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水利科学研究院局域网规划与实施

河北水利科学研究院局域网规划与实施

一、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局域网规划与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婧[2](2015)在《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遗产测绘是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中国建筑遗产测绘事业已经过80年发展历程,由于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诸如管理机制不完善、标准要求缺失、专业人才匮乏等大量瓶颈性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主要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的测绘成果及相关历史文献、访问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和信息。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自中国营造学社开创性引入西方测量方法调查古建筑以来,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实践与理念发展的历史进程,全面考察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实践成果、理论与技术发展,尽可能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遗产测绘的发展变化脉络,对于解决测绘领域的发展瓶颈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按照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历史的时间顺序为主线进行论述。首先回顾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中国进行的建筑调查测绘实践,分析了中国营造学社系统开展建筑遗产测绘的背景和条件,进而对民国时期中国营造学社、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等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活动进行考察,分析了上述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建筑遗产测绘对于古建筑维修向文物保护工程转化的作用。其次,将1949年以后文物建筑测绘的历程以198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对文物测绘的实践历程、管理体制、技术理念、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展开论述。然后,对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史进行个案研究,作为共和国建立之后高等院校从事建筑测绘遗产活动的缩影。最后,就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存在误区、争议或长期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试图审视因果,以史为鉴,在已有的宏观建筑史学研究领域中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苏超[3](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4](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文中研究表明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5.-ISBN978-7-5439-4861-7:$30.00A122毛泽东说名道姓/武志辉,高明珊编着.-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4.-ISBN978-7-5438-7402-2:$28.00A752韶山毛家英雄谱/龙剑宇着.-人民出版社,2011.-ISBN978-7-01-009807-4:$38.00A752

中咨协会业务协调部[5](2009)在《全国最新工程咨询单位名录》文中研究表明

肖树忠[6](2006)在《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项研究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以及对区域农业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不足的现状确立的,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提出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方案,为政府优化配置农业技术创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项研究采用系统分析、跨学科研究、比较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技术创新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基础理论,主要进行了五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对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建立理论基础;二是通过对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成和运行情况的考察,总结出了可借鉴的经验;三是分析了我国宏观管理体制及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架对于地市级的影响;四是以唐山市为例对目前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五是依据上述研究,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框架与重点任务。 本项研究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强调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把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创新战略,进行协同建设的观点。二是认为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经济转型期政府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平稳过渡,促进行政区域型经济向经济区域型经济转变的重要途径,提出立足行政区域,着眼于经济区域,充分依据农业资源区划进行体系建设的思路。三是提出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是政府,核心任务是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是从政府作为建设主体的角度提出了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公益事业、协会组织、农业企业、科技示范户、政策支撑六个子体系。五是提出当前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强行政管理的统一,打破行业分割,重新设置相关机构,重新划分机构职能,鼓励农民协会组织和各类农业企业发展,培植科技示范户,完善建立财政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激励政策,优化创新环境等。 本项研究对于促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加速行政管理及科研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地市级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保证国家创新战略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区域农业技术创新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周云,郭永恒[7](2006)在《城市防灾减灾工程篇》文中研究说明一、城市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概述 (一)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战略意义 1.各种灾害频繁,防灾形势严峻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74%的省会城市以及62%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7度以上危险地区,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地位于灾害频发区。全国660多座城市,大多都面临着洪水、地震、地质、台风等多项自然灾害的威胁。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设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把地震、火灾、洪水、气象灾害、地质破坏五大灾种列为导致我国城市灾害的主要灾害源。对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地震、洪水、火灾是最主要的灾种。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高层、超高层、高耸、大跨度建筑物抗风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地质灾害问题也相当严重。

