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SIVmac的食蟹猴和恒河猴外周血观察

感染SIVmac的食蟹猴和恒河猴外周血观察

一、SIVmac感染食蟹猴、恒河猴的外周血血象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赵明亮[1](2021)在《中药“益艾康”改善SIVmac239感染恒河猴慢性期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HIV病毒感染导致的艾滋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HAART疗法已成为全世界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公认的有效方法。但是HAART疗法并不能完全清除感染机体内的病毒,在停止HAART治疗后,体内的病毒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反弹,因此艾滋病患者需要终身服用HAART药物。同时HAART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经济压力导致HAART治疗的依从性较差,预后不良。近年来,我国的中医专家及学者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案例研究出一系列治疗艾滋病临床症状及恢复免疫功能的中药复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应用较多的如唐草片、艾可清、益艾康、康爱保生丸、太芪培元颗粒等众多复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重在恢复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HIV病毒攻击人体CD4+T细胞造成的机体免疫系统损伤。获批上市的唐草片已在临床应用多年,同时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减轻HAART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药物活性,促进对病毒的抑制作用,耐受性良好,可大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基于中药复方“益爱康”前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应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对益艾康的毒副作用、改善SIV病毒感染猕猴的免疫功能、与HAART药物联合治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我们对12只实验动物进行长达一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益艾康的安全性较好,未显示出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益艾康可能对猕猴的血浆病毒载量无明显抑制作用;长期中药治疗可能会抑制病毒感染后CD38+CD8+T细胞的活化;益艾康联合克力芝治疗病毒感染猕猴可能通过上调CD38+CD4+T细胞表达,下调CD38+CD8+T细胞表达以及促进PD-1+CD8+T细胞耗竭发挥免疫功能;益艾康与FTC+PMPA+RAL联合治疗不会对血浆病毒载量的抑制及反弹产生影响。本研究首次应用艾滋病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对益艾康治疗艾滋病相关的抗病毒及免疫功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价,同时探讨了中药与两种HAART药物联合治疗的抗病毒效果以及中药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对中药在艾滋病的临床治疗研究及应用非人灵长类艾滋病动物模型评价中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了研究基础。

黄侠[2](2020)在《猕猴miRNA的鉴定及其在SIV感染个体B细胞中的表达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HIV感染早期,随着病毒的大量复制,不仅辅助性T细胞数据急剧下降,而且B细胞也出现数量下降和功能损伤。有研究指出,艾滋病毒感染早期B细胞的状态可影响感染后期机体的免疫应答,可见,研究感染早期B细胞的免疫活动对理解机体的免疫保护机制很重要。但目前有关HIV感染早期B细胞的损伤机制并不十分清楚。miRNA是调控细胞生命活动的新层次,因此,从miRNA角度分析有助于为理解B细胞功能受损机制提供线索。考虑到HIV感染早期患者的病例数量极少,使用模型动物为研究提供了便利。SIV感染的猕猴模型具有与HIV-1患者类似的临床表型,是目前研究艾滋病发病机制及其疫苗和药物药效评价的最佳动物模型。鉴于目前有关猕猴miRNA的特征以及有关猕猴miRNA调控SIV复制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首先运用同源搜索和R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猕猴基因组中保守miRNA的种类和基因分布特征,并对猕猴miRNA与人miRNA进行比较,探索miRNA基因的进化规律。本研究在猕猴中共鉴定了1558条保守miRNA基因,其中1413条在食蟹猴和恒河猴基因组中均保守存在。有1083条和1150条人类miRNA前体序列分别在食蟹猴和恒河猴基因组中找到同源序列,表明大多数miRNA在进化过程中保守。miRNA基因主要分布在基因间隔和内含子区,miRNA基因簇普遍存在。绝大部分miRNA基因簇在人与猕猴之间保守。RNA测序结果显示,miRNA的相对表达量与进化年龄相关,越古老的miRNA分子拥有更高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对三只SIVmac239感染中国恒河猴的外周血B细胞进行分离,比较了感染后0天,7天和28天B细胞miRNA表达谱的变化,运用edge R包进行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结果表明,感染前后miRNA表达谱差异显着,受到SIV病毒刺激后,大部分miRNA的表达被上调。感染后7天和感染后28天的miRNA表达谱差异不大,大部分miRNA在感染后28天,仍然延续上调模式。进一步采用GO和KEGG对差异显着miRNA的功能进行预测,结果提示表达上调miRNA靶标富集通路前三依次是:MAPK、Ras和癌症中蛋白糖基化相关通路;表达下调miRNA靶标富集通路前三依次是:MAPK、内吞和轴突导向通路。部分差异表达miRNA可通过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凋亡通路等途径来影响B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该研究结果为理解miRNA对SIV感染早期B细胞损伤的影响提供了线索。

李婷[3](2019)在《基于艾滋病猕猴模型研究早期药物治疗对组织中病毒复制和炎症的影响》文中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导致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HIV不能彻底治愈的原因是病毒储存库的存在。早期治疗能减小HIV病毒储存库的大小。早期治疗是指在HIV急性感染期或感染早期启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策略。在HIV感染早期启动HAART可以阻止肠道中的CD4+T细胞丢失且能延缓发病。虽然HIV病毒储存库在急性感染期已建立,但很少有研究关注早期治疗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PBMC)和各组织中病毒复制和病毒储存库的影响。基于此,我们以9只成年的雄性中国恒河猴为实验对象,其中3只正常恒河猴作为对照,另外6只通过静脉注射SIVmac239进行感染。6只SIVmac239感染的恒河猴中有3只在感染后3天采用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恩曲他滨(Emtricitibine,FTC)和雷特格韦(Raltegravir,RAL)进行联合治疗。我们建立了病毒储存库的检测方法,研究了早期药物治疗对PBMC中病毒复制以及组织中病毒储存库的大小和分布情况。病毒储存库的检测指标主要包括总SIV-DNA,可用于评估病毒储存库的大小;SIV-RNA,用于评估细胞和组织中持续性产生病毒情况;2-LTR环状SIV-DNA,用于衡量细胞或组织持续性感染情况。我们发现早期治疗可以降低组织器官中病毒储存库的大小并改变病毒储存库的分布,但它并不能完全阻止PBMC和组织产生新的病毒颗粒;其中肝、淋巴结等组织是病毒储存库的主要组织器官,它们存在较高水平的病毒库,且在治疗压力下依然可持续性感染和产生病毒。此外,有研究显示病毒储存库的大小与ART期间持续的免疫激活残留水平密切相关,这表明HIV持续性感染与残留的炎症反应是相互依赖的。我们选择了病毒载量和病毒储存库水平最高的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检测了参与炎症反应的相关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表达水平。实验结果显示早期治疗能降低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中的炎症反应,但并不能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

邓英华[4](2017)在《敲除食蟹猴APOBEC3G基因的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为艾滋病,是一种由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严重致死性的免疫系统的疾病。由于该病复杂的发病机制等因素无法获得相关的动物模型。许多研究表明APOBEC3G是重要的抑制逆转录病毒感染的限制因子。载脂蛋白B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G(apolipoprotein B mRNA-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like protein 3 protein G,APOBEC3G)具有胞嘧啶脱氨酶活性。在逆转录反应中,APOBEC3G通过催化病毒负链cDNA中的胞嘧啶脱氨尿嘧啶,引发基因组大量碱基超突变进而发挥抗病毒作用。而HIV-1编码的VIF蛋白可经泛素-蛋白酶体的降解途径来拮抗APOBEC3G的抗病毒活性。CRISPR/Cas9经过修饰后成为了可高效特异性识别和切割的基因组编辑工具。当外源体入侵机体时,机体会识别外源片段同时CRISPR序列会记忆RNA,当噬菌体等入侵第二次时机体会自动识别,CRISPR系统的Cas酶就在识别处切割基因组,从而达到编辑作用。而这种技术在人为修改后被用于目的基因的靶向切割,起到修饰基因改变蛋白表达的作用。本论文希望敲除APOBEC3G上表达CD结构域的基因,使得无法合成CD域,导致APOBEC3G无法结合病毒从而无法发挥抗逆转录作用。为此,本论文设计了三个连续的实验,具体的实验设计,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实验一:在APOBEC3G上构建有效的sgRNA。首先,培养了两批野生株食蟹猴胚胎成纤维细胞,设计引物进而获得它们第六外显子的序列,再将两者多次反复进行比较得到第六外显子SNP。再与NCBI上的进行比较,最终得到第六外显子确切序列,运用CHOPCHOP等软件设计多个sgRNA,在体外验证设计靶位点的活性。发现sgRNA1和sgRNA3的体外靶位点活性较强,合成相应的质粒。实验二:在食蟹猴胚胎成纤维细胞上验证敲除。使用合成的质粒和lopi3000转染进行细胞上的转染,并且进行抗性筛选后增殖细胞数量,得到的应该均为转染进去的细胞,提取基因组片段扩增后进行酶切检验后送测序。发现转染后的细胞有荧光并且酶切检验的时候看到明显的酶切片段,送测序后对比发现在设计的靶位点sgRNA1和sgRNA3附近均发生敲除。