂学思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从训诂内容和训诂方法两个方面,挖掘和分析蕴含在《逸周书杂志》《周书平议》中的训诂材料,论述两部着作对校勘)误、解释词义、分析句读、阐释语法等训诂内容以及以形索义、因声求义、语境寻义等训诂方法的阐释与运用。《逸周书杂志》174条、《周书平议》80条材料中,王念孙、俞樾在对《逸周书》中脱、衍、误、倒等)误进行校勘的同时,也阐释了不少有关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逸周书杂志》用“句法参差”“句法不协”的术语表达句法观念;以“义不可通”“义不相属”揭示词的语义搭配关系问题;以联系上下文词义的训释、区别读音、运用术语等方式区别词性;通过引用字典辞书及结合上下文义,解释词的概括义和语境义;通过分析比喻、对文等修辞现象,校释书中字词。运用“因声求义”、同源互训方法及转语理论推求词义,体现了很高的语言学、文献学理论水平。《周书平议》主要以“文法正同”表达文法观念,以“义不相属”论述词义搭配关系;运用“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及转语和右文说理论推求语源,训释词义;善於利用上下文义、文化背景、文章辞例等语境,注重阐发文章义理。由於王念孙、俞樾二人治学目的不同,其校释《逸周书》各有侧重。王念孙以小学家严谨的治学作风详加论证,客观周密,其结论真实可信,内容以校勘爲主。俞樾善於阐发义理,结论较爲主观,多有存疑,内容更注重训释。二人校释侧重点有所不同,所校篇目亦呈现互补状态。这些对深入研究《逸周书》具有重要价值。

李滟谦[9](2019)在《《中国语法:漳州话的语言艺术》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语法:漳州话的语言艺.术》(Arte de la lengua chio chiu)(后文简称《漳州话》)是17世纪菲律宾马尼拉的西方传教士(佚名)为学习当地的闽南方言而编写的兼有汉语和西班牙语的对外汉语双语教材。它是现存传教士学习闽南方言语法的最早文献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海外华人闽南方言的学习和使用状况。《漳州话》对于挖掘早期的传教士闽南方言研究文献,并将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的研究史往前延伸,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漳州话》尚未发现中文译本,笔者把这部书翻译成中文后对其所记录的闽南方言语料进行了系统化整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全书所涉及的各种语言要素进行了穷尽式的分析。论文由三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对象、选题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从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本论文的主体:一.归纳、分析该书的语音系统和用字情况;二.从词汇来源、演变和词法特征等方面分析该书的词汇系统;三.从语义范畴和句法功能角度对书中所记录的漳州话词汇进行词类划分和短语结构分类;四.挖掘并揭示书中隐含的语法观,对书中的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五.阐述《漳州话》一书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对过去传教士汉语教材编写、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及海外文献研究均有借鉴意义。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章,提出论文的成就与不足、结论与展望。论文通过对《漳州话》书中各种语言要素的历时比较,得出如下结论:一.声母和声调与现在相比大同小异,差异主要在[m]-[b/m]、[n]-m、[n]-[g]等几对声母上;韵母数量上经历了先缩减后扩充的过程;在注音符号上独具特色。用字上,绝大多数用字已经是今天约定俗成的规范用字,部分俗字由异体字或假借字代替;二.书中主要载录有外来词、对音词、古语词和方言特征词等,大多保持稳定的语义沿用至今;以单纯词为主,含有一些独特的造词法特征;三.书中数量词与数量短语占优势,且具有闽南地域特色;四.书中语法观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所选取、记录的句子结构基本是符合语法规范的;五.《漳州话》一书的教材编写和汉语教学的方法对当时及后来者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冯媛媛[10](2019)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现代研究成果综考》文中指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自问世以来,研究论着源源不断。但至今没有学者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现代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现代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将学者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与探讨,最后总结了学者在研究中的贡献与不足。全文共七章,第一章综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清代研究文献的研究成果。清代出现了许多校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专着、札记及论文,这些专着、札记及论文主要对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行了订正与补充。