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选饲基础知识

奶牛选饲基础知识

一、奶牛选购和饲养的基本常识(论文文献综述)

严宁[1](2020)在《近代上海牛肉市场研究(1850-1940)》文中认为近代上海开埠后,作为“肉食者”的西方人士涌入并开始聚集、常住于租界,由于对自身饮食习惯的坚持,对牛肉的大量需求随之而来。传统中国肉类供应有限,尤其禁宰耕牛,这便与西方人士的需求相冲突。围绕来沪西方人士牛肉需求和本土供应这一问题,华洋两边多方在上海展开了交锋与互动,西方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在此碰撞,西方行政管理制度与中国本土管理传统相互适应、借鉴,中国商人与西方消费者在此沟通交易,中西方民众、消费者也在此相互影响。本文将依据这样的思路,首先论述上海牛肉市场的初步形成,然后将整个大市场拆分成管理、供应和消费这三个平行的方面,加以梳理论述,以期对近代上海牛肉市场历史形象作一个全方位的描绘。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近代上海开埠后来沪西方人士的牛肉需求促使本地牛肉市场初步形成的历史过程。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上海西方人口逐渐增多、牛肉消费日渐增加,在外来需求与地方供给、国家政策与民众切身利益、官方禁令与市场商业利益的冲突和博弈中,上海牛肉市场初步形成。文章开头分别概述牛肉在传统中国饮食中的角色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演变,两相对比,以矛盾和冲突凸显上海开埠后牛肉市场逐渐形成之真正意义。第二部分通过梳理工部局董事会会议记录及当时英文报纸相关报道,探寻公共租界为保障牛肉供应的卫生而建立起一套近代化肉类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的历史轨迹。公共租界的肉类卫生管理是实践先行,由英国移植过来的近代卫生制度与上海本地牛肉市场嫁接后,根据现实情况不断适应调整,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以法律规章为依据、机构人员为支撑、各类现实管理实践以执行的管理体系。公共租界公共屠宰场的建立与扩张,是工部局对上海牛肉市场管理成效的体现,也是近代上海肉类屠宰、消费观念和实践不断近代化的表征。近代租界肉类卫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其影响与现实意义已经超过了规范管理牛肉市场的范畴,对整个近代上海卫生管理都起到了示范效应。第三部分主要探讨近代上海牛肉市场的供应来源以及菜牛和牛肉的销售模式。由于传统中国并没有专门供给食用的菜牛,牛肉的供给自然要求助于传统耕牛市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西方饮食影响的扩大,牛肉需求量随之增长,其供应来源必然从上海周边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供应方式也必将根据供应规模的扩大作出相应改变,从早期分散收集转变为集中有序地收购,再利用近代交通运输至沪。在现实环境和市场利益的导向下,上海牛商利用传统商业习惯和资源,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而实用的供给和销售模式,以保证沪上牛肉的供应,并对由时局和政府政策而导致的困境,予以有效的回应和解决措施,为上海牛肉市场逐步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第四部分从消费市场的角度,探究近代上海牛肉市场的具体发展情况。通过对整个上海社会对待食牛肉这一问题态度转向的观察分析,对牛肉消费的差异性特点的讨论,以及对牛肉的价格表现和消费数量的量化描述和呈现,揭示牛肉市场对上海商业市场和世俗社会的影响,以及牛肉在更广阔的上海民众日常生活消费中所处的位置。最终发现,尽管牛肉消费量整体随人口增长而不断增加,但实际上它仍然处于不成熟且不平衡的有限发展状态。通过四个主要章节的论述,文章得出结论,一种特定的食物被纳入特定区域的饮食清单中成为日常消费品,不仅是关乎饮食和社会文化的问题,更是一种现实的、经济的问题。饮食文化可以输入,但其发育和成长终归要依赖于本地的土壤。文化融合和商业、市场规律的作用,使得牛肉市场在近代上海形成并不断发展,然而由于资源和现实工农业发展程度和时局的限制,到20世纪中期,上海牛肉市场仍然只能得到有限的发展。更大规模、成熟的市场有待于整个中国现实经济、工农业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宝拉尔[2](2020)在《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具有鲜明民族传统特色的蒙古族特色商品是蒙古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等活动,可以带动当地物资生产领域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和力量,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中国民族贸易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的举措。近年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是镶黄旗地域狭小,特色产品优势资源开发不足,龙头企业规模小,集聚度低,产业链短,技术创新能力差,特色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与地方金融支持体系的匹配度有待提高,当地特色产品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传统乳制品作为一种在蒙古族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产品,随着社会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在原有生产技术及传统工艺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在经营方式上仍然显得粗放,总体思路薄弱,尚未形成合理的产销网络。镶黄旗新宝拉格镇作为本文调查区域具有非常显着的上述特征。新宝拉格镇当地传统乳制品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不平衡。发展水平低下主要表现为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缺少专业人才,包括生产技能和生产技术人才的转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乳业规模经济不显着,行业集中度低。在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精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制约了当地乳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传统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优化生产结构,是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作者对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的乳制品生产及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结合在当地的研究数据: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成品的来源,产品生产中的原材料、加工工艺、产销渠道以及消费者对现有产品品种数量满意度,价格及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了解和收集,总结了新宝拉格镇乳制品行业中的员工特点,工艺传授和乳制品季节性管理流程及发展前景,找出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同时探索性地指出发展新宝拉格镇乳制品产业的发展途经对策。本文从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政府与商家的沟通来摆脱工艺传承困境,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来推广当地传统乳制品,促进乳制品质量分类,品牌经营等方面提出建议。

