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气与宋元文化变迁

瘴气与宋元文化变迁

一、宋元时期的瘴疾与文化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米佳鑫[1](2020)在《关于中国古代疫病问题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外史"的疾病医疗史在历史研究中的热度持续升高,首先从中国台湾史学界兴起,并逐渐影响到了大陆方面。对史事有着重大影响的疫病史作为疾病医疗史的一部分,研究成果显着,如曹树基的《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①、梁其姿的《中国麻风病概念演变的历史》②等。

郑洪[2](2020)在《瘴气地域知识观的形成、传播与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瘴气"在历史上分布广泛,但在古代医学文献中认为"瘴气独盛于广南"之说,并以岭南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为依据,来建构瘴气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证治理论,成为有专属指向的地域知识观。结合文本创造者或记录者的身份和经历进行考察,可以看到知识生成与特定地区、特定时期和特定事件之间存在关联。瘴气的地域知识观导致其不能有效传播,影响了对瘴气的防治。

杨小敏[3](2020)在《宋代药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业,即医药行业,在中国古代溯源悠久。传统药业涵盖古人为了防治疾病、延续生命的一系列药物认知、利用以及经营活动。药业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及加工药物、经营管理机构、药市及药业文化等内容,其发展不仅与医学、农业、商业联系紧密,更具有独立发展路径。宋代以前,药物发展经历了从民间经验到官方认证的过程。宋代以后,药物利用更多体现在官方主导下的民间传播过程。厘清宋代用药、制药、售药等相关机构之间的联系,是理解古代药业经营管理以及官民用药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宋代药业的发展历程,既有利于展现传统药业的阶段性演变,也是阐释宋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关乎生命的重要行业,古代药业以战国秦汉以来的医药认知体系为基础,逐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战国秦汉时期为第一阶段,出现了主要满足少数人补益需求的最早用药风潮。不过当时上层社会的用药习惯与百姓应疫需求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魏晋隋唐时期是第二阶段,不仅逐步掀起了古代“医药分家”的序幕,也促使隋唐以后城镇药肆、药市的初步兴起。宋代开启了古代药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构建了政府引导下的药业运行体系,在药物利用、经营管理、药业信仰等方面多有革新。宋代药业的兴盛,为下一阶段明清时期的药材商帮活动奠定了行业发展基础。在药物利用方面,宋代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别药物分别在专业栽培、利用观念、功效地位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植物药种植中,宋代人工栽培药物的种类、技术、规模范围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在动物药利用中,宋代不断稳定并付诸于实践的“辰属”观念,引导人们深入开发利用已经熟知的动物药,而非恣意妄用其他野生品种。在包括动物药在内的药物代用品方面,宋代医药家不是无节制的增加代用品种类,而是采取相对稳定的用药标准,推动成药规范化发展。在矿物药的功效利用中,宋代矿物药被大量引入治疗普通疾病,但在实践中也遭到越来越多医家、士人的质疑。政府一度颁布旨在扼制滥用金石药的禁令,其他植物类药物(如黄耆)的补益地位逐步形成。这些药物资源的利用变化,是宋代药业兴盛的重要基础。在经营管理方面,宋政府重视革新医药机构,形成了内廷用药与外朝制售的有机结合。官方制售机构以翰林医官院、太医局的行政教育职能分化为基础,自上而下逐步影响至基层乡里,有效强化了官药业的市场优势地位。中央及地方官药局各有侧重,而非单一的直属关系。地方药局具有比较自由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与中央官药局运行模式不同、相对独立、临时性的地方医疗救助体系。在比较协调的政策环境下,宋代(特别是南宋)商业性市镇普遍兴起,南方民间药肆明显多于北方。许多民间药肆不再与医家直接相关,而是由商人直接经营。药材商品的独立化以及药业主体的多样化发展,成为宋代药业兴盛的突出表现。此外,药品流通过程中度量衡的规范与进步、剂型的商业性变化、药价的持续走高,一并彰显了宋代药业发展的新面貌。在药业信仰方面,宋代儒释道力量在医药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了以佛、道为名,由士人融合构建的行业崇拜雏形。宋代士人通过家宅种药和开辟药园等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了认识药物、利用药物的良好环境。他们以理性的批判精神,成为当时传验方药的重要主体。士人对道家祠观和佛家寺院的记载和传颂,既推动了道家先贤及医药人物逐步具备了行业神的崇拜形象,也进一步提高了佛家寺僧医药活动的社会影响。宋代以后各种“药王”的多样化记载,是明清时期医药行业民间崇拜的社会文化基础。就现实意义而言,宋代作为超越古代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关键时期,是我们恰当总结古代药业发展经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阶段。以药物利用为线索,注重探讨药材商品的经营活动及文化背景,是系统阐释宋代药业发展水平、拓展宋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合理途径和独特视角。传统药业至今关乎民众生活、政府治理、社会秩序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综合规划药学史的研究路径、如何理解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药物的依赖和需求,仍是人们值得不断深思的重要课题。

