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拟人句英汉翻译探讨

英语拟人句英汉翻译探讨

一、英语拟人句英译汉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Anthropic Thinking about Global Climate Change(Chapter 2)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了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选取Anthropic Thinking about Global Climate Change(第二章)作为翻译实践的源文本是出于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这一问题的担忧。作者希望本实践报告不仅可以为环境科学通俗科技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而且也能将源文本中饱含人文关怀和客观科学精神的研究成果传递给国内读者,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报告中的翻译实践文本属于环境科学通俗科技文本,既具有科技文本准确、客观、简洁等文本特征,又包含环境科学学科的语言特点。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本报告从层次转换的词汇和语法转换以及范畴转换的三个方面,即结构、类别、单位转换出发,对翻译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探讨。最后通过实践发现:在翻译此类文本时,应注意单复数及时态的转换;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肯定句与否定句、以及句子间不同成分位置的结构转换;形容词转换成名词、介词转换成动词等的词性转换;以及文本中句子、从句、短语、单词之间的单位转换。同时,在进行常规化转换时,也结合了增译、减译、补译等翻译技巧使译文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陈倩[2](2021)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只有语言技能的学习,缺少中国文化的熏陶,容易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对外汉语教学既要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也不可忽视文化内涵的提升。我国古诗词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在语言技能与文化内涵两方面,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知识。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进行古诗词教学,对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以及提升汉语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古诗词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现如今对外汉语古诗词教材以及教学的开发尚未成熟,仍在探索阶段。教材在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将分析古诗词教学的定位,确定对外汉语古诗词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将现有的古诗词教材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的建设问题。本文共划分成六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选题缘由等内容展开阐述。第二部分从时代背景及语言文化要素方面探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诗词教材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和原则。诗词教材编写需以教育学、心理学、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教学大纲和等级大纲为纲要,跨文化交际理论为特色进行编写,符合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等原则。第三部分是针对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对外汉语古诗词教材进行现状的剖析与总结,主要从编排体例、语言要素教学、文化要素教学、多媒体配套资源等方面对现有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值得借鉴的地方与不足之处。第四部分是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通过对有教学经验的汉语教师,以及汉语高级水平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的看法和建议。第五部分是针对理论依据和调查结果对对外汉语高级阶段诗词教材编写提出相关建议。第六部分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阐述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董典[3](2021)在《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 ——以《麦克白》的五个汉译本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认知翻译学的蓬勃发展,翻译研究逐渐由对文本的关注转向对翻译过程的关注。翻译过程不再被简单地视为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而被看成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多个认知资源的参与过程。具体来讲,翻译过程是原作者与译者认知之间的互动,而译者的“认知”成为连接原文和译文的中介。这种认知层面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原作者与译者认知识解的对等性,即译者从多个维度甄别原作者对特定场景和情节的认知识解方式,然后基于自身的识解在目标语中还原该场景和情节。已有不少学者从认知识解的角度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并提出了“主观性对等”“识解对等”“框架对等”“原型对等”等重要概念。但是,认知识解究竟包括哪些维度?哪些维度又与翻译密切相关?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此外,以往研究提出的认知识解维度相对单一,缺乏更多“细颗粒度”的次维度。因此,对认知识解维度的划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Langacker(2019)对认知识解的维度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和想象性五个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下设置了更加精细的次维度;这些维度与次维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共同影响并制约意义的动态构建。