徐海川[3](2019)在《基于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的移动终端软件功能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畜牧的发展,兽医除了直接保障畜牧业生产外,已逐渐扩大到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人类疾病模型和医药工业等领域。然而,和其他传统行业相比,兽医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监管中的方式方法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监管部门监督管理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动物卫生监督官方兽医信息化应用平台,改变以往官方兽医老旧的执法监管模式,同时拓宽畜牧兽医向养殖户提供服务的渠道,这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内的现代兽医发展的一个新的课题。本研究中整个移动终端软件的设计和应用,主要围绕四个内容进行。一是广泛调研,了解吉林省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工作人员掌握移动终端软件情况,剖析使用人员内心真实想法,为移动终端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有力支撑和研发方向。从各个调研内容分析得出结论。1.兽医应用软件已经得到动物卫生监督系统普遍认可。2.使用兽医应用软件具备基本前提条件。3.从移动终端软件的关注点来看,大家更希望终端软件既要符合实际需要,又不能过于复杂,工作重点是动物检疫、执法监督、无害化处理和流通监管。4.移动终端重点功能和服务拓展功能排在前三位的是,数据统计、无害化处理监管、监督检查环节和市场行情监测、疫病诊断、政策法规查询。二是需求分析,移动终端的研发应满足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在业务工作上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中央数据库研发系统,功能设计应用必须要符合动物卫生监督系统依据的法律法规。分析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功能设计需求,完成了以移动执法终端应用数据库为依托,以动物检疫、监督检查、流通监管、执法办案、无害化处理、无疫区建设、办公自动化、学习培训、服务园地、系统管理等功能为核心模块,构建了兽医应用软件的整体结构。三是功能设计,按照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平时开展的业务和必须遵守的工作流程及重要环节,尝试设计了本软件的各个核心模块需要承载的子功能。此部分对移动终端的所有功能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分块详细设计,基本覆盖了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的主体工作,并按照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详细设定了相应模块功能,如动物检疫中的检疫申报、检疫出证、病理变化图的对照,流通监管中的检查登记、业务统计、检疫信息推送,执法办案中的法律法规、执法文书制作、典型案例剖析等,力求使移动终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发挥应有作用,为下一步移动终端软件功能的真正实现和较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四是实现应用,通过对移动终端实际功能的各个展现、具体操作和应用,得出了移动终端的研发应用基本实现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所具备工作职责,包括了实际工作里动物检疫申报过程、临床检查、检疫出证、真伪证查询,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的申报过程、核实,监督执法中的制作执法文书、案件登记,动物及动物产品相关场所监督检查的检查登记、查询,流通监管中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的检查登记、入境统计、查询、检疫信息推送以及办公自动化等其他涉及的工作职责,在实际工作中,移动终端带来了巨大变化,转变了动物卫生监督系统传统工作模式。