夏方胜[4](2019)在《20世纪以来宋元时期灾害史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据研究内容的特点和前沿性,20世纪以来的宋元时期灾害史研究按时段可主要分为初步、曲折、恢复和繁荣以及全方位四个发展期,成果数量与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均呈现出渐进式的发展趋向。相关学者就仓储、救荒政策和措施、救荒思想、单个灾种和史料等做了广泛探讨与搜集,多学科交叉的视角与方法被运用到了研究中。综合以上,宋元时期的灾害史研究仍有缺陷:史料整理尚待加强,研究内容不平衡,研究理路需更新。

刘枫林[5](2019)在《唐宋“黔中”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唐宋两代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经济重心的南移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并完成的,南方各地区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黔中地处西南,北接蜀地、南(?)云南、东靠两湖,占据着西南地区重要的枢纽位置,随着统治重心的向南推移,江南、江西、闽中等地的地位愈加重要,黔中却始终未能跳脱出“落后荒蛮”的既定角色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本文从黔中形象的生成、变迁角度出发,研究黔中地区发展落后的历史原因。文章由绪论、正文、结语等部分组成,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阐述本文选题缘由及意义、学术回顾与研究方法。此外,还对文章涉及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第一章以唐宋两代为重点,对黔中历史做一个整体的把握。重点梳理黔中历史沿革及社会状况,概括先秦至明清时期黔中的历史政区沿革情况,叙述黔中各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社会状况。第二章以诗文、典籍、考古资料及相关地方志记述为重点,研究黔中的人文形象。宦游文士作为北方主流文化的代表,他们认识黔中的过程,可以说是黔中逐步开发的过程,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从宦游文士描绘黔中的诗文出发,一方面,对黔中“鄙远”、“蛮夷”、“虫毒”、“瘴”等概括黔中形象的词汇进行总结梳理,黔中境内山川纵横交错,大大增加了北人入黔的难度,直观上造成了荒僻的观感;湿热的气候则为蛇虫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古人的天下观着手,认识到是黔中险难的交通情况、复杂的少数民族分布、古人的华夷观念及南北观念等因素共同塑造了黔中“鄙远荒蛮,多蛇虫毒瘴”的形象;另一方面,宦游文士还有关于黔中山水、物产、民俗等正面形象的阐释,这得益于黔中自身丰富的物产资源,加之北人入黔后,对这一地区认识的加深与矫正,配合“夷夏混齐”等思想的影响,到访黔中的部分仕宦流人一反之前惆怅、不满及失落的“贬谪之态”,开始寓情于山水之间,诗文中已尽显豁达之意。更有士人开始积极宣传黔中之美景、特产,为黔中“近妖”等负面形象发声辩驳。第三章从黔中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及祖先崇拜等本土信仰出发,厘清了黔中“尚巫鬼,重淫祀”的形象;探讨黔中之“蛊毒”,结合少数民族分布及他们的习俗问题,全方位还原本土之于外乡的形象形成;进一步探究黔中文化发展的状况。第四章重点梳理、研究了黔中的边地及军事形象,从黔中与中央的隶属关系及黔中叛乱两方面分析黔中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总结得出黔中的“顺地”形象。中央王朝对黔中的直接管辖、羁縻政策的变化对黔中生态环境变迁、人口迁移、文化开发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黔中“顺地”形象得以形成的直接原因。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唐宋时期,是黔中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直至明朝正式于此建立行省,黔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其形象形成的背后有着复杂的自然、人文原因,这影响着黔中整个历史时期的发展。

陈家愉[6](2019)在《唐代瘴疠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诗在中国诗歌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诗的瘴疠书写反映了唐代以疟疾为代表的流行性疾病的分布状况,记录了众多文人对瘴疠的认识、遭受瘴疾折磨的痛苦,以及应对防范瘴疠的措施。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医疗文化价值。本文对唐代瘴疠诗的研究从辑录典籍中有关瘴疠的记载、梳理唐代瘴疠诗的发展变化开始,进一步分析瘴疠书写的主要内容与地域分布、探寻瘴疠诗的创作范式,以展示302首唐代瘴疠诗的基本面貌。第一章是对先唐时期和唐代有关瘴疠的记载进行溯源分析。将这一时期有关瘴疠的历史记录和医疗记载以及诗文进行分类汇总,考察人们对于瘴疠的认知、分布和应对情况。同时对先唐的瘴疠诗文创作的内容、思想、艺术手法等进行简要分析,它们是唐代瘴疠诗的文学源头。第二章是梳理唐代瘴疠诗的发展轨迹,对初盛中晚四个时期瘴疠诗的创作规模、题材内容、创作方式等相关情况做了分析。认为唐代瘴疠诗经历了初唐的萌芽,盛唐的新变、中唐的集大成和晚唐的回落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特点。