清代学者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行的订正与补充为研究《说文解字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第二章到第七章探讨清代之后到目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关研究文献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探讨《说文解字注》阐述《说文解字》体例的研究成果,具体包括编排体例和说解体例两方面内容。第三章探讨学者校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成果,具体包括字形、字音、字义等方面的校订成果。第四章到第七章分别从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及其他角度探讨学者对《说文解字注》的研究。第四章探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文字学研究成果,涉及六书理论及行废字、古今字等内容。第五章探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训诂学研究成果,涉及训诂术语、训诂方法、联绵词、同义词、同源词等内容。第六章探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音韵学研究成果,涉及古韵十七部、双声叠韵等内容。学者对《说文解字注》的探究已从语言文字学角度拓展到了文化、哲学等方面。本文第七章即探讨《说文解字注》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学者研究中的成就与不足。本文较为全面地搜集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有关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综述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关研究文献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学者的研究贡献及存在的问题,为学者进一步研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提供了参考资料。

二、《说文解字注》的语法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说文解字注》的语法观(论文提纲范文)

(1)《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内容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内容的继承
        一、《说文解字注》继承了《诗经小学》训释字词的内容
        二、《说文解字注》继承了《诗经小学》阐明句意的内容
        三、《说文解字注》继承了《诗经小学》辨析古书异例的内容
    第二节 《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内容的发展
        一、《说文解字注》发展了《诗经小学》勘定用字的内容
        二、《说文解字注》发展了《诗经小学》说明假借的内容
        三、《说文解字注》发展了《诗经小学》辨别正俗的内容
        四、《说文解字注》发展了《诗经小学》说明转注的内容
        五、《说文解字注》发展了《诗经小学》对《传》《笺》等的理解
第二章 《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方法的继承
        一、《说文解字注》继承了《诗经小学》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二、《说文解字注》继承了《诗经小学》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
        三、《说文解字注》继承了《诗经小学》异文释义的训诂方法
    第二节 《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方法的发展
        一、《说文解字注》发展了《诗经小学》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二、《说文解字注》发展了《诗经小学》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
        三、《说文解字注》发展了《诗经小学》异文释义的训诂方法
第三章 《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术语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术语的继承
        一、《说文解字注》继承了“定义立界”类术语
        二、《说文解字注》继承了“类比”类术语
    第二节 《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术语的发展
        一、《说文解字注》创新了“辨析”类术语
        二、《说文解字注》发展了“以声音通训诂”类术语
        三、《说文解字注》发展了“类比”类术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三十卷本《诗经小学》与《说文解字注》引《诗》相关条目对照表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五四”新学之修辞学:语言思想之现代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修辞/修辞学”与日本/中国的现代性
    (一)近代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对现代修辞学的批判:修辞学与汉字圈的语言现代性
    (二)翻译词“修辞”的出现
    (三)翻译词“修辞”与翻译词“文学”
    (四)修辞学与日本及中国之现代:“科学的修辞学”
二、现代意义上的修辞(学)与语法学之间的关联
    (一)近代日本的修辞学与语法学——以时枝诚记的讨论为引子
    (二)现代修辞学与现代汉语语法学确立之间的关联——批判性的回顾及重评郭绍虞
    (三)语言思想之嬗变:借用美国批评家保·德·曼关于修辞的讨论
三、“修辞”曾是什么?