苏峰[4](2018)在《北京市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形成(1978-1988)》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所有制结构经历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改革开放前的二十余年,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受苏联模式影响以及长期被“左”的思想所禁锢,中共认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规律;认为公有制结构越大越公越纯越好,致使新中国成立初期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格局,不断“过渡”和“升级”,最终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按劳分配也被异化为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经济发展,通过鼓励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调动多方积极性,多种经济成分经历了从默认、限制到引导、促进的过程,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外贸经济、集多种经济成分于一体的股份制经济,以及获得法定地位的私营经济,经过十多年的突破与发展,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格局。改革开放40年来,多种经济成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拉动社会投资、培育市场竞争环境、解决人民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聚焦1978年至1988年多种经济成分的复苏和兴起,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总结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正反两方面经验,巩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理论、历史和现实意义。1978年至1988年,北京城乡多种经济形式的兴起和发展历程,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多种联产责任制和安置待业青年工作为集体经济的兴起、个体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动力;从实际出发、探索集体经济创新发展的“京郊之路”和推动乡村工业化的乡镇企业,有力推动了京郊农村集体经济的崛起;引发全国关注的“牛奶难”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展现了国有经济的改革和探索;改革开放后十年间,商业流通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对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和合资饭店,标志着外资经济在北京的起步;中关村一条街早期的三个争论和三次风波,特别是股份制改革尝试、政府作用对民营科技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正是这些经济形式的兴起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有力促进了购销政策、物价政策、商业流通、财政管理、街道管理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突破了原有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深刻改变了所有制经济结构,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总的来说,北京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呈现出国有和集体经济主体地位巩固、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特点,扭转了人们此前的思想观念,迎来了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从中可以得出几点启示:一是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是制定所有制政策的根本依据;二是生产力标准是构建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客观标准;三是解放思想是推动所有制理论创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四是政府推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形成的有力支撑;五是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时代使命,不能站在今天苛责昨天。改革开放后这十多年北京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基本做到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内在需求和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特色鲜明,成绩突出,为此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于修和[5](2016)在《基于物联网的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质量管理创新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我国乳制品尤其是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乳制品质量及安全监管的高度重视。“奶粉雌激素”、“大头娃娃”等乳制品安全事件的频频爆发,给人们带来了恐慌。乳制品行业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乳制品企业及相关学者对乳制品行业的供应链管理、乳制品质量及安全监控、风险评估及控制机制的研究。从21世纪开始,物联网技术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和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物联网技术在推进可溯源的乳制品行业供应链管理及质量安全监督控制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乳制品行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流程中,既可以从上到下进行跟踪,也可从下到上进行追溯,实现信息的全流程管理。运营流程中信息的全方位监督控制可以提高乳制品溯源与召回的能力和效率,从而有效地消除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各种隐患,有效地控制乳制品行业运营流程中的漏洞,致力于提高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乳制品行业质量管理及监督问题,需要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质量管理创新模式进行设计,并且还要解决该模式如何更好地向消费者进行推广,让消费者也参与到乳制品质量监督当中。因此,本论文将从两个方面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一方面,本论文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与设计,主要以设计科学作为研究范式。本文以乳制品生产运营的全产业链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行为科学与设计科学的研究范式,对比分析物联网技术在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应用。首先,通过梳理分析现有乳制品行业运营业务,对当前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流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当前乳制品行业供应链的特点、质量安全管理状况、以及我国乳制品安全制度体系的现状。遵循行为科学的范式,探索奶牛奶户、收奶奶站、乳制品企业、政府监管机构在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角色及影响;针对现有乳制品行业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信息系统管理理论,将IT技术应用于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流程中,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从乳制品行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将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相结合。应用数据流视角的流程表示方法,形式化的表示乳制品行业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比分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与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的特点。本文着重从乳制品企业对乳制品质量的管理和政府监管机构对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监督控制角度分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的优势,探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对该创新模式进行实用性评估。另一方面,本文还研究该创新模式如何面向消费者进行推广,主要基于行为科学的研究范式。本文首先使用基于选择的联合分析法,定量地研究消费者对乳制品行业供应链上信息的偏好,即找出对于消费者最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乳制品行业提供有效的乳制品溯源信息查询服务,进而有效地加强消费者对乳制品行业的监督,达到提高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等目的。进而,基于追溯信息传递形式对消费者感知构建的影响开展研究,从而研究信息过程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本文基于信息质量理论和详细解释模型对消费者信任构建进行研究,以验证不同信息传递方式和传递质量对消费者信任构建的路径和作用,从而增加追溯信息系统在消费者中的接受度,以促进其在乳制品行业的扩散。