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瘴疠书写的主要内容、文学文化内涵和时空分布情况。大致将302首瘴疠诗分为疾病书写、瘴毒威胁、荒远象征和天气指示四个大类,每一小类列举了大量诗歌对其中反映的思想情感、文人心境、医疗健康等情况做了一定的解读。而通过数计统计的表格揭示了瘴疠诗的区域分布和南方文学的特质,对文人在瘴地与故乡、京城之间的迁谪情形有了立体形象的认知。第四章选取唐代瘴疠诗创作的三甲元稹、白居易、杜甫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创作成因。他们的贬谪经历、创作方式、情志健康共同代表着唐代瘴疠诗创作发生的三种范式,即以杜甫为最先的自我瘴疾书写,以元稹为代表的贬谪体验书写,和元白共同开创的涉及瘴疠的唱和,他们不但创作数量巨大,同时其作品所具有的开拓性和审美艺术性也代表了唐代瘴疠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超过300首的瘴疠诗保留了不同于历史记载的瘴疠书写。诗人在诗中书写瘴疾、瘴毒等以纪实的手笔继承了中国文学一直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同时抒发了自己的乡思之情和真挚的友情,使得这一题材的诗歌的人文情感内蕴价值得以提升,唐代瘴疠诗的创作自始至终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易剑龙[7](2019)在《宋朝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朝立国于五代之后,这一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强势崛起,对宋王朝形成极大压制。与此同时,西南民族地区成为宋王朝重要的“内地边疆”。对于这一地区的有效治理,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历史上的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民族分布的复杂性,致使宋王朝无法采取硬性控制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因而采取了较为柔性的文化治理策略。文化治理策略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王道”思想,宋朝在继承中国传统“王道”思想基础之上对其有所发展,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文化治理措施。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大一统”理念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治理措施,一个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社会文化治理措施,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系统性的效应,有效地实施了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概括西南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情况。指出西南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导致民族分布呈现散居格局,西南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格局是宋朝文化治理策略形成的基础逻辑。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北宋中前期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和南宋时期文化治理策略的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北宋中前期,西南民族地区的“蛮乱”致使宋朝逐渐重视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问题,并最终形成了文化治理策略。南宋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文化治理策略,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政治文化治理策略和社会文化治理策略。第三部分从政治文化治理层面展开论述,结构性地梳理了政治文化治理措施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封授官职中的文化治理策略、贡赐关系中的文化治理策略和政区命名中的文化治理策略,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政治文化治理策略的基本结构,是政治文化治理策略实施的基本途径;第四部分主要从社会文化治理策略层面展开论述,结构性地梳理了社会文化治理措施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旌表活动体现的文化治理策略、蕃学教育体现的文化治理策略和信仰改造体现的文化治理策略,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文化治理策略的基本结构,是社会文化治理措施实施的基本途径。总体而言,宋朝在西南民族地区实施的文化治理策略效果非常明显,一方面维持了西南民族地区的大体稳定,有效缓和了西南地区的民族矛盾,避免了西南民族地区开发过程中的恶性冲突,在长时期内维持了西南民族地区的和平稳定。另一方面,提高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推动了汉文化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同时,文化治理策略也为元明清时期土司制度的推行提供了前提。