李博[8](2006)在《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分析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合理的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和结构,良好的投资效益,对于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效益和政府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北省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保持适度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水平,保证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是当前河北省宏观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调控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以合理调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运行机制,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跟踪评价体系为目标,吸收了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宏观管理相关理论,并融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协整分析、神经网络、数据包络等实证方法对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涵盖社会效益分析的固定资产投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并在对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河北省投资运行机制的思路,并构建了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体系。本文在理论上力求丰富固定资产的研究方向和视野,实践上也期望对于指导河北省乃至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宏观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论文认真研究和系统分析了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现状,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分析了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在此基础上,经过总结归纳得出当前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今后改善固定资产投资指明方向。 本论文运用经济增长理论、投资规模平衡理论、投资结构优化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遵循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对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经济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讨论了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储蓄与消费的关系,在总结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演进规律后,对河北省“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进行了预测,同时提出了河北省工业产业投资结构优化设计方案。 本文在对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完善投资运行机制的主要构想,在对建立投资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体系,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管理提供可靠保障。 论文的基本结论:1、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增加,但波动较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偏低,投资效益总体较低,尤其是社会效益较差:2、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及储蓄总量关系密切,河北省的经济增长是属于投资拉动型,而同时经济增长又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提供了有力保障,不断增加的储蓄额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奠定了基础;3、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机制存在着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投资立法工作滞后,政府投资管理不规范缺乏民主与监督等问题,应该从多元化投资主体体系、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建立科学的政府投资激励与约束机制、发展和完善河北省的投融资体系等方面入手改进河北省固定资产运行机制:4、加强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监控和跟踪评价,是政府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

刘建民[9](2007)在《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进度优化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众多影响因素给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成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目前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进度优化与控制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本文应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系统优化等先进技术和方法,开展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进度优化与控制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提供科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调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建设管理向着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系统地分析研究了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布置的特点和复杂性,构建了施工场地布置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最优传递矩阵对传统的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以指数标度作为元素的比较标准,建立了施工场地布置方案的优选模型,提出了调水工程施工布置方案多层次多目标优化决策方法,从而为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布置方案的综合优化决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决策分析方法。2、针对“工期固定,资源均衡”问题,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资源均衡优化方法,以施工过程中几种主要施工资源为优化对象,建立了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系统资源均衡优化数学模型,通过调整非关键工序的开始时间,力求使各种施工资源的均方差同时达到最小,进而优化工程施工进度计划。3、提出了基于横道图的施工进度三维动态可视化分析方法,可以直观地描述调水工程施工过程中复杂的时空逻辑关系,通过施工面貌与进度计划的交互分析,对于发现潜在的施工时空冲突和优化施工进度具有重要作用。4、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工程施工合同实施管理与控制方法,以施工合同中的分组工程量为纽带、计量支付管理为核心、工程投资控制为目标,开发了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合同实施管理子系统,对施工合同的实施进行高效和系统地管理,并提供一种能够反映工程进展情况的有效辅助手段。5、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工程施工进度优化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应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研制开发了B/S结构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进度优化与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施工进度优化子系统、施工进度控制子系统和施工合同实施管理子系统,具有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场地布置信息查询、施工进度三维动态可视化分析、施工过程三维动态演示、施工场地视景漫游、施工进度动态实施控制、施工合同实施管理与控制等多重功能。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应急供水工程的实际应用,说明该系统对于保证工程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减少工程建设投资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惠嫣[10](2005)在《华北井灌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与农业水资源优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用水占水资源总量的70%左右。农业用水效率较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大量农业用水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进而产生更多的污水、废水,加剧了农业水资源的短缺。我国现有人口近13亿,到2030年左右,人口将达到16亿。预计2050年前需要增加1.4亿t的粮食,这将导致农业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对于水土资源配置比例不均衡的华北平原,农业用水就更加紧张了。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选具有代表性的三河市泃河以西平原为研究区,对井灌区农业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进行研究,旨在为井灌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三位专家的经验,将种植不同作物单位面积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数据。 建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考虑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次模型的目标函数为灌溉效益、粮食产量和生态贡献。它们分别代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以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为决策变量。模型求解是通过将多目标函数经过模糊变化成单目标函数后,通过Lindo软件求解的。优化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确定后,以年为计算周期,以月为计算时段,以不同时段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供水量为决策变量,建立水资源优化的线性规划模型,为科学合理的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了三河市研究区、三河市以及整个华北平原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并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联合调度提出了合理方案,即在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同时,合理利用地表水资源,防止地下水进一步过度超采。 最后,本文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局域网规划与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局域网规划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2)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范围