实验三:在食蟹猴胚胎上验证基因敲除。结合靶位点的活性和细胞敲除的情况,选定了sgRNA3作为在胚胎上验证的靶点序列。体外合成sgRNA3和Cas9的mRNA混合后,运用胚胎注射技术注射17枚胚胎,培养后检验敲除的情况。发现sgRNA3在胚胎上同样发生敲除。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本论文获得了具有较强活性的sgRNA1和sgRNA3并且构建了相应的质粒载体,运用载体在食蟹猴胚胎成纤维细胞和食蟹猴胚胎上均进行了验证,证明设计的靶位点均发生敲除。本论文研究为建立敲除食蟹猴APOBEC3G基因建立相应的技术体系,为建立艾滋病易感疾病动物模型提供了思路。为早日得到艾滋病易感模型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郭铭[5](2017)在《中国恒河猴结核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而目前由于卡介苗的保护力较弱以及缺乏高效的抗结核药物,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新型高效的抗结核疫苗和药物。在这些研究中都少不了结核动物模型这一重要工具。不仅如此结核动物模型也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和免疫相关研究提供了平台支撑。标准化的结核动物模型可以用于新型疫苗和药物的临床前药效评价。在本课题中我们建立了三种非人灵长类结核动物模型,并研究其疾病发生中的临床和免疫学变化规律。1.中国恒河猴结核模型非人灵长类感染结核后和人类结核疾病表现十分相似,它常常被用于研究结核的致病机制以及结核相关药物疫苗的评价实验。我们通过采用三种感染方式(纤维支气管镜,气管内滴注以及滴鼻的方式)分别以20 CFU和100 CFU的结核分枝杆菌H37Rv成功感染了中国恒河猴。实验动物感染后持续观察其临床(食欲、咳嗽、体温、体重),血液学(血沉和C反应蛋白)以及免疫学(结核特异性抗体ELISA检测和结核特异性IFN-γELISPOT检测)指标。在低剂量(20CFU)感染情况下,有恒河猴表现为亚临床结核状态。结核感染实验动物的临床指标和疾病的转归有明显相关性,而影像学结果也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但免疫学指标却和疾病的进展没有明显关系。这些结果证明中国恒河猴适合用于建立结核动物感染模型。2.中国恒河猴结核自然感染模型人类结核病主要通过结核患者咳嗽产生含结核杆菌的气溶胶传播。90%被结核感染的人处于结核潜伏感染状态。虽然恒河猴结核模型和人类结核病十分相似,但目前通过人工方式感染的恒河猴绝大多数会进展为活动性结核,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死于结核病。因此有必要通过一种类似自然感染的气溶胶传播方法建立恒河猴结核感染模型以期获得和人类疾病发生更为接近的动物模型。这种模型不仅可以用于研究结核潜伏感染的机制,同时也为新型抗结核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全新的动物测试平台。在第一次实验中,6只中国恒河猴置于改造的6联体猴笼中,该猴笼中的空气可在不同猴笼间循环。其中两只恒河猴被人工感染34 CFU结核分枝杆菌Erdman株,剩余4只恒河猴定期通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和ELISPOT试验以及胸部X光片,胸部CT扫描以及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指标检测其结核感染状态。结果表明4只恒河猴分别在第22,24,27和42周确认被结核感染。影像学结果显示,自然感染恒河猴肺部结核初始病灶部位位于肺部上叶,这和人工感染恒河猴初始结核病灶部位有区别。我们随后又利用8只恒河猴进行第二次类似的自然感染实验。在有限的观察期内,也有一只恒河猴被证实在实验第16周成功自然感染结核。实验结果说明中国恒河猴适合用于建立结核自然感染模型。3.SIV感染加重中国恒河猴结核病的进展结核病是艾滋病患者最容易机会性感染的疾病之一,同时也是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两种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在本实验中,我们建立了结核和猴免疫缺陷病毒合并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尽管实验结果显示结核感染对SIV疾病进展影响不大,但SIV感染却能加速结核病的进程。胸部X光片结果显示,共感染动物出现双肺弥散性结核病变,而结核单感染动物结核病变主要集中在右肺。大体病理结果显示共感染动物结核病变不仅广泛分布在肺部而且还扩散到肺外脏器(脾、胰腺、肝、肾以及心脏)。共感染组各脏器中的结核杆菌载量明显高于结核单感染组。另外共感染实验动物外周血中结核特异性IFN-γ和IL-22水平也低于结核单感染组。这些结果说明中国恒河猴适合用于结核和艾滋病的共感染研究,而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造成的结核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损伤可能是加速结核病病程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金彪[6](2016)在《绿茶多酚EGCG抑制HIV感染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ificiency virus, HIV)感染的重要特征。HIV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不能清除HIV,相反却引起广泛的非特异性T细胞激活。这种激活可逐渐消耗初始记忆T细胞,导致CD4+T细胞急剧减少并加速HIV疾病进程。随着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临床应用,HIV感染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尽管ART能有效地控制HIV在体内复制,但是病人体内的慢性免疫激活和系统性炎症依然存在。因此,干预HIV感染相关的免疫激活和炎症是当前艾滋病研究的热点。本项工作基于绿茶多酚EGCG具有抗炎抗氧化及抗病毒感染的性能,研究了EGCG是否能在体外体内抑制艾滋病毒(HIV和SIV)感染。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猴艾滋病毒(Simian immunodificiency virus SIV)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探讨了EGCG能否拮抗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介导的慢性免疫激活和降低T细胞的活化;更重要的是,我们研究了EGCG是否能阻断艾滋病毒通过直肠黏膜感染及其机制,为临床使用EGCG预防和辅助治疗HIV感染提供科学依据。1. HIV/SIV诱导机体产生慢性免疫激活慢性免疫激活是HIV感染进展到AIDS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检验SIV感染恒河猴模型能否模拟人类感染HIV的疾病进程,我们检测了SIV慢性感染的恒河猴的免疫激活情况。结果显示,与HIV感染一致,SIV/SHIV感染能造成免疫激活,消耗(deplete)外周和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中(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GALT)的CD4+T细胞,其中肠道淋巴结(Lymph nodes, LNs)及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 IEL)消耗更为突出。我们比较了HIV/SIV感染对机体免疫激活的影响,结果发现,SIV感染能引起外周和肠道LN中T细胞持续性的免疫激活(CD69+, HLA-DR+),同时促进T细胞的增殖(Ki-67+)。与外周血及外周LN相比,肠道LN中病毒载量较高,同时也出现较强的炎症反应。同时我们研究发现,与HIV感染人类相似,大多数SIV感染的中国恒河猴生存周期长,可存活3-4年不发展为AIDS。在感染末期,恒河猴会出现于人类AIDS相似的症状,如严重腹泻,肿瘤,神经艾滋症状(站立不稳,精神恍惚),表明我们建立的SIV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更加适合HIV感染的相关研究。2. EGCG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激活肠道微生物移位(Microbial translocation)是诱导HIV/SIV相关炎症反应和免疫激活的主要因素。LPS作为肠道微生物的主要产物,通过受损的肠道黏膜屏障,可以诱导细胞免疫激活,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绿茶多酚EGCG具有消除自由基、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我们进一步研究了EGCG在病毒感染或微生物移位情况下的抗炎作用。结果发现,EGCG能在免疫和非免疫细胞中显着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TNF-a,IL-1p和IL-6)和氧化应激(ROS和iNOS),同时也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激活(CD38+)。EGCG处理大鼠,能有效抑制LPS刺激诱导的炎性因子的表达。SIV感染恒河猴连续8周服用EGCG,能有效降低机体内炎性因子的水平。3. EGCG抑制SHIV直肠黏膜感染中国恒河猴体外实验表明,EGCG对具有包膜蛋白的病毒有广泛的抑制作用,能竞争性抑制靶细胞表面受体与病毒结合,进而阻止病毒进入靶细胞。因此,我们研究了EGCG对HIV/SIV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EGCG及其类似物在非毒性的浓度下,能有效地抑制艾滋病毒(HIV, SHIV和SIV)的感染和复制,EGCG的抑制效果最佳,且具有量效关系。EGCG能显着地抑制HIV-1Bal在人巨噬细胞中的复制,也明显地抑制SHIVSF162P3N在猴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复制。为了研究EGCG体内抗病毒的作用,满足不同研究内容的需求,我们接着建立了静脉、阴道、直肠黏膜方式的SIV/SHIV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感染后2-3周,血浆病毒载量达到高峰,同时外周血CD4+T细胞急剧下降,随后病毒载量和CD4+T细胞趋于稳定,进入慢性感染期,该动物模型呈现出与人类感染HIV相类似的病毒学和免疫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SHIV直肠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进一步检测了EGCG预防性传播的效果。研究表明,连续8次低剂量直肠攻毒,对照组8只恒河猴血浆病毒RNA及特异性抗体均为阳性,全部被感染;而EGCG处理组仅有1只阳性。检测组织中proviral DNA发现,对照组8只恒河猴的所有组织(外周血,淋巴结及肠道)均存在SHIV proviral DNA,而EGCG处理组动物血浆病毒阴性的7只恒河猴均为阴性,进一步证实EGCG的保护效果。统计分析表明,EGCG直肠处理能将单次暴露感染风险降低91.5%(P=0.0009),经过8次直肠攻毒,EGCG能保护87.5%的恒河猴不被SHIV感染,两组差异极显着(P=0.001)。探讨EGCG保护机制发现,EGCG能竞争性地抑制HIV包膜蛋白gp120与CD4受体结合,同时EGCG处理能有效减少直肠黏膜巨噬细胞的聚集和激活(CD163+和HLA-DR+)。