朱冠楠[6](2015)在《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在中国,除了牧区之外的广大农业生产地区,畜禽业一直是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历史上向来是畜禽业高度发达的地方,近代江苏畜禽生产在全国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又因其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作为近代最先受到海外畜牧业影响和冲击的地区,江苏畜禽业发展也因此处于中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最前沿。民国时期(1912—1949年),虽仅有短暂的38年时间,但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是我国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传统畜牧科技与近现代畜牧科技相互交汇、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苏省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核心区,其畜禽业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方向的重要转折和发展。根据江苏畜禽业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将民国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二阶段是1927—1937年,国民党建立并巩固其南京政权阶段,第三阶段是1937—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江苏沦陷阶段;第四阶段是1945—1949年,抗战结束,国民党政权崩溃阶段。在第一阶段1912—1927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乱,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致使江苏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在第二阶段1927—1937年社会政治相对平稳,各项建设事业均得到较快发展,史称"民国十年黄金期",在此期间,畜禽业发展才开始真正受到政府的重视。国民政府主导下的较为完善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初步建立起来,大量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引进江苏,用以改良地方畜禽品种,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也逐渐建立起来,江苏畜禽业在这十年期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三阶段1937—1945年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江苏省因日本侵略沦陷,损失惨重,畜禽业发展被迫中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第四阶段1945—1949年期间,江苏畜禽业逐渐恢复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国民党政权日渐崩溃,导致这一时期江苏畜禽业的发展规划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完全付诸实践。资产阶级政权性质的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畜牧业发展政策,大都是围绕着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方向发展来制定的。这一时期的江苏畜禽饲料生产与加工利用、中兽医技术等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经验,变化较小。而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畜禽品种的改良和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不仅是近代江苏整个畜牧业发展中最突出的三个方面,也是江苏畜禽业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一时期初步建立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及改良地方畜禽品种和建立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等江苏畜禽业发展集中体现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建立的具有现代特征的畜牧兽医组织机构在引进、推广、研究及传播西方畜牧兽医技术,保障中国畜禽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江苏畜禽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以及运用现代实验科学育种技术改良地方畜禽品种,是不同于以往历代传统育种技术的人工有意识的培育选种,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畜禽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建立后,采用了先进的现代畜禽生产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畜禽养殖业的生产率与商品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尽管它们为数不多且发展缺乏连续性,但却代表了长江中下游畜禽业的近现代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挖掘我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前我国畜禽业良性发展及畜牧业的现代转型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经验主要是: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民间资本对现代畜禽业的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和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政府与专家主导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最后归纳反思,以史为鉴,以史观今,对当前我国畜禽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周晶[7](2014)在《上海牛奶集团高端原奶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奶牛养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近年来牛奶安全事件的频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加强奶源基地建设,以生产出安全的原奶。对于乳品加工企业来说,高端原奶可以生产出最优质、最安全的奶制品;而对于奶牛养殖企业来说,高端原奶可以卖得很高的价钱,规模化奶牛场生产的牛奶质量比较高,但新建大型奶牛场的投入产出比不是很理想。因此,对于奶牛养殖企业来说,必须寻找到一条投入少、回报多的项目研究方案,而上海牛奶集团也正在探索合适的运作机制。在本文中,首先阐述了项目管理和风险管理相关理论概述,然后详细地分析了中国乳品市场现状和发展方向、中国奶牛养殖业的现状、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机遇等。在此基础上,通过重点介绍上海牛奶集团高端奶业项目建设为实例,进一步将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牛奶集团高端原奶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实例中去,以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根据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且借鉴国内外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的经验,重点介绍了上海牛奶集团在高端原奶生产建设的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最后,本论文根据项目风险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的方法,对牛奶集团高端原奶建设项目进行了项目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以及风险措施等阐述分析,并得出的探索了新型高端原奶生产建设的项目管理及其风险管理的机制,以期对实现高端原奶生产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温海霞,常见,何旭,杨丹[8](2014)在《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场建设是奶牛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中指出奶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的支撑条件的生产要素很多,必须实事求是地遵循市场经济和奶牛业发展规律,必须以提高奶牛生产水平、提高奶牛福利、符合奶牛防疫程序和生产工艺为前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整合改造。我国奶牛业生产方式正处在传统分散饲养向现代化规模养殖转变转型过程中,这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奶牛业生产竞争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奶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是促进奶牛业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奶牛业生产效率,保障乳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实现奶牛场

赵一帆[9](2014)在《牛奶》文中研究表明常言道:把简单的事变复杂,浪费;把复杂的事变简单,贡献。关于牛奶的是非成败,实在是被说得太多了。牛产奶,人喝奶,原本如此简单却频出状况,在各种奶类产品及奶制品高度丰富市场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几次"涉奶安全事件"之后,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发蒙,甚至对牛奶越来越