本研究基于Langacker(2019)对认知识解的最新界定,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作为认知识解过程的文学翻译包含哪些维度及次维度?(2)认知识解在文学翻译中是如何操作的?(3)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为例,选择了该剧的五个汉译本,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研究结论如下:首先,翻译是一个认知识解过程,文学翻译涉及Langacker(2019)提出的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和想象性五个认知识解维度,但在某些维度的次维度上,文学翻译的认知识解具有其特异性。其次,文学翻译中译者通过上述五个维度及次维度进行识解操作,具体表现为:视角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的时空维度与所持的立场与态度,它涉及主体与客体、台上与台下、观察格局以及参照点四个次维度。文学翻译中,译者基于自身所处时空维度和译者对原作者、原文、译文、目标语读者等的立场与态度,通过对主体-客观关系、图形-背景、视点及指称等的调整进行认知识解操作。对视角这一维度的分析,有助于降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偏见和先入之见的影响,使译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原作者的认知识解对等。选择是指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观察和描述某一事物或场景,包括详略度和侧显-基体两个次维度。文学翻译中,译者在原作者描述或观察原文特定场景或概念选择的基础之上,进行重新选择,以实现在目标语中尽可能还原源语文本表达的信息。译者的选择具体通过详略度、隐喻、转喻三个次维度的操作实现,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子层面。选择这一维度的操作与交互主观性密切相关,即翻译就是原作者、译者和读者在交互关系网中的协调互动过程。突显是指注意的焦点。文学翻译中,译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不同识解选择突出部分内容,从而吸引目标语读者更多的注意力。不同的概念化主体对同一事物或事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使得不同的译者针对同一个文本会产出不同的译本。文学翻译中对“侧显-基体”“射体-界标”的不同选择,可以体现出译者认知识解方式的差异,进而可以表明译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态度。动态性主要体现为对某一事件的心理扫描方式,即说话人为了描写特定事件而采用的一种构建情景的方式。从时间维度看,心理扫描可分为渐次扫描和总括扫描两种;从空间维度看,心理扫描可分为“中心-边缘”“上-下”“左-右”“远-近”“大-小”等不同方向的扫描方式。文学翻译中,译者在原文所表现的动态性基础上,为实现信息表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会对动态性进行操作。比较不同译本,可以管窥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不同动态性操作,从而揭示其认知识解方式的差异。想象性是指译者在对文本进行认知识解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认知想象,具体涉及引申、整合、分离和抽象能力四种基本心智能力。翻译中的引申能力包含抽象化引申和具体化引申;整合能力主要涵盖简约整合、镜像整合、单域整合和双域整合;分离是对无生命物体拟人化或者虚拟运动认知识解的语境分离与本意还原;抽象是保留概念特定方面的特征,进行图示化解读。这四种基本心智能力相互协同、共同作用,影响和制约着译者对文本的理解。第三,文学翻译中,译者通过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和想象性及其次维度上的操作实现认知识解操作。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主要受译者所处社会文化、译者志趣、译者思维方式、目标语的语言与修辞、译文的文体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准确、完整地还原原文表达的信息,其结果是译者与原作者的识解对等或转换。本研究提出,翻译不只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简单的“解码-再编码”过程,而是译者“认知”的结果,译者的“认知”成为原文与译文的中介。认知识解是译者“认知”的核心要素,影响并制约着译文的质量。但是原作者与译者在认知识解层面上的“完全对等”是很难实现的,译者所追求的目标应是通过认知识解操作尽可能地达到多个认知识解维度上趋近“对等”。本研究从认知识解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研究以及基于“认知识解维度”的翻译标准,阐明了认知识解分析对于文学翻译研究和评价的意义,这对进一步推进认知翻译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思语[4](2021)在《《博茨瓦纳女性书写》书信部分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博茨瓦纳女性书写》是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下的子课题,笔者负责《博茨瓦纳女性书写》书信部分英译汉。相比研究南非等其他非洲国家的文献数量,有关博茨瓦纳研究文献数量较少;此外,研究书信的文献较多,但是研究书信翻译的文献较少。本次报告重点研究了有关博茨瓦纳的书信翻译,笔者利用图书馆以及网上数据库来收集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前人所做的有关博茨瓦纳历史、语言、宗教等多方面背景信息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报告专门针对茨瓦纳的人名、地名、部落组织名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报告还分别从词汇、语句以及语篇三种层面对书信部分的翻译重难点进行梳理,总结探索相关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望为往后茨瓦纳相关的书信翻译提供更多思路和借鉴。