郑宏毅[7](2016)在《老年中国恒河猴免疫衰老特征和SIV感染早期的致病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老年艾滋病(AIDS)患者正在逐年增加,老年人也已经成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高危人群,老年艾滋病正逐渐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中老年HIV感染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情况下老年艾滋病人的死亡风险和AIDS进展风险仍要高于年轻感染者,免疫重建效果也远不如年轻患者。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一方面HIV感染诱发的一些免疫学改变十分类似于老年人的免疫系统特征,如T细胞更新能力降低、B细胞减少、终端分化的记忆性细胞亚群逐渐累积、T细胞和B细胞库多样性降低和免疫反应能力减弱等,其与快速的HIV疾病进展、多种非AIDS并发症发生和抗病毒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正常发生的免疫衰老是老年人死亡和发病的强烈预示因子,致使老年人免疫反应能力低下和易感性增加。因此在HIV感染诱导的和自然发展的免疫衰老双重影响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老年艾滋病人的疾病进展更快以及临床疗效不容乐观。然而免疫衰老和老年艾滋病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也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主要研究瓶颈在于难以在HIV整个感染过程中纵向研究老年艾滋病发病机制,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合适的动物模型。在过去的50多年中,以印度恒河猴(Indian rhesus macaque,InRM)、食蟹猴(Cynomolgus monkey)和平顶猴(Pig-tailed macaque)为代表的亚洲猕猴作为实验动物为超过70种人类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和疫苗与药物开发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艾滋病研究领域无法替代。此外猕猴是一种长寿的灵长类动物,其遗传学和生理学背景比啮齿类动物更为接近人类,在免疫衰老的研究中具有直接优势。目前研究也已经表明恒河猴是一种研究免疫系统衰老特征和机制的理想模型动物。近几年中国恒河猴(Chinese rhesus macaque,ChRM)广泛用于人类疾病模型研究,用以取代资源枯竭的印度恒河猴。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中国恒河猴AIDS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治疗和未治疗的HIV感染,疾病进程较印度恒河猴和平顶猴慢,抗病毒治疗效果更类似于HIV感染者,更适合于艾滋病模型研究和应用。此外许多证据表明老年猕猴易感多种传染病,SIV天然宿主的AIDS病例绝大多数也是老年动物,提示中国恒河猴在免疫衰老与HIV/SIV感染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可能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目前既缺乏中国恒河猴免疫衰老特征的基础数据,国内外也无老年艾滋病猕猴模型的报道。本博士论文研究中国恒河猴的免疫衰老特征,建立老年中国恒河猴AIDS动物模型研究老年AIDS疾病机制,最终为老年AIDS的临床治疗提供支持。首先我们设计了横向研究实验来检测年龄范围从2至24岁的中国恒河猴外周血T细胞与B细胞的年龄相关表型变化。在这项研究中,中国恒河猴展现了与人类免疫衰老预期的相似性,如B细胞和初始T细胞减少、效应记忆性CD8+T细胞的扩增、初始淋巴细胞向记忆性表型转化以及性别差异等现象。此外,也发现了其它潜在的免疫衰老特征,如CD4+T细胞PD-1表达上调和B细胞CD95表达上调。中国恒河猴的免疫衰老速度显着快于印度恒河猴,要达到同样的免疫衰老程度印度恒河猴需要超过20岁。不同于印度恒河猴,中国恒河猴衰老过程中CD4/CD8比值进行性降低,老年雄性中国恒河猴呈现更为严重的免疫危险表型(严重的CD4/CD8比例倒置和CD4+初始T细胞减少),都更类似于人类免疫衰老,将会是研究免疫衰老的良好动物模型。随后我们用SIVmac239病毒感染6只年轻雄性中国恒河猴和12只老年雄性中国恒河猴,持续观察3个月的早期感染,密集监测它们的病毒学、免疫学和宿主基因表达变化,研究老年AIDS的疾病特征和免疫衰老作用于老年AIDS的机制。在感染42天后陆续有4只老年猴因为AIDS并发症死亡,老年猴的血浆病毒载量快速上升,CD4+T细胞迅速减少,CD4/CD8比值在急性期严重倒置,表明其疾病进展更快和发展为AIDS的风险更高。感染前低水平的CD4+初始T细胞比例和感染后高水平的初始T细胞增殖能力预示了进一步的疾病进展,表明初始T细胞在SIV感染早期起到十分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正是因为老年猴缺乏初始淋巴细胞而无法有效控制疾病进展。老年猴的宿主反应更快更强,与其快速提高的稳态增殖水平和严重的CD4+初始T细胞耗竭相关。这种补偿效应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猴的CD4+初始T细胞缺失,实际上却加重了宿主的免疫活化和炎症,从而加速疾病进展。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IV感染的老年中国恒河猴是用于研究老年AIDS发病机制的良好动物模型,老年艾滋病的治疗手段应着重于逆转免疫衰老和控制异常的免疫反应。

张慧玲[8](2015)在《食蟹猴和中国恒河猴TRIM5α不同等位基因抑制HIV-2ROD/SIVmac239复制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RIM5α是灵长类动物基因中决定疾病易感性和发病速度的重要因素,是在天然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层面上抑制病毒复制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之一。之前在印度恒河猴中研究发现,TRIM5α基因多态性对病毒复制有影响。随着印度恒河猴出口的限制,中国恒河猴和食蟹猴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医学实验动物,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艾滋病的研究。但是,目前关于中国恒河猴TRIM5α基因多态性与病毒易感性的关系还不清楚,也没有任何关于食蟹猴TRIM5α基因多态性与病毒易感性的相关报道。另外,之前课题组在39只越南起源食蟹猴群体TRIM5α中鉴定到决定病毒复制能力的339-340这两个关键位点氨基酸缺失突变率为97.5%,表明这两个氨基酸缺失已经在越南起源食蟹猴群体的TRIM5α基因中固定下来,接下来的问题是:在进化过程中,缺少了TRIM5α两个至关重要的功能性氨基酸的这些食蟹猴群体,他们如何应对HIV/SIV选择压的作用?是否存在另外的TRIM5α功能性位点以应对这些逆转录病毒的感染?为了阐明上述这些问题,本研究在课题组已有基础上上,利用40只食蟹猴和68只中国恒河猴群体来鉴定TRIM5α等位基因多态性,解析这两种猕猴群体TRIM5α的遗传背景。并通过HIV-2ROD/SIVmac239病毒体外感染特定TRIM5α不同等位基因型的两种猕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些等位基因与HIV-2/SIV易感性的关系,以阐明TRIM5α功能域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经过分析,本研究得出的结果如下:(1)TRIM5α基因多态性鉴定:在40只食蟹猴和68只中国恒河猴群体TRIM5α基因的4号外显子和8号外显子中共鉴定到20个SNP位点。其中在食蟹猴群体中鉴定到16个SNP位点,组成10种单倍型,14种基因型。其中包括1个高频单倍型,在群体中的比例高达61.25%;1个低频物种特异性单倍型;以及1个高频等位基因型,在群体中的比例为40%。研究发现,随机挑选的40只食蟹猴群体在位于B30.2(SPRY)结构域的339-340两个氨基酸位点均发生缺失突变,缺失突变率为100%,与之前课题组在39只越南起源食蟹猴群体中鉴定到339-340两个氨基酸缺失突变率为97.5%的结果相符,表明这两个氨基酸缺失已经在越南起源食蟹猴群体的TRIM5α基因中固定下来。在中国恒河猴中共鉴定到9个SNP位点,组成9种单倍型,24种基因型。其中包括1个高频单倍型,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达28.68%,中国恒河猴群体基因型分布比较平均,没有鉴定到高频等位基因型。研究发现,随机挑选的68只中国恒河猴在B30.2(SPRY)结构域中鉴定到的A333S、TFP339-341ΔΔQ、S422L这3个变异位点是连锁遗传的。(2)TRIM5α不同等位基因与HIV-2/SIV易感性分析:我们在中国恒河猴TRIM5α的B30.2(SPRY)的功能域中发现,A333S、TFP339-341ΔΔQ、S422L这3个多态位点连锁在一起形成的单倍型可能对HIV-2ROD病毒复制有极显着影响。其中SΔΔQL纯合个体和比ATFPS纯合个体具有更高的病毒载量,对HIV-2ROD更易感。在第3、5、7天不同中国恒河猴实验个体培养上清中的病毒载量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后,P值分别为0.002,0.004,0.019。此外,我们在食蟹猴的Coiled-coil功能域发现一个的多态位点Y178H,可能影响TRIM5α蛋白对HIV-2ROD的限制作用,同时该位点被报道能够影响TRIMCyp的表达和稳定。另外,中国恒河猴TRIM5α的Coiled-coil功能域中E222K和E236D两个多态位点可能能够影响SIVmac239病毒的活性,然而却没有在食蟹猴中发现与SIVmac239病毒相关的多态位点。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食蟹猴的TRIM5α基因多态性对SIVmac239病毒没有影响,但是会对HIV-2ROD的限制作用有影响;而对于中国恒河猴的TRIM5α基因多态性,不同的结构域可能对限制不同的病毒起不同的作用。

相瑞瑞[9](2014)在《食蟹猴MHCⅡ类不同等位基因与SIV/HIV-2病毒载量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MHC是人类基因中决定疾病的易感性和发病速度的重要因素,是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天然免疫等层面上抑制病毒复制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之一。动物MHC遗传背景不清晰对重大疾病取得突破性进展起到了极大的限制作用。随着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食蟹猴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动物。目前,食蟹猴作为HIV-1病理研究的动物模型是其更为重要的一个应用方向,研究人员尚不清楚人类感染HIV后产生的免疫反应机理,而由非人灵长动物模型提供的实验数据是唯一能直接验证人的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性数据。食蟹猴MHC基因多态性会显着地影响药物实验的效果,与病毒性疾病的控制有关,不同种属和来源的猕猴SIV/HIV-2攻毒结果也不一样。本论文在已有基础上,利用该食蟹猴群体鉴定MHC II类Mafa-DPA,-DQA,-DRA等位基因多态性,解析该群体的MHC遗传背景及其各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共表达(co-occurring)模式,并通过SIV/HIV-2攻毒实验等,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些等位基因与SIV/HIV-2的相关性,为食蟹猴MHC不同等位基因在SIV/HIV-2感染中的作用提供线索。结果如下:(1)MHC II类等位基因多态性鉴定:在转录水平上,采用TA克隆测序的方法,从23个食蟹猴中鉴定到18个DPA等位基因,其中高频等位基因1个(DPA-C7-2),频率为23.9%;鉴定到DQA等位基因23个;鉴定到8个DRA等位基因,包括1个高频等位基因(DRA-C7-6),频率为41.3%。