杨帆,蒋永宁[10](2013)在《奶牛饲草、饲料对云南奶业发展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大理、昆明、德宏为例,根据云南省原料奶生产的实地调查结果,阐述了云南省奶牛饲草、饲料的种类、来源、消耗量,奶牛饲草、饲料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奶业的影响,最后从政府、养殖户、技术指导部门三者角度提出解决云南省奶牛饲料问题从而促进云南奶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奶牛选购和饲养的基本常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选购和饲养的基本常识(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上海牛肉市场研究(1850-194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界定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矛盾与博弈:上海牛肉市场由禁到开
    第一节 上海传统饮食结构
        一、日常饮食
        二、对牛肉的态度
    第二节 西人来沪和肉食习惯的带入
        一、西人食牛肉史概述
        二、肉食习惯入沪
    第三节 市场肇始
        一、传统牛只周转市场的重启
        二、博弈后的妥协——禁宰与食牛
        三、八仙桥宰牛作的聚集与牛肉庄兴起
    小结
第二章 纳入规范:以卫生为中心的市场管理
    第一节 背景
        一、频发的牛瘟
        二、病弱耕牛入市和不卫生的华人宰作
        三、人口增加与传染病的流行
    第二节 机构与法律
        一、机构人员与职能
        二、相关法律规章
    第三节 市场管理实践
        一、从流动稽查到统一管理
        二、建立公共屠宰场
        三、检验与兽体处置
    第四节 华租两界的合作
        一、华界肉类食品卫生管理概述
        二、合作
    小结
第三章 维持与运转:牛肉供应和销售市场
    第一节 来源与数量
        一、从分散到集中——丹阳牛市
        二、供应稳定
    第二节 销售
        一、销售模式
        二、牛肉商铺的分布和数量
    第三节 困难与对策
        一、困难
        二、对策——牛羊业同业公会
    小结
第四章 市场之镜:近代上海的牛肉消费
    第一节 食牛观念的转变
        一、从“禁忌”到世俗
        二、从西化符号到营养食料
    第二节 消费特点——差异与区隔
        一、消费类型与群体差异
        二、消费的时空差异
    第三节 消费概况
        一、数量
        二、价格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回顾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五、本文相关基本理论
        (一)民族学理论
        (二)经济增长理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第一章 传统乳制品及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一、传统乳制品现状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一)新宝拉格镇概况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第二章 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情况分析
    一、新宝拉格镇原奶来源
        (一)奶牛养殖小区奶源
        (二)牧区奶牛养殖奶源
    二、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特点
        (一)从业人员特点
        (二)新宝拉格镇个体经营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经营规模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的季节性
        (四)新宝拉格镇个体乳品企业收益状况分析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工艺来源及加工工艺
        (一)加工工艺来源
        (二)加工工艺流程
    四、新宝拉格镇乳制品销售类型、模式及客源
        (一)乳制品销售类型
        (二)牧民的委托销售模式
        (三)客户来源及消费构成
        (四)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现状满意度评价
    五、发展前景分析
        (一)有力的政策导向提供发展支持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生产者收益
        (三)上游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产量显着提高
        (四)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乳制品的消费
        (五)原产地优势促进品牌发展
第三章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工艺传承困境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三)食品安全,原材料标准不完善
        (四)文化宣传不到位
    二、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与商家、与外界的沟通,摆脱民族工艺传承困境
        (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地方财政政策支持
        (三)推动乳制品质量分级、走品牌之路
        (四)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
研究展望及结论
    一、研究展望
    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3)基于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的移动终端软件功能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综述
    1.1 兽医信息化应用的背景
    1.2 动物卫生监督移动终端软件
    1.3 兽医应用软件应用领域
        1.3.1 兽医应用软件+大数据
        1.3.2 兽医应用软件+云计算
        1.3.3 兽医应用软件+物联网
    1.4 兽医应用软件的作用
        1.4.1 养殖方式变智能
        1.4.2 市场发展变智能
        1.4.3 信息服务变智能
        1.4.4 行业监管变智能
    1.5 国内外兽医应用软件研究进展
        1.5.1 我国兽医软件应用现状
        1.5.2 欧洲兽医软件应用现状
        1.5.3 澳大利亚兽医软件应用现状
    1.6 当今兽医信息化软件设计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1.6.1 现代畜牧兽医复合型人才稀缺,限制发展速度
        1.6.2 平台维护人力资源成本较高,创建不易维护更难
        1.6.3 政府扶持力度稍显不够,兽医软件应用发展受限制
        1.6.4 动物疫情频发,相关部门自顾不暇
        1.6.5 受众人群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年龄结构限制了兽医信息化软件的推广应用
        1.6.6 构建全产业链条进度较为缓慢
    1.7 发展兽医应用软件的对策及措施
        1.7.1 持续建设畜牧兽医复合型人才队伍
        1.7.2 增加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1.7.3 加速全产业链的构建
        1.7.4 扩大宣传力度
        1.7.5 设计合理,操作简单
第2章 吉林省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工作人员移动终端软件需求情况调查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内容
    2.3 调查时间
    2.4 调查方法
    2.5 调查结果
    2.6 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分析及功能模块需求
    3.1 有关术语名词
    3.2 遵循依据
    3.3 数据库建立
    3.4 各工作环节分析及功能设计需求
        3.4.1 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
        3.4.2 动物及动物产品相关场所监督检查
        3.4.3 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
        3.4.4 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
        3.4.5 违反《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执法办案
        3.4.6 吉林省无疫区建设
        3.4.7 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工作人员学习培训
        3.4.8 全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公自动化
        3.4.9 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工作人员服务园地
        3.4.10 系统管理
    3.5 核心模块整体结构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终端软件核心模块及框架设计
    4.1 材料
    4.2 动物检疫模块
    4.3 监督检查模块
    4.4 流通监管模块
    4.5 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模块
    4.6 执法办案模块
    4.7 办公自动化模块
    4.8 无疫区建设模块
    4.9 学习培训模块
    4.10 服务园地模块
    4.11 系统管理模块
    4.12 移动终端总体功能模块框架
    4.13 讨论
    4.1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移动终端软件功能实现及应用
    5.1 吉林省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移动终端软件
    5.2 整体实现功能
    5.3 动物检疫模块及应用
        5.3.1 动物检疫申报
        5.3.2 动物检疫出证
        5.3.3 临床检查对照
        5.3.4 检疫信息推送及查询
        5.3.5 动物检疫统计及检疫知识
        5.3.6 动物检疫模块应用示例
    5.4 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模块及应用
        5.4.1 无害化处理申报
        5.4.2 无害化处理查询及指导
        5.4.3 无害化处理模块应用示例
    5.5 执法办案模块及应用
    5.6 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流通监管模块及应用
        5.6.1 检查登记及查询
        5.6.2 检查站统计
        5.6.3 各模块配合使用应用示例
    5.7 相关场所监督检查模块及应用
    5.8 办公自动化模块及应用
        5.8.1 办公自动化接收公文、通知、信息
        5.8.2 办公自动化发文及报送
    5.9 吉林省无疫区建设模块及应用
    5.10 学习培训模块及应用
    5.11 服务园地模块及应用
    5.12 讨论
        5.12.1 监管能力提升
        5.12.2 监管成本降低
        5.12.3 培训能力提升
    5.1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北京市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形成(1978-198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研究界定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四、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第二章 城乡多种经济形式兴起的动力
    一、多种联产责任制的联动效应
        (一)改革开放前夕的京郊农村
        (二)多种联产责任制调动多方积极性
        (三)多种联产责任制效应分析
    二、城市待业青年问题推动多种经济形式兴起
        (一)北京就业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各项改革开始突破现有政策
        (三)安置就业使多种经济形式迎来发展契机
        (四)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济的探索创新与所有制调整
    一、京郊之路:集体经济的搞活放开与适度规模经营
        (一)窦店开展多种经营
        (二)四季青实行专业化生产和横向联合
        (三)适度规模经营的试点与波折
    二、乡镇企业的转型与高速发展
        (一)社队企业实现历史转折
        (二)政社分开与高速发展
        (三)乡镇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分析
        (四)北京乡镇企业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 个体、私营经济的回归与发展
    一、北京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轨迹分析
    二、商业流通体制改革推动国家、集体、个人“三足鼎立”
        (一)“放开”“搞活”阶段
        (二)深入到体制改革阶段
    三、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个体经济
        (一)向街道放权,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二)部门利益博弈下的街道个体经济
    四、北京市个体、私营经济基本分析
        (一)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基本情况
        (二)个体工商户收入基本情况与来源分析
        (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简析
第五章 农村国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
    一、京郊国营农场发展概述
    二、所有制结构改革促使“喝奶难”问题根本解决
        (一)问题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引发全国关注与基本解决
        (三)所有制结构改革促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三、农场系统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
        (一)农场系统乡镇企业的兴起
        (二)京郊农垦系统三资企业的起步
        (三)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畜牧业结构
第六章 外资经济在北京城乡的起步
    一、外贸体制开始实行承包制改革
    二、三资经济的兴起
        (一)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的艰难起步
        (二)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北京建国饭店的兴建
    三、北京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四、外资经济对北京经济结构的影响
第七章 民营科技经济的迅速崛起
    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形成
    二、早期的三个争论与三次风波
        (一)三个争论与股份改制尝试
        (二)三次风波
    三、民营科技经济初步形成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一)优化高新技术发展环境
        (二)新技术产业试验区的酝酿与初创
        (三)试验区初创时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第八章 结语
    一、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形成的理论根源、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
    二、北京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主要特点
    三、几点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一、经典着作及文献资料
    二、着作
    三、论文
    四、报刊及档案
后记

