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花药培养初探

花生花药培养初探

一、花生花药培养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曾繁丽[1](2020)在《农杆菌介导乌菜花药非组织培养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乌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亚种的变种之一,属于二年生草本植物,从宋元时期便已经广泛栽培。因其富含维生素C,被称为维生素菜。作为江淮流域最主要的叶菜品种之一,乌菜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特别是安徽、江苏、上海等地,是调剂“冬缺”和“春淡”的理想蔬菜。近年来,人们主要利用传统育种方法,如杂种优势育种等方法来提高乌菜的品质及产量,由于传统育种方法周期长、效率低、育种目标不定向等缺点,限制了育种工作的发展。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农杆菌介导法是植物遗传转化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简单方便、费用低、周期短等特点,可以弥补传统育种的不足,加快新品种开发。但是,采用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途径,进行植物遗传转化,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遗传转化效率低。采用农杆菌介导花药非组织培养进行遗传转化,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可以避免植物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从而节省大量时间,为作物的定向遗传改良提供了有效快速的方法。本试验采用乌菜WS-1材料为试材,进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分析影响花药遗传转化的因素,建立农杆菌介导花药非组织培养遗传转化体系,并分析其遗传转化细胞生物学机理。主要研究成果:1.以WS-1为试材,优化了共培养基(CCM)中BAP、As和Silwet的浓度,共培养基p H值、暗培养时间、花蕾大小与处理方式以及农杆菌接种方法等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建立了农杆菌介导乌菜花药非组织培养遗传转化体系:将农杆菌悬浮在CCM中(MS+2.0 mg?L-1 BAP+40 mg?L-1 As+0.03%Silwet+0.5 g?L-1 MES+5%sucrose,p H5.8;OD650=0.3),选择3-5 mm大小的花蕾并剖除萼片和花瓣,采用液滴接种法接种,并进行2 d暗培养,应用优化后的程序,瞬时表达频率91.59%。之后正常培养植株即可获得转基因种子。2.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农杆菌侵染乌菜花蕾组织进行显微观察,分析农杆菌介导乌菜花药非组织培养遗传转化的细胞生物学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农杆菌遗传转化乌菜花蕾组织,是通过雄配子(花粉),而非雌配子(胚珠)介导的。