对Mafa-DPA,DQA,DRA三种基因进行共发生分析后发现,23只食蟹猴组成的群体中,DPA-C7-2-DQA-C7-4-1,DRA-C30-12-DQA-C7-4-1,DRA-C7-5-DPA-C7-2以及DRA-C30-12-DPA-C7-2这4种等位基因组合分别在19.2%,15.4%,11.5%,11.5%的食蟹猴群体中出现,说明食蟹猴群体中MHC II类基因共享是其主要特点之一。(2)MHC II类不同等位基因与SIV/HIV-2的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对于DPA基因的两种等位基因DPA-C7-2和DPA-C41-9,经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SIV感染PBMC第5天,t=1.005,P=0.419>0.05,两种等位基因的SIV mac239病毒载量无显着差异;SIV感染PBMC第7天,t=0.033,P=0.975>0.05,两种等位基因的SIV mac239病毒载量无显着差异;HIV-2感染PBMC第5天,t=-0.616,P=0.549>0.05,两种等位基因的HIV-2ROD病毒载量无显着差异;HIV-2感染PBMC第7天,t=-0.789,P=0.446>0.05,两种等位基因的HIV-2ROD病毒载量无显着差异。对于DQA基因的两种等位基因DQA-C6-1-1和DQA-C7-4-1,经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SIV感染PBMC第5天,t=-0.516,P=0.618>0.05,两种等位基因的SIVmac239病毒载量无显着差异;SIV感染PBMC第7天,t=-0.888,P=0.400>0.05,两种等位基因的SIVmac239病毒载量无显着差异;HIV-2ROD感染PBMC第5天,t=1.531,P=0.160>0.05,两种等位基因的HIV-2病毒载量无显着差异;HIV-2ROD感染PBMC第7天,t=0.557,P=0.593>0.05,两种等位基因的HIV-2病毒载量无显着差异。对于DRA基因的三种等位基因DRA-C7-6及其组合DRA-C30-12-DRA-C7-6、DRA-C7-5-DRA-C7-6,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SIV感染PBMC第5天,F=0.129,P=0.880>0.05,三种等位基因及其组合的SIVmac239病毒载量无显着差异;SIV感染PBMC第7天,F=0.777,P=0.480>0.05,三种等位基因及其组合的SIVmac239病毒载量无显着差异;HIV-2感染PBMC第5天,F=1.196,P=0.332>0.05,三种等位基因及其组合的HIV-2ROD病毒载量无显着差异;HIV-2感染PBMC第7天,F=0.925,P=0.419>0.05,三种等位基因及其组合的HIV-2ROD病毒载量无显着差异。分别采用LSD和Duncan法对DRA的等位基因DRA-C7-6及其组合DRA-C30-12-DRA-C7-6、DRA-C7-5-DRA-C7-6进行多重比较后发现,其对应的样本均数两两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即DRA基因三种等位基因及其组合的SIVmac239/HIV-2ROD病毒载量两两之间均无显着差异。

田帅[10](2014)在《中国饲养食蟹猴TRIM5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认为艾滋病已经成为我们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难题之一,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已在全世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产生严重社会问题。为更好地揭示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和研发治疗药物及疫苗,非人灵长类AIDS疾病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研究显示食蟹猴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同源性极高,且食蟹猴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人类疾病历程;同时食蟹猴资源极为丰富,我国即有大量的食蟹猴养殖场,因此,更有助于食蟹猴AIDS模型建立,食蟹猴AIDS模型能更好地对AIDS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旧大陆猴中TRIM5α起抗逆转录病毒作用,能够限制HIV-1的活性。TRIMCyp融合基因是另一个抗HIV-1因子研究热点。不同物种中CypA插入到TRIM5基因中的位置不同,而在旧大陆猴TRIMCyp融合基因是CypA假基因cDNA序列在LINE-1介导下以逆转录转座的方式插入至TRIM5基因的3’非翻译区形成。大量研究发现TRIMCyp融合基因在不同灵长类动物中具有地域、基因频率、基因型以及抗逆转病毒效应的差异。研究也发现食蟹猴TRIMCyp蛋白主要单体型(DK)具有限制HIV-1功能,但是不能限制HIV-2;而TRIMCyp次要单体型(NE)能够限制HIV-2,却不能限制HIV-1感染,因此携带TRIMCypNE单体型的食蟹猴有可能构建成为HIV-1感染的动物模型。食蟹猴TRIMCyp基因存在状况及其多态性在东南亚几个国家或地区虽已经被初步调查,而在中国也有部分研究,但是中国境内饲养场食蟹猴的TRIMCyp基因整体存在情况还没有明确阐明。本研究基于中国丰富的食蟹猴资源,对中国5个省份11个养殖场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繁殖种群进行随机采样,共采集1594个食蟹猴血液样品,对其TRIMCyp基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文献阅读,从已报道的TRIMCyp融合情况分析CypA插入位置,设计出食蟹猴TRIMCyp筛选引物,以PCR方法对中国饲养食蟹猴TRIMCyp融合基因进行筛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境内各饲养场食蟹猴的TRIMCyp融合基因,主要是以TRIM5/TRIMCyp杂合子的形式出现(87.60%),且各猴场食蟹猴TRIMCyp融合基因存在状况基本一致,仅略有差异(7.65%~19.79%)。但在东南亚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调查结果TRIM5/TRIMCyp杂合子的频率是53.16%,且TRIMCyp的基因频率甚至高达100%(Philippines),远远高于中国境内的平均水平的13.36%,可能原因是其从1978年就开始建立遗传封闭群。此外,本文对带有TRIMCyp融合基因的食蟹猴个体CypA测序结果进行了校准、比对和分析,统计了中国饲养食蟹猴TRIMCyp蛋白主要单体型(DK)和次要单体型(NE)存在情况。研究结果发现主要单体型TRIMCyp(DK)占95.07%;而次要单体型TRIMCyp(NE)的食蟹猴个体很少,NE单倍型频率仅为4.93%,且只有一个为TRIMCyp(NE)纯合子,显着低于东南亚三个国家食蟹猴的NE单倍型频率(11.1%~14.3%)。次要单体型(NE)能被HIV-1感染,而人类AIDS疾病多由逆转录病毒HIV-1引起,因此携带TRIMCyp NE单体型的食蟹猴有可能构建成为HIV-1感染的动物模型。通过在食蟹猴饲养基地建立封闭群,有可能构建更多TRIMCyp(NE)纯合子食蟹猴个体,从而更好地促进HIV-1发病机制研究。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食蟹猴HIV-1动物模型和发病机制提供了基础信息。(2)本研究先在TRIMCyp食蟹猴小群体中进行多态性初筛,通过比较分析发现TRIM5基因仅外显子7和8存在与CypA插入完全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在食蟹猴、恒河猴、平顶猴和藏酋猴中对TRIM5基因外显子7和8进行了大量验证研究,结果发现了8个新的与CypA插入相关的SNP位点,且这些位点多分布于外显子8的5’端,其中两个SNP位点倾向于形成一个外显子拼接沉默子(ESS)序列,这可能有助于解释外显子8在所有TRIMCyp拼接体中均不存在。TRIMCyp选择性拼接相关拼接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除内含子6的3’拼接位点存在突变外,其余拼接位点均不存在突变,揭示多种拼接体的存在可能是误切的结果。

二、SIVmac感染食蟹猴、恒河猴的外周血血象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IVmac感染食蟹猴、恒河猴的外周血血象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益艾康”改善SIVmac239感染恒河猴慢性期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缩略词
第一章 艾滋病中西医治疗研究概况及进展
    1.1 全球及中国AIDS最新疫情概况
        1.1.1 全球AIDS疫情概况
        1.1.2 我国AIDS疫情概况
    1.2 艾滋病治疗研究
        1.2.1 HAART治疗
        1.2.2 抗体治疗
        1.2.3 疫苗治疗
        1.2.4 CAR-T治疗
        1.2.5 基因治疗
        1.2.6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1.3 中医艾滋病治疗研究
        1.3.1 艾滋病中医治疗理论研究
        1.3.2 中药抗HIV-1活性成分研究
        1.3.3 中药复方抗HIV-1研究
        1.3.4 中药益艾康基础及临床研究
    1.4 艾滋病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1.5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研究思路及流程
第二章 益艾康对正常猕猴毒副作用的初步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材料
        2.2.1 研究动物
        2.2.2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2.2.3 给药佐剂及给药方式
    2.3 实验方法
        2.3.1 猕猴血液样本采集
        2.3.2 实验猴血浆及PBMC样本分离
        2.3.3 实验猴全血血常规检测
        2.3.4 实验猴血生化检测
        2.3.5 实验猴免疫功能检测
        2.3.6 数据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益艾康对正常猕猴体重的影响
        2.4.2 益艾康对正常猕猴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2.4.3 益艾康对正常猕猴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2.4.4 益艾康对正常猕猴免疫功能的影响
        2.4.5 益艾康对正常猕猴表观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益艾康改善SIVmac239感染恒河猴慢性期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材料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3.2.3 实验溶液
        3.2.4 给药佐剂及给药方式
    3.3 实验方法
        3.3.1 猕猴血液及骨髓采集
        3.3.2 外周血流式检测
        3.3.3 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3.3.4 胸腺输出检测标准品构建
