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电话断线的措施

防止电话断线的措施

一、防止手机断话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孙巍锋[1](2020)在《土-岩二元结构路堑边坡失稳机理与智能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岩二元结构路堑边坡(简称二元边坡)是由上覆土层和下部岩体组成的一类边坡,在浅表有松散堆积物的山区和丘陵区修路时较为常见。在以降雨为主的影响作用下,二元边坡容易演变为滑坡灾害,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施工中断、交通阻塞和生态破坏。为此,在探索二元边坡失稳机理的基础之上,开展智能预警是预防此类边坡病害的关键与发展趋势。本文以双达高速公路沿线的二元边坡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现场调查与试验监测、归纳总结、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软件编程等方法,开展了二元边坡失稳机理与智能预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开展二元边坡的温湿度原位监测和探测,揭示了边坡内的温湿变化规律,明确了水分入渗是二元边坡稳定性的敏感影响因子,并提出了水分在二元边坡上覆土内的入渗模式。(2)基于室内三轴和直剪试验研究,揭示了二元边坡上覆土、全风化岩体和土-岩接触面的抗剪性能随增湿过程的变化规律。对二元边坡下的其它风化岩体,基于现场调研和理论分析同步折减岩块压缩强度、地质强度指标和岩块变形模量来近似模拟湿润环境的影响,探究了岩体性质参数随湿润环境的长期劣化规律。(3)通过离心模式试验、数值模拟分析和稳定性分析,揭示了因边坡高度增加与水分入渗的缓顺倾、陡顺倾和反倾接触面型二元边坡破坏机制,并获得了水分入渗情况下影响二元边坡稳定性的敏感土层内部边界。(4)通过同类监测量与边坡稳定系数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确定了三类二元边坡多源监测量(坡表单点位移、格构梁混凝土应变、两点相对位移、锚杆轴力、锚索拉力和倾斜度)的监测敏感部位,并总结了监测量的变化模式。(5)通过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以经验法、预演-回归分析法和预演-支持向量机法确定各监测量的四级预警值,并给出了由监测量的预警值和变化模式进行边坡四级预警的标准。(6)通过软件编程,研发了由项目、边坡对象、边坡立面及其上监测点、边坡断面及其内监测点进行依次便捷访问的路基边坡智能预警云平台和APP,可对边坡群多源参数进行实时远程监测与边坡潜在风险进行自动预警。(7)开展了二元边坡监测预警实例研究,验证了边坡智能预警云平台和APP的有效性,揭示了坡内倾斜两点相对位移、锚杆轴力和格构梁混凝土应变随降雨和气温变化的动态响应规律,并评价了边坡的动态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为二元边坡的智能预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并有利于加快路基边坡智能预警与智能公路的发展速度。

郑旭[2](2020)在《共享车位安全授权模型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共享模式的出现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共享停车逐渐流行起来。共享停车可有效缓解城市的停车难及交通拥堵,但在实际的授权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安全性不足:无法保证用户身份合法性,用户凭证的有效性;2)灵活性不够:无法根据设备和环境条件进行动态授权,无法将资源的使用权限按照时间进行分配。这些问题限制着共享停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基于此,本文结合基于能力凭证的授权(Capability Based Access Control,CapBAC)模型以及 JSON 形式的凭证(JSON Web Token,JWT)认证技术,对共享停车场景下的授权模型展开研究,设计了共享停车场景下的动态授权模型。该模型可以保证授权过程的安全性,还可以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动态授权,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分时授权策略使模型具备分时授权的能力。论文的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一套动态授权模型:该授权模型基于CapBAC授权模型以及JWT认证技术,不但保证了授权过程的安全性,还可根据实际条件动态执行授权决策,使授权过程更为灵活。较之传统的授权模型,该模型更加满足物联网环境下共享停车场景的实际需要。2)提出基于时间片的分时授权策略:该分时授权策略针对共享场景下的特点,借助位图算法及位运算,可高效完成分时预约功能,将分时授权应用到授权模型中使模型具有分时授权的能力。3)对授权模型和分时授权策略进行测试:首先、针对授权模型进行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说明授权模型安全、灵活;之后通过对比实验测试系统中分时授权功能的高效性—一在应用分时授权策略之后,车位利用率从50%提升至85%左右。

孟强[3](2019)在《深度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打防对策探析》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前一段时间重拳打击的基础上,有效做好深度治理工作,必须强化系统思维,注重多维并举、综合施策,注重一以贯之、持续用力,从源头上抓防范,从监管上堵漏洞,从打击上促实效,从体制机制上求创新。同时,建议加强打击防范的法律保障,通过深度系统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常态化打防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水平,切实打击犯罪嚣张气焰,有效防止死灰复燃。

任一超[4](2019)在《心灵改变与生存方式 ——基于康德、施莱尔马赫与齐克果的相关文本》文中指出“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相对于外在的行为模式以及生活习惯所实现的改变,一个人内在的价值取向与行事标准就像天生的本性那样,几乎是无法改变的。这句话背后实际上隐含了一个相当棘手的生存困境:一方面,既然“秉性”几乎是无法改变的,那么人们似乎不应该对于出自“秉性”的行为而过分苛责;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基于“秉性”的生存选择并非一致,因此,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生存中的善恶问题始终是无法回避的。于是,一个出于“秉性”而作恶的人能否弃恶从善,以及如何弃恶从善这一问题,就构成了这项研究的问题意识。本文首先从康德在《仅论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所提出的“心灵改变”这一宗教哲学问题入手,基于康德对人在生存选择时的主观基础的追踪,从而提出康德所界定的“准则”概念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兼具自由与必然的悖论性:一方面为道德上的或善或恶提供了基础(自由任性),另一方面又使得人在道德上的弃恶从善陷入困境(本性使然)。围绕学界针对康德所界定的“本性”概念所引发的争论,本文通过分析“向善禀赋”与“恶的倾向”之间基于上述悖论性而存在的逻辑矛盾,从而揭示了两个不同层次上的善的问题。借助于一段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争论,本文提出了“心灵改变”作为一个宗教哲学问题所必然涉及的建构与解构这个基本因素。