王洋[8](2018)在《当前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人口资源环境史是当前中国学界的一个热点领域,集中了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环境史研究的兴起,既是中国学界对国际环境史学的一个积极响应,也是中国史学研究者一种自觉的学术转向。系统梳理和总结环境史兴起的历程及其当前发展,对于今后更好地开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无疑是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在回顾和总结环境史学的兴起尤其是在中国学界的发展历程基础上,本文集中探

李积庆[9](2016)在《畲族形成变迁史新论 ——“畲”、汉族群边界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畲族是东南地区一个具有特殊文化特征的族群。畲族的形成不仅仅是该族群客观历史发展的结果,还与汉文化语境下“他者”对“畲”族群的建构以及本族群的主观认同有关。在不同族群交往中,自然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都深刻地影响了族群边界的划定。在畲族族群未确定前,畲(畲)作为一种经济方式早已存在,唐宋以后,中国南方地区的畲田农业与精耕细作农业生态边界冲突日益突显,随着华夏化运动在东南地区的加速,“畲”、汉边界在南宋时期的漳州、潮州等地形成,“畲”作为族群称谓也最早出现于这些地区。在主流文化圈“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下,“畲”作为区分人群的文化标签,贴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非汉族群中。“畲”作为南方一个特殊族群称谓出现在历史的舞台,既是以华夏中心的民族观下对南方非汉族群社会定义的结果,同时也是南方非汉族群自我文化认同的产物。“畲”、汉族群边界的界线常因生态、经济、政治等因素发生漂移,历史上既有畲民通过获得版籍成为编户齐民的情况,也有汉人通过“入山洞”,脱离版籍成为“畲”民的情况,文化认同在族群边界的流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宋元时期,社会动乱频仍,这个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大量出现了“畲寇”、“畲军”等称呼,这是官方关于化内与化外、“贼”与“民”族群分类的一种延续。此时的“畲”并不一定以血统为区分标准,在一些情况下,“畲”更多的是表明一种政治或文化的身份。在明中叶以后,随着王阳明成功平定闽粤赣地区“畲乱”,越来越多的畲民在华夏化浪潮中不断被“王化”或“儒化”,表现为闽粤赣地区畲民的逐渐减少。这种族群格局的变化,并非全部由畲族人口实质性外迁引起,部分是由于“畲”汉边界移动的结果。正是从明中叶开始,由于族群内部在文化取向上的不同,原本有着密切共生关系的畲族与客家族群逐渐分离,闽粤赣地区原来畲民住区变为客家住区是这种族群分野的结果。明清以后,闽浙赣地区山区开发加快,闽东、浙南等地区成为吸引“畲客”移民的重要地区,明清之际的倭乱与迁界为闽浙赣地区畲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契机。资源的竞争使得闽浙赣地区的土“客”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族群的生存与发展,部分畲民通过建构族群历史来维持或淡化族群边界。近代以来,国家权力成为影响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民族识别政策是划分族群边界的一个重要表现。即使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族群边界仍是观察和理解族群关系最好的窗口。

张馨月[10](2014)在《七世纪以来广西地区瘴气分布变迁与社会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瘴气在正史、文人笔记及诗词中多有出现,其内容多为人们遭遇瘴气后的悲惨场景及时人对瘴气产生的惧怕心理的描写。瘴气发生地多出现在南方地区。由于古代南方地区处于气候炎热暑湿,山峦叠嶂,林木茂密,生物种类繁多的相对封闭的原始生态环境下,瘴气密布。历史时期瘴气对人们的危害很大,造成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打击。随着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为了生存需要,面对这样的环境,不得不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改造瘴气地带,使得瘴气对人们的威胁不断减弱,从而开辟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本文以广西地区瘴气的分布变迁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研究瘴气在广西地区的分布变迁过程,我们可发现,在宋朝以前,瘴气遍布广西全境,成为妨碍地区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广西东部地区,在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过程中,逐渐对瘴气产生影响,瘴气与人类活动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阶段。宋朝以后,瘴气对人类活动的制约越来越弱,地区开发进程直接影响瘴气的分布变迁。直到人类彻底改变了瘴气产生的环境,瘴气也随之消失在历史舞台。在瘴气分布变迁与地区开发进程的互动关系中,一方面,历代中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及措施推动了地区的开发,进而改变了瘴气的分布变迁;另一方面,瘴气的分布变迁也时刻影响着中央政府对瘴区各项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以广西为例,中央政府在广西地区的政区规划、任官制度、军事征防以及医疗机构设置等方面采取了积极地应对措施。除政府层面的活动,士大夫阶层也在广西地区开展移风易俗运动,并钻研瘴病研究,着书立说;民间也有许多防瘴措施,如薏苡防瘴、槟榔防瘴、“干栏”式建筑防瘴等等。通过对瘴气的研究,我们认识到瘴气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威胁人类生存的灾害仍数不胜数,我们应该借鉴历史经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和平相处。而且历史时期中央政府在土地开发与应对瘴气等问题上,积极应对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及过程,这些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当今政府借鉴与总结。