        3.3.5 外周血血常规、血生化检测
        3.3.6 PBMC DNA提取
        3.3.7 CCR5标准品制备
        3.3.8 PBMC中TREC检测
        3.3.9 骨髓细胞因子检测
        3.3.10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3.3.11 数据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体重的影响
        3.4.2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4.3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3.4.4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病毒载量的影响
        3.4.5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外周血中CD4+T细胞及CD4/CD8比率的影响
        3.4.6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T细胞免疫活化的影响
        3.4.7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T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
        3.4.8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PBMC中TREC输出的影响
        3.4.9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的影响
        3.4.10 益艾康对SIVmac239感染猕猴骨髓细胞因子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益艾康联合HAART治疗艾滋病的实验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材料
        4.2.1 研究对象
        4.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3 实验溶液及药品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给药
        4.3.2 猕猴血液样本采集
        4.3.3 外周血血常规、血生化检测
        4.3.4 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4.3.5 外周血流式检测
        4.3.6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益艾康与LPV/r及FTC+PMPA+RAL联用及对体重的影响
        4.4.2 益艾康与LPV/r及FTC+PMPA+RAL联用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4.4.3 益艾康与LPV/r联合治疗对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4.4.4 益艾康与LPV/r联合治疗对感染猕猴外周血中T细胞绝对数及CD4/CD8 比率的影响
        4.4.5 益艾康与LPV/r联合治疗对感染猕猴T细胞免疫活化及耗竭的影响
        4.4.6 益艾康与LPV/r及FTC+PMPA+RAL联合治疗对感染猕猴T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
        4.4.7 益艾康与FTC+PMPA+RAL联合治疗对病毒载量抑制及反弹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本论文主要得到以下基金支持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猕猴miRNA的鉴定及其在SIV感染个体B细胞中的表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艾滋病的现状与治疗瓶颈
    1.2 免疫系统与艾滋病
    1.3 miRNA与艾滋病
    1.4 艾滋病实验动物模型
        1.4.1 SIV感染猕猴实验动物模型
        1.4.2 猕猴miRNA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猕猴miRNA的鉴定与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样本
        2.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3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猕猴外周血的采集
        2.3.2 猕猴RNA的提取
        2.3.3 猕猴小RNA文库的构建
        2.3.4 原始数据处理与比对分析
        2.3.5 猕猴miRNA基因的同源搜索
        2.3.6 猕猴miRNA基因定位分析
        2.3.7 猕猴miRNA相对表达量与进化年龄相关性分析
        2.3.8 miRNA靶基因分析
        2.3.9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小RNA测序数据的分类注释
        2.4.2 食蟹猴外周血miRNA表达谱分析
        2.4.3 猕猴miRNA基因的同源搜索
        2.4.4 猕猴miRNA基因定位分析
        2.4.5 猕猴miRNA相对表达量与进化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IV感染恒河猴B细胞mi RNA表达谱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3.2.3 实验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SIV感染的中国恒河猴PBMC的采集
        3.3.2 SIV感染的中国恒河猴B细胞分选
        3.3.3 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
        3.3.4 SIV感染的中国恒河猴B细胞RNA的提取
        3.3.5 SIV感染的中国恒河猴小RNA文库的构建
        3.3.6 原始数据处理与比对分析
        3.3.7 SIV感染的中国恒河猴B细胞差异表达mi RNA的筛选
        3.3.8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预测与分析
        3.3.9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IV感染恒河猴血液指标分析
        3.4.2 B细胞小RNA测序数据的分类注释
        3.4.3 SIV感染后B细胞miRNA表达谱分析
        3.4.4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分析
        3.4.5 差异表达miRNA功能预测
    3.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艾滋病猕猴模型研究早期药物治疗对组织中病毒复制和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HIV/SIV感染中组织器官病毒复制研究进展
    1.1 艾滋病治疗研究
    1.2 HIV/SIV感染后各组织器官中病毒复制特征
        1.2.1 淋巴结和脾脏
        1.2.2 肝脏
        1.2.3 胃肠道
        1.2.4 肺
        1.2.5 神经系统
        1.2.6 肾脏
        1.2.7 生殖系统
    1.3 非人类灵长类AIDS动物模型
    1.4 早期治疗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1.5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SIV病毒储存库检测方法构建及早期治疗对中国恒河猴PBMC和各组织中病毒复制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材料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猕猴血浆样本采集及组织样本取材
        2.3.2 CEMx174 细胞培养
        2.3.3 病毒培养和感染性滴定
        2.3.4 病毒感染CEMx174 细胞及细胞中DNA提取
        2.3.5 制备SIVmac239 感染猕猴病毒载量标准品
        2.3.6 血浆中RNA提取
        2.3.7 SIVmac239 感染猕猴血浆中病毒载量的检测
        2.3.8 2 -LTR、RPL13A、CCR5 标准品的制备
        2.3.9 分离PBMC
        2.3.10 PBMC中 RNA提取
        2.3.11 PBMC中 DNA提取
        2.3.12 组织中DNA提取
        2.3.13 组织中RNA提取
        2.3.14 PBMC中 SIV总的前病毒载量检测
        2.3.15 PBMC中2-LTR SIV-DNA拷贝数检测
        2.3.16 PBMC中 SIV-RNA检测
        2.3.17 组织中SIV总的前病毒载量检测
        2.3.18 组织中2-LTR SIV-DNA拷贝数检测
        2.3.19 组织中SIV-RNA检测
    2.4 实验结果
        2.4.1 血浆病毒载量变化
        2.4.2 SIV总的前病毒载量检测方法的构建
        2.4.3 2 -LTR检测方法的构建
        2.4.4 SIV-RNA检测方法的构建
        2.4.5 PBMC中总的前病毒载量的变化
        2.4.6 PBMC中细胞相关RNA拷贝数的变化
        2.4.7 PBMC中2-LTR SIV-DNA拷贝数的变化
        2.4.8 组织中总的前病毒载量的变化
        2.4.9 组织中SIV-RNA拷贝数的变化
        2.4.10 组织中2-LTR SIV-DNA拷贝数的变化
        2.4.11 猕猴组织中总的SIV-DNA、SIV-RNA和2-LTR评分变化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早期治疗对组织中炎症反应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材料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外周血CD4+T 细胞和CD8+T 细胞数量检测
        3.3.2 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结CD4+细胞数量
        3.3.3 SIVmac239 感染猕猴血浆中IL-1β和 IL-18 表达水平检测
        3.3.4 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检测
        3.3.5 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中趋化因子表达水平检测
    3.4 实验结果
        3.4.1 外周血中CD4+T 细胞的数量变化
        3.4.2 外周血中CD8+T 细胞的数量变化
        3.4.3 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中CD4+细胞数量变化