不同于康德所确立的绝对自主的主体性意识,本文追踪了施莱尔马赫所强调的一种兼具的自主性与接受性的交互共存的主体性意识。以这种新的主体性意识为起点,本文说明了施莱尔马赫所提出的绝对依赖感是如何通过对主客对立的观念对象的解构,从而在一种绝对的主体性意识(上帝意识)中指向一种主客合一的情感对象。同时还说明了,作为解构性生存起点的敬虔意识并非直接诉诸一种孤立的绝对依赖感,而是取决于一种由绝对依赖感(更高级的自我意识)与感官性自我意识所共同构成的生存张力。在施莱尔马赫看来,敬虔意识在不同的宗教中具有多样性的表现。沿着接受性主体的回归这一思想史脉络,本文追踪了齐克果基于情感分析所界定的可能性概念。首先,基于对真理认识困境以及绝对悖论的分析,本文归纳了三种由冒犯情感所推动的理智形式(自弃、迟疑、反抗),并对它们最终所必然导致的对可能性的排斥展开了说明。其次,基于齐克果对亚当及其后继者所进行的生存分析,本文总结出两种关于可能性的谈论方式,前者呈现在一种以无知为前提的纯粹的着急情感中,后者呈现在一种以某种善恶观念为前提且伴随着一定倾向的着急情感中。最后,我们将生存可能性的问题归之于如何进入直接性的生存这一目标之上。本文一方面介绍了齐克果对回忆与重复这两种试图返回直接性或者建构直接性的批判,另一方面也呈现了齐克果对约伯如何获得直接性的独特解读,即约伯正是通过信仰的激情,在一种对当下苦难的观念解构中,最终获得了“这是一场试炼”的观念重构。总的来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问题。首先,心灵改变所要求的是一种主观基础的改变;其次,主观基础的终极性地位只有通过引入一种解构性的力量才能有所突破;第三,解构的发生必然以某种情感性的生存起点为前提。

高晨阳[5](2019)在《基于SoC的基带芯片LTE低功耗设计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且这类便携式移动终端对人们的生活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LTE(Long Term Evolution,LTE)作为智能手机基带芯片通信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提升网络数据传输能力,完成用户和基站之间的数据同步、调制解调等。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应用功能的增加,手机功耗日益增大,因此功耗成为手机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LTE基带芯片作为2G、3G基带芯片发展的下一代产物,它的集成度很高,逻辑门复杂,因此LTE基带芯片的低功耗设计就成为基带芯片低功耗问题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为了降低基带芯片的功耗,本文针对基带芯片的LTE子系统进行了系统级低功耗设计、验证、测试等工作。本文在动态电压频率管理和门控电源等技术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重点在手机基带芯片的系统级层面进行低功耗设计,设计了LTE整个低功耗控制中不同工作状态的具体实现,从而提出一种可应用于手机基带芯片的系统级低功耗方法。在设计完成LTE子系统不同的工作模式时,对深睡眠到唤醒,浅睡眠到唤醒,上电到断电的具体设计和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阐述。对LTE子系统在不同状态下时钟、电源等进行严格的时序控制,LTE子系统采用状态机控制工作状态与休眠状态之间的安全切换以来保证在睡眠的时候不会出现假死,在唤醒的时候不会丢失数据等错误的运行行为。并对深睡眠下数据保存和恢复的两种模式进行了设计,在外部保存模式中,深睡眠的时候选择关闭内存,在深睡眠之前把数据搬运到外部存储来进行数据保存,在唤醒之后又搬运回来;在内部模式中,让内存处于保持状态,仅仅维持记忆功能,保证数据不会丢失。在完成设计之后对LTE子系统进行了硅前验证和硅后测试。在硅前验证中对LTE不同低功耗的设计通过软件模拟LTE子系统的应用场景,对上电断电,浅睡眠到唤醒,深睡眠到唤醒,深睡眠下数据保存的不同方式进行了仿真与波形分析,在RTL级验证了LTE子系统设计方案与预期一致。硅后利用Trace32、劳特巴赫、Matlab、PCBA板子等进行自动化测试,在电压不变的情况对LTE子系统不同模式下的电流值进行测试,并与硅前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保证测试的正确性;接着对芯片进行了电压测试,根据电流,电压与功耗的关系计算出不同模式下的功耗,得出了该设计方案使基带芯片总体功耗降低了百分之十左右。

孙千惠[6](2019)在《面向RSSI室内定位的改进粒子滤波算法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无线技术的更新迭代,以GPS为主流的室外定位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室内定位技术。基于蓝牙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的定位技术由于实现成本低,成为室内定位方向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它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较大波动,导致精度较低,性能不稳定。因此为了使基于RSSI的定位结果更加稳定,减少测量误差,引入相应的滤波算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选择粒子滤波对RSSI进行处理,并以智能手机作为定位终端,同时考虑到手机资源有限,而粒子滤波粒子数目过多会导致计算复杂。所以本文研究如何提升面向RSSI室内定位粒子滤波算法结果的速度和精度。本文对基于KLD(Kullback-Leibler Distance)的自适应粒子滤波的RSSI室内定位算法进行研究和改进。传统的基于KLD粒子滤波的RSSI室内定位算法如果约束误差选取不当,会使粒子数不能正确的根据实际环境动态调整,导致系统的平均定位误差变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建立带有粒子数目信息的指纹库。在采集指纹的过程中,对每一个采集点使用枚举法在一定范围内按固定步长改变约束误差,对比分析不同约束误差情况下的定位均方根误差和使用固定粒子数的定位均方根误差,选取定位均方根误差最小的约束误差计算该点的粒子数,将该粒子数保存到指纹库中。另外,考虑到离线指纹采集过程中不同采集点不同距离采集的RSSI波动情况不同的特点,对传统WKNN指纹定位算法引入均值,标准差和方向信息进行权值改进得到观测值,降低观测噪声,提高定位精度。在实际测试中,未知节点首先通过改进的指纹算法获取初始位置,利用当前地点下的最优粒子数目进行粒子滤波,得到定位坐标。经过实际测试的结果表明,该定位系统可以在智能手机端实现平均定位点误差在1.61米以内,平均粒子数目为361.85,能够实现在蓝牙扫描频率为3Hz的情况下,平均单步定位时间间隔在466ms以内,滤波算法性能能够满足本文在设计时提出的要求。本文的面向RSSI室内定位的改进自适应粒子滤波算法最终达到了设计时提出的性能指标,对于室内定位算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周晨露[7](2019)在《基于开放式编码的大学生微信打卡学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微信给移动学习带来巨大冲击,微信打卡学习作为其中的新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并被应用到各类教学情境中。尽管一线教师和学者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但相关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本研究将对微信打卡学习现象深入挖掘,剖析使用者的学习过程。研究主要采用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方法。