马碧茁[5](2019)在《外宣文本中前景化语言的汉英翻译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三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报告的翻译实践材料来源于导师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作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三章)第一、二节。这一部分讲述了1959年至1969年期间,中拉关系的突破与曲折发展,展现了风起云涌的历史大潮,属于非文学类文本中的外宣文本,但也不乏文学性的成分,文学性成分中前景化的语言更是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前景化,是指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时常打破常规,使话语凸显,占据前位置。本文以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与肖特提出的聚合前景化和组合前景化理论为基础,将问题对应地归为两大类:第一、外宣文本中聚合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第二、外宣文本中组合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笔者在遵循纽马克、赖斯对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界定下,在关注外宣文本自身特征基础上,应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并结合刘宓庆风格标记理论中提出的对应式换码、重构式换码和淡化式换码的翻译方法尝试对外宣文本中前景化语言的汉英翻译的两类问题进行解决。本文结论认为汉语的语法单位越小,英语译文对其前景化特征的保留就越少。如果出现冲突,优先实现主要功能。通过本次的翻译实践和报告撰写,笔者深切体会到外宣翻译工作者承担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不仅要有扎实的翻译功底,还要站稳正确立场,希望能够以自身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为今后其他译者抛砖引玉。

刘丽宁[6](2018)在《林疑今、葛德纯《老残游记》英译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老残游记》由刘鹗创作于清末时期,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其语言鲜活,词句新颖,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历来被各界学者所研究,被译为多国文字流传国外。在众多英译本中,林疑今、葛德纯合译的《老残游记》英译本Tramp Doctor’s Travelogue却从未有学者研究,是《老残游记》英译研究中的一大缺憾。本论文以二位译者和译本为研究重点,通过历史文献研究的方法寻找译者生平信息并对其整合,丰富学界对译者的了解,探求译者选译此书的原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呈现译本副文本,并对译本正文本的翻译特点进行分析,以总结出翻译策略。本论文首次对林疑今、葛德纯《老残游记》英译本进行系统的研究,填补学界对二位译者及其译本研究缺失的空白。此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包括研究背景及对象,研究意义和方法。第二部分通过搜集、整合二人生平信息,初步完善了学界对二人的认识,并总结出他们的翻译思想和选译《老残游记》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对译本副文本的呈现与分析,概括出译本的现实价值及翻译目的,便于后续的文本分析。第四部分对林、葛译本的翻译特点进行分析,主要从写景状物、人物刻画、音乐描绘这三个方面对译文中词汇、修辞和句式的翻译进行了探究,总结出如下翻译策略:景物描写中,译文采取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方式,对原文中的主要景物和修辞手法,采取异化策略,而对景物组成的画面或由此产生的意境美的描述,采取归化策略,或调整句式或增删原文。人物刻画中,对人物外貌和语言的翻译主要采取异化策略,保留人物外貌特色和语言风格,再现人物原型,突显人物性格。音乐场景描述中,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增强对修辞效果的翻译,注重音乐效果的传递。第五部分整合出有关译者生平信息新发现,总结译本翻译特点,并指出本文研究意义及对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方向。

凌武娟[7](2018)在《隐喻类方剂名称的英译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从六本中医方剂英(双)语教材入手,以其中的21个隐喻类方剂名称为研究语料,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细读文本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隐喻类方剂名称进行系统研究,期望从认知角度提出中医隐喻类方剂名称英译原则和英译方法,为中医方剂名称的英译标准化和中医方剂名称的翻译研究尽绵薄之力,为其他隐喻类中医药术语英译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并为中医方剂双语教学以及中医药对外教育提供参考。方法第一,确定隐喻类方剂名称的意象:查阅隐喻类方剂名称,厘清方剂命名原因或依据,明确隐喻类方剂名称的意象。第二,还原整合过程:查阅相关研究文献、辞典等,厘清意象的中文内涵及其与方剂名称之间的联系,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还原隐喻类方剂名称的整合过程,以图示的形式直观说明意象和方剂之间的认知关系。第三,确定意象在目标语中的对应度:从语言层面和认知层面判定意象在目标语中的对应程度,即完全对应、部分对应还是对应缺失,为下一步对比分析译文提供理论依据。第四,对比分析现有英译文:对比分析六本中医方剂英(双)语教材中隐喻类方剂名称的英译文。第五,总结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根据研究分析结果,总结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隐喻类方剂名称的翻译原则和方法。结果研究发现:1)就隐喻意象分类而言,21个方剂名称中29%(6个)含自然世界意象,33%(7个)含社会生活意象,24%(5个)含四象八卦意象和14%(3个)含神话传说意象;2)就意象映射的方剂内容而言,绝大多数(81%,17个)意象映射的是方剂的功效、用药或药性,9.5%(2个)意象映射的是方剂所治的病症,映射方剂所治脏腑和方剂外形的分别占4.75%(各1个);3)就意象在目标语中的对应程度而言,完全对应和部分对应的意象各占29%(各6个),超过三分之一的意象(42%,9个)属于对应缺失。在本研究的21个隐喻类方剂名称中,三分之二(14个,67%)隐喻类方剂名称的英译得到进一步完善或调整。目前,隐喻类方剂名称英译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没有挖掘方剂名称的实际内涵,对方剂名称理解不够深入而导致误译;第二,没有厘清意象和方剂之间的认知关系和逻辑关系,直接采用字面翻译而导致误译;第三,过度依赖音译形式而导致译文可读性欠佳;第四,由于汉英文化差异,导致英文用词准确度欠佳;第五,回译性较弱。针对以上问题,可在概念整合理论下,挖掘原文内涵以确定意象在目标语中的对应度后,用不同的整合方式,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解决。首先,含完全对应意象的隐喻类方剂名称,可首选镜像整合法,即直译原文以达到翻译对等的目的。