        3.4.4 血浆中IL-1β含量变化
        3.4.5 血浆中IL-18 含量变化
        3.4.6 肠系膜淋巴结中炎症因子表达变化
        3.4.7 腹股沟淋巴结中炎症因子变化
        3.4.8 肠系膜淋巴结趋化因子表达变化
        3.4.9 腹股沟淋巴结中趋化因子表达水平
    3.5 讨论
    3.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本论文主要得到以下基金支持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A

(4)敲除食蟹猴APOBEC3G基因的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1.1 HIV的起源和分类
        1.1.2 HIV-1 进化
        1.1.3 艾滋病治疗
    1.2 艾滋病动物模型
    1.3 APOBEC3G
    1.4 APOBEC3G抗逆转录
    1.5 CRISPR/Cas9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构建APOBEC3G敲除靶位点
    3.2 sgRNA体外靶位点活性检测
    3.3 用lopi3000转染质粒的荧光图
    3.4 细胞转染后敲除情况的验证
    3.5 注射质粒载体后胚胎的发育情况
    3.6 验证胚胎靶位点敲除情况
    3.7 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CRISPR/Cas9制作转基因猴研究
    4.2 用于制作艾滋病的病毒或者载体
    4.3 艾滋病中其它重要分子
    4.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国恒河猴结核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结核病
        1.1.1 概述
        1.1.2 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
        1.1.3 结核发病机制的研究
    1.2 结核感染动物模型
        1.2.1 概述
        1.2.2 小鼠结核模型
        1.2.3 豚鼠结核感染模型
        1.2.4 兔结核感染模型
        1.2.5 非人灵长类结核感染模型
    1.3 结核和免疫缺陷病毒共感染动物模型
        1.3.1 概述
        1.3.2 结核和人免疫缺陷病毒合并感染的小鼠模型
        1.3.3 猴免疫缺陷病毒和鸟分枝杆菌合并感染的猕猴模型
        1.3.4 猴免疫缺陷病毒和卡介苗合并感染的猕猴模型
        1.3.5 猴免疫缺陷病毒促进结核感染的猕猴模型
        1.3.6 猴免疫缺陷病毒诱导结核潜伏感染复发的猕猴模型
    1.4 小结
第二章 恒河猴结核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结核分枝杆菌菌株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实验伦理
        2.3.2 实验分组
        2.3.3 实验安排
        2.3.4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2.3.5 临床观察
        2.3.6 结核菌素皮肤实验
        2.3.7 ESR和CRP监测
        2.3.8 胸部X光片检测
        2.3.9 特异性结核抗体水平检测
        2.3.10 ELISPOT检测结核特异性IFN-γ平
        2.3.11 动物组织中M.tb菌落计数
        2.3.12 结核病变病理学观察和评分标准
        2.3.13 组织病理学分析
        2.3.14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死亡
        2.4.2 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食欲下降
        2.4.3 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体重下降
        2.4.4 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体温异常升高
        2.4.5 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咳嗽
        2.4.6 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ESR和CRP异常升高
        2.4.7 结核感染恒河猴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2.4.8 结核感染恒河猴血清中结核特异性抗体水平
        2.4.9 结核感染恒河猴结核特异性IFN-γ反应
        2.4.10 结核感染恒河猴X光胸片结果
        2.4.11 结核感染恒河猴大体病理结果
        2.4.12 结核感染恒河猴组织结核载量
        2.4.13 结核感染恒河猴组织病理结果
        2.4.14 结核感染恒河猴不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讨论
第三章 恒河猴结核自然感染模型的初步建立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结核分枝杆菌菌株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实验伦理
        3.3.2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3.3.3 临床观察
        3.3.4 结核菌素皮肤实验
        3.3.5 ESR和CRP监测
        3.3.6 胸部X光片检测
        3.3.7 ELISPOT检测结核特异性IFN-γ水平
        3.3.8 动物组织中M.tb菌落计数
        3.3.9 结核病变病理学观察和评分标准
        3.3.10 CT扫描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第一次自然感染实验结果
        3.4.1.1 自然感染实验用猴笼
        3.4.1.2 实验设计
        3.4.1.3 人工感染恒河猴临床表现
        3.4.1.4 人工感染恒河猴感染后胸部X光片变化
        3.4.1.5 结核感染后恒河猴PPD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增多
        3.4.1.6 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结果阳性
        3.4.1.7 自然感染结核导致恒河猴死亡
        3.4.1.8 自然感染结核导致恒河猴ESR和CRP异常
        3.4.1.9 结核自然感染导致恒河猴胸部影像学变化
        3.4.1.10 结核自然感染恒河猴肺部结核严重感染
        3.4.1.11 结核自然感染恒河猴组织病理结果
        3.4.2 第二次自然感染实验结果
        3.4.2.1 自然感染实验用猴笼
        3.4.2.2 实验设计
        3.4.2.3 猴笼内二氧化碳浓度监测
        3.4.2.4 人工感染恒河猴临床表现
        3.4.2.5 结核感染后恒河猴PPD特异性IFN-y分泌细胞增多
        3.4.2.6 结核感染后恒河猴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反应阳性
    3.5 讨论
第四章 恒河猴艾滋和结核共感染的实验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和猴免疫缺陷病毒毒株
        4.2.3 主要试剂
        4.2.4 基因扩增所需引物
        4.2.5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实验伦理
        4.3.2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4.3.3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4.3.4 临床观察
        4.3.5 结核菌素皮肤实验
        4.3.6 ESR和CRP监测
        4.3.7 胸部X光片检测
        4.3.8 ELISPOT检测结核特异性IFN-γ水平
        4.3.9 动物组织中M.tb菌落计数
        4.3.10 结核病变病理学观察和评分标准
        4.3.11 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流式检测
        4.3.12 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4.3.13 Realtime RT-PCR
    4.4 实验结果
        4.4.1 实验设计
        4.4.2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加速结核感染恒河猴的死亡
        4.4.3 猴免疫缺陷病毒和结核感染恒河猴临床表现
        4.4.4 猴免疫缺陷病毒和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ESR和CRP升高
        4.4.5 结核感染对猴免疫缺陷病毒RNA和CD4~+/CD8~+T细胞比例影响较小
        4.4.6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影响结核特异性IFN-γ和IL-22的表达
        4.4.7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促进结核在肺部和肺外器官的扩散
    4.5 讨论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博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6)绿茶多酚EGCG抑制HIV感染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HIV及其性传播
        1.1.1 概述
        1.1.2 HIV性传播
    1.2 HIV感染与慢性免疫激活
        1.2.1 免疫激活概述
        1.2.2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免疫激活的影响
        1.2.3 微生物移位对免疫激活的影响
        1.2.4 杀微生物剂预防HIV感染
    1.3 HIV感染猴模型研究进展
        1.3.1 SIV感染天然宿主
        1.3.2 印度恒河猴艾滋模型
        1.3.3 中国恒河猴艾滋模型
    1.4 EGCG抗炎抗病毒研究进展
        1.4.1 EGCG抗炎研究进展
        1.4.2 EGCG抗HIV的研究进展
        1.4.3 EGCG抑制精液源性多肽介导的HIV性传播
        1.4.4 EGCG抗其他病毒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细胞及病毒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原代细胞分离及培养
        2.2.2 病毒扩增及滴度测定
        2.2.3 EGCG细胞毒性实验
        2.2.4 EGCG的对小鼠直肠黏膜的影响