二、宋元时期的瘴疾与文化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宋元时期的瘴疾与文化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2)瘴气地域知识观的形成、传播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瘴气”的早期记载及认知
二、隋唐时期的“岭南瘴气”论
三、北宋的“瘴气独盛于广南”说
四、南宋至元的瘴气环境病理观
五、瘴气地域知识观的影响
结语

(3)宋代药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宋代以前药业概述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药物利用与流通
        一、战国秦汉时期的药物认识及利用
        二、秦汉时期的药物流通
    第二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医药分家
        一、医药分家的内涵及表现
        二、医药分家与药业兴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药物的栽培与利用
    第一节 宋代植物药栽培的新发展
        一、栽培品种成倍增多
        二、栽培方法改良更新
        三、专业栽培的规模化发展
    第二节 宋代动物药的选择及利用
        一、动物药与“辰属”观念
        二、常见动物药的利用
        三、药物代用品的新探索
    第三节 宋代矿物药补益功用的弱化
        一、矿物药利用观念的变化
        二、矿物药利用实践的积累
        三、矿物药补益功效的替代——兼论黄耆“补药”地位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药业的经营及管理
    第一节 官府机构
        一、皇室用药
        二、药物储藏
        三、官方制售
    第二节 民间药肆
        一、政府管理
        二、地域发展
    第三节 专门药市
        一、形成特点
        二、流通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药商与行业发展
    第一节 药商的社会形象
        一、药商的指代名称
        二、药商的行业形象
    第二节 药商的行业活动
        一、“药行”与“药市”
        二、药商的行业活动
    第三节 药商的地域环境
        一、北方药材的利用情况——以雄州一带为例
        二、南方药市的区域特点——以长江流域为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士人与药业文化
    第一节 种药建园
        一、家宅种药
        二、开辟药园
    第二节 传方验方
        一、传方
        二、验方
    第三节 助力佛道
        一、道家祠观
        二、佛家寺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代对外药物贸易
    第一节 宋与辽夏金的药物贸易
        一、与契丹辽国
        二、与党项夏国
        三、与女真金国
    第二节 宋与东南亚诸国的药物贸易
        一、进口药物的种类
        二、进口药物的地区交易
        三、进口药物与岭南瘴疾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宋代药业兴盛的主要特征
    二、宋代药业兴盛的主要原因
    三、宋代以后的药业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唐宋“黔中”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源起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黔中历史沿革及社会状况
    第一节 历史沿革
        一、先唐时期
        二、唐宋时期
    第二节 社会状况
第二章 宦游文士与黔中
    第一节 量移制度
    第二节 黔中之鄙远、蛮夷
        一、黔中诗作
        二、地理环境
        三、交通状况
        四、地域观念的影响
        五、少数民族分布状况
        六、华夷观念的影响
    第三节 黔中之蛇虫、毒瘴
        一、概况
        二、湿热的环境
        三、南北观念的影响
    第四节 黔中之正面形象
        一、黔中之山水
        二、黔中之物产
第三章 黔中之“尚巫鬼,重淫祀”
    第一节 自然崇拜及鬼神崇拜
    第二节 祖先崇拜
    第三节 黔中之蛊毒
    第四节 黔中之文化发展
第四章 黔中之“顺地”形象
    第一节 与中央王朝及邻边的关系
    第二节 唐五代对黔中的经营
        一、对黔中的直接管辖
        二、对黔中的羁縻管理
    第三节 宋朝对黔中的经营
    第四节 黔中少数民族政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唐代瘴疠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汉唐瘴疠的文献考索
    第一节 唐前典籍中的瘴疠