首先,利用目的性抽样法和信息最大法,遴选出拥有至少一次微信打卡学习成功经历的宁波大学6名大学生。然后,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数据,借助录音啦转录软件及NVivo 12质性分析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转录与编码分析。研究发现,(1)打卡学习的内涵有行为论、方法论、系统论以及现象论四种视角的认识。其中,系统论认为微信打卡学习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学习系统与打卡系统两部分整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激励功能与教育功能的有机整体。学习系统由学习内容、学习模式、评价与反馈等三部分构成,有移动性、碎片化以及连贯性三个特点。打卡系统由准入门槛、激励与约束、评价与反馈三部分构成;(2)基于学习APP的一次微信打卡学习流程有唤醒打卡、学习与测试、获取反馈、分享结果四个步骤。微信打卡学习整体历程表现为犹豫期、排斥期及适应期三阶段的情感变化过程,及积极期、倦怠期及稳定期三阶段的学习动力变化过程,具有自觉性、长期性、曲折性三个特征。微信打卡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实现坚持学习,提升学习成就,增强学习信心;(3)微信打卡学习通过内在动机、自我监督、自我认识、自我规划、付出或收获五方面构成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动机、社会交互及外在环境构成的外在因素,以心理情感为中介,就自我调节和社会调节两种形式调节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其中,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都会对学习产生正向影响。微信打卡学习系统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有三种作用机制,即社会调节型、自我调节型、综合调节型。

庞喆[8](2019)在《黎明社区戒毒康复实践过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毒品在我国的渗透蔓延态势仍将持续,毒品违法犯罪依然猖獗,吸毒人数持续增长,毒品危害进一步扩大,禁毒工作任重道远。吸毒在当前被认为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是集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因而,戒除吸毒人员对毒品的生理依赖,使其身心康复,从而实现社会回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后,《禁毒法》新增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制度,制定了“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戒毒工作原则,建立了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兼备的戒毒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各地区结合社区戒毒康复的相关规定,因地制宜,衍生出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社区戒毒康复模式。然而,社区戒毒康复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当前,我国推行的集生物心理社会为一体的社区戒毒康复模式,需要一个强大而有力的社会支持网为基础,即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以维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持续运作,保障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以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小组访谈等方式探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在生理脱毒、心理脱瘾、回归社会三阶段的工作情况。以丰富社区戒毒康复的理论研究,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提供建议和对策。首先,在对文献和基本概念的梳理及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历史上的禁毒运动及当前毒品滥用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在当前我国要全面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的基础上,引出社会支持理论,并对社会支持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文章对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实地研究结果进行了描述分析。然后,通过以社区戒毒康复的生理脱毒、心理脱瘾、回归社会三阶段为基础,梳理总结了吸毒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机制及生理脱毒和心理脱瘾的治疗,分析了吸毒的危害及吸毒人员的心理特征,描述了当前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在三阶段的现状,提出问题及建议。

高媛[9](2012)在《网间互联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大统一的电信市场局面破冰,经历了2008年电信业的重组风潮并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我国电信业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步,网间互联问题的实现是我国电信市场改革成功的关键。作为WTO的成员国,我国应该在WTO体制下加紧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网间互联法律制度,借鉴别国经验,解决我国网间互联所出现的问题。本文尝试着对网间互联的相关基本问题进行国别比较的初步研究,通过对每个基本问题的分析,对我国网间互联的立法完善提出笔者自己的建议。本文分八章,内容如下:第一章关于网间互联的法律关系。首先介绍了传统网间互联的含义及新发展,并区分了网间互联的种类,对网间互联的法律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网间互联的平等接入、适度透明、非歧视、关键设施、非捆绑网络元素五大原则,并从网络外部性要求和电信行业有效竞争保障两方面阐述了网间互联的重要性。第二章关于网间互联的法律根据。本章阐述了网间互联的国际法根据和国内法根据,一方面从国际法的角度,介绍了网间互联的国际立法,重点分析了WTO成员方网间互联的义务;另一方面,从国内法的角度,以典型国家为例介绍了网间互联的国内立法及相关规定。第三章关于网间互联的监管机构。本章论述了网间互联监管机构的定义及分类,对比了法人型和非法人型网间互联监管机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置网间互联监管机构应遵循的独立性、适度监管、合法性、融合性四大原则,最后阐述了网间互联监管机构不对称管制、监管手段及监管内容。第四章关于网间互联协议的法律问题。本章阐述了网间互联协议的订立与履行,提出网间互联协议的履行应依据全面履行原则,阐明了网间互联的内容和形式。第五章关于网间互联中的物权法律问题。本章提出了网间互联中物权法律问题主要涉及的通路权问题,就通路权的物权属性进行了分析,对私有财产和公共基础设施通路权的法律规定进行了比较研究。第六章关于网间互联争议的处理机制。本章介绍了网间互联争议的概念、特点和类型,提出了网间互联争议处理机制的目标,并就网间互联争议处理机构和程序的法律规定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七章关于网间互联的竞争法管制。本章阐述了电信法和竞争法共同规制网间互联的基础,分析了国内外网间互联竞争法管制的典型案例,对我国网间互联竞争法管制提出了建议。第八章关于完善我国网间互联的立法建议,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网间互联的发展的四个阶段和立法现状,在分析电信运营商网间互联纠纷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网间互联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经济原因和法律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网间互联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

