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她的星永不黯淡!

梅艳芳,她的星永不黯淡!

一、梅艳芳,她的星光永远不会暗淡!(论文文献综述)

吕璇[1](2018)在《论粤语流行歌曲中的视觉传达表现》文中认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香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其中富有特色的粤语流行歌曲曾在流行音乐史上作为引领乐坛的流行趋势。粤语流行歌曲作为香港文化的缩影,无论是歌曲创作、传播手法或视觉表达,其中折射出的地域文化、生存经验及中西文化交融关系都值得深入研究。历史上很多艺术家科学家都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听觉与视觉之间的关系,歌曲中音乐触动听觉感官,视觉艺术调动视觉感官,以不同途径共同发挥作用,由此展开人类的审美活动。视觉艺术与音乐有着相通的艺术创作规律,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视觉艺术带给人独立而直观的审美体验。在文化差异逐渐消失的年代,我们更需要通过视觉设计传达音乐风格、丰富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率。本文从理论依据和实践运用入手,在了解视听关系与粤语流行歌曲起源和发展历程后尝试由视觉传达的角度出发,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于粤语流行歌曲的成功发展中寻找经验,从构图、光影、色彩及元素的提取等方面探讨视觉传达对于粤语流行歌曲的推动力量,并旨在通过该研究寻求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和发展道路以及粤语流行歌曲的成功发展带给视觉传达的启迪。

周南[2](2018)在《上海“昆大班”研究》文中提出上海“昆大班”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华东戏曲研究院招生开办的第一届“昆曲演员训练班”。班上学员接受全新的公办戏校模式的教育,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由国家培养的昆剧专业演员。该班先后培养出蔡正仁、岳美缇、华文漪、梁谷音、张洵澎、王芝泉、蔡瑶铣、计镇华、方洋、刘异龙、张铭荣、成志雄、杨春霞等一批在海内外极具影响力的京昆表演艺术家,被全国戏曲教育界公认为“成材率最高的班级”。上海“昆大班”无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南方昆剧表演艺术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接续力量,是继苏州“传”字辈科班之后行当最齐、能戏最多、表现能力与创作能力最强、社会知名度与认可度最高、国内外影响最大、艺术生命最长的专业昆剧表演群体。他们在新中国昆剧演出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昆剧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其出人出戏、高效成才的艺术传承经验更是为当代昆剧人才培养工程树立了极具借鉴意义的成功范本,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上海“昆大班”艺术生涯的系统梳理,归纳其艺术特色和成就地位,同时以他们的经历和经验作为例证,围绕昆剧演员的培养与成才、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这两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以史带论,深入考察研究,为昆剧艺术的当代传承总结出一些可资参考的规律要素。论文大致以上海“昆大班”的成长过程为线索,加以历时性的论述。全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昆大班”的创建背景,在回溯新中国成立前后昆剧在上海地区的生存状态,包括当时的演出情况以及演员境况的基础上,论述在戏改政策背景下成立的华东戏曲研究院对于昆剧的挽救与促新促变;第二部分详述“昆大班”的创建情况,包括招生考试的具体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源特色,从而对招生遴选这一关乎昆剧人才培养的源头环节进行经验总结;第三部分集中论述“昆大班”在上海戏校的教学培养和初步成果,并通过与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学堂式科班教育模式以及江苏“继”字辈、浙江“世”字辈等同辈昆剧演员的“团带班”培养模式的深入比较,分析戏校培养模式的特色和优势,进而探讨“昆大班”高成才率的原因;第四部分综述“昆大班”在上海昆剧团初创的20年间对于昆曲剧目和昆剧表演的继承、发展和革新,由此概括其艺术成就及当代影响,并举代表性剧目为典型案例,着重分析归纳“昆大班”的艺术特色;第五部分阐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昆大班”从舞台演出为主到以教学传承为主的角色转型,检阅其教学成果与施教特色,并结合昆曲入选“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的新时代语境,反思当代昆剧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发表个人的几点思考,提供讨论。