焦楠[2](2019)在《西番莲快繁体系建立及脱毒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番莲(Passiflora caerulea L.)属西番莲科(Passiflora ceae)西番莲属(Passiflora L.),是亚热带地区的一种多年生常绿攀援植物。其果实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果汁气味馥郁,故有“百香果”的美名,在世界饮品市场占据重要席位。近年来随着西番莲的大量引种种植,病毒病害侵染情况愈发严重,使西番莲果实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严重阻碍了我国乃至世界西番莲产业的发展。因此,对西番莲进行优质种苗快速繁育以及病毒苗木的脱毒工作尤为重要。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西番莲离体再生体系,将获得的无菌苗进行炼苗及移栽管理;针对侵染西番莲的两种病毒建立了TeMV和CMV双重RT-PCR病毒检测体系,进一步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建立了微量直接RT-PCR检测方法;通过构建CP-GFP的表达载体对TeMV外壳蛋白展开亚细胞定位研究,进一步对感病西番莲体内的TeMV表达特性进行定量分析;以感病西番莲茎尖为材料,通过建立的小滴玻璃化法进行超低温脱毒处理,探究了影响脱毒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对脱毒过程进行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西番莲快繁体系的建立及优化以西番莲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材料,对不同消毒剂种类和消毒时间进行筛选,优化外植体灭菌体系。结果表明:西番莲外植体的最佳灭菌方法为使用75%乙醇浸没处理30s,随后转入0.1%HgCl2溶液中消毒12min,可以显着降低外植体的污染率和褐化率,接种后可获得较高的存活率。以腋芽发育得到的无菌苗为材料,采用正交法研究6-BA和NAA两种外源激素对西番莲增殖效果的作用。结果显示,两种激素存在显着的交互效应,将2.0mg/L6-BA和0.1mg/LNAA加入增殖培养基时,西番莲的增殖系数最高,为5.09。对四周苗龄的西番莲试管苗进行生根诱导时,探究了IBA和NAA两种激素对植株生根的影响。由试验结果得知,1.5mg/LIBA和0.5mg/LNAA组合为最佳诱导生根培养基,平均可诱导生根数为5.53。对根系生长健壮且达到34条主根的无菌苗进行移栽管理,根据移栽苗的成活率及生长势可以判断最适移栽基质为草炭土和珍珠岩混合比为4:1的营养基质,移植后植株成活率达93%,生长势也明显优于其他试验组。2西番莲相关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以感染病毒病的西番莲叶片为试验材料,对四种西番莲常见病毒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在采集的西番莲样叶中,可检测到黄瓜花叶病毒(CMV)、夜来香花叶病毒(TeMV)、东亚西番莲病毒(EAPV)和西番莲木质化病毒(PWV)四种病毒侵染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复合感染TeMV和CMV的西番莲建立了双重RT-PCR检测体系,并且对反应参数中的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及循环次数进行优化。改良后的双重RT-PCR检测系统反应参数为:最佳引物浓度比为TeMV:CMV=1:4,即TeMV反应终浓度为2.0mmol/L,CMV终浓度为8.0mmol/L;最佳退火温度为57℃;最佳循环次数为35次。针对优化后的双重RT-PCR检测体系进行灵敏度检验,结果显示,当样叶cDNA稀释到原液的10-5时,仍能够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度等同于10-5mg组织量。将优化后的双重RT-PCR体系应用于36份西番莲样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来自不同产区的样品中,有8份样品复合感染TeMV及CMV,18份样品单感TeMV或CMV。本研究还建立了西番莲微量直接RT-PCR检测体系,针对不同取样部位和不同尺寸的针头进行试验。由检测结果可知,选择尺寸为23G(0.6×25TW LB)的注射器针头,以健壮的茎段或叶片为检测部位可以对PWV病毒达到较好的检测效果,此研究可为西番莲的田间检测提供便利。3 TeMVCP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特性分析以感染TeMV的西番莲植株为试验材料,对TeMV外壳蛋白进行克隆验证。通过构建CP-GFP融合载体并转化至烟草植株进行亚细胞定位试验,定位结果表明:TeMVCP蛋白定位于叶绿体中,与网站预测结果一致,由此推测TeMV感染西番莲后作用位点位于叶片的叶绿体处。为研究TeMV在西番莲寄主体内的表达特点,对不同西番莲品种以及不同组织部位进行RNA提取和反转录操作,以eIF-5A作为内参基因,进行定量表达分析。定量结果显示:TeMV在感病西番莲不同部位的表达量差异显着,在叶片部位表达量最高,花药处表达量最低,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对“福建百香果一号”和“福建百香果三号”两个感病品种进行定量表达分析后发现,前者较后者具有显着高表达的情况,表达量约为后者的三倍,推测“福建百香果三号”具备较强的抗病性。4西番莲茎尖超低温脱毒技术研究及脱毒苗遗传稳定性检测以携带TeMV病毒的西番莲组培苗茎尖为材料,运用小滴玻璃化法对西番莲茎尖采取超低温处理。针对影响小滴玻璃化法的预培养时间和脱水时间两个因素进行优化试验,优化后的小滴玻璃化法操作程序为:剥取1mm的西番莲茎尖投入液体预培养基中预培养24h,随后转入PVS2脱水剂中50min进行脱水处理,在1×4cm大小的铝箔纸上制作PVS2小滴并转入脱水后的茎尖,将铝箔纸转移至液氮冻存1h,冻存结束后进行卸载处理并转移茎尖至再生培养基上恢复培养。根据优化后的小滴玻璃化法对西番莲茎尖进行超低温脱毒研究,设置不同的茎尖大小研究不同尺寸的茎尖对超低温脱毒效果的影响。设置不同的茎尖大小研究不同尺寸的茎尖对超低温脱毒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当剥取的茎尖尺寸在0.81.0mm时,经超低温脱毒后茎尖存活率和再生率最高,分别为83.3%和60%,脱毒率达100%。对超低温脱毒后的组培苗进行ISSR扩增,结果显示:试验共扩增得到2550条条带,每组引物可扩增出49条条带,与母株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脱毒苗无特异性条带产生,超低温脱毒后的再生苗未发生遗传变异。