(5)基于物联网的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质量管理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乳制品安全相关研究综述
        1.2.2 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
        1.2.3 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1.2.4 信息系统战略三角形理论综述
        1.2.5 信息质量理论
        1.2.6 精细处理可能性模型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2.1 乳制品行业供应链及其质量监管模式分析
        2.1.1 乳制品行业供应链特点分析
        2.1.2 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质量监管模式
    2.2 基于信息流和组织行为视角的质量管理的主要业务阶段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 生鲜乳收购阶段
        2.2.2 生鲜乳运输阶段
        2.2.3 乳制品加工阶段
        2.2.4 乳制品销售阶段
        2.2.5 运营流程及质量监管问题总结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质量管理创新模式设计
    3.1 设计科学的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3.1.1 工作流整合的表示与分析
        3.1.2 乳制品质量追踪及回溯数据流模型构建
    3.2 生鲜乳收购阶段业务运营及质量监管模式创新
        3.2.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鲜乳收购阶段业务流程建模
        3.2.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鲜乳收购阶段质量监管数据流建模
    3.3 生鲜乳运输阶段业务运营及质量监管模式创新
        3.3.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鲜乳运输阶段业务流程建模
        3.3.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鲜乳运输阶段质量监管数据流建模
    3.4 乳制品加工阶段业务运营及质量监管模式创新
        3.4.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乳制品加工阶段业务流程建模
        3.4.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乳制品加工阶段质量监管数据流建模
    3.5 乳制品销售阶段业务运营及质量监管模式创新
        3.5.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乳制品销售阶段业务流程建模
        3.5.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乳制品销售阶段质量监管数据流建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质量管理创新模式的实用性评估
    4.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乳制品质量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
    4.2 乳制品质量管理创新模式应用的案例分析
    4.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乳制品行业质量管理模式的实用性评估
        4.3.1 乳制品企业管理视角的实用性评估
        4.3.2 政府部门监督视角的实用性评估
        4.3.3 消费者信息溯源视角的实用性分析及研究展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质量溯源信息的消费者偏好研究
    5.1 联合分析法
    5.2 面向消费者偏好的研究方法选择
    5.3 乳制品质量溯源信息的属性水平选择
    5.4 消费者对溯源信息偏好研究的理论模型建立
    5.5 消费者对溯源信息偏好研究的试验设计
    5.6 试验实施
    5.7 问卷数据整理与描述
        5.7.1 全体消费者
        5.7.2 男性与女性消费者
        5.7.3 有小孩与无小孩的消费者
        5.7.4 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消费者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质量溯源信息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机制
    6.1 消费者信任实证模型的建立
    6.2 实证模型假设提出
    6.3 模型的实证检验
        6.3.1 问卷设计
        6.3.2 样本数据收集
        6.3.3 测量模型分析
        6.3.4 结构模型分析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显着性假设分析
        6.4.2 调节作用假设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况及以往研究局限
    三、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的解释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晚清江苏畜禽业发展概况
        一、养猪业
        二、养牛业
        三、养羊业
        四、养马、驴、骡业
        五、养兔业
        六、养禽业
    第二节 晚清中国畜禽业发展的困境
        一、中国畜禽业日趋衰落
        二、中国畜禽产品贸易的困境
    第三节 晚清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引进
        一、翻译介绍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文章和着作
        二、重视畜牧兽医教育,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
        三、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并建立畜牧试验场
第二章 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一、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二、江苏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三、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 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一、我国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二、位于江苏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三、各级畜牧兽医教育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四、畜牧兽医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及留学生教育
    第三节 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一、设立于南京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二、设立于上海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第三章 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品种的改良
    第一节 猪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猪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猪种改良
    第二节 牛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牛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牛种改良
    第三节 羊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羊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羊种改良
    第四节 马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马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马种改良
    第五节 兔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兔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兔种改良
    第六节 鸡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鸡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鸡种改良
第四章 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第一节 现代畜禽企业的建立
        一、现代奶牛企业的建立及发展
        二、现代养鸡场及蛋品公司的建立
        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畜禽企业的建立
    第二节 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一、建立畜产合作社的背景
        二、江苏畜产合作组织的概况
    第三节 现代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的特点
        一、由政府和畜牧兽医专家学者主导和发起
        二、发展缺乏连续性
第五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
        二、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和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
        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
    第二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资本对畜禽业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
        二、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
        三、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及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
        四、政府与专家主导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五、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江苏省民国时期建制沿革
    附录2 江北各县二十四年度推进畜禽养殖业情形简明表
    附录3 无锡牛乳营业登记一览表
    附录4 《牛乳营业取缔规则》
    附录5 《南京市牛乳保证责任合作社章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主持科研项目