郭兆宏[10](2011)在《内置多频宽带小型化手机天线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内置多频宽带小型化手机天线的整体实现过程。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手机成为了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通信产品,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令其他电子消费产品难以望其项背。随着手机普及率的提高,手机因功能增加已由纯通讯产品转型成为消费性电子产品,不少消费者购买手机的动机主要受其功能与设计造型所吸引。天线技术是伴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与之相应的天线技术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小天线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电小天线的固有缺陷及解决方法。然后对单极天线及平面倒F天线(P1 FA)的特性做了详细研究。详细介绍了手机天线小型化、多频带以及宽频带的各种方法,其中包括微带天线的多频带以及宽频带的各种方法。以期收到显着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防止手机断话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手机断话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土-岩二元结构路堑边坡失稳机理与智能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二元边坡研究现状
        1.2.2 边坡智能预警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二元边坡的类型及失稳模式
    2.1 依托工程及其工程地质条件
        2.1.1 依托工程概述
        2.1.2 工程地质条件
    2.2 二元边坡类型
    2.3 二元边坡失稳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高寒阴湿区二元边坡温湿变化特征研究
    3.1 概述
    3.2 边坡温湿度现场监测研究
        3.2.1 温湿度监测方案
        3.2.2 温湿度监测结果分析
    3.3 边坡湿度现场钻探试验研究
        3.3.1 边坡湿度的钻探方案
        3.3.2 边坡湿度的实验分析
    3.4 二元边坡上覆土内水分入渗模式
    3.5 小结
第四章 增湿对二元边坡岩土体工程性质的影响
    4.1 概述
    4.2 岩土体的类别及基本性质
        4.2.1 边坡上覆土的类别及基本性质
        4.2.2 全风化闪长岩的基本性质
    4.3 增湿对土体抗剪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4.3.1 土样的三轴试验方案
        4.3.2 土样三轴试验结果分析
        4.3.3 土体应变强化本构模型数值反演
    4.4 增湿对全风化岩抗剪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4.4.1 全风化岩的三轴试验方案
        4.4.2 全风化岩的三轴试验结果分析
        4.4.3 全风化岩应变强化本构模型数值反演
    4.5 增湿对土-岩接触面抗剪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4.5.1 土-岩接触样的直剪试验方案
        4.5.2 土-岩接触样的试验结果分析
    4.6 边坡其它风化等级岩体类型及其性质参数
        4.6.1 边坡其它风化等级的岩体类型
        4.6.2 基于Hoek-Brown-GSI法的岩体强度参数确定方法
        4.6.3 基于Hoek-Diederichs法的岩体变形模量确定方法
        4.6.4 边坡其它风化等级岩体的调查及性质参数计算
    4.7 湿润环境对边坡其它风化等级岩体的性质参数影响分析
    4.8 小结
第五章 典型二元边坡的破坏机制研究
    5.1 概述
    5.2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二元边坡破坏机制
        5.2.1 试验目的及原理
        5.2.2 试验方案
        5.2.3 试验结果分析
    5.3 离心模型试验工况的二元边坡破坏机制数值模拟分析
        5.3.1 数值模拟目的及方案
        5.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 水分入渗下二元边坡的破坏机制分析
        5.4.1 分析目的及方案
        5.4.2 缓顺倾接触面型二元边坡破坏机制
        5.4.3 陡顺倾接触面型二元边坡破坏机制
        5.4.4 反倾接触面型二元边坡破坏机制
    5.5 小结
第六章 二元边坡监测敏感部位与监测量变化模式
    6.1 概述
    6.2 边坡监测变量类型
    6.3 边坡监测敏感部位
        6.3.1 坡表单点位移监测敏感部位
        6.3.2 格构梁混凝土应变监测敏感部位
        6.3.3 两点相对位移监测敏感部位
        6.3.4 锚杆(索)监测敏感部位
        6.3.5 倾斜度监测敏感部位
    6.4 边坡监测量变化模式
        6.4.1 锚杆轴力变化模式
        6.4.2 锚索拉力变化模式
        6.4.3 位移变化模式
        6.4.4 混凝土应变变化模式
    6.5 小结
第七章 路基边坡智能预警云平台
    7.1 概述
    7.2 监测量预警值的确定方法
        7.2.1 经验法
        7.2.2 预演-回归分析法
        7.2.3 预演-支持向量机法
    7.3 边坡智能预警系统组成部分
    7.4 路基边坡智能预警云平台开发
        7.4.1 云平台开发环境
        7.4.2 云平台系统框架结构及分步设置
        7.4.3 云平台监测数据远程接收
    7.5 路基边坡智能预警APP用户登录界面
    7.6 小结
第八章 二元边坡监测预警工程案例
    8.1 概述
    8.2 监测边坡概况及智能预警系统
        8.2.1 监测边坡概况
        8.2.2 边坡智能预警系统
    8.3 边坡监测量多级预警值的确定
        8.3.1 基于经验法确定边坡监测量多级预警值
        8.3.2 基于预演-支持向量机法确定边坡监测量多级预警值
    8.4 监测结果分析及边坡稳定性评价