杨雄[3](2019)在《栾树离体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文中提出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作为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为无患子科栾树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是目前重要的园林观赏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修复和经济药用价值。然而栾树目前主要依靠种子实生繁殖,嫁接、扦插成活率低,缺乏高效的无性繁殖手段,不利于其大规模繁殖和应用。因此,本研究基于体胚发生方式为栾树建立快速有效的再生途径,同时对其茎段繁殖和花药离体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究,为栾树建立了高效的无性繁殖体系。本研究不仅为栾树良种繁育和保存提供了条件,且为栾树后续的遗传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合子胚的离体培养:以栾树未完全成熟的种子(结构发育完整的胚)为材料,经历外植体的表面灭菌和发芽培养基的孵育,获得由栾树种子发育的无菌实生苗。在此过程中,随着种子的逐渐成熟,其发芽率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2.胚性愈伤的诱导:以栾树无菌实生苗茎段为诱导材料,以不同类型的基本培养基和不同浓度的植株生长调节剂为变量,对栾树茎段进行愈伤诱导培养。其中,最适的愈伤诱导基本培养基类型为DKW培养基,最适的外源激素配比为0.5 mg L-16-BA+0.25 mg L-1 NAA+ 1.5 mg L-1 2,4-D,获得最高的愈伤诱导率为 80.25%。3.体胚的发育:以不同类型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变量,对栾树胚性愈伤进行体胚的诱导分化。其中,相比于植物生长调节剂2,4-D,外源生长素NAA在此过程发挥了显着诱导作用,0.1 mg L-1 NAA处理获得了最高的栾树体胚发生率,为52%。4.体胚的成熟及萌发:以不同的培养条件和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NAA为变量,对栾树初级体胚进行成熟诱导。其中,最适的培养条件为暗培养一周后移至光下培养,最适的外源激素浓度为0.2 mg L-1 NAA,栾树体胚成熟率最高为92.81%。以不同类型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变量,对栾树次级体胚进行成熟诱导。其中,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赤霉素(GA3)>脱落酸(ABA)>萘乙酸(NAA),最适的外源激素浓度为0.15 mg L-1 GA3,次级体胚成熟率最高为83.33%。将成熟的体胚移接至含有0.1 mg L-1 IBA、20 g L-1蔗糖和5.5 g L-1琼脂的1/2 DKW培养基中即可获得由体胚发育形成的栾树完整植株。5.茎段繁殖体系的建立:以基本培养基配方、不同浓度和类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变量,对栾树茎段进行生根繁殖诱导。其中,最适的基本培养基配方为含有1.0 mg L-1 IBA、20 g L-1麦芽糖和5.5 g L-1琼脂的1/4 DKW培养基,最高生根率为85.19%。在此过程中,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为: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6.花药离体培养初探:栾树花器官发育过程的观察结果显示栾树花发育过程具有非同步性,且为异花授粉。花药表面灭菌结果显示选择次氯酸钠溶液比例高于1/20,表面灭菌处理时间超过10 min的外植体表面灭菌方式较为适宜。愈伤诱导结果显示愈伤诱导培养基对栾树花药愈伤诱导具有明显影响,仅IEM3和IEM4培养基诱导获得了愈伤组织。