其次,含对应缺失意象的隐喻类方剂名称,由于难以在目标语中找到与之相吻合的意象,故而也首选镜像整合法,即采用音译法保留原意象,避免译文冗长的同时也兼顾回译性;或者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单域整合法或镜像整合法+单域整合法,即替换或直译+增词等方法翻译。最后,含部分对应意象的隐喻类方剂名称可选用:1)镜像整合法,即音译保留原意象;2)镜像整合法+单域整合法,即直译+增词法;3)单域整合法,即用替换法译出认知关系;或4)双域整合法,即在目标语中寻找新意象以达到原文和译文认知上的对等。结论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本研究提出以译文能够激起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图式为隐喻类方剂名称的翻译原则,同时尽力遵守简洁性原则,如若能兼顾回译性原则,则尽量兼顾,翻译方法包括直译、音译、替换和增词等。本研究结果一方面增强了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力,另一方面说明概念整合理论可作为隐喻翻译的指导理论,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此外,本研究可促进中医方剂名称英译的标准化事业发展,丰富中医方剂名称翻译研究的视角,为其他隐喻类中医药术语英译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同时本研究提出的英译文可促进中医方剂双语教材建设,其中的内涵挖掘等研究过程可丰富教学内容,为中医方剂学的对外教学提供讲解思路参考。

王琦[8](2018)在《俄语计算机术语称名的隐喻研究》文中指出术语称名的隐喻研究是术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领域的术语都会借助隐喻这一语义派生方式来称名概念。俄语计算机的术语称名包含了许多隐喻现象。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猛,计算机术语大量涌现且与日俱增,因此整理和总结俄语计算机术语中的隐喻现象非常重要。国内学者对汉语和英语计算机术语研究较多,而对俄语计算机术语的探究则相对较少,不够深入和全面。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传统隐喻和科学隐喻这两个角度出发系统阐释俄语计算机术语的隐喻称名,了解俄语计算机术语语义形成中的隐喻现象,探究语义变化的类型和规律,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术语学理论,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俄语计算机术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术语学、修辞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分析俄语计算机术语称名的隐喻现象。隐喻的模式是依据形式对隐喻进行的分类。论文筛选和整理出214个由隐喻方式构成的俄语计算机术语,结合这些语料,从已有和创造这两种相似性的角度出发,阐释俄语计算机术语的隐喻模式。对已有相似性和创造相似性进行具体类型划分,发现规律,以期将隐喻这一术语构成方式系统化。论文最后探究俄语计算机术语称名的隐喻功能,重点阐释隐喻的命名功能、认知功能和创新功能。

李星颖[9](2018)在《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研究 ——以汉英互译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发轫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雅”,从文论延伸到文艺论,并由启蒙思想家严复的“信、达、雅”说引入译论,彰显出独特而蓬勃的审美活力。但以往的“信、达、雅”研究多囿于狭窄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技术,缺乏对译论范畴以外的论述,缺乏美学视野下的论证。“雅”作为一种极具倾向性的审美观念,其美学内涵丰富而别致,译界历来也存诸多论争,但对“雅”的多数研究还是就翻译标准进行的评判,眷顾于遣词文风而展开。就研究的实质,也多是些修辞文体视野的博弈和文质直意品好的论道,缺乏在美学理论视野下探析“雅”的审美意义和美学内涵。本文超越“雅”缘自“译事三难”所拘囿的翻译标准的合理与否的探讨,以中国传统审美形态和翻译审美理论为依据,以美学史观为研究视野,以汉英互译为中心,首次对作为翻译美学观的“雅”进行系统而具体的讨论,并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互证中,思考源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雅”被转换为翻译美学观之后所生成的意义和内涵,反思“雅”翻译美学观的操作机制和实践困境,继而揭示“雅”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并探讨其对于翻译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价值。本文是一次为建构“雅”在翻译美学视域中的审美观念谱系所作出的探索,是一次就“雅”翻译美学观进行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美学运作机制的探究,开拓了翻译美学研究的学术致思空间,实现了翻译美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的探索与互证,也推动了翻译审美范式和审美习尚的形态发展和理论完善。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主要综述中国传统译论、翻译美学和“雅”的审美意识研究概况,厘清并阐释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理论资源和线索,并就研究方法和创新价值予以概述说明。第一章讨论翻译美学观“雅”的历史演进过程。严复“信、达、雅”三字译论简练、深刻,其中之“雅”贯彻并执守于他的翻译实践,呈现为鲜明扼要的翻译文体美学观,适应于译文读者的审美选择,彰显语篇美学和翻译要素的审美标准。在“雅”翻译美学观的历史进程中,以其审美意义为表征,翻译美学观“雅”主要依照四个不同理念路径获得拓变和延展:其一是对原作风姿的坚守,即“雅”的文体形式论,倡导翻译必须把握和再现原文文体风格形式效果,追求译文必须切合原文文体形式;其二则讲求译作的独立审美价值,提出“雅”的艺术审美观,提倡翻译必须实现一种译文风格、形式优美的审美追求,并强调译文风格别具一格,甚至能与原文媲美;第三强调翻译应该以读者为重,体察他们的认知水平、审美偏好和接受情理,建设性地提出“雅”的审美接受观,指向翻译审美活动的两大审美价值,即翻译不仅应该心系译品,实现其艺术功效,也应该心怀读者,助力其审美接受;第四是对“雅”翻译美学境界的确立,追求“出神入化”的翻译境界。第二章主要讨论“雅”的翻译美学内涵,从翻译过程和翻译本质两方面作出分析和阐述,从三个维度和一个方面探寻“雅”的翻译美学内涵。第一,在翻译过程中认识语言之美和认识语言之美的形态是理解、把握原文,并获得和实现译本语言之美的前提和保障。在对翻译理论的认识和汉英互译实践中,注意原语和译入语的语言结构特征和艺术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和呈现,就是语言之美的意指所在,也是“雅”的翻译美学观的语言呈示。