温文英[3](2017)在《消费社会的焦虑—“麦兜”系列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麦兜”系列电影为研究对象,探究该系列电影广受欢迎的原因。论文采取文化研究法,将该系列影片的文本视为消费社会相关症候的呈现,探究其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试图填补“麦兜”研究中关于消费社会方面的空白。文章主要分析“麦兜”系列电影中的消费图景、“麦兜”电影的影像风格和它在消费社会中类似“安慰剂”的功用,旨在理清该系列电影究竟表述了何种能引起大众共鸣的困境、消费社会对该系列电影创作的影响,以及该系列电影对于所述困境有何解决之道。本文有如下发现:其一,在“麦兜”系列电影文本里,消费主义盛行,人物消费感性化、符号化和炫耀化;在消费社会,出身寒门者只有天赋非凡方可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其二,在消费社会的现实冲击下,“麦兜”系列电影为求生存与发展,在故事与叙述、抒情方式和影像风格等方面作出调整以讨好观众与市场。其三,“麦兜”的编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消费社会的安慰剂,但此举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传统文化虽建构了大众的心理防御机制和统一民族的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众的现实焦虑,却在消费社会中易被异化成消费品。综上所述,“麦兜”系列电影文本内展示的消费社会图景,人在消费社会中的窘境,与文本自身在消费社会中的命运相呼应,同时又正好契合观众自身的无奈与感慨。这是“麦兜”系列电影广受大众喜爱的原因,该系列电影投射了包括创作者在内的广大民众对消费社会的焦虑与恐惧,饱含当代人对消费社会爱恨交织的复杂况味。

俗竹[4](2017)在《星驰神往,不负如来不负卿》文中指出看伏妖,想起降魔,自然又一次勾起月光宝盒的印象,当记忆的闸门打开,竟然发现,来不及回味《功夫》的魅力和《美人鱼》的味道,那些星光灿烂的身影就已经眼花缭乱得纷沓至来。原来不知不觉,他竟然已经陪伴了我们这么多年,这个让业内褒贬不一的周星星,这个让无数女人演绎恩怨情仇的周星星,星象飞驰了几多岁月沧桑,终归还是换来一声"星爷"的名号不能不响……星爷是个奇迹和励志贫寒的他真是太草根了,甚至可以说是低微如草芥。有时候真佩服香港那个弹

张乐朋[5](2015)在《安蓓的空间》文中认为一电脑连上网,显示屏的右下角就有个小人头开始闪烁,是吴彩芳的QQ头像,头像附近的时标显示为2月14日。这儿的空间没什么新鲜,安蓓一直觉得她生活在一个俗套里,俗套当然就没什么新鲜,就是干瘪和疲沓,比如晚饭后养成的这种百无聊赖的上网习惯,本来是为了打发时间,心里却惦记着找点新鲜和渴望改变。吴彩芳是她的师大同学,还是同一个宿舍,比较惯,弹开对话框,安蓓刚打过招呼,俩人就开始斗嘴:无主名花22:36:47还把老公当情人啊,老和他玩,你不嫌腻啊。

马晔[6](2014)在《许鞍华电影艺术风格论》文中认为三十多年前,许鞍华作为香港“新浪潮”运动的代表导演进入人们的视线,其独创的电影语言形式让人耳目一新。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她从未停下尝试的脚步,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双管齐下、深入探索,拍摄了各种题材的影片,创造了五彩纷呈的电影世界,她的才华被广泛认可,多次斩获各种影视大奖,享誉海内外。许鞍华将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渗透进影片,偏爱书写普通人物的生活境况,表现出一种关注底层的情意结,显示出浓厚的写实风格特征。本论文主要分三章来对许鞍华电影的艺术风格进行论述,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结合香港“新浪潮”背景,主要概述许鞍华成长历程与创作背景,并梳理许鞍华电影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一章重点阐释许鞍华关注底层的情意结。主要通过地域空间的设置以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结合两方面,来说明许鞍华相对稳定的底层关注视野。第二章重点分析许鞍华电影中两种突出叙事类型,即多视点叙事和心理情绪叙事,揭示导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执导理念。第三章主要进行视听语言分析,从纪实性影像与画外音等声音处理特色展开影片细读,观照许鞍华电影语言的灵活运用及拍摄技巧。