        8.4.1 深部相对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8.4.2 锚杆轴力监测结果分析
        8.4.3 格构混凝土应变监测结果分析
    8.5 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共享车位安全授权模型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物联网环境下的授权管理
        1.2.2 CapBAC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课题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和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CapBAC模型
        2.1.1 能力凭证
        2.1.2 访问控制流程
    2.2 JSON Web Token认证技术
        2.2.1 JWT结构
        2.2.2 JWT的创建和验证
    2.3 Protobuf数据序列化技术
        2.3.1 Protobuf的通信过程
        2.3.2 与XML,JSON的性能对比
    2.4 MQTT协议
    2.5 SpringBoot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享场景下的动态授权模型设计
    3.1 动态授权模型设计思路
    3.2 动态授权模型整体架构
    3.3 动态授权模型工作流程
        3.3.1 认证阶段的工作流程
        3.3.2 授权阶段的工作流程
    3.4 能力凭证的结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享场景下分时授权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1 分时授权功能的设计思路
        4.1.1 分时授权的研究现状
        4.1.2 共享场景下分时授权的特点分析
        4.1.3 分时授权功能的设计
    4.2 分时授权功能的实现
        4.2.1 时间片的初始化
        4.2.2 分时授权的主要操作
        4.2.3 分时授权模型中临时预约的实现
    4.3 分时授权的长时预约功能
        4.3.1 长时预约功能的设计
        4.3.2 长时预约的操作
        4.3.3 分时授权模型中长时预约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享场景下的动态授权模型的实现
    5.1 用户终端与系统控制层的实现
        5.1.1 用户终端的实现
        5.1.2 系统控制层的实现
    5.2 基于时间片的分时授权功能的实现
        5.2.1 时间片的初始化
        5.2.2 车位预约涉及的时间片操作
    5.3 能力凭证的相关实现
        5.3.1 能力凭证的生成流程
        5.3.2 基于能力凭证的授权决策的实现
    5.4 系统预约及停车功能的实现
        5.4.1 系统预约功能的实现
        5.4.2 系统停车功能的实现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算法性能分析
    6.1 系统测试环境
        6.1.1 硬件环境
        6.1.2 软件环境
    6.2 系统功能测试
        6.2.1 系统的预约功能
        6.2.2 系统的停车功能
        6.2.3 系统动态授权功能验证
    6.3 分时授权功能的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深度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打防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由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有效震慑犯罪
    (一)加强实时动态监测,搞好重点地区综合治理
    (二)强化警务和司法合作,形成整体打击合力
    (三)有效应对共同犯罪和上下游犯罪,实现全链条深度打击
二、由一点用力到联防联控,筑牢防控网络
    (一)密织监管网络,堵塞漏洞
    (二)着力强化配合,合力防控
    (三)积极先发制人,有效反制
三、由普遍宣传到精准宣传,提高防骗能力
    (一)创新开展宣传手段
    (二)提升劝阻能力
    (三)揭秘最新骗术
四、由适用模糊到体系完备,优化法律保障
    (一)设立电信网络诈骗罪,重拳惩治犯罪
    (二)完善电信网络监管立法,净化电信网络安全环境
    (三)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有效防止非法使用

(4)心灵改变与生存方式 ——基于康德、施莱尔马赫与齐克果的相关文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分析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康德的相关研究
        二、施莱尔马赫的相关研究
        三、齐克果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生存的建构与解构
    第一节 康德提出的心灵改变
        一、敬虔派与道德界定
        二、必然义务与任性自由
        三、善恶准则与心灵改变
    第二节 由心灵改变所引发的问题
        一、国内学界一场持续的争论
        二、向善禀赋与全善
        三、趋恶倾向与善恶两可
    第三节 寻找生存出发点
        一、建构还是解构
        二、“利”与“仁义”之间的生存张力
        三、从“无意”到“本性”
第三章 接受性主体的回归——施莱尔马赫对生存意识的分析
    第一节 敬虔与神学——施莱尔马赫思想的生存背景
        一、家族遗产与灵性试炼
        二、启蒙精神与神学反叛
        三、敬虔情感与生存起点
    第二节 意识与思辨:施莱尔马赫对生存张力的重建
        一、两种主体性意识:绝对自主与相对共存
        二、两种对象的呈现方式:观念建构与情感指向
        三、敬虔的生存张力:绝对依赖感与感官性自我意识
    第三节 情感与观念:施莱尔马赫的敬虔理论
        一、一般敬虔意识的不同阶段:偶像崇拜、多神教与一神教
        二、一神教敬虔意识的发展倾向:“目的论的”与“美的”
        三、基督教敬虔意识的交替环节:救赎需求与救赎满足
第四章 情感与可能性——齐克果的生存分析
    第一节 冒犯:丧失可能性
        一、“绝对悖论”和真理认识困境
        二、理智的自弃
        三、理智的迟疑
        四、理智的反抗
    第二节 着急:面对可能性
        一、跳入罪:从无辜到有辜
        二、无辜即无知:亚当的着急情感
        三、有辜即差异性:夏娃的现实性起点
    第三节 信仰的激情:重获可能性
        一、年轻诗人的生存悖论:返回直接性
        二、重游柏林:建构直接性
        三、约伯的信仰激情:从苦难中看到试炼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瘾君子的心灵改变及其生存重构——基于对保山“重生园”戒毒学员的个案追踪
    第一节 田野前的准备:对现实性研究议题的学理剖析
        一、如何理解吸毒成瘾
        二、传统的“疾病论”思路及其困境
        三、基督教戒毒及其终极性的生存关注
    第二节 初入田野:基于预设的观察与发现
        一、老熟人与“新世界”
        二、结识“新人”与生活日常
        三、“新人房”里的去与留