    (一)“修”与“辞”、“修”与“饰”的含义
    (二)“语言媒质性”与“媒质过程”:一个理解“文”或“修辞”的理论角度
    (三)“文”·“修辞”与“媒质过程”
    (四)“文”与“理”、“文”与礼∶考察“修辞”的其他角度
    (五)古典文本中“修”与“辞”连用的例子∶“修辞立其诚”
四、“修辞立其诚”与“情”:代结语
主要参引文献:
    一、中文
        (一)专书
        (二)期刊论文
        (三)报纸·网络
    二、外文
        (一)专书
        (二)期刊论文

(4)《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动态
        一、《三国志注》研究概况
        二、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三国志·吴书注》语料层次分析
    第一节 《三国志·吴书注》语料甄别
    第二节 《三国志·吴书注》语料层次分析
第三章 《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概貌
    第一节 《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的鉴别
    第二节 《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语义类型
        一、自然与环境类复音词
        二、时间与空间类复音词
        三、生产技艺类复音词
        四、人体与人体活动类复音词
        五、日常生活类复音词
        六、人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类复音词
        七、物势动作类复音词
        八、其他类复音词
    第三节 《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语法结构类型
        一、并列结构
        二、定中结构
        三、状中结构
        四、主谓结构
        五、述补结构
        六、动宾结构
第四章 《三国志·吴书注》魏晋复音新词的分布及存留
    第一节 《三国志·吴书注》魏晋复音新词的判定标准
        一、《汉语大词典》引用首例为《吴书注》
        二、《汉语大词典》所举首例晚于《吴书注》
        三、《吴书注》中出现,《汉语大词典》未收录
    第二节 《三国志·吴书注》魏晋复音新词的分布情况
        一、自然与环境类
        二、时间与空间类
        三、生产技艺类
        四、人体与人体活动类
        五、日常生活类
        六、人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类
        七、物势动作类
    第三节 《三国志·吴书注》魏晋复音新词的存留情况
        一、词义没有变化
        二、词义发生变化
        三、词语消失
    第四节 《三国志·吴注》魏晋复音新词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二、内部原因
第五章 《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词汇化规律探讨
    第一节 上古至魏晋的词汇化情况
        一、短语成词
        二、句法结构成词
        三、跨层结构成词
    第二节 魏晋到现代的进一步词汇化例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附录 :《吴注复音词语料库》

(5)视觉“穿透”与行为穿透的比较 ——以“看穿、看破、看透”和“戳穿、戳破、戳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1.3 理论背景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看X”与“戳X”的语义分析
    2.1 “看穿”“看破”与“看透”的语义
    2.2 “戳穿”“戳破”与“戳透”的语义
    2.3 “看X”与“戳X”的语义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看X”与“戳X”的语法分析
    3.1 “看穿”与“戳穿”的异同
    3.2 “看破”与“戳破”的异同
    3.3 “看透”与“戳透”的异同
    3.4 本章小结
4 “看X”与“戳X”的语用分析及隐喻比较
    4.1 “看X”与“戳X”的语用分析
    4.2 “看X”与“戳X”的隐喻浅析
    4.3 “看X”与“戳X”的隐喻交际动因
5 结语
尾注
参考文献
致谢

(6)河北阳原方言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阳原与阳原方言概况
        一、阳原概况
        二、阳原方言概况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第四节 语料来源与体例说明
        一、语料来源
        二、体例说明
第二章 阳原方言副词的分类描写与比较分析
    第一节 阳原方言副词的分类
    第二节 阳原方言的程度副词
        一、句法平面的描写
        二、语义平面的描写
        三、语用平面的描写
        四、比较分析
    第三节 阳原方言的范围副词
        一、句法平面的描写
        二、语义平面的描写
        三、语用平面的描写
        四、比较分析
    第四节 阳原方言的时间频率副词
        一、时间副词
        二、频率副词
    第五节 阳原方言的语气副词
        一、句法平面的描写
        二、语义平面的描写
        三、语用平面的描写
        四、比较分析
    第六节 阳原方言的情状副词
        一、句法平面的描写
        二、语义平面的描写
        三、语用平面的描写
        四、比较分析
    第七节 阳原方言的否定副词
        一、句法平面的描写
        二、语义平面的描写
        三、语用平面的描写
        四、比较分析
第三章 从语言演变的角度来看阳原方言副词
    第一节 词汇化语法化
        一、急慌
        二、一概
        三、不敢定
    第二节 音变
    第三节 存古
        一、衠_1
        二、刬、一刬
        三、一遍
        四、将_1、将_2
        五、管