    四、论文结构
    五、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中国建筑遗产测绘活动的先导
    第一节 域外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活动
        一、欧洲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二、日本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第二节 近代学术与技术的发展
        一、近代学术思潮
        二、测绘技术的近代化
    第三节 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一、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
        二、中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考察
        三、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
    第一节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历程
        一、初肇——以清代官式建筑研究为“前理解”
        二、发兴——实物调查测绘的初步展开
        三、拓展——紧凑密集的大规模调查测绘
        四、尾声——战时的考察与总结
    第二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学术思想
        一、实物调查测绘的方法论来源
        二、田野调查测绘的研究思路
        三、明清官式建筑测绘的研究思路
    第三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技术路线
        一、调查测绘程序
        二、调查测绘等级划分
        三、田野考察调查测绘方法
        四、明清官式建筑测绘方法
        五、修缮勘察测绘方法
        六、评析与启示
    第四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研究的成就及影响
        一、奠基中国建筑史学治学方法
        二、奠立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基础
        三、解读宋《营造法式》
        四、辅助图解古代建筑典籍
        五、推动建筑遗产保护实践
        六、促进建筑创作
        七、培养专门人才
        八、古建筑测绘研究的社会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
    第一节 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测绘
        一、清末民初的文物保护思想与实践
        二、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修缮工程
    第二节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实施事务处的建筑遗产保护测绘
        一、文整会与文整工程沿革
        二、文整工程中测绘的作用和意义
        三、文整会技术力量的发展与保护职能的完善
    第三节 1941-1945年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
        一、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缘起与概况
        二、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的详细情形
        三、测绘工具和成果
        四、测绘方法和要求
        五、中轴线建筑测绘成功的条件
        六、中轴线建筑测绘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节 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活动
        一、国立北平研究院对北平寺庙的调查测绘
        二、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对西北建筑的调查测绘
        三、西北史地考察团与敦煌艺术研究所对敦煌莫高窟的测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扩展(1949年-1980年代)
    第一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步入正轨
        一、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
        二、共和国初期以专家为主力的古建筑调查测绘
        三、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与全国文物普查
        四、古建筑测绘人才培养
    第二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全面深入
        一、文整会的勘察测绘
        二、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的古建筑调查研究
        三、其他机构的古建筑调查测绘研究
    第三节 古建筑测绘技术方法的总结
        一、《勘查山西古建筑的工作方法》(1954年)
        二、《建筑纪念物的测量方法》(1955年)
        三、古建筑测绘培训教材(1976年)
    第四节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测绘
        一、文物保护工程的发展概况
        二、文物保护工程的图纸要求和具体程序
        三、测绘与文物保护工程各环节的关系
        四、这一时期文物保护工程及测绘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遗产测绘的全面发展(1980年代至今)
    第一节 高等院校古建筑测绘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一、人才培养的促进与合作
        二、条块分割式管理体制的突破
        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测绘研究重点科研基地的建立
        四、高校古建筑测绘的发展
    第二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管理体系的发展完善
        一、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的深化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法制化建设
    第三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一、建筑遗产测绘的数字化发展
        二、建筑遗产测绘的信息化发展
        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第四节 建筑遗产测绘规范化建设
        一、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
        二、文物建筑测绘规范化研究
        三、《文物建筑测绘技术规程》的编写
    第五节 建筑遗产测绘对建筑史学研究的影响
        一、实物测绘与学术研究的相互促进
        二、古代建筑尺度规律研究
    第六节 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一、个案分析——独乐寺观音阁维修工程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个案研究——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程
    第一节 发轫(1953-1964年)
        一、古建筑测绘实习开设的背景
        二、古建筑测绘实习历程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的管理与教学
        四、古建筑测绘与建筑教育思想
        五、古建筑测绘与建筑历史研究
    第二节 继承(1976-1989年)
        一、回顾传统
        二、重要测绘项目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危机
        四、古建筑测绘教学思路
        五、古建筑测绘的收获与对外交流
    第三节 突破(1985-1997年)
        一、重要测绘项目
        二、古建筑测绘教学与改革
        三、古建筑测绘成果转化
        四、培养综合素质
    第四节 拓展(2004-2014年)
        一、古建筑测绘直接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二、古建筑测绘的全面发展
        三、重要测绘项目
        四、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影响与荣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建筑遗产测绘发展历程综述
    二、相关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设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数字鸿沟
        二、文化信息资源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一、知识沟理论
        二、文化权利
        三、文化传播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公共物品理论
        六、贫困文化理论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一、建立试点
        二、启动应用