许美玲[4](2019)在《莲开花生热效应及传粉生物学初探》文中指出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属于莲科莲属植物,在进化地位上处于基底被子植物位置。经过长期的进化,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性状。因此,莲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在植物系统进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洪湖籽莲“满天星”品种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形态学观察与记录、实验室解剖镜检、制作临时切片及石蜡切片、组织化学染色、花粉体外萌发、红外线热电偶探针测温、红外线成像、生物信息学探究等方法,对莲的开花生热效应及传粉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莲的开花进程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花蕾期、花蕾膨大期、花瓣初绽期、散粉期和凋零期。单朵莲花的花期大约持续3到5d,花部各个器官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2)在开花过程中,莲花具有雌雄异熟的开花特性。对于单朵莲花而言,雌蕊先成熟,雄蕊后成熟。雌性成熟时期发生在花瓣初绽期和散粉期,而雄性成熟时期发生在散粉期,两者时间间隔24h(即从雌蕊柱头具有可授性到雄蕊花药成熟),而两者重叠的时间大约为6h(即双性时期)。因此,莲花既可以接受异花传粉,也可以进行自花传粉,雌雄异熟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莲属植物自交现象。同时,莲花于早上6:00开放,下午14:00左右闭合,经历二次开合现象,直至花瓣凋零脱离。(3)在开花时期,莲花具有明显的生热现象。本研究经红外线测温以及热电偶探针测定显示,生热开始于花蕾膨大期,在凋零期产热结束。当环境温度在2440℃的范围浮动时,花托的温度始终维持在3035℃。到了凋零期,花部器官的温度不再维持稳定状态,而是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花托的温度波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莲花花部器官的温度恒定对于保障花粉发育、成熟、受精和花粉管生长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4)观察发现,在开花生热前后,花托外表皮和花瓣基部外表皮的气孔器形态和数量,都发生了显着性变化。处于生热期间的花托上表面和侧面以及花瓣基部外表面表皮气孔器数目增多,且孔径增大。气孔器位于植物组织的表皮,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莲花的花托和花瓣表皮细胞在开花生热过程中气孔增大,不仅可以促进气体的交换速率,维持高热量的产出,还可以促进莲花花香的释放,从而吸引更多的昆虫前来为其传粉。(5)交替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AOX)是一种末端氧化酶,位于线粒体的内膜基质上,和植物的开花生热紧密相关。运用in silico方法共鉴定出7条莲AOX基因,通过MEME软件对莲AOX蛋白motif进行预测,发现了7个比较保守的motif。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其主要含有各种光响应、激素响应、低温、干旱响应以及防御和应激反应顺式作用元件。根据莲和其他几个物种的AOX蛋白氨基酸序列构建无根进化树,将进化树划分为5个分支,莲AOX蛋白主要集中在G1分支,而NnAOX4和NnAOX1分别位于G4和G5分支,其他4个分支都表现出了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植物AOX蛋白聚集的现象。本研究表明,AOX蛋白在莲的生长发育过程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6)观察显示,莲的花粉活力在开花不同时期具有很大的差异。花蕾期和花蕾膨大期的花粉尚未成熟,不能进行体外萌发。散粉期(Stage4)的花粉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萌发的速率最快,萌发时间只需要1.5h左右,且花粉的萌发率最高,花粉的活力最强。花瓣初绽期的花粉萌发率和散粉期相差不大,但是萌发速率减半。设置5个温度梯度,取散粉期的花粉进行体外萌发实验,其它条件相同且最优。结果表明,在24℃培养条件下,萌发率最低;在32℃培养条件下,萌发率最高。该结果表明,开花生热可以将花部器官(尤其是生殖器官)的温度维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从而保证花粉具有较高的萌发率和快速的花粉管伸长。(7)莲属于典型的甲虫传粉植物。本研究对开花期间访花昆虫行为及频率进行跟踪记录。结果表明,莲花的访花昆虫很多,主要包括鳞翅目昆虫、瓢虫科昆虫、鞘翅目甲虫、食蚜蝇科昆虫和蜜蜂科昆虫。其中在雌性时期,来访的昆虫占总数较少,最丰富的是甲虫类昆虫,在双性花时期,食蚜蝇科昆虫和蜜蜂科昆虫最多,在凋零期,主要来访的昆虫为蜜蜂科昆虫。分析来访昆虫的访花行为,结果表明,甲虫和蜜蜂科昆虫以及食蚜蝇科昆虫是莲潜在的传粉昆虫。

杨克相,唐容,吕建伟,成良强,胡廷会,王军[5](2018)在《花生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组织培养对于花生的新种质筛选鉴定、新品种培育和遗传转化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不同组织部位作为外植体的诱导效率差异、不同品种对特定培养体系的需求以及不同培养基组成对诱导效率的影响共3个方面综述了2000年以后我国花生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情况。并针对花药培养的优势以及其在油菜等作物上的成功应用案例,展望了基于花药离体培养在未来花生组织培养中的发展趋势,为今后的花生快繁体系建立、种质资源和品种提纯复壮和新种质快速创制等提供借鉴。

张景景,穆国俊,侯名语,陈焕英,崔顺立,刘立峰[6](2012)在《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愈伤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镜检花粉各发育时期及其与花蕾、花药形态的相关性,探讨了花生基因型、液体培养基及附加激素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花蕾纵径长为2.48~2.96mm,小孢子基本处于四分体时期;长度在3.26~4.16mm时,以单核期为主;5.38~9.9mm,为双核期。在小孢子单核靠边期取材诱导率最高,达9.38%。本实验所用的六个花生品种中,四粒红的单蕾产胚数最高,达到0.1个胚/蕾(MS培养基)和0.05个胚/蕾(NLN培养基);在附加4mg/L 2,4-D,3mg/L 6-BA和0.3mg/L NAA改良的MS液体培养基上且当小孢子密度为2.5×105个/mL时,花生品种四粒红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12.5%。