刘淑萍[7](2014)在《山东青年知识分子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文中研究指明五四时期,山东青年知识分子迅速崛起,有力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山东知识分子的崛起和壮大,为山东五四的发展准备了社会条件,山东五四运动的开展也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其个人和社会价值。山东青年知识分子的主要来源包括:具有传统功名并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从新式学堂走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留洋归来的先进知识分子,教会学校培育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再是埋头于故纸堆的儒士。这一时期山东知识分子的数量也大为增加,到1917年时,他们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达到0.12%。山东知识分子人数的增加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微调,在社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五四时期,山东青年知识分子的职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大多知识分子分布在教育界、政界、军界和农工商实业界,小部分知识分子从事新闻出版业,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是自由职业者,甚至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勇于当一名革命者。其中,从事教育的最多,其次是政界和军界。山东知识分子的地域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山东东部沿海最多,越往西人数相对减少,胶济沿线也是人才比较集聚的地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放程度和交通因素对教育和人才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山东知识分子还存在城乡差距,一般情况下,城市因为新式教育发展比较迅速,人才济济,乡村则因为相对闭塞,教育落后、人才缺乏。五四运动中,山东青年知识分子进行了积极的抗争,他们充分发挥了先锋作用,推动了整个五四运动的发展。旅京的山东知识分子积极联系军政界高层中的鲁籍人员,勇敢向北洋政府请愿,他们的不懈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流血牺牲。在本土的山东知识分子也积极开展斗争,他们广泛联系农民,提高农民的觉悟,这种有农民参加的五四运动,是山东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山东知识分子勇于打破常规,追求新思想、新文化,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他们提倡白话文,促进文学的革命。批判儒学的伦理纲常,倡导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同校,聘请女教师等,都有利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社会风气的改善。山东知识分子把民主与科学当做追求的目标,在追求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民主与科学的重要性。俄国十月革命后,山东知识分子更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当作改造社会的指导思想。研究五四这一特殊时期的山东知识分子,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不仅领会了他们的心理转化,而且分析了他们对五四新文化的贡献。山东知识分子既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爱国忠心,也有现代知识分子的敢闯敢拼。由于客观原因,他们与东南沿海知识分子相比,略显保守性,但是他们的崛起和抗争,是历史性的巨大进步。

周晓燕[8](2013)在《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流行音乐的复苏与兴盛推助了社会文明范式和文化生态的变更,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中国主流音乐。本研究属于文化研究范畴,既关注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内在价值,也爬梳了其在生产与消费关系中的诸多“事实与论争”,分别从消费、技术、意识形态、审美这四方面展现中国流行音乐的现代性特征,力图勾勒出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独特境遇和文化生态。第一章以“上海老歌”的“出场”作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生与发展研究的起点,通过论述相关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文化身份、民族风、中国风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上海老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中国流行音乐从边缘走向了文化的中心地带,审美工具论范式淡出;伴随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陆流行音乐逐步回归其商业性本质,迎来了“以人带歌”的偶像时代;1994年两岸三地流行音乐进入同步发展时期,提供专供流行的中国风和民族风,获得了主导意识形态和精英意识形态的认可;2000年以后,华语乐坛呈现出与传统迥异的瞬间性、流动性、眩惑性等后现代性症候。第二章以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与阐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关于大众的身份、技术与人文精神、流行音乐文化与传媒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开始沦为技术得以呈现的手段,通俗娱乐审美范式兴盛;中国流行音乐文化日渐成为解放大众的媒介,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现代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技术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霸权主导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还处在仅以高雅和民族素材做点缀的“文化粘贴”阶段;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复杂交错,两者之间既有矛盾紧张的一面,也有关联甚至合谋的一面。第三章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意识形态策略研究,通过论述流行音乐文化审美意识形态性、摇滚主流化、网络歌曲低俗化等论争,得出如下结论:流行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公共领域逐步形成,审美批判范式初步发展;汪峰成为走在意识形态平衡木上的成功者,把中国摇滚推向了主流市场;不健康的网络歌曲被误认为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对象,其实质是美学的堕落。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发展问题,从探究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的美学特征及其成因切入,厘清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大众审美经验,在2000年以后走向了极端,煽欲之风此起彼伏,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张力逐日减小;影响很大的周杰伦的合作者方文山的“中国风”词作是启蒙现代性方案被扭曲、异化以及审美现代性被恶搞的典型;民歌流行化是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实践的重要内容;艺术自律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前提条件。总之,虽然中国流行音乐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刺激下觉醒起来的,但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现代性之路表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是中国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也是中国自身社会现代性的反映,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审美范式和价值规范的区别,是其作为现代性文化的特点。本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流行音乐表达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文化自觉,培育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知名流行音乐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其独有的文化立场和意识形态,满足中国“文化大发展”这一现代性诉求。