    第三节 融入田野:主体间性的生存叙事
        一、潜藏危机
        二、集体出逃
        三、人手告急
        四、悲喜交加
    第四节 返回书斋:对个案的生存分析
        一、吸毒与生存选择
        二、瘾君子的生存悖论
        三、戒毒与救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SoC的基带芯片LTE低功耗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机的发展
    1.2 研究背景
        1.2.1 集成电路低功耗技术的发展
        1.2.2 集成电路测试技术的发展
    1.3 低功耗的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
第二章 基带芯片中的低功耗技术
    2.1 基带芯片简介
        2.1.1 基带芯片的结构
        2.1.2 基带芯片LTE子系统
        2.1.3 LTE的控制模块
    2.2 CMOS电路功耗的组成与降低方法
        2.2.1 动态功耗
        2.2.2 静态功耗
        2.2.3 存储的功耗
        2.2.4 不同层次降低功耗的方法
    2.3 基带芯片的低功耗设计技术
        2.3.1 多电压域技术
        2.3.2 门控时钟技术
        2.3.3 门控电源技术
        2.3.4 多阈值电压技术
        2.3.5 动态电压频率调节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TE控制单元低功耗方案设计
    3.1 LTE电源控制模块状态机的设计
    3.2 LTE子系统上电断电设计的实现
        3.2.1 上电断电状态机的设计
        3.2.2 上电过程
        3.2.3 断电过程
    3.3 LTE子系统深睡眠与唤醒的实现
        3.3.1 深睡眠到唤醒状态机的设计
        3.3.2 LTE深睡眠时数据保存的两种方式
        3.3.3 LTE进入深睡眠的过程
        3.3.4 LTE深睡眠到唤醒过程
    3.4 LTE浅睡眠到唤醒的实现
        3.4.1 LTE浅睡眠状态机的设计
        3.4.2 LTE进入浅睡眠的过程
        3.4.3 LTE浅睡眠唤醒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TE低功耗方案的验证
    4.1 验证环境与平台设计
        4.1.1 验证策略
        4.1.2 仿真验证平台的搭建
    4.2 验证计划与测试用例的编写
        4.2.1 验证计划的制定
        4.2.2 测试用例的编写
    4.3 LTE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功能验证
        4.3.1 LTE断电上电的功能仿真
        4.3.2 LTE深睡眠到唤醒的功能仿真
        4.3.3 LTE浅睡眠到唤醒的功能仿真
        4.3.4 LTE深睡眠下数据的保存的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硅后功耗的测试
    5.1 测试工具与测试计划制定
        5.1.1 测试工具介绍
        5.1.2 测试计划的制定
    5.2 LTE功耗测试环境和原理
    5.3 自动化测试的实现
        5.3.1 LTE测试场景电流测试自动化的实现
        5.3.2 LTE测试场景电压自动化测试的实现
    5.4 硅后功耗的测试的结果
        5.4.1 LTE硅后的芯片电流的测试结果
        5.4.2 LTE不同状态下测试数据的对比
        5.4.3 LTE硅后的芯片电压的测试结果及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面向RSSI室内定位的改进粒子滤波算法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设计指标
        1.3.1 主要内容
        1.3.2 设计要求和指标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面向RSSI室内定位粒子滤波相关算法原理
    2.1 RSSI概念及特点
        2.1.1 RSSI统计特性
        2.1.2 RSSI定位算法分析
    2.2 粒子滤波算法
        2.2.1 粒子滤波模型框架
        2.2.2 观测阶段
        2.2.3 状态转移阶段
        2.2.4 权重更新阶段
        2.2.5 重采样阶段
    2.3 存在的问题和拟采取的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进自适应粒子滤波算法的设计
    3.1 粒子滤波各参数对滤波模型的影响
        3.1.1 粒子数目对滤波模型的影响
        3.1.2 观测模型精度对滤波模型的影响
    3.2 粒子滤波算法的优化
        3.2.1 重采样阶段的改进
        3.2.2 系统观测值的改进
        3.2.3 改进的SIR粒子滤波算法
    3.3 改进自适应粒子滤波算法的仿真
        3.3.1 重采样阶段的仿真与分析
        3.3.2 系统观测阶段的仿真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粒子滤波室内定位平台搭建与结果分析
    4.1 系统整体方案
    4.2 定位系统平台组成
        4.2.1 系统硬件平台
        4.2.2 系统软件平台
    4.3 软件设计
        4.3.1 基本功能模块设计
        4.3.2 算法部分设计
    4.4 定位实验测试环境
    4.5 定位实验与结果分析
        4.5.1 静态定位结果分析
        4.5.2 动态追踪定位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基于开放式编码的大学生微信打卡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of thesis
论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1 基于社交媒体的移动学习研究
        2.1.2 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研究
        2.1.3 微信打卡学习的研究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步骤
    3.3 研究的场景
    3.4 数据的收集
        3.4.1 研究对象的遴选
        3.4.2 数据的收集方法
    3.5 数据的分析
    3.6 研究质量的保证
        3.6.1 研究效度保证
        3.6.2 研究信度保证
4 微信打卡学习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4.1 微信打卡学习的内涵
    4.2 微信打卡学习的构成要素
        4.2.1 学习系统
        4.2.2 打卡系统
5 微信打卡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5.1 微信打卡学习过程
        5.1.1 一次微信打卡学习流程
        5.1.2 整个微信打卡学习过程
    5.2 微信打卡学习的结果
        5.2.1 提高学习成就
        5.2.2 实现坚持学习
    5.3 微信打卡学习过程特征
        5.3.1 自觉性
        5.3.2 长期性
        5.3.3 曲折性