        六、款款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发音合作人信息表
附录二 河北阳原方言副词表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基于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的汉语典型体标记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和理论基础
        1.1.1 选题缘起
        1.1.2 理论基础
    1.2 研究现状
        1.2.1 体标记“着”的研究现状
        1.2.2 体标记“过”的研究现状
        1.2.3 体标记“了”的研究现状
        1.2.4 演化为介词词内成分的研究现状
        1.2.5 演化为话语标记内部成分的研究现状
        1.2.6 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第2章 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
    2.1 什么是界面
    2.2 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的确立
        2.2.1 语法化与词汇化的互动关系
        2.2.2 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的观察窗口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中典型体标记的溯源与定性
    3.1 体标记“着”的产生
        3.1.1 源动词“着”的功能
        3.1.2 结果体“着1”的产生
        3.1.3 持续体“着2”的产生
        3.1.4 体标记“着”的总结
    3.2 体标记“过”
        3.2.1 源动词“过”的功能
        3.2.2 空间运动事件中“过”的词汇化模式
    3.3 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中的“过、着、了”比较
        3.3.1 词汇化界面:从连动式到动补式
        3.3.2 语法化界面:典型体标记的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中典型体标记的发展之一——“X着/了”类双音介词
    4.1 “X了”类双音介词的产生
        4.1.1 “为了”的产生
        4.1.2 “除了”的产生
    4.2 “X着”类双音介词的产生
        4.2.1 语法化界面:“X”的性质
        4.2.2 词汇化界面:“X着”类双音介词的产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中典型体标记的发展之二——“X着/了”类话语标记
    5.1 嵌语和话语标记
        5.1.1 何谓“嵌语”?
        5.1.2 何谓“话语标记”?
    5.2 “X了”类话语标记
        5.2.1 “X”的语法化
        5.2.2 “X了”的词汇化
        5.2.3 “X了”的语法化
        5.2.4 “X了”类话语标记总结
    5.3 “X着”类话语标记
        5.3.1 “X”的语法化
        5.3.2 “X着”的词汇化
        5.3.3 话语标记“X着”的产生
        5.3.4 “X着”类话语标记总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典型体标记“着、了、过”的共性与差异
    6.2 “着/了”的进一步发展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逸周书杂志》《周书平议》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逸周书》简介
    二、王念孙与《逸周书杂志》
        (一)王念孙生平简介
        (二)《逸周书杂志》简介
        (三)《逸周书杂志》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三、俞樾与《周书平议》
        (一)俞樾生平简介
        (二)《周书平议》简介
        (三)《周书平议》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四、选题缘由及意义
    五、本论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逸周书杂志》训诂研究
    第一节 《逸周书杂志》的训诂内容
        一、校勘)误
        二、解释词义
        三、分析句读
        四、阐释语法
        五、说明修辞
    第二节 《逸周书杂志》的训诂方法
        一、因声求义
        二、语境寻义
第二章 《周书平议》训诂研究
    第一节 《周书平议》的训诂内容
        一、分析句读
        二、解释词义
        三、阐释语法
        四、校勘讹误
    第二节 《周书平议》的训诂方法
        一、以形索义
        二、因声求义
        三、语境寻义
第三章 《逸周书杂志》《周书平议》训诂之差异
    第一节 徵引材料之差异
        一、徵引材料数量不同
        二、对待类书态度不同
    第二节 校释内容之差异
        一、校释篇目互补
        二、校释侧重点不同
        三、以韵例校勘的数量不同
    第三节 校释方法之差异
        一、因声求义方式不同
        二、运用文例范围不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语法:漳州话的语言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1.1.1 现存手稿
        1.1.2 全书结构和内容简介
        1.1.3 选题意义
    1.2 境内外16世纪以来的闽南方言研究
        1.2.1 境内外16、17世纪传教士文献的闽南方言研究
        1.2.2 境内外18、19世纪传教士文献的闽南方言研究
        1.2.3 境内外20世纪传教士文献的闽南方言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第二章 《漳州话》中的语音系统和用字情况