康启昌[9](2012)在《似此星辰非昨夜》文中研究指明听宾馆老板说,门前的交通车直通大东海,我就下定决心了。旧地重游,前天,我已经去过了"天涯海角",昨天休养生息,今天必须去看大东海。这是我多年的梦想之一。我躲过下午3点——一天当中最热的时间,4点出发,挎着必须随身携带的小皮

张敛秋,李堃[10](2011)在《天外幽客》文中认为第一章………………[横祸天降]天养镇寒冬的雨夜,一如常时,潮湿却不凄暗,明月倦懒地悬挂在空,淡淡的月光铺撒而下,如无数柄利钩袭向了萧寥,袭向了寂寞。枕边人已在打鼾,崔映月却小心翼翼地掀开被子,掌了盏豆点大亮光的烛台,借着褐色烛光,她向兀自酣睡的丈夫瞥了一眼,

二、梅艳芳,她的星光永远不会暗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梅艳芳,她的星光永远不会暗淡!(论文提纲范文)

(1)论粤语流行歌曲中的视觉传达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粤语流行歌曲的概述
    2.1 粤语流行歌曲的起源
    2.2 粤语流行歌曲的发展与历程
    2.3 粤语流行歌曲中的本土味道
        2.3.1 语言美感
        2.3.2 地域性体现
        2.3.3 内容导向与自由程度
3. 视觉艺术与粤语流行歌曲的关系
    3.1 音乐与视觉艺术
    3.2 粤语流行歌曲视觉传达的意义
    3.3 粤语流行歌曲的视觉传达形式
        3.3.1 唱片封面
        3.3.2 音乐会、演唱会
        3.3.3 音乐短片
        3.3.4 电影音乐
    3.4 粤语流行歌曲中的视觉元素
4. 粤语流行歌曲中的视觉传达
    4.1 粤语流行歌曲视觉传达中的构图
        4.1.1 构图的简单性对情节的引导
        4.1.2 服务于思想的构图形式
        4.1.3 视觉统一性对氛围的烘托
    4.2 粤语流行歌曲视觉传达中的光影
        4.2.1 整体光影及色调对风格的把握
        4.2.2 特殊光线的运用及表现意向
    4.3 粤语流行歌曲视觉传达中的色彩
        4.3.1 色彩元素的情感宣泄
        4.3.2 色彩元素的象征意义
    4.4 粤语流行歌曲选材与视觉传达的元素提取
    4.5 粤语流行歌曲视觉传达中地域元素的体现
5. 粤语流行歌曲中视觉性的价值与发展
    5.1 粤语流行歌曲中视觉传达的审美价值
    5.2 流行音乐中视觉传达带来的思考
        5.2.1 时间因素
        5.2.2 情感化设计
        5.2.3 节奏与韵律
    5.3 流行音乐视觉传达的发展趋势
6. 粤语流行歌曲海报的设计实践
    6.1 作品背景与灵感来源
    6.2 研究结果的运用实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作品目录