6 微信打卡学习的影响机理与作用机制
    6.1 微信打卡学习的影响机理
        6.1.1 外在影响因素
        6.1.2 内在影响因素
        6.1.3 心理情感中介
    6.2 微信打卡学习的作用机制
        6.2.1 社会调节型
        6.2.2 自我调节型
        6.2.3 综合调节型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
    7.3 引发的思考
        7.3.1 关于碎片化学习的思考
        7.3.2 关于微信打卡生命周期的思考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黎明社区戒毒康复实践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社会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文献简评
    三、基本概念
        (一)社区戒毒
        (二)社区康复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小组访谈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黎明社区戒毒康复概述
    一、我国社区戒毒康复的概况
        (一)我国社区戒毒康复的发展
        (二)我国的禁毒运动及毒品滥用现状
    二、黎明社区戒毒康复的发展
        (一)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特殊地理环境
        (二)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建立
    三、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中心戒毒人员概况
        (一)戒毒康复人员人口学特征
        (二)研究对象非法物质使用情况
第二章 黎明社区戒毒康复的生理脱毒阶段
    一、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生理脱毒的实践
        (一)毒品对健康的危害
        (二)生理脱毒的方法
        (三)黎明社区戒毒康复生理脱毒的成效
    二、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生理脱毒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生理脱毒知识匮乏
        (二)医疗专干及资源短缺
        (三)医学矫治未能贯穿始终
    三、完善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生理脱毒阶段的路径
        (一)重视生理脱毒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引入医疗专业人员及资源
        (三)严格监控,使医学矫治贯穿始终
第三章 黎明社区戒毒康复的心理脱瘾阶段
    一、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脱瘾的实践
        (一)吸毒的心理特征
        (二)戒毒心理康复治疗的个案研究
        (三)黎明社区戒毒康复心理脱瘾的成效
    二、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脱瘾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矫治专干资源匮乏
        (二)心理矫治普及度及接纳度低
        (三)忽视在戒人员的心理健康
    三、完善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脱瘾的路径
        (一)引入心理矫治专干及资源
        (二)大力普及心理矫治,提高接纳度
        (三)重视在戒人员的心理健康
第四章 黎明社区戒毒康复的回归社会阶段
    一、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实践
        (一)毒品对社会的危害
        (二)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社会支持网
        (三)黎明社区戒毒康复回归社会的成效
    二、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存在的问题
        (一)标签污名化影响严重
        (二)吸毒亚文化影响深远
        (三)社会支持网“破裂”
    三、完善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路径
        (一)营造非歧视社会氛围
        (二)打破毒品亚文化
        (三)健全社会支持网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苯丙胺类物质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网间互联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网间互联法律关系
    1.1 网间互联的含义
        1.1.1 传统网间互联的含义
        1.1.2 网间互联含义的新发展
    1.2 网间互联的种类
        1.2.1 网络互联和业务互通
        1.2.2 同种网间互联和不同种网间互联
    1.3 网间互联的法律关系
        1.3.1 网间互联法律关系的主体
        1.3.2 网间互联法律关系的客体
        1.3.3 网间互联法律关系的内容
    1.4 网间互联的原则
        1.4.1 平等接入原则
        1.4.2 适度透明原则
        1.4.3 非歧视原则
        1.4.4 关键设施原则
        1.4.5 非捆绑网络元素原则
    1.5 网间互联的重要性
        1.5.1 网络外部性的要求
        1.5.2 电信行业有效竞争的保障
2 网间互联的法律根据
    2.1 网间互联的国际法根据
        2.1.1 网间互联的国际立法
        2.1.2 WTO 成员方对网间互联的义务
    2.2 网间互联的国内法根据
        2.2.1 日本和新加坡的有关立法
        2.2.2 德国和英国的有关立法
        2.2.3 美国的有关立法
3 网间互联的监管机构
    3.1 网间互联监管机构的定义及分类
        3.1.1 网间互联监管机构的定义
        3.1.2 网间互联监管机构的分类
    3.2 网间互联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
        3.2.1 法人型监管机构
        3.2.2 非法人型监管机构
    3.3 设置网间互联的监管机构的基本原则
        3.3.1 独立性原则
        3.3.2 适度监管原则
        3.3.3 合法性原则
        3.3.4 融合性原则
    3.4 网间互联监管机构的不对称管制和监管手段
        3.4.1 网间互联监管机构的不对称管制
        3.4.2 网间互联监管机构的监管工具
    3.5 网间互联监管机构的监管内容
        3.5.1 主导运营商的认定
        3.5.2 网间互联费率监管
        3.5.3 网间互联的质量监管
4 网间互联协议的法律问题
    4.1 网间互联协议的订立和履行
        4.1.1 网间互联协议订立的特殊性
        4.1.2 网间互联协议的履行
    4.2 网间互联协议的内容与形式
        4.2.1 网间互联协议的内容
        4.2.2 网间互联协议的形式