    2.1 《漳州话》中的语音系统
        2.1.1 声母系统
        2.1.2 韵母系统
        2.1.3 声调标注
        2.1.4 送气符号及其他
    2.2 《漳州话》中的用字情况
        2.2.1 用字的繁简体分布情况
        2.2.2 异体字代当今通用字
        2.2.3 音同或音近字代当今通用字
        2.2.4 错别字
    2.3 小结
第三章 《漳州话》中的词汇系统
    3.1 词汇构成与演变
        3.1.1 外来词
        3.1.2 古语词
        3.1.3 闽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音词
        3.1.4 闽南方言特征词
    3.2 构词法与造词法
        3.2.1 构词法
        3.2.2 造词法
    3.3 小结
第四章 《漳州话》中的词类与短语
    4.1 《漳州话》中的词类分析
        4.1.1 实词
        4.1.2 虚词
    4.2 短语结构类型
        4.2.1 短语的类型分布
        4.2.2 短语结构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漳州话》的语法特征
    5.1 语法观
        5.1.1 《漳州话》的语法详述
        5.1.2 语法的普遍性观念
        5.1.3 语法的民族性观念
        5.1.4 “词本位”语法观
    5.2 句法特征
        5.2.1 句型的类型分布
        5.2.2 句类的类型分布
    5.3 几种特殊的闽南方言句式
        5.3.1 判断句
        5.3.2 被动句
        5.3.3 比较句
        5.3.4 连谓句和双宾句
    5.4 小结
第六章 《漳州话》一书的成就与不足
    6.1 《漳州话》一书的成就
        6.1.1 对今闽南方言海外文献的发掘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6.1.2 对于同时代其他传教士汉语教材编写具有借鉴意义
        6.1.3 书中所体现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具有参考价值
    6.2 《漳州话》一书的不足
        6.2.1 语法分析上的不足
        6.2.2 语音分析上的不足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rte de la lengua chio chiu手稿示例

(1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现代研究成果综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研究成果概述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
第一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清代研究成果
    第一节 专着
    第二节 札记及其他
第二章 《说文解字注》阐述《说文解字》体例的研究成果
    第一节 编排体例
    第二节 说解体例
第三章 《说文解字注》校订《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
    第一节 字形校订
    第二节 字音字义校订
    第三节 引语校订
    第四节 校订方法
第四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文字学研究成果
    第一节 六书理论
    第二节 行废字、古今字及其他
    第三节 段玉裁的文字观及其他
第五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训诂学研究成果
    第一节 训诂术语
    第二节 训诂方法
    第三节 词义研究
    第四节 联绵词
    第五节 同义词
    第六节 同源词
    第七节 其他方面的探究
第六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音韵学研究成果
    第一节 古韵十七部
    第二节 双声叠韵
    第三节 合韵
    第四节 《段注》音韵研究方面的不足
第七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其他研究成果
    第一节 文化内涵
    第二节 哲学思想
    第三节 其他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四、《说文解字注》的语法观(论文参考文献)

  • [1]《说文解字注》对《诗经小学》训《诗》的继承与发展[D]. 孟小驰.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2]《说文解字注》第十篇至第十一篇“今正”研究[D]. 蒋毓璐. 宁夏大学, 2021
  • [3]“五四”新学之修辞学:语言思想之现代嬗变[J]. 林少阳.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4]《三国志·吴书注》复音词研究[D]. 李祥. 重庆三峡学院, 2020(11)
  • [5]视觉“穿透”与行为穿透的比较 ——以“看穿、看破、看透”和“戳穿、戳破、戳透”为例[D]. 刘小芳. 暨南大学, 2020(04)
  • [6]河北阳原方言副词研究[D]. 武可.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基于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的汉语典型体标记演化研究[D]. 朱福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逸周书杂志》《周书平议》训诂研究[D]. 张斌.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中国语法:漳州话的语言艺术》研究[D]. 李滟谦. 厦门大学, 2019(08)
  • [1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现代研究成果综考[D]. 冯媛媛.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说文解字注》的语法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