(2)上海“昆大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三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昆大班”的成立背景
    第一节 二十世纪前中叶昆剧艺术在上海的生存状态
        一 民国时期上海昆剧舞台的短暂复兴与重归沉沦
        二 建国前后“传”字辈在沪演出余势及舞台谢幕
    第二节 戏改政策背景下华东戏曲研究院对昆剧的挽救与促变
        一 华东戏曲研究院的成立及其对“传”字辈的聘任重用
        二 筹建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
第二章 “昆大班”的招生举措与学员构成
    第一节 百里挑一的招生考试
    第二节 “昆大班”生源特色
        一 家庭条件与成分出身
        二 考学动机与入行基础
第三章 上海戏校对“昆大班”的教学培养
    第一节 上海戏校的办学条件
        一 师资配备
        二 校舍条件
        三 助学待遇
    第二节 上海戏校的教学特色
        一 新式学制
        二 课程设置
        三 教学开展
        四 毕业分配
    第三节 “昆大班”的学习成果
        一 剧目学习成果
        二 人才初步成果
第四章 “昆大班”的昆剧艺术新典范
    第一节 从“末代子孙”到承前启后的新人
        一 昆剧禁演时期“昆大班”的艺术境遇
        二 上海昆剧团成立与“昆大班”的出人出戏
    第二节 昆剧表演的“昆大班”特色
        一 演出文本精炼化
        二 舞台表演风格化
        三 舞美应用多元化
    第三节 “昆大班”的成就地位与当代影响
第五章 “昆大班”的教学传承
    第一节 教学成果
    第二节 教学特色
    第三节 昆剧传承的当代困境与几点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昆大班”学员表
    附录二 张洵澎老师访谈记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一 作者简历
    二 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3)消费社会的焦虑—“麦兜”系列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探讨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五、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麦兜”系列电影中的消费图景
    第一节 影片里的消费社会特征
    第二节 消费社会中的人物
第二章 消费社会对“麦兜”电影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故事与叙述
    第二节 抒情方式
    第三节 影像分析
第三章 消费社会的安慰剂
    第一节 作为安慰剂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节 文化安慰剂的利与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5)安蓓的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6)许鞍华电影艺术风格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关注底层的情意结
    第一节 地域空间的设置
        一、 香港城市底层生活空间
        二、 港外异地流转的“漂泊”空间
    第二节 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一、 敏锐的政治触觉
        二、 浓郁的人文关怀
第二章 电影叙事特点分析
    第一节 多视点叙事
    第二节 心理情绪叙事
第三章 电影视听语言解析
    第一节 纪实性影像风格
        一、 丰富而具张力的色调搭配
        二、 多镜头摄影
    第二节 声音的运用
        一、 人物对白
        二、 画外音(旁白)的运用
        三、 配乐:与日本音乐大师久石让的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许鞍华导演主要影像作品及奖项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山东青年知识分子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 选题的缘由
    (二) 选题论证
        1、 理论意义
        2、 学术价值
        3、 现实作用
    (三) 学术史综述
        1、 资料的发掘和整理
        2、 国内外研究状况
    (四) 学术要点
        1、 选题的切入点
        2、 研究的重点
        3、 研究的难点
        4、 研究的创新点
    (五) 相关界定
        1、 时间界定
        2、 关于“山东青年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
一、 多难山东——山东青年知识分子崛起的土壤
    (一) 辉煌的古代与沉寂的近代
        1、 齐鲁大地的圣人先哲
        2、 近代山东文化的沉寂
    (二)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重压下的山东
        1、 德日帝国主义对山东的侵略
        2、 “五四”前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三) 五四运动中山东青年的的抗争与崛起
        1、 山东知识分子五四崛起的必然性
        2、 五四运动中山东青年的积极抗争
二、 新文化运动中兴起的山东青年知识分子群
    (一) 山东青年知识分子群的产生途径
        1、 新式教育的催生
        2、 留学热潮的推动
        3、 教会学校走出来的知识分子
    (二) 山东青年知识分子群的类型
        1、 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
        2、 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3、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三) 山东青年知识分子群的特征
        1、 具有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特点
        2、 具有启蒙者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
        3、 胶东半岛为主,其他地区为辅
        4、 职业由单一走向多元
三、 山东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伦理道德和封建文化的批判
    (一) “新潮社”中的社会伦理观
        1、 新潮社与山东青年知识分子
        2、 新潮社对社会伦理观的批判
    (二) 山东青年知识分子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
        1、 五四之前的儒学危机
        2、 山东知识分子的反儒之道
        3、 山东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继承
    (三) 山东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学革命
        1、 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提倡白话文
        2、 青年知识分子在文学内容上的革新
    (四) 青年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的宣传
四、 山东青年知识分子的民主、科学意识
    (一) “民主”与“科学”在中国落地生根
        1、 民主与科学在山东的最初传布
        2、 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民主与科学的大力提倡
    (二) 山东青年知识分子对民主的不断追求
        1、 以傅斯年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积极追求民主
        2、 以王尽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努力践行民主
    (三) 山东青年知识分子对科学的不断探寻
        1、 傅斯年对科学的探寻
        2、 汪敬熙对科学的探求
        3、 何思源对科学探索
    (四) 民主与科学对山东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作用
        1、 民主与科学的相互关系