    第二节 唐代典籍中的瘴疠
第二章 唐代瘴疠诗的分期考察
    第一节 初唐瘴疠诗的兴起
    第二节 盛唐瘴疠诗的新变
    第三节 中唐瘴疠诗的兴盛
    第四节 晚唐瘴疠诗的回响
第三章 唐代瘴疠诗的文学文化内涵
    第一节 瘴疠诗的疾疫书写
    第二节 瘴疠诗的瘴毒威胁
    第三节 瘴疠诗的荒远象征
    第四节 瘴疠诗的天气指示
    第五节 唐代瘴疠诗的时空分布与定量分析
第四章 唐代瘴疠诗的创作范式——以杜甫,元稹,白居易为中心
    第一节 西南漂泊与追忆书写——杜甫的瘴疠诗创作
    第二节 贬谪瘴乡与疾病体验——元稹的瘴疠诗创作
    第三节 瘴疠书写与寄赠唱和——白居易的瘴疠诗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唐代瘴疠诗编年简目
后记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7)宋朝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目标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宋朝西南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
    第一节 宋朝西南地区地理环境
        一、广南西路的地理环境
        二、川峡四路的地理环境
        三、荆湖路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宋朝西南地区民族分布
        一、广南西路的少数民族分布
        二、川峡四路的少数民族分布
        三、荆湖路的少数民族分布
第三章 宋朝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两宋时期“重北轻南”的政策基调
    第二节 北宋中前期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
        一、北宋中期民族形势的变化与“轻南”政策的调整
        二、西南民族地区“蛮乱”与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
    第三节 南宋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的继承与发展
        一、南宋时期西南民族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
        二、南宋时期对文化治理策略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章 以大一统理念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治理策略
    第一节 封授官职中的文化治理策略
    第二节 贡赐关系中的文化治理策略
    第三节 政区命名中的文化治理策略
第五章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社会文化治理策略
    第一节 旌表活动体现的文化治理策略
    第二节 蕃学教育体现的文化治理策略
    第三节 信仰改造体现的文化治理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畲族形成变迁史新论 ——“畲”、汉族群边界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史综述
    三、思路方法
第一章 唐宋时期“畲”汉族群的文化生态边界
    第一节 生态语境下的畲田农业与边界冲突
        一、唐宋时期的畲田农业及其分布情况
        二、畲田农业与精耕细作农业之间冲突
    第二节 文化语境下的南方“畲洞”及其聚落人文
        一、山洞:从洞穴居址到“蛮夷”聚落称谓的转变
        二、作为地名和聚落形态的“畲”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华夏化运动与宋代“畲”汉族群边界的形成
    第一节 华夏化运动与南方“山洞”地区的开发
        一、华夏化运动及其对“蛮夷”地区的影响
        二、唐宋时期南方“山洞”地区的开发
    第二节 “夷夏”观念下的华南非汉族群格局
        一、华夏“异己观”的形成及其文化特性
        二、“夷夏之辨”视野下华南地区的非汉族群格局
    第三节 畲族先民的族群来源与华夏族“异族”概念的漂移
        一、华安仙字潭汰溪石刻与畲族先民的关系
        二、“山都”、“木客”族群边界的移动
        三、“蟹”族群边界的移动
        四、“盘瓠子孙”的族群边界的移动
    第四节 宋代“畲”、汉族群边界的形成
        一、唐宋时期南方汉族文化认同的增强
        二、标签化与作为族群文化特征的“畲”
        三、族群边界冲突与南宋“畲”族群称谓的出现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宋明时期畲、汉族群边界的流动
    第一节 国家认同与畲汉边界的流动
        一、族群边界流动:“畲入汉”与“汉入畲”
        二、国家认同:版籍作为族群区分的意义
    第二节 “贼”、“民”分类与宋代以来的“畲乱”
        一、畲瑶“盗”、“寇”、“贼”族群印象的由来
        二、“贼”、“民”转化与畲汉边界的流动
        三、宋至明“畲寇”减少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明中叶以降闽粤赣地区畲汉族群结构的变化
    第一节 “畲乱”治理与闽粤赣地区社会秩序的重建
        一、国家机构的设置和交通线路的开辟
        二、教化活动与里甲制度的实施
    第二节 明中叶以后闽粤赣地区族群格局的变动
        一、明中叶以后闽粤赣地区的畲族的走向
        二、明清时期“畲”、“客”的分离
    第三节 闽西南地区畲民的“儒化”与“王化”
        一、闽西南地区畲民的“儒化”
        二、闽西南地区畲民的“王化”
    第四节 明清时期闽西南地区畲民宗族社会的形成