        三、全国推广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一、建设流程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四、资源构成分析
        五、服务方式分析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进展
        1.3.1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早期探索
        1.3.2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1.3.3 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
        1.3.4 关于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进展
        1.3.5 关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的界定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4.4 研究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分析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创新与技术创新
        2.1.2 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
        2.1.3 技术创新与科技创新
        2.1.4 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2.1.5 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推广
    2.2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2.2.1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2.2.2 农业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观点
        2.2.3 农业技术创新类型
        2.2.4 农业技术创新的特性
    2.3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
        2.3.1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2.3.2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的提出
        2.3.3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2.4 行政区域经济理论
        2.4.1 区域的划分
        2.4.2 区域经济理论
        2.4.3 行政区域经济理论
        2.4.4 行政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2.5 公共物品理论
        2.5.1 公共物品的概念
        2.5.2 公共物品的供应机制
        2.5.3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公共物品属性
        2.5.4 公共物品理论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2.6 制度经济学理论
        2.6.1 制度的内涵
        2.6.2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2.6.3 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构成
        2.6.4 新制度经济学的局限性
        2.6.5 制度经济学对技术创新的分析
        2.6.6 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2.7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
        2.7.1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的基本内涵
        2.7.2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前提
        2.7.3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职能重点划分
        2.7.4 关于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容
第三章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3.1 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3.1.1 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3.1.2 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3.2 法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3.2.1 法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3.2.2 法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3.3 荷兰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3.3.1 荷兰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3.3.2 荷兰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3.4 日本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3.4.1 日本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3.4.2 日本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3.5 韩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3.5.1 韩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3.5.2 韩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3.6 印度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3.6.1 印度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3.6.2 印度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3.7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共同特点与建设经验
        3.7.1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共同特点
        3.7.2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经验
    3.8 对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3.8.1 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3.8.2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组织体系
        3.8.3 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体系
第四章 我国宏观管理背景下的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4.1 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4.1.1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现状和问题
        4.1.2 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对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
    4.2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市级现状分析
        4.2.1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4.2.2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4.2.3 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状况评价
    4.3 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分析
        4.3.1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形势
        4.3.2 行政区划改革的趋势
    4.4 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国家战略
        4.4.1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战略的组成部分
        4.4.2 国家关于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建设的战略
        4.4.3 国家关于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战略
第五章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证分析
    5.1 唐山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代表性分析
        5.1.1 唐山市社会经济概况
        5.1.2 唐山市农业资源及区划概况
        5.1.3 唐山市农业发展概况
        5.1.4 唐山市在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代表性
    5.2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
        5.2.1 农业技术创新的行政管理体系
        5.2.2 农业科研开发体系
        5.2.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5.2.4 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5.2.5 农业企业创新体系
        5.2.6 农民协会组织体系
        5.2.7 农业资源区划与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5.2.8 农资服务体系
        5.2.9 农业标准化体系