        2、 民主与科学对山东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五、 山东青年知识分子的平民情结
    (一) 山东青年知识分子的平民化身份
        1、 出身贫苦、自强不息
        2、 家世没落、体恤民情
    (二) 浓浓乡情、心系平民
        1、 山东知识分子的浓浓乡情
        2、 山东知识分子心系平民
    (三) 热衷教育,提升民智
        1、 山东青年知识分子的教育选择
        2、 平民教育理念
六、 山东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与嬗变
    (一) 山东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与中国救国道路问题的探索
        1、 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不同
        2、 政治取向和救国方案的分歧
        3、 对工农群众态度的分歧
    (二) 回归传统的山东青年知识分子
        1、 王统照回归传统的曲折经历
        2、 王统照作品中对传统的继承
    (三) 坚守改良的山东青年知识分子
        1、 傅斯年走上改良道路的原因
        2、 坚持改良、反对武装斗争
    (四) 走上革命道路的山东青年知识分子
        1、 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有力宣传
        2、 山东知识分子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七、 结语
主要参考资料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从边缘到中心: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上海老歌”的出场与中国流行音乐萌芽
        一、上海老歌: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二、海派风情:肉眼看不到的现代化工程
        三、浅唱低吟:岂止怀了十里洋场的旧
    第二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展与社会的互动
        一、半明半昧 1978-1985:邓丽君、李谷一、许冠杰
        二、全面发轫 1986-1988:西北风、苏芮、罗大佑
        三、从谷至峰 1989-1994:摇滚、卡拉 OK、94 新生代
        四、偶像时代 1995-2012:周杰伦、选秀、神曲
    第三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流变及其文化身份战略
        一、祛魅与赋魅:“流行音乐”界定与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流变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特殊功能:解放文学的一种力量
        三、专供流行的“中国风”、“民族风”:一种文化身份战略
第二章 从艺术到技术: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物质技术的演进
        一、黑胶唱片和卡带时代: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
        二、CD 与数位下载并存时期:音乐沦为技术得以呈现的手段
        三、彩铃单曲时代:大众迎合论盛行
    第二节 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媒介的隐喻功能
        一、卡拉 OK:一种改变了亚洲夜晚的影子音乐
        二、MTV:把身体消费推向极致
        三、Ipod:作为艺术品潜入了大众日常生活
    第三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与传媒的互动
        一、新闻报道的反智倾向:流行音乐流行的不是音乐
        二、选秀:布道场、名利场、公共领域的纠葛
        三、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中的“无法传播”现象
第三章 从先锋到媚俗:中国流行音乐意识形态策略及其解码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声音共同体的建构
        一、流行音乐意识形态性及其公共议程设置功能
        二、流行音乐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三、苏皖民歌《茉莉花》兴盛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政治
    第二节 当代中国摇滚的意识形态角力
        一、崔健:1980 年代中国摇滚乐的标志人物
        二、汪峰:走在意识形态平衡木上的摇滚歌手
        三、旭日阳刚:中国摇滚与社会的互动
    第三节 当代中国网络歌曲的意识形态策略解码
        一、网络歌曲:后工业背景下的城市民谣
        二、网络歌词:大众文化花园里“一条不要名分的蛇”
        三、“十大坏文本”的意识形态策略解码
第四章 从同途到歧路: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演变与大众审美的崛起
        一、古典美学思想的突破: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演变
        二、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成因探寻
        三、西方审美情感范式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的影响
    第二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困境及其审美现代性实践
        一、深情冷眼: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的后现代境遇
        二、“中国风”词作: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冲突的重要产物
        三、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是中国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
    第三节 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合谋
        一、民歌流行化: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化实践的重要内容
        二、艺术自律:中国流行音乐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基础
        三、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追求的当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天外幽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横祸天降]
第二章…………[怨妇之诡]
第三章………………[东瀛兵戈]
第四章……………………[幽客重临]
第五章…………[再陷迷雾]
第六章…………[光谲云诡]
第七章…………[追忆幽客]
第八章……………[真凶毕露]

四、梅艳芳,她的星光永远不会暗淡!(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粤语流行歌曲中的视觉传达表现[D]. 吕璇. 湖北美术学院, 2018(11)
  • [2]上海“昆大班”研究[D]. 周南. 上海戏剧学院, 2018(12)
  • [3]消费社会的焦虑—“麦兜”系列电影研究[D]. 温文英. 暨南大学, 2017(02)
  • [4]星驰神往,不负如来不负卿[J]. 俗竹. 家庭生活指南, 2017(04)
  • [5]安蓓的空间[J]. 张乐朋. 山花, 2015(08)
  • [6]许鞍华电影艺术风格论[D]. 马晔.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 [7]山东青年知识分子与五四新文化运动[D]. 刘淑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8]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D]. 周晓燕. 苏州大学, 2013(09)
  • [9]似此星辰非昨夜[J]. 康启昌. 福建文学, 2012(10)
  • [10]天外幽客[J]. 张敛秋,李堃. 今古传奇(武侠版下半月版), 2011(11)

标签:;  ;  ;  ;  ;  

梅艳芳,她的星永不黯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