第二,从翻译风格维度来看,“雅”早已不再局限于语言修辞或文体形式,业已关乎审美创造性,成为原文风格气质在译文中的整体再现,译者不仅需要在语言、句式、文体等诸多方面的努力,而且需要在审美感应、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判断上的用心。第三,从文化之维上,认清语言的文化特征,切实转换译入语或译出语的文化特征,通过意译方法,实现语际间的语义转换和文化价值转换,实现文化层面上的译文和原文间的调和圆满的转换。概言之,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美学内涵即表现为:第一,译者把原作从原语移植到目的语,这是语言形式的再创造;第二,译者把原着的气质风貌在目的语中再现出来,这是风格价值的再创造;第三,译者把原文的文化特征转换到译作,使之与其相调和,这是文化价值的再创造。最后就“雅”的翻译美学内涵,立足于“雅”与“俗”分野、相通以及对立统一,提出在翻译审美实践中,语言、风格和文化在转换和创造中的“离俗”问题,即实现、鉴别和判断译作是否符合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方法和标准。“离俗”之“雅”既不苛守传统审美观里的“雅”“俗”对立,也不忽视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呈现出通达、谐和的特点,是一种讲求恰适的翻译审美价值和功效策略。第三章主要论述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操作机制和实践困境。文章从翻译过程角度将“雅”的翻译操作机制置入审美主体和客体视野加以讨论。从翻译审美主体,“雅”要求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充分发挥其审美意识,获得审美判断,实现审美表现的谋略。译者不仅要提升理解美的知识结构,辨析美的分析能力,获得体验美的思维模式,得到创造美的充满文采的译笔,呈现追求美的求真务实的译风,更要深刻认同和理解自身的局限和历时的承接,审时度势、实现翻译的自觉和自信。从审美客体层面,“雅”要求我们认识到有价值的翻译客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复杂的,是一个需要精准把握的对象,其有巨大的合力之美;另外审美客体的审美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翻译审美活动理应具有一份文化担当的责任;最后,翻译作为审美创造,其价值正是实现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作为翻译美学观“雅”具有普遍适用性,对译者品行和译作品质,译者才情和译作价值均有规约和要求,也是翻译的美学目标和理想。这种目标和理想具备范式意义,在翻译实践中,也会遭遇与实践的脱节。每一部译作无疑都凝结着译者的审美理念,但在多数情况和多数时候,也会出现极为困顿的不协调现象。本文还选取汉英互译各三则案例加以具体讨论,以说明理论与实践的复杂性。结语部分意在总结课题研究的意义,作为翻译美学观“雅”既是一种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特征的译论,也是一种寄寓译者审美理想的审美观念,体现出语言、风格和文化的审美需要、审美判断和审美境界。确立和建构“雅”的翻译美学观,有助于深化对翻译活动及其作用的认识,有助于对翻译美学研究疆域的拓展,有助于深化翻译美学理论,深化对中国哲学美学在翻译审美中的作用的认识,以及对翻译美学观及其体系的建设。从微观层面上,“雅”的翻译美学观的提出可确立翻译的审美标准,提出翻译之语言、风格和文化的审美范式,为文本内外的意义传达、美感呈现与审美创造设定价值杠杆。特别是对中国研究者和译者,有助于认识和把握汉语在互译活动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另外,结语部分也指出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和对后续研究的思考。作为翻译美学观,“雅”体现着翻译的目标和价值,寄寓了翻译的境界与超越,是一个植根于中国传统审美形态的翻译理论,需要实现科学化建构,确立一种语言审美创造的艺术观。换言之,语言的、艺术性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念应该是翻译美学理论所关注和关切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翻译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乃至突破和创新,需要建立现代而科学的翻译美学观。

许露予[10](2017)在《《高山之王—政治领袖的天性》(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化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它综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结合了现代心理学和进化生物学的内容,从现代进化论角度研究心理结构,阐释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和性别选择的结果。目前国内对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并不多,引进此类书籍有利于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促进国内进化心理学研究的发展。《高山之王——政治领袖的天性》(King ofthe Mountain:The Nature of Political Leadership)一书是美国布朗大学医学博士阿诺德·M·路德维希的着作,由肯塔基州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该书以历史人物的研究为切入点,从社会学和进化心理学角度分析领导者的行为和成就,内容通俗易懂,见解深入独到,有很强可读性。本报告以该书第一章的翻译实践为基础,对所用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它由四章组成,即引言、翻译过程描述、案例分析、总结与反思。其中,案例分析是报告核心内容,依据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语言差异,以严复的“信、达、雅”为翻译标准,借助英汉翻译技巧,分析译文如何求信、求达、求雅。通过此次翻译项目实践,本人认识到了译前准备、翻译技巧运用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高质量的译文离不开译者扎实的英汉语言功底、广博的知识面和大量的翻译实践。

二、英语拟人句英译汉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拟人句英译汉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Anthropic Thinking about Global Climate Change(Chapter 2)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Practice Report
    1.2 Significance of Practice Report
        1.2.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1.2.2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HAPTERⅡ LINGUISTIC ANALYSIS AND STUDIES ON TRANSLATION THEORY