张景景[7](2012)在《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文中认为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花生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应用加快了许多作物的育种进程,为单倍体育种及遗传研究奠定基础,而有关栽培花生品种的花药培养研究鲜有报道。研究者进行野生花生花药培养,但只是获得愈伤组织,未分化出单倍体植株,关于花生小孢子培养的研究尚未报道。花药本文以22份花生栽培品种为材料进行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同时对花培材料的小孢子发育时期、接种、诱导培养、继代培养、分化愈伤组织进行相关的研究讨论,以期建立高效的花培诱导体系,为单倍体育种及创制DH系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结果如下:1小孢子发育时期与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关系(1)当花蕾纵径长为1.53.0 mm,以四分体时期为主;3.14.7 mm,以单核期为主;4.810 mm,以双核期为主。(2)花药培养结果表明,四分体时期、单核靠边期和双核期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0.83%、30.42%和14.58%;小孢子培养结果表明,单核靠边期的诱导率最高,达到9.38%。2花药培养条件的筛选(1)不同的基因型材料具有不同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在接种的22份材料中,花生栽培品种邢花4号最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30.42%。(2)本试验中蔗糖的浓度均为3%,在1/2MS+0.8mg/L NAA+8mg/L 6-BA+0.02mg/L KT的改良培养基内,愈伤组织的诱导效率最高,可到达26.25%。(3)通过研究培养基中不同激素种类及其组合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作用,在添加6-BA、NAA、IBA、TDZ、KT及其它们的组合中,以添加8.0 mg/L 6-BA、0.8 mg/L NAA、0.02 mg/L KT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效果较好,且诱导的愈伤组织长势好、致密、绿色。在添加1.0 mg/L 6-BA、0.5 mg/L NAA的MSB5培养基中,可分化出茎和根,分化率达3%,比其它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中分化率高。3游离小孢子培养条件的筛选(1)最易诱导出愈伤组织的品种是四粒红,小孢子单核靠边期取材最好,诱导率达9.38%;四粒红单蕾产胚数最多,平均每蕾产胚数为0.1个。(2)采用MS液体培养基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诱导率达9.38%;NLN液体培养基的诱导率为1.0%。(3)在附加4 mg/L 2,4-D,3 mg/L 6-BA和0.3 mg/L NAA改良的MS液体培养基上,小孢子的诱导率达到16.7%。(4)血球计数板测量小孢子密度为2.5×104个/mL时,花生品种四粒红获得了较高的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12.5%。

张景景,刘立峰,穆国俊,侯名语,陈焕英,崔顺立[8](2011)在《花生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花生栽培品种‘邢花4号’对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进行固体培养,对诱导愈伤和愈伤分化的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在小孢子单核靠边期,或花蕾长3~4mm,呈绿色时,花药的诱导率最高(30.42%);以附加6-BA 8.0mg/L、NAA 0.8mg/L、KT 0.02mg/L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效果较好;在添加6-BA 1.0mg/L、NAA 0.5mg/L的MSB5培养基中,可分化出茎和根,分化率达3%。取材时期、培养基成分及激素的种类和浓度等是花生花药的愈伤组织诱导和培养关键所在。

张清霞,司朝光,王媛,张淑霞,吕享华,杨晓云[9](2011)在《抗根肿病大白菜的花药培养》文中研究指明大白菜是中国北方的重要蔬菜之一,根肿病是危害大白菜生产世界性病害,利用花药培养可以大大加速抗根肿病大白菜杂交育种工作的进程。对33份抗根肿病大白菜品种(品系)进行花药培养,有24个品种诱导出胚,品种诱导率为72.7%,以东方皇冠×C11的诱导率最高,为1.86胚/蕾。对大部分基因型来说,在培养基中添加0.4g/L谷氨酰胺的诱导效果最好。研究还发现生长在温室中的供体植株更容易诱导出胚状体。变绿的子叶型胚转到B5+0.2mg/LBA+0.1mg/LNAA+0.1%活性炭的胚分化培养基上可诱导生芽。

张清霞,司朝光,王媛,张淑霞,吕享华,杨晓云[10](2011)在《抗根肿病大白菜的花药培养》文中研究指明大白菜是中国北方的重要蔬菜之一,根肿病是危害大白菜生产世界性病害,利用花药培养可以大大加速杭根肿病大白菜杂交育种工作的进程。对33份杭根肿病大白菜品种(品系)进行花药培养,有24个品种诱导出胚,品种诱导率为72.7%,以东方皇冠XC11的诱导率最高,为1.86胚/蕾。对大部分基因型来说,在培养基中添加0.4/L谷氨酞胺的诱导效果最好。研究还发现生长在温室中的供体植株更容易诱导出胚状体。变绿的子叶型胚转到B5+0.2 mg/L BA+0.1 mg/L NAA+0.1%活性炭的胚分化培养基上可诱导生芽。