        一、闽西南地区畲民宗族势力的发展
        二、资源竞争与宗族边界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明清时期闽浙赣地区畲汉族群格局的变迁
    第一节 明清时期畲民迁入闽浙赣地区的经济政治背景
        一、明清时期商业化进程对山区经济结构的影响
        二、明清时期闽浙赣山区经济的开发
        三、明清之际的倭乱与迁界
    第二节 明清时期闽东北地区畲民地方化
        一、畲民经济方式的转变
        二、闽东北畲汉族群的互动与融合
    第三节 明清闽浙赣地区土客矛盾与畲汉边界的维持
        一、土客矛盾与族群冲突
        二、畲、汉族群边界的维持
        三、学额之争与畲汉边界的强化
    第四节 明清以来畲民族群历史的建构
        一、畲民精英分子的反思与“非畲化”思潮
        二、畲民对本族群历史的建构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余论
    一、生态文化语境与族群分类
    二、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
    三、历史记忆与文化建构
    四、近代以来畲汉族群边界的再造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10)七世纪以来广西地区瘴气分布变迁与社会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瘴气的概念性、基础性研究
        1、从疾病史的视角对瘴气解释
        2、社会文化史视角下的瘴气研究
        (二) 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的瘴气研究
        (三) 对广西地区瘴气的研究
        (四) 对疾病的医疗及应对研究
    三、概念界定
        1、时间限定
        2、区域限定
    四、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
        2、图表分析法
    五、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文献记载中瘴气相关问题
    一、瘴气名称的变化
    二、文献记载下的瘴气含义
    三、瘴气产生的原因
    四、瘴气的种类
    五、古人对待瘴气的态度
第二章 文献所见历史时期广西瘴气分布变迁的时空特征
    第一节 汉魏六朝时期广西地区瘴气的分布
    第二节 隋唐时期广西地区瘴气分布
    第三节 宋元时期广西地区瘴气分布
    第四节 明清时期广西地区瘴气分布
第三章 区域开发历史进程与瘴气分布变迁
    第一节 从广西政区设置看广西开发进程
        一、汉晋时期中央对广西地区的管辖
        二、隋唐宋时期中央对广西地区的管辖
        三、元明清时期中央对广西地区的管辖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瘴气分布变迁
        一、广西地区人口增长概况
        二、宋以前广西各地人口发展与瘴气分布变迁
        三、元明清时期广西各地人口发展与瘴气分布变迁
    第三节 广西地区农业发展与瘴气分布变迁
        一、农业整体发展概况
        二、政府奖励垦殖的政策
        三、玉米、甘薯的普遍推广
        四、森林破坏
第四章 瘴气变迁与官方应对措施
    第一节 瘴气与广西地区特殊的政区设置
    第二节 瘴气与广西地区独特的官制
    第三节 瘴气与广西地区特有的军事征防
    第四节 瘴气与中央王朝对广西医疗的建设
        一、在广西设置医疗机构
        二、推广医学知识
        三、借助神灵,抚慰人民
第五章 瘴气变迁与非官方社会应对措施
    第一节 唐以来士大夫应对瘴气措施
        一、“移风易俗运动”
        二、研究瘴气并着书立说
    第二节 民间应对措施
        一、薏苡防瘴
        二、槟榔防瘴
        三、饮酒防瘴
        四、吸烟防瘴
        五、其他饮食防瘴
        六、“干栏”建筑以及各种风俗防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宋元时期的瘴疾与文化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中国古代疫病问题研究综述[J]. 米佳鑫.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 2020(00)
  • [2]瘴气地域知识观的形成、传播与影响[J]. 郑洪. 中华文化论坛, 2020(05)
  • [3]宋代药业研究[D]. 杨小敏. 河北大学, 2020(03)
  • [4]20世纪以来宋元时期灾害史研究综述[J]. 夏方胜. 宋史研究论丛, 2019(01)
  • [5]唐宋“黔中”形象研究[D]. 刘枫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唐代瘴疠诗研究[D]. 陈家愉.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7]宋朝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研究[D]. 易剑龙. 西南大学, 2019(12)
  • [8]当前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述评[J]. 王洋. 社会史研究, 2018(01)
  • [9]畲族形成变迁史新论 ——“畲”、汉族群边界的历史考察[D]. 李积庆.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10]七世纪以来广西地区瘴气分布变迁与社会应对研究[D]. 张馨月.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瘴气与宋元文化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