    2.1 Brief Introduction to Source Text
    2.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Source Text
        2.2.1 Lexical features
        2.2.2 Syntactic features
        2.2.3 Stylistic features
    2.3 Studies o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Shifts
CHAPTERⅢ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3.2 While-translation
    3.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Ⅳ CASE ANALYSIS
    4.1 Level Shifts
        4.1.1 Grammatical shifts
        4.1.2 Lexical shifts
    4.2 Category Shifts
        4.2.1 Structure shifts
        4.2.2 Class shifts
        4.2.3 Unit shifts
CHAPTERⅤ CONCLUSION
    5.1 Findings from Translation Practice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Ⅰ:SOURCE TEXT
APPENDIXⅡ:TARGET TEXT
APPENDIXⅢ:GLOSSARY

(2)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3.1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成果
        1.3.2 对外汉语诗词教学研究成果
        1.3.3 对外汉语诗词教材研究成果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二章 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及编写原则探讨
    2.1 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建设的必要性探讨
        2.1.1 时代背景
        2.1.2 对外汉语学科指导性教学大纲的要求
        2.1.3 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促进汉语教学的特殊性
    2.2 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编写的原则
        2.2.1 针对性原则
        2.2.2 科学性原则
        2.2.3 实用性原则
        2.2.4 趣味性原则
第三章 现有诗词教材对比分析
    3.1 对外汉语古诗词教材概况
    3.2 编排体例
        3.2.1 章节、篇目
        3.2.2 生字词
        3.2.3 注释与拓展阅读
        3.2.4 翻译
        3.2.5 练习
    3.3 教材配套
    3.4 诗词教材编写情况总结
第四章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4.1 教师版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内容
    4.2 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问卷调查及分析
        4.2.1 学生基本情况
        4.2.2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编写建议
    5.1 课文选编:致广大而尽精微
    5.2 生字、注释及翻译:紧扣大纲,有的放矢
    5.3 课后练习:编排科学,丰富多样
    5.4 增强教材实用性
        5.4.1 教材编写要体现相关教学法
        5.4.2 积极开发配套资源
        5.4.3 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5.5 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5.5.1 选取新奇独特的诗词
        5.5.2 重视插图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 ——以《麦克白》的五个汉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1.3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认知翻译学研究
        2.2.1 认知翻译学的理论研究
        2.2.2 认知翻译学的实证研究
    2.3 认知识解与文学翻译研究
        2.3.1 文学翻译中的识解
        2.3.2 文学翻译中的主观性
    2.4 《麦克白》汉译研究
    2.5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认知翻译学
    3.3 认知识解及其维度
    3.4 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对等
    3.5 小结
第4章 视角与翻译
    4.1 引言
    4.2 视角的界定
        4.2.1 认知识解理论中的视角
        4.2.2 视点与焦点
    4.3 翻译中的视角操作
        4.3.1 主-客体关系操作
        4.3.2 视点操作
        4.3.3 参照点操作
    4.4 翻译中视角操作的影响因素
        4.4.1 文化因素
        4.4.2 文体因素
        4.4.3 译者志趣因素
    4.5 小结
第5章 选择与翻译
    5.1 引言
    5.2 选择的界定
        5.2.1 详略度
        5.2.2 隐喻和转喻
    5.3 翻译中的选择操作
        5.3.1 详略度操作
        5.3.2 隐喻与转喻操作
    5.4 翻译中选择操作的影响因素
        5.4.1 社会因素
        5.4.2 译者志趣因素
    5.5 小结
第6章 突显与翻译
    6.1 引言
    6.2 突显的界定
        6.2.1 侧显与基体
        6.2.2 射体-界标关系
    6.3 翻译中的突显操作
        6.3.1 侧显操作
        6.3.2 射体-界标关系操作
    6.4 翻译中突显操作的影响因素
        6.4.1 文体因素
        6.4.2 译者志趣因素
        6.4.3 思维方式因素
    6.5 小结
第7章 动态性与翻译
    7.1 引言
    7.2 动态性的界定
        7.2.1 时间维度心理扫描
        7.2.2 空间维度心理扫描
    7.3 翻译中的动态性操作
        7.3.1 时间维度的心理扫描操作
        7.3.2 空间维度的心理扫描操作
    7.4 翻译中动态性操作的影响因素