二、花生花药培养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生花药培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杆菌介导乌菜花药非组织培养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转基因技术
        1.1.1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
        1.1.2 转基因技术的方法
    1.2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方法研究
        1.2.1 转化机理
        1.2.2 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
        1.2.3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方法
    1.3 乌菜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1.3.1 乌菜概述
        1.3.2 育种技术相关研究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实验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和载体
        2.1.3 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主要培养基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花药发育观察
        2.2.2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
        2.2.3 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2.2.4 遗传转化影响因素优化
        2.2.5 农杆菌侵染与暗培养
        2.2.6 GUS化学组织染色分析
        2.2.7 转基因植株鉴定
        2.2.8 数据分析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花药发育的细胞学观察分析
    3.2 遗传转化影响因素分析
        3.2.1 BAP浓度对花蕾瞬时转化率的影响
        3.2.2 乙酰丁香酮(As)浓度对花蕾瞬时转化率的影响
        3.2.3 Silwet浓度对花蕾瞬时转化率的影响
        3.2.4 共培养基pH对花蕾瞬时转化率的影响
        3.2.5 花蕾大小对花蕾瞬时转化率的影响
        3.2.6 花蕾处理方式对花蕾瞬时转化率的影响
        3.2.7 农杆菌接种方式对花蕾瞬时转化率的影响
        3.2.8 暗培养天数对花蕾瞬时转化率的影响
    3.3 农杆菌介导乌菜花蕾最优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3.4 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3.5 转基因植株筛选与鉴定
        3.5.1 转基因植株筛选
        3.5.2 PCR检测
        3.5.3 GUS组织化学染色鉴定
4 讨论
    4.1 花药发育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2 乌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4.3 农杆菌侵染乌菜花蕾机理的分析
5 结论
    5.1 建立了农杆菌介导乌菜花药遗传转化体系
    5.2 明确了农杆菌侵染乌菜花蕾细胞生物学机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西番莲快繁体系建立及脱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西番莲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1.1 外植体类型
        1.2 培养基类型对西番莲离体培养的影响
        1.3 激素对西番莲离体培养的影响
        1.4 西番莲组培苗的生根与移栽
    2 西番莲病毒病研究进展
        2.1 西番莲病毒病的种类
        2.2 西番莲病毒病的侵染特性及传播途径
    3 植物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3.1 指示植物法
        3.2 电镜检测法
        3.3 血清学检测法
        3.4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4 病毒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功能及定位研究
        4.1 CP的功能研究进展
        4.2 CP的亚细胞定位研究进展
    5 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5.1 热处理脱毒
        5.2 化学疗法脱毒
        5.3 组织培养脱毒
        5.4 超低温脱毒
    6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6.1 研究意义
        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西番莲快繁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西番莲外植体消毒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培养条件
        1.4 计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消毒剂种类对西番莲再生的影响
        2.2 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体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节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西番莲增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培养条件
        1.4 计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西番莲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培养条件
        1.4 计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西番莲组培苗的炼苗与移栽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西番莲相关病毒检测技术研究
    第一节 西番莲多种病毒的单重RT-PCR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西番莲Te MV和 CMV双重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部分感病西番莲样品表型
        2.2 RT-PCR扩增结果
        2.3 双重RT-PCR扩增
        2.4 应用双重RT-PCR检测西番莲样品Te MV和 CMV感染情况
        3 讨论
    第三节 西番莲微量直接RT-PCR(Microtissue direct 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针头尺寸对微量直接RT-PCR检测的影响
        2.2 不同部位对微量直接RT-PCR检测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西番莲Te MV_CP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第一节 Te MV外壳蛋白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TeMV_CP基因克隆验证
        2.2 TeMV_CP蛋白同源性分析及蛋白保守结构域预测
        2.3 TeMV_CP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2.4 TeMV_CP蛋白跨膜结构与磷酸化位点预测
        2.5 TeMV_CP蛋白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预测分析
        2.6 TeMV_CP系统进化树构建与分析
        2.7 TeMV_CP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3 讨论
    第二节 Te MV_CP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基因酶切位点分析
        2.2 目的片段及线性化载体的回收
        2.3 重组载体的鉴定
        2.4 TeMV_CP蛋白亚细胞定位
        3 讨论
    第三节 Te MV病毒表达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TeMV在西番莲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分析