5 网间互联中的物权法律问题
    5.1 通路权的物权属性分析
        5.1.1 通路权是物权
        5.1.2 通路权是用益物权
        5.1.3 通路权的法理分析
    5.2 对私有财产的通路权
        5.2.1 对私有财产通路权的规定
        5.2.2 对私有财产的通路权的限制
    5.3 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通路权
        5.3.1 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通路权的规定
        5.3.2 对公共基础设施通路权的限制
6 网间互联争议处理机制
    6.1 网间互联争议的概述
        6.1.1 网间互联争议的概念
        6.1.2 网间互联争议的特点
        6.1.3 网间互联争议的的类型
    6.2 网间互联争议处理机制的目标
    6.3 网间互联争议处理的机构和程序
        6.3.1 网间互联争议处理的机构
        6.3.2 网间互联争议处理的程序
7 网间互联的竞争法管制
    7.1 竞争法与电信法共同规制网间互联行为的基础
    7.2 网间互联竞争法管制案例
        7.2.1 国际案例——美墨电信案
        7.2.2 国内案例
        7.2.3 小结
    7.3 我国电信网间互联竞争法管制的完善
        7.3.1 完善与监管部门的协调机制
        7.3.2 确立“关键设施原则”
8 完善我国网间互联的立法建议
    8.1 我国网间互联的发展及立法现状
        8.1.1 我国网间互联的发展
        8.1.2 我国网间互联的立法现状
    8.2 我国网间互联存在的问题分析
        8.2.1 我国运营商网间互联纠纷案例分析
        8.2.2 我国网间互联存在的问题
        8.2.3 我国网间互联问题产生的根源
    8.3 我国网间互联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8.3.1 完善主导运营商的界定
        8.3.2 完善主导运营商的义务
        8.3.3 明确网间互联协议的签署方式
        8.3.4 完善网间互联结算体系
        8.3.5 增加网络元素非绑定的规定
        8.3.6 完善网间互联纠纷的解决
        8.3.7 建立通路权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10)内置多频宽带小型化手机天线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与基本原理
    1.2 移动通信网的组成
    1.3 手机天线的发展趋势及课题意义
    1.4 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第2章 手机天线的基本理论
    2.1 电小天线的研究
        2.1.1 电小天线的定义及电指标
        2.1.2 电小天线的Q值&增益的理论极限
        2.1.3 电小天线的固有缺陷及解决方法
    2.2 单极天线的理论分析
        2.2.1 单极天线的基本原理
        2.2.2 倒L单极型天线
    2.3 平面倒F天线(PIFA)的理论分析
        2.3.1 PIFA的演变过程
        2.3.2 PIFA的基本工作原理
        2.3.3 PIFA的特性分析
第三章.手机天线的小型化,多频带&宽频带技术
    3.1 概述
    3.2 天线的小型化
        3.2.1 镜像技术
        3.2.2 介质加载技术
        3.2.3 表面开槽技术
        3.2.4 短路加载技术
        3.2.5 采用具有慢波特性的结构
    3.3 微带天线的多频宽带技术
        3.3.1 微带天线的宽带技术
        3.3.2 微带天线的宽频带技术
    3.4 手机天线的多频宽带技术
        3.4.1 手机天线的多频带技术
        3.4.2 手机天线的宽频带技术
第四章:手机内置单极天线的设计
    4.1 概述
    4.2 GSM/DCS/PCS三频单极天线的设计
        4.2.1 三频单极天线的结构设计
        4.2.2 三频单极天线的仿真结果
        4.2.3 三频单极天线的参数分析
    4.3 GSM/DCS/PCS三频单极天线的设计
        4.3.1 三频单极天线的结构设计
        4.3.2 三频单极天线的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
    4.4 GSM/DCS/PCS/WCDMA四频单极天线的设计
        4.4.1 四频单极天线的结构设计
        4.4.2 四频单极天线的仿真结果
        4.4.3 人体效应对天线性能的影响
第五章:手机内置PIFA的设计
    5.1 概述
    5.2 WCDMA/ISM双频PIFA的设计
        5.2.1 双频PIFA的结构设计
        5.2.2 双频PIFA的仿真结果
第六章:工作实践:天线实现与测试分析
    6.1 我所在公司业务介绍
    6.2 手机手机内置天线的应用实践
        6.2.1 手机天线
        6.2.2 内、外置天线比较
    6.3 手机天线的制造生产
    6.4 辐射问题
    6.5 天线知识之天线分类
        6.5.1 电偶极
        6.5.1.1 小环形
        6.5.1.2 螺旋状天线
        6.5.1.3 弯曲状天线
        6.5.1.4 平面型内置天线
        6.5.1.5 FpC手机内置天线
    6.6 此天线的设计要求
        6.6.1.内置天线对于手机整体设计的通用要求
        6.6.2 此款手机天线的设计方案采用PIFA皮法天线
    6.7: 天线实现与测试分析
    6.8 Nokia的Barracuda天线项目
        6.8.1 天线产品外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防止手机断话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岩二元结构路堑边坡失稳机理与智能预警研究[D]. 孙巍锋. 长安大学, 2020
  • [2]共享车位安全授权模型的设计与实现[D]. 郑旭.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深度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打防对策探析[J]. 孟强.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9(04)
  • [4]心灵改变与生存方式 ——基于康德、施莱尔马赫与齐克果的相关文本[D]. 任一超. 山东大学, 2019(02)
  • [5]基于SoC的基带芯片LTE低功耗设计与验证[D]. 高晨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面向RSSI室内定位的改进粒子滤波算法设计与实现[D]. 孙千惠. 东南大学, 2019(06)
  • [7]基于开放式编码的大学生微信打卡学习研究[D]. 周晨露. 宁波大学, 2019(06)
  • [8]黎明社区戒毒康复实践过程的研究[D]. 庞喆.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网间互联法律问题研究[D]. 高媛. 武汉大学, 2012(12)
  • [10]内置多频宽带小型化手机天线的设计与实现[D]. 郭兆宏.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防止电话断线的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