(7)上海牛奶集团高端原奶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中国乳品发展现状
        1.1.2 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
        1.1.3 政府对奶业的发展要求和扶持
        1.1.4 进行高端原奶建设项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论文采用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6 预期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
第2章 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1 项目
    2.2 风险
        2.2.1 风险的一般含义
        2.2.2 风险的类型
        2.2.3 风险和问题以及与机会的关系
        2.2.4 风险的特性
    2.3 风险管理
        2.3.1 风险管理的概念
        2.3.2 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4 项目风险管理
        2.4.1 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2.4.2 项目风险特点
        2.4.3 项目风险管理
        2.4.4 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
        2.4.5 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与工具
第3章 上海牛奶集团高端原奶建设项目介绍
    3.1 上海牛奶集团公司背景
        3.1.1 上海牛奶集团发展历史
        3.1.2 上海牛奶集团发展核心主业与成就
    3.2 项目背景
        3.2.1 上海牛奶集团发展高端原奶建设项目的优势
        3.2.2 上海牛奶集团发展高端原奶建设项目的技术力量
    3.3 上海牛奶集团高端原奶生产建设项目介绍
        3.3.1 项目研究的出发点
        3.3.2 项目研究的思路
        3.3.3 项目建设的生产技术路线
        3.3.4 项目建设的新商业模式关系
        3.3.5 项目发展目标
        3.3.6 项目预期收益
第4章 高端原奶建设项目的风险识别
    4.1 项目风险识别原则
    4.2 项目风险识别过程
    4.3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4.4 本项目风险识别结果
第5章 高端原奶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估
    5.1 项目风险评估内容
    5.2 项目风险评估方法
    5.3 风险矩阵法的风险评估结果
    5.4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估结果
    5.5 风险报酬法的风险评估结果
第6章 高端原奶建设项目的风险应对
    6.1 风险对策概述
    6.2 风险应对的方法
    6.3 本项目的风险应对策略
    6.4 本项目风险对策的效果评估
    6.5 本项目的风险监控机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局限
    7.3 展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牛奶(论文提纲范文)