        2.2 TeMV在不同品种西番莲中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侵染西番莲的Te MV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
        3.2 TeMV在西番莲上的表达具有品种差异性
第五章 西番莲茎尖超低温脱毒技术研究
    第一节 茎尖超低温处理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超低温处理效果的影响
        2.2 不同脱水处理时间对超低温脱毒效果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节 西番莲茎尖超低温脱毒效果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西番莲脱毒苗ISSR遗传稳定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七章 小结与展望
    1 小结
        1.1 西番莲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1.2 西番莲主要病毒检测及双重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1.3 侵染西番莲的Te MV_CP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及表达分析
        1.4 西番莲茎尖超低温脱毒技术的研究
        1.5 西番莲脱毒苗ISSR遗传稳定性检测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栾树离体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栾树植物的研究进展
        1.1.1 栾树国内外研究概况
        1.1.2 栾树离体培养的相关研究
    1.2 体胚发生的研究进展
        1.2.1 体胚发生的影响因素
        1.2.2 体胚发生途径的主要困难
        1.2.3 木本植物体胚发生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栾树体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外植体表面灭菌和接种
        2.1.3 栾树胚性愈伤的诱导
        2.1.4 栾树体胚的发育
        2.1.5 栾树体胚的成熟及萌发
        2.1.6 组织学与形态学观察
        2.1.7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栾树种子发芽率与采集时间的关系
        2.2.2 栾树胚性愈伤的诱导及增殖
        2.2.3 栾树体胚的发育
        2.2.4 栾树体胚的成熟及萌发
        2.2.5 组织学与形态学观察
    2.3 小结
3 栾树茎段繁殖体系的建立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栾树茎段的生根培养
        3.1.3 栾树植株的驯化及移栽
        3.1.4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3.2.2 糖种类和浓度的影响
        3.2.3 栾树无菌苗植株的驯化及移栽
    3.3 小结
4 栾树花药离体再生培养的初步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栾树花发育过程的形态观察
        4.1.3 栾树花序外植体表面灭菌
        4.1.4 栾树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
        4.1.5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栾树花器官发育过程的观察
        4.2.2 栾树花药外植体表面灭菌
        4.2.3 栾树花药愈伤诱导的结果
    4.3 小结
5 讨论
    5.1 栾树体细胞胚再生体系
        5.1.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5.1.2 基本培养基的影响
        5.1.3 光照培养条件的影响
        5.1.4 栾树体胚发育过程的观察
    5.2 栾树茎段繁殖体系
        5.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5.2.2 基本培养基的影响
    5.3 栾树花药离体再生培养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莲开花生热效应及传粉生物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莲属植物概述
        1.1.1 莲属植物的起源与分布
        1.1.2 莲属植物的形态特征
        1.1.3 莲属植物的主要价值
    1.2 开花生热的研究概论
        1.2.1 开花生热的发现
        1.2.2 开花生热的方式
        1.2.3 开花生热的调控机制
        1.2.4 开花生热的生物学意义
    1.3 传粉生物学研究概论
        1.3.1 传粉生物学的萌芽与发展
        1.3.2 开花植物的传粉策略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莲花的形态学观察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莲花花部结构
        2.3.2 开花进程的界定
        2.3.3 雌雄成熟差异观察
        2.3.4 不同时期雌蕊柱头的可授性
        2.3.5 二次开合现象
    2.4 讨论
        2.4.1 莲花花部特征
        2.4.2 雌雄异熟的意义
        2.4.3 二次开合现象的意义
        2.4.4 雌雄异熟与二次开合的关系
第三章 莲开花生热效应的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开花期间的花部各器官温度
        3.3.2 不同开花时期各花部器官的温度差
        3.3.3 不同开花时期花托和花瓣的气孔形态
        3.3.4 不同开花时期花托和花瓣的气孔数量
    3.4 讨论
        3.4.1 莲花开花生热效应与其他生热植物的区别之处
        3.4.2 莲开花生热在组织细胞学结构的体现
        3.4.3 莲花开花生热效应与生殖发育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莲AOX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莲AOX蛋白序列和基因序列的获得
        4.2.2 莲AOX基因注释和蛋白的理化分析
        4.2.3 莲AOX的基因结构以及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4.2.4 莲AOX蛋白的保守基序预测以及进化树构建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莲AOX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分析
        4.3.2 莲AOX基因家族结构和保守结构域分析
        4.3.3 莲AOX基因家族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4.3.4 莲AOX蛋白多重序列比对与进化树分析
    4.4 讨论
        4.4.1 莲AOX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分析
        4.4.2 莲AOX基因家族结构分析
        4.4.3 莲AOX基因家族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4.4.4 莲AOX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
第五章 传粉生物学初探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0 不同时期花药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
        5.3.1 不同时期花药的内部形态特征变化
        5.3.2 花粉培养液最适宜条件的优化
        5.3.3 不同开花时期花粉活力
        5.3.4 温度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5.3.5 访花昆虫种类和频率
    5.4 讨论
        5.4.1 花粉品质对传粉受精的影响
        5.4.2 雌雄异熟的主动控制行为
        5.4.3 开花生热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5.4.4 各类昆虫的传粉有效性
        5.4.5 开花生热对莲传粉受精的生物学意义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已发表及待发表文章
致谢