        2.2.5 EGCG的对恒河猴直肠黏膜的影响
        2.2.6 EGCG处理及直肠攻毒
        2.2.7 流式检测CD4~+T细胞及免疫激活
        2.2.8 血浆SHIV抗体检测
        2.2.9 RT-PCR实验
        2.2.10 EGCG阻断HIV gp120与CD4结合
        2.2.11 HIV逆转录酶活性的检测
        2.2.12 免疫组化
        2.2.13 统计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动物艾滋模型的建立
        3.1.1 不同SIV毒株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的建立
        3.1.2 不同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的建立
    3.2 HIV/SIV感染诱导机体产生慢性免疫激活
        3.2.1 HIV感染促进外周血PBMCs慢性免疫激活
        3.2.2 SIV感染促进慢性免疫激活
        3.2.3 SIV感染消耗外周和肠道淋巴组织的CD4~+T细胞
        3.2.4 SIV感染促进外周及肠道淋巴细胞激活
        3.2.5 慢性免疫激活与CD4~+/CD8~+比值的相关性分析
        3.2.6 SIV感染恒河猴淋巴结中炎性因子的表达
    3.3 EGCG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激活
        3.3.1 EGCG的细胞毒性实验
        3.3.2 EGCG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
        3.3.3 EGCG抑制LPS诱导的氧化应激
        3.3.4 EGCG抑制LPS诱导的免疫激活
        3.3.5 EGCG在大鼠体内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
        3.3.6 EGCG在恒河猴体内抑制SIV感染诱导的炎症反应
    3.4 EGCG抑制HIV/SIV感染,预防性传播
        3.4.1 EGCG抑制HIV/SIV感染靶细胞
        3.4.2 EGCG的动物毒性实验
        3.4.3 EGCG预防SIV_(mac251)直肠感染食蟹猴
        3.4.4 EGCG预防SHIV_(SF162P3N)直肠感染恒河猴
        3.4.5 EGCG竞争性地抑制HIV gp120与CD4结合
        3.4.6 EGCG抑制肠道黏膜免疫细胞激活和浸润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4.1 最佳动物艾滋模型的建立
    4.2 免疫激活在HIV感染和治疗中的作用
    4.3 临床使用EGCG预防HIV性传播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主要结论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博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7)老年中国恒河猴免疫衰老特征和SIV感染早期的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免疫衰老的研究进展
        1.2.1 免疫衰老的含义
        1.2.2 天然免疫系统的衰老特征
        1.2.3 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衰老特征
        1.2.4 免疫危险表型和炎性衰老
    1.3 HIV感染诱发免疫衰老
    1.4 免疫衰老影响HIV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1.5 针对免疫衰老的AIDS治疗策略
    1.6 结语
第2章 中国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衰老表型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溶液
        2.2.4 实验耗材
        2.2.5 流式抗体
        2.2.6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中国恒河猴血液采取
        2.3.2 PBMC的分离
        2.3.3 绝对计数样本制备
        2.3.4 表型检测样本制备
        2.3.5 Ki67检测样本制备
        2.3.6 流式检测前准备
        2.3.7 细胞绝对计数检测与分析
        2.3.8 T细胞亚群的检测与分析
        2.3.9 CD4+T细胞亚群CD38分子表达分析
        2.3.10 CD8+T细胞亚群CD38分子表达分析
        2.3.11 CD4+T细胞亚群PD-1分子表达分析
        2.3.12 CD8+T细胞亚群PD-1分子表达分析
        2.3.13 B细胞亚群的检测与分析
        2.3.14 B细胞亚群CD95分子表达分析
        2.3.15 T细胞亚群和B细胞亚群的Ki67表达分析
        2.3.16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老年中国恒河猴CD4+T细胞和初始T细胞数量减少
        2.4.2 老年雄性动物的CD4+T细胞与初始T细胞数量减少更为严重
        2.4.3 中国恒河猴T细胞亚群比例水平上的衰老变化更为显着
        2.4.4 老年雄性中国恒河猴免疫危险表型最为严重
        2.4.5 B细胞亚群免疫衰老变化
        2.4.6 活化相关分子在衰老过程中的变化
    2.5 讨论
第3章 老年中国恒河猴SIV感染早期的致病机制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和样本收集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溶液
        3.2.4 实验耗材
        3.2.5 流式抗体
        3.2.6 引物序列
        3.2.7 DNA定量PCR的标准品信息
        3.2.8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SIVmac239病毒的培养
        3.3.2 SIVmac239病毒滴度测定
        3.3.3 SIVmac239病毒感染中国恒河猴
        3.3.4 血浆病毒RNA纯化
        3.3.5 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3.3.6 PBMC样本的RNA纯化
        3.3.7 PBMC样本的DNA纯化
        3.3.8 RNA样本逆转录
        3.3.9 cDNA样本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3.3.10 TREC、KREC和TCRAC定量PCR的标准品制备
        3.3.11 TREC、KREC和TCRAC实时荧光定量PCR
        3.3.12 绝对计数样本制备
        3.3.13 表型检测样本制备
        3.3.14 Ki67检测样本制备
        3.3.15 流式细胞术分析
        3.3.16 统计分析
        3.3.17 使用R语言建立相关性矩阵
        3.3.18 使用R语言进行主成分分析
        3.3.19 使用R语言进行聚类分析
        3.3.20 使用R语言进行相关性网络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老年中国恒河猴SIVmac239感染后的疾病进展更快
        3.4.2 老年中国恒河猴CD4+T细胞在SIV感染后快速减少
        3.4.3 老年中国恒河猴初始T细胞增殖水平在SIV感染后迅速上调
        3.4.4 老年中国恒河猴初始淋巴细胞在SIV感染后大量耗竭
        3.4.5 老年中国恒河猴严重的免疫衰老程度预示了其快速的疾病进展
        3.4.6 老年和年轻中国恒河猴宿主基因表达差异显着
        3.4.7 老年中国恒河猴SIV感染后的宿主反应更为强烈
        3.4.8 免疫衰老是老年中国恒河猴快速进展的关键因素
    3.5 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1 相关资助基金
附录2 发表的文章首页

(8)食蟹猴和中国恒河猴TRIM5α不同等位基因抑制HIV-2ROD/SIVmac239复制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食蟹猴和中国恒河猴简介及生物学研究应用概况
        1.2.1 食蟹猴简介及生物学研究应用概况
        1.2.2 中国恒河猴简介及生物学研究应用概况
    1.3 TRIM5α 及其基因多态性
        1.3.1 TRIM5α 分子的来源、结构及功能
        1.3.2 TRIM5α 限制HIV复制的机制
        1.3.3 TRIM5α 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1.4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食蟹猴和中国恒河猴TRIM5α 基因多态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样本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实验试剂和耗材
    2.3 实验过程和方法
        2.3.1 外周血的采集
        2.3.2 血液DNA提取
        2.3.3 引物设计
        2.3.4 PCR扩增
        2.3.5 PCR产物电泳
        2.3.6 PCR产物测序
        2.3.7 TRIM5α 基因多态性统计与及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PCR电泳结果
        2.4.2 食蟹猴TRIM5α 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2.4.3 中国恒河猴TRIM5α 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2.4.4 食蟹猴和中国恒河猴TRIM5α 等位基因多态性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食蟹猴和中国恒河猴TRIM5α 基因多态性与HIV-2/SIV易感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样本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试剂与耗材
        3.2.4 实验试剂的配制
    3.3 实验过程与方法
        3.3.1 特定TRIM5α 基因型食蟹猴和中国恒河猴实验个体PBMC的分离
        3.3.2 实验个体细胞的冻存和运输
        3.3.3 SIVmac 239 和HIV-2_(ROD)病毒培养
        3.3.4 HIV-2_(ROD)/SIVmac239 分别感染特定TRIM5α 基因型食蟹猴和中国恒河猴实验个体PBMC
        3.3.5 SIV-p27 ELISA试剂盒检测SIV p27 抗原浓度
        3.3.6 SIV-p27 ELISA试剂盒检测HIV-2 p27 抗原浓度
        3.3.7 食蟹猴和中国恒河猴TRIM5α 不同等位基因与HIV-2/SIV易感性关联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实验个体PBMC分离结果