        7.4.1 文化因素
        7.4.2 译者志趣因素
    7.5 小结
第8章 想象性与翻译
    8.1 引言
    8.2 想象性的界定
    8.3 翻译中的想象性操作
        8.3.1 引申操作(抽象化,具体化)
        8.3.2 整合操作
        8.3.3 分离操作
        8.3.4 抽象操作
    8.4 翻译中想象性操作的影响因素
        8.4.1 语言因素
        8.4.2 文化因素
        8.4.3 修辞因素
        8.4.4 译者志趣因素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研究发现与启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博茨瓦纳女性书写》书信部分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二、项目介绍
    2.1 项目来源
    2.2 项目意义
    2.3 分工流程
三、翻译准备
    3.1 书信作者及内容简介
    3.2 书信部分文本特点分析
        3.2.1 专有名词
        3.2.2 语句特点
        3.2.3 语篇特点
        3.2.4 茨瓦纳语和英语的杂糅
    3.3 术语表的建立
    3.4 译后审校和定稿
        3.4.1 格式审校
        3.4.2 内容审校
四、案例分析
    4.1 词汇层面
        4.1.1 茨瓦纳人名
        4.1.2 茨瓦纳地名
        4.1.3 茨瓦纳部落组织名
    4.2 语句层面
        4.2.1 归化和异化
        4.2.2 形合和意合
    4.3 语篇层面
        4.3.1 修辞翻译
        4.3.2 语体翻译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I
附录 II
附录 III
致谢

(5)外宣文本中前景化语言的汉英翻译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三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介绍
    1.2 文本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计划制定
        2.1.2 翻译工具的准备
        2.1.3 文献综述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聚合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3.1.1 语义变异
        3.1.2 词汇变异
        3.1.3 语法变异
        3.1.4 语相变异
    3.2 组合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3.2.1 语音失衡
        3.2.2 修辞重复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实践总结
    4.2 外宣文本翻译者的使命
    4.3 翻译中未解决的问题
    4.4 对今后工作的启发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致谢

(6)林疑今、葛德纯《老残游记》英译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缘起
    1.1 研究背景及对象
    1.2 研究方法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第二章 译者生平探究
    2.1 林疑今
    2.2 葛德纯
第三章 林、葛译本副文本研究
    3.1 林父序言
    3.2 译者说明
    3.3 简译目录
第四章 林、葛译本翻译特点研究
    4.1 写景状物:异化归化相辅相成
        4.1.1 自然环境
        4.1.2 社会环境
    4.2 人物刻画:偏重异化
        4.2.1 人物外貌
        4.2.2 人物语言
    4.3 音乐描绘:偏重归化
        4.3.1 白妞说书
        4.3.2 玙姑奏琴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林疑今主要着作、译作
附录2 :葛德纯作品集
附录3 :《老残游记》英译版本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7)隐喻类方剂名称的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隐喻研究现状
        1.1 国外隐喻研究
        1.2 国内隐喻研究
        1.3 中医隐喻研究
    2 隐喻翻译研究
        2.1 国外隐喻翻译研究
        2.2 国内隐喻翻译研究
        2.3 中医隐喻翻译研究
    3 概念整合理论
        3.1 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3.2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隐喻翻译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选取依据
        2.1.2 语料纳入以及排除原则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材料和语料收集
        2.2.2 语料分析步骤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自然世界类方剂名称的英译
        3.1.1 中文内涵及认知关系的梳理
        3.1.2 六个方剂名称英译文的对比分析
    3.2 社会生活类方剂名称的英译
        3.2.1 中文内涵及认知关系的梳理
        3.2.2 七个方剂名称英译文的对比分析
    3.3 四象八卦类方剂名称的英译
        3.3.1 中文内涵及认知关系的梳理
        3.3.2 五个方剂名称英译文的对比分析
    3.4 神话传说类方剂名称的英译
        3.4.1 中文内涵及认知关系的梳理
        3.4.2 三个方剂名称英译文的对比分析
    3.5 研究结果总结
第四部分 讨论
    4.1 隐喻类方剂名称的翻译原则
    4.2 隐喻类方剂名称的翻译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俄语计算机术语称名的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1章 术语和隐喻相关理论
    1.1 术语与概念
        1.1.1 术语和概念的界定
        1.1.2 术语与概念的对应关系
        1.1.3 俄语计算机的术语与概念
    1.2 术语的语义特征
        1.2.1 术语的理据性
        1.2.2 术语的多义性
        1.2.3 俄语计算机术语的理据性和多义性
    1.3 隐喻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1.3.1 隐喻的定义