(5)花生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植体类型对花生组织培养的影响
2 基因型对花生组织培养的影响
3 培养基组成对花生组织培养的影响
4 展望

(6)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愈伤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1.2.1 细胞学观察
        1.2.2 培养基的制备
        1.2.3 培养液中的小孢子数量
        1.2.4 小孢子的分离与培养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粉发育时期与花蕾外观及小孢子诱导率的相关性
    2.2 不同花生基因型的小孢子形成愈伤组织的比较
    2.3 不同激素及其浓度下小孢子愈伤组织诱导的差异
    2.4 不同培养基诱导小孢子愈伤组织的差异
    2.5 不同小孢子密度的愈伤组织诱导率
3 讨论
    3.1 小孢子发育时期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3.2 影响小孢子形成愈伤组织的因素

(7)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1.2.2 花药培养研究概况
        1.2.3 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1.2.4 花药培养与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区别
        1.2.5 影响花药和小孢子培养的因素
        1.2.6 胚性愈伤组织发生及其组织形态学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花蕾形态观察与测量
        2.2.2 花药培养
        2.2.3 小孢子培养
    2.3 试验设计
        2.3.1 低温预处理
        2.3.2 液体培养基
        2.3.3 热激处理
        2.3.4 小孢子培养方式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花生小孢子各发育阶段的细胞学特征
        3.1.1 四分体时期
        3.1.2 单核期
        3.1.3 双核期
    3.2 花生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形态特征的关系
    3.3 花药培养的效果
        3.3.1 不同基因型材料胚状体诱导频率的差异
        3.3.2 小孢子的不同发育时期对应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
        3.3.3 不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4 低温预处理和热激处理对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3.3.5 不同培养方式对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3.4 小孢子形成愈伤组织的比较
        3.4.1 不同基因型小孢子诱导的愈伤组织
        3.4.2 不同激素及其浓度对小孢子愈伤组织诱导的差异
        3.4.3 培养基对小孢子愈伤组织诱导的差异
        3.4.4 不同小孢子密度的愈伤组织诱导率
4 讨论
    4.1 花生花粉发育的各时期小孢子细胞学特征
    4.2 影响花药诱导愈伤的内外因素
    4.3 愈伤组织形成的时期
    4.4 继代次数对植株分化的影响
    4.5 影响小孢子诱导愈伤组织的因素
5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8)花生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培养基的制备
        1.2.2 小孢子发育时期的镜检
        1.2.3 接种与培养
        1.2.4 统计诱导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药发育时期与花蕾外观特点的观察
    2.2 小孢子的不同发育时期对应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
    2.3 不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影响花药诱导愈伤的内外因素
    3.2 愈伤组织形成的时期对分化的影响
    3.3 继代次数对植株分化的影响

(9)抗根肿病大白菜的花药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培养基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型对花药培养诱导率的影响
        2.1.1 基因型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2.2 温度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2.3 培养基中有机物的改变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2.4 胚状体继代、植株再生及移栽
3 讨论

四、花生花药培养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杆菌介导乌菜花药非组织培养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D]. 曾繁丽.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西番莲快繁体系建立及脱毒技术研究[D]. 焦楠.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3]栾树离体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D]. 杨雄.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莲开花生热效应及传粉生物学初探[D]. 许美玲. 武汉大学, 2019(09)
  • [5]花生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杨克相,唐容,吕建伟,成良强,胡廷会,王军. 农技服务, 2018(01)
  • [6]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愈伤组织研究[J]. 张景景,穆国俊,侯名语,陈焕英,崔顺立,刘立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06)
  • [7]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D]. 张景景.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8]花生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研究[J]. 张景景,刘立峰,穆国俊,侯名语,陈焕英,崔顺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6)
  • [9]抗根肿病大白菜的花药培养[J]. 张清霞,司朝光,王媛,张淑霞,吕享华,杨晓云. 生物技术进展, 2011(01)
  • [10]抗根肿病大白菜的花药培养[A]. 张清霞,司朝光,王媛,张淑霞,吕享华,杨晓云. 山东园艺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

标签:;  ;  ;  ;  ;  

花生花药培养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