        5.2.10 农业技术创新的环境
    5.3 唐山市农户调查分析
    5.4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5.4.1 唐山市科技局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试点建设
        5.4.2 河北省燕山科学试验站的创建模式
    5.5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分析
        5.5.1 唐山市区域宏观经济形势
        5.5.2 唐山市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5.6 完善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点措施
第六章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方案
    6.1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6.2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6.2.1 政府为体系建设主体的原则
        6.2.2 实用性的原则
        6.2.3 开放合作的原则
        6.2.4 远近结合的原则
        6.2.5 行政区划与经济类型区相结合的原则
        6.2.6 继承性发展的原则
        6.2.7 因地制宜的原则
    6.3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6.3.1 总体框架
        6.3.2 农业技术创新行政管理体系
        6.3.3 农业技术创新公益事业体系
        6.3.4 农业技术创新农民协会组织体系
        6.3.5 农业技术创新企业体系
        6.3.6 农业技术创新科技示范户体系
        6.3.7 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6.4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6.4.1 积极推进机构改革
        6.4.2 增强龙头企业创新能力
        6.4.3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6.4.4 加强农民协会组织建设
        6.4.5 建立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
        6.4.6 营造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
    6.5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6.5.1 提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构筑全社会重视科技的氛围
        6.5.2 实施城市带动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6.5.3 纳入国家创新体系,搞好统一规划
        6.5.4 继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
        6.5.5 推进依法行政,切实规范政府行为
        6.5.6 加强领导,搞好分类指导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问题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关于本项研究的讨论
    7.3 本项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分析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问题说明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相关问题说明
    §1-3 论文的结构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固定资产投资研究相关文献
        2-1-1 投资规模平衡相关理论
        2-1-2 投资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关理论
        2-1-3 投资与储蓄、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2-1-4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理论
        2-1-5 投资结构优化理论
    §2-2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宏观管理研究相关文献
        2-2-1 投资体制改革理论
        2-2-2 投资宏观调控理论
        2-2-3 政府投资管理理论
    §2-3 当前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章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分析
    §3-1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
        3-1-1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变化趋势
        3-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周期波动
        3-1-3 固定资产投资率及固定资产投资率区位商波动
    §3-2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动趋势
        3-2-1 投资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
        3-2-2 投资的来源结构
        3-2-3 投资的使用结构
        3-2-4 投资的主体结构
    §3-3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效益和最终效益分析
        3-3-1 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效益分析
        3-3-2 固定资产投资的最终效益分析
    §3-4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分析
        3-4-1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效益分析
        3-4-2 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效益分析
    §3-5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与分析
        3-5-1 确定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
        3-5-2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内容
        3-5-3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方法的确定
        3-5-4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及分析
    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分析
    §4-1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4-1-1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分析
        4-1-2 经济增长促进投资
        4-1-3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4-2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储蓄、消费的关系
        4-2-1 投资与储蓄、消费的相关关系
        4-2-2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
        4-2-3 居民最终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
    §4-3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4-3-1 DEA方法的概述
        4-3-2 固定资产投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4-3-3 固定资产投资的DEA评价结果及分析
    小结:
第五章 河北省“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预测
    §5-1 “十一五”期间与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经济总量预测
        5-1-1 “十一五”期间GDP总量与结构预测
        5-1-2 “十一五”期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预测
    §5-2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结构预测
        5-2-1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预测
        5-2-2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预测
    §5-3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工业产业投资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5-3-1 产业结构优先发展排序的目标
        5-3-2 工业产业优先发展排序
        5-3-3 工业产业投资结构优化方案的确定
    小结:
第六章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与体制创新
    §6-1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过程概述与问题总结
        6-1-1 1949—1978年体制改革情况及主要问题
        6-1-2 1979—1991年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情况及主要问题
        6-1-3 1992—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情况及主要问题
    §6-2 近期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新举措及未来改革方向
        6-2-1 近期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新举措
        6-2-2 新形势下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方向