        3.4.2 HIV-2_(ROD)和SIVmac239 毒株培养结果
        3.4.3 实验个体PBMC活化结果
        3.4.4 实验个体不同时间点培养上清中p27 抗原浓度检测结果
        3.4.5 食蟹猴TRIM5α 不同等位基因与HIV-2/SIV易感性关联分析
        3.4.6 中国恒河猴TRIM5α 不同等位基因与HIV-2/SIV易感性关联分析
        3.4.7 食蟹猴和中国恒河猴TRIM5α 不同等位基因与HIV-2/SIV易感性比较
    3.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食蟹猴MHCⅡ类不同等位基因与SIV/HIV-2病毒载量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食蟹猴的生物学研究现状
    1.2 食蟹猴 MHC II 类基因多态性
        1.2.1 MHC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1.2.2 食蟹猴 MHC 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1.2.3 MHC 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
        1.2.4 MHC 基因共表达与疾病的关系
    1.3 食蟹猴 SIV/HIV-2 模型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1.3.1 食蟹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 SIV/HIV-2 疾病模型
        1.3.2 食蟹猴 MHC 基因多态性在 AIDS 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4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越南起源的食蟹猴 MHC Ⅱ 类 DPA、DQA 和 DRA 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样本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试剂和耗材
        2.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过程和方法
        2.3.1 外周血的采集
        2.3.2 血液 RNA 的提取
        2.3.3 RT-PCR 得到 cDNA
        2.3.4 引物设计
        2.3.5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2.3.6 PCR 产物的胶回收与纯化
        2.3.7 PCR 纯化产物与载体的连接反应
        2.3.8 连接产物的转化
        2.3.9 阳性克隆的鉴定、测序和和基因型分析
        2.3.10 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管家基因验证 cDNA 模板结果
        2.4.2 PCR 电泳结果
        2.4.3 阳性克隆鉴定结果
        2.4.4 Mafa-DPA, -DQA, -DRA 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2.4.5 Mafa-DPA,-DRA,-DQA 等位基因的同源性比对
        2.4.6 Mafa-DPA,-DQA,-DRA 三种基因的共发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食蟹猴 PBMC 与 SIV/HIV-2 病毒载量相关性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计
        3.2.1 实验样本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试剂与耗材
        3.2.4 实验试剂的配制
    3.3 实验过程与方法
        3.3.1 PBMC 的分离
        3.3.2 细胞的冻存和运输
        3.3.3 培养 SIV-mac 239 和 HIV-2ROD 病毒
        3.3.4 病毒感染食蟹猴 PBMC
        3.3.5 SIV-p27 ELISA 试剂盒检测 SIV p27 抗原
        3.3.6 SIV-p27 ELISA 试剂盒检测 HIV-2 p27 抗原
        3.3.7 MHC Ⅱ 类不同等位基因与 SIV/HIV-2 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PBMC 分离结果
        3.4.2 SIVmac239 和 HIV-2ROD 病毒培养形态图
        3.4.3 SIV-p27 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 SIVmac239 和 HIV-2ROD p27 抗原
        3.4.4 MHC Ⅱ 类不同等位基因与 SIV/HIV-2 病毒载量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中国饲养食蟹猴TRIM5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蟹猴概述
        1.1.1 食蟹猴简介
        1.1.2 食蟹猴研究现状
    1.2 AIDS 概述
        1.2.1 艾滋病简介
        1.2.2 HIV 简介
        1.2.3 AIDS 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2.3.1 SIV/猕猴模型
        1.2.3.2 SHIV/猕猴模型
    1.3 TRIM5 研究现状
        1.3.1 TRIM 家族
        1.3.2 TRIM5α结构与功能概述
    1.4 TRIM5α多态性研究
        1.4.1 CypA 功能研究进展
    1.5 TRIMCyp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国圈养食蟹猴 TRIMCyp 基因频率筛查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供试样品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试剂和耗材
        2.2.4 主要试剂配制
    2.3 实验过程与方法
        2.3.1 外周血采集
        2.3.2 引物设计
        2.3.3 血液基因组 DNA 提取
        2.3.4 聚合酶链式(PCR)反应
        2.3.4.1 血液 PCR
        2.3.4.2 常规 PCR
        2.3.5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3.6 PCR 产物测序验证和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和讨论
        2.4.1 血液 DNA 提取结果
        2.4.2 两引物 PCR 电泳结果
        2.4.3 TRIMCyp 筛查引物扩增电泳结果
        2.4.4 食蟹猴 TRIMCyp 插入位置及特点
        2.4.5 食蟹猴 TRIMCyp 存在状况分析
        2.4.6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RIMCyp 多态性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供试样本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主要试剂和耗材
        3.2.4 主要试剂的配置
    3.3 实验过程与方法
        3.3.1 血液样品采集
        3.3.2 血液基因组提取
        3.3.3 引物设计
        3.3.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3.3.5 PCR 产物电泳检测
        3.3.6 PCR 产物测序和比对分析
    3.4 实验结果和讨论
        3.4.1 PCR 产物电泳结果
        3.4.2 TRIMCyp 单倍型统计
        3.4.3 CypA 多态性分析
        3.4.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ypA 插入与 TRIM5 基因多态性连锁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供试样本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主要试剂和耗材
        4.2.4 主要试剂的配置
    4.3 实验过程与方法
        4.3.1 外周血采集
        4.3.2 基因组提取
        4.3.3 引物设计
        4.3.4 各片段 PCR 扩增
    4.4 实验结果和讨论
        4.4.1 46 个 TRIMCyp 食蟹猴各外显子扩增结果分析
        4.4.2 与 CypA 插入相关的 TRIM5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4.4.3 TRIMCyp 选择性拼接相关拼接位点多态性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SIVmac感染食蟹猴、恒河猴的外周血血象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益艾康”改善SIVmac239感染恒河猴慢性期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D]. 赵明亮.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2]猕猴miRNA的鉴定及其在SIV感染个体B细胞中的表达谱分析[D]. 黄侠.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艾滋病猕猴模型研究早期药物治疗对组织中病毒复制和炎症的影响[D]. 李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敲除食蟹猴APOBEC3G基因的技术体系研究[D]. 邓英华.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中国恒河猴结核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D]. 郭铭. 武汉大学, 2017(06)
  • [6]绿茶多酚EGCG抑制HIV感染的机制研究[D]. 刘金彪. 武汉大学, 2016(01)
  • [7]老年中国恒河猴免疫衰老特征和SIV感染早期的致病机制研究[D]. 郑宏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8)
  • [8]食蟹猴和中国恒河猴TRIM5α不同等位基因抑制HIV-2ROD/SIVmac239复制关联性研究[D]. 张慧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9]食蟹猴MHCⅡ类不同等位基因与SIV/HIV-2病毒载量相关性分析[D]. 相瑞瑞.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10]中国饲养食蟹猴TRIM5基因多态性研究[D]. 田帅.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感染SIVmac的食蟹猴和恒河猴外周血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