        1.3.2 隐喻产生的原因
        1.3.3 俄语计算机术语隐喻称名产生的原因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俄语计算机术语称名的隐喻模式
    2.1 基于已有相似性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模式阐释
        2.1.1 范畴化和意向图式
        2.1.2 相似性作用
    2.2 俄语计算机术语称名中基于已有相似性的隐喻模式
        2.2.1 基于物理相似性的隐喻模式
        2.2.2 基于功能相似性的隐喻模式
        2.2.3 基于关系相似性的隐喻模式
    2.3 俄语计算机术语称名中基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模式
        2.3.1 基于拟人相似性的隐喻模式
        2.3.2 基于心理联想相似性的隐喻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语计算机术语称名的隐喻功能
    3.1 俄语计算机术语隐喻称名的命名功能
        3.1.1 命名新概念
        3.1.2 表示概念间的细微差别
    3.2 俄语计算机术语隐喻称名的认知功能
        3.2.1 形成新概念
        3.2.2 形成认知新经验
        3.2.3 提供认知新视角
    3.3 俄语计算机术语隐喻称名的创新功能
        3.3.1 创造语义
        3.3.2 创造相似性
    3.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计算机术语对照表(总论)
附录2 计算机术语对照表(外围设备)
附录3 计算机术语对照表(信息存储技术)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研究 ——以汉英互译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译论研究
    第二节 翻译美学研究
    第三节 “雅”审美意识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意义建构
    第一节 “雅”的初始立意
    第二节 “雅”的意义建构
        一、原作风姿:“雅”的文体形式论
        二、译作优美:“雅”的艺术审美观
        三、读者为重:“雅”的审美接受观
        四、出神入化:“雅”的风格境界论
第二章 “雅”的翻译美学内涵
    第一节 “雅”的语言维度
    第二节 “雅”的风格维度
    第三节 “雅”的文化维度
    第四节 雅俗之辩:“离俗”之“雅”
第三章 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操作机制和实践困境
    第一节 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操作机制
    第二节 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实践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10)《高山之王—政治领袖的天性》(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项目描述
        1.1.1 任务描述
        1.1.2 客户需求
        1.1.3 读者群分析
        1.1.4 项目目标
    1.2 项目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源文本分析
        2.1.1.1 源文本内容分析
        2.1.1.2 源文本语言特点分析
        2.1.2 平行文本的阅读
        2.1.3 翻译标准的确定
    2.2 译中监控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词语翻译
        3.1.1 词义选择语境化
        3.1.2 专业术语规范化
        3.1.3 代词指代明确化
        3.1.4 习语典故引申化
    3.2 句子翻译
        3.2.1 顺译法
        3.2.2 逆译法
        3.2.2.1 定语的逆译
        3.2.2.2 状语的逆译
        3.2.2.3 主语的逆译
        3.2.3 分译法
        3.2.4 合译法
        3.2.5 增译法
        3.2.6 语态转换法
    3.3 语篇翻译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4.1 总结
    4.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翻译样张
附录3 术语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英语拟人句英译汉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Anthropic Thinking about Global Climate Change(Chapter 2)翻译实践报告[D]. 张文杰.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2)
  • [2]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诗词教材研究[D]. 陈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 ——以《麦克白》的五个汉译本为例[D]. 董典. 西南大学, 2021(01)
  • [4]《博茨瓦纳女性书写》书信部分英译汉实践报告[D]. 吕思语.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外宣文本中前景化语言的汉英翻译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三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马碧茁.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9(07)
  • [6]林疑今、葛德纯《老残游记》英译本研究[D]. 刘丽宁.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7]隐喻类方剂名称的英译研究[D]. 凌武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俄语计算机术语称名的隐喻研究[D]. 王琦. 黑龙江大学, 2018(01)
  • [9]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研究 ——以汉英互译为中心[D]. 李星颖. 西南大学, 2018(01)
  • [10]《高山之王—政治领袖的天性》(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 许露予.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英语拟人句英汉翻译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