    §6-3 进一步完善投资运行机制的思路
        6-3-1 完善以企业居民为主,以政府为辅的多元化投资主体体系
        6-3-2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做好部门分工
        6-3-3 建立科学的政府投资激励与约束机制
        6-3-4 发展和完善河北省的投融资体系
    小结:
第七章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
    §7-1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
        7-1-1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7-1-2 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机制的设计
    §7-2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
        7-2-1 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7-2-2 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内容
    §7-3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的组织工作
        7-3-1 建立组织领导、协调机构和经费保障机制
        7-3-2 建立完善的投资统计调查制度
        7-3-3 建立科学的投资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和数据处理管理信息系统
        7-3-4 实现投资监控和评价工作并举,提升宏观决策和预测能力
        7-3-5 河北省投资监控与评价实施程序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9)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进度优化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场地优化布置理论方法
    2.1 引言
    2.2 调水工程施工场地布置
        2.2.1 调水工程施工场地布置概述
        2.2.2 调水工程施工场地布置内容
        2.2.3 施工场地布置的原则
    2.3 调水工程施工场地布置方案优选
        2.3.1 可行方案集构成
        2.3.2 施工场地布置方案的优选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进度优化分析理论方法
    3.1 引言
    3.2 调水工程施工系统资源均衡优化的遗传算法
        3.2.1 施工系统资源均衡优化的一般概念
        3.2.2 施工系统资源均衡优化数学模型
        3.2.3 施工系统资源均衡优化的遗传算法设计
        3.2.4 基于遗传算法的资源均衡流程
    3.3 控制性工程施工进度优化
        3.3.1 基于遗传算法的进度优化
        3.3.2 施工进度横道图的动态生成
    3.4 基于横道图的施工进度三维动态可视化分析理论
        3.4.1 调水工程施工三维建模理论
        3.4.2 施工进度三维动态可视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方法
    4.1 引言
    4.2 网络环境下的调水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原理
        4.2.1 网络技术原理
        4.2.2 基于Web 的施工进度控制子系统的开发环境配置
        4.2.3 网络系统的计算结构
        4.2.4 基于Web 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4.3 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合同实施管理与控制
        4.3.1 施工合同实施管理的内容
        4.3.2 施工合同实施管理子系统的功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进度优化与控制系统的研制开发
    5.1 前言
    5.2 系统需求分析
        5.2.1 系统开发需求
        5.2.2 系统设计需求
    5.3 系统概述
        5.3.1 系统开发原则
        5.3.2 系统运行环境
        5.3.3 系统总体结构分析
    5.4 系统方案设计
        5.4.1 服务器端方案设计
        5.4.2 客户端方案设计
        5.4.3 数据库访问过程
    5.5 系统数据库设计
        5.5.1 数据表的设计
        5.5.2 触发器的设计
        5.5.3 数据库安全设计
    5.6 系统功能及工作流程分析
        5.6.1 系统管理模块
        5.6.2 施工进度优化子系统
        5.6.3 施工进度控制子系统
        5.6.4 施工合同实施管理子系统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应用研究
    6.1 工程简介及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6.2 滹沱河倒虹吸工程施工优化分析
        6.2.1 滹沱河倒虹吸工程简介
        6.2.2 施工场地布置方案优选
        6.2.3 施工系统资源均衡优化
        6.2.4 施工进度三维动态可视化分析
    6.3 唐河倒虹吸工程施工优化分析
        6.3.1 唐河倒虹吸工程简介
        6.3.2 施工场地布置方案
        6.3.3 施工系统资源均衡优化
        6.3.4 施工进度三维动态可视化分析
    6.4 釜山隧洞工程施工优化分析
        6.4.1 釜山隧洞工程简介
        6.4.2 施工场地布置方案
        6.4.3 施工系统资源均衡优化
        6.4.4 施工进度三维动态可视化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华北井灌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与农业水资源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我国及华北农业水资源状况
        1.1.1 我国农业水资源状况
        1.1.2 华北地区农业水资源状况
    1.2 华北地区农业水资源优化及种植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农业水资源优化的研究现状
        1.3.2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2 三河市水资源状况
    2.1 项目区选择
    2.2 三河市水资源状况
        2.2.1 三河市水利工程状况
        2.2.2 研究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2.3 农业种植结构现状
3 作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分析
    3.1 问题的提出
    3.2 介绍层次分析法
    3.3 建立模型
        3.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图
        3.3.2 构成比较判断矩阵
        3.3.3 层次单排序
        3.3.4 层次总排序
        3.3.5 一致性检验
    3.4 结果分析
4 种植结构调整的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
    4.1 模型概述
    4.2 模型的建立
        4.2.1 目标函数
        4.2.2 决策变量
        4.2.3 约束条件
    4.3 模型求解
        4.3.1 目标变换
        4.3.2 模型参数的确定
        4.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 农业水资源优化模型
    5.1 建立数学模型的总体考虑
    5.2 数学模型
        5.2.1 目标函数
        5.2.2 决策变量
        5.2.3 约束条件
    5.3 模型参数确定
        5.3.1 灌溉前后增产幅度的确定
        5.3.2 时段来用水分析
    5.4 计算结果与分析
6 华北井灌区水资源优化利用模式
    6.1 华北地区水资源状况
        6.1.1 水资源利用现状
        6.1.2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2 水资源优化利用模式
        6.2.1 农业高效用水体系
        6.2.2 企业和生活高效用水体系
        6.2.3 充分利用地表水回灌地下水
        6.2.4 管理措施
7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论文录用通知
附录

四、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局域网规划与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D]. 李婧. 天津大学, 2015(08)
  • [3]“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4]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J].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 全国新书目, 2011(06)
  • [5]全国最新工程咨询单位名录[J]. 中咨协会业务协调部. 中国工程咨询, 2009(Z1)
  • [6]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D]. 肖树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
  • [7]城市防灾减灾工程篇[A]. 周云,郭永恒.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 [8]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分析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D]. 李博.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4)
  • [9]跨流域调水工程施工进度优化与控制研究[D]. 刘建民. 天津大学, 2007(04)
  • [10]华北井灌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与农业水资源优化模型研究[D]. 高惠嫣. 河北农业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河北水利科学研究院局域网规划与实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