奶牛的起源
悲惨一生的奶牛
牛奶的采集与保存
牛奶产品的分类
牛奶该如何选

(10)奶牛饲草、饲料对云南奶业发展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本情况
2 调查结果
    2.1 奶牛饲草、饲料种类
    2.2 奶牛饲草、饲料来源
    2.3 奶牛饲草、饲料消耗量
3 结果分析
    3.1 奶牛养殖的饲草、饲料成本高
    3.2 奶牛饲料结构不合理
    3.3 饲料直接影响原料奶质量
    3.4 饲料对乳品价值链的影响
    3.5 对牧草重要性认识不足、利用不当
4 建议
    4.1 对政府的建议
    4.2 对养殖户的建议
    4.3 对技术指导部门的建议

四、奶牛选购和饲养的基本常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上海牛肉市场研究(1850-1940)[D]. 严宁. 南京大学, 2020(06)
  • [2]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D]. 宝拉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基于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的移动终端软件功能设计及应用[D]. 徐海川. 吉林大学, 2019(03)
  • [4]北京市多种所有制经济格局的形成(1978-1988)[D]. 苏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5]基于物联网的乳制品行业供应链质量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 于修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12)
  • [6]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D]. 朱冠楠.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5)
  • [7]上海牛奶集团高端原奶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 周晶.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5)
  • [8]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场建设是奶牛业发展的必然趋势[A]. 温海霞,常见,何旭,杨丹. “创新驱动、生态养殖、转型发展”论文集, 2014
  • [9]牛奶[J]. 赵一帆. 首都医药, 2014(03)
  • [10]奶牛饲草、饲料对云南奶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 杨帆,蒋永宁. 中国乳品工业, 2013(04)

标签:;  ;  ;  ;  ;  

奶牛选饲基础知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