鲭鱼、鲭鱼的深加工

鲭鱼、鲭鱼的深加工

一、鲐鱼、鲭鱼的深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任昊[1](2022)在《鲐鱼多肽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抗疲劳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鲐鱼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成分,同时拥有大量的生物活性功能成分,这些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疲劳、抗肿瘤、抗高血压和降血脂的作用。我国鲐鱼资源丰富、价格低,为了保护我国的鲐鱼产业,发展鲐鱼的深加工是目前主要的方法和措施。我国鲐鱼多肽的提取技术目前还在起步阶段,该研究在鲐鱼多肽提取过程中,从最佳水解蛋白酶种类、水解蛋白酶的用量、pH值和温度4个方面对鲐鱼多肽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将提取的鲐鱼多肽用于抗疲劳研究,并为其将来在运动员抗疲劳方面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徐刘贝,马佳雯,蔡金秀,杨华,戚向阳,曹少谦[2](2021)在《酶解-发酵法制备鱼鲜汁的工艺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鲐鱼为原料,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酶解-发酵法制备鱼鲜汁的工艺,并对其进行了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检测,以及氨基酸和生物胺测定,从而对产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原料采用中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1:2,w/w),酶添加量800 U/g(w/w),固液比1:4(w/v),50℃下酶解6 h后,水解度为69.67%±0.47%;并在此条件下,加入米曲霉制作的豆粕曲(14%,w/w),加食盐(9%,w/w),40℃下恒温发酵21 d,此条件下所得的发酵液呈红褐色,具有鱼味调味品固有香气及味道,氨基酸态氮含量达0.81±0.02 g/100 mL。发酵液中鲜味氨基酸Asp和Glu,占比27.20%;必需氨基酸占比44.95%;组胺含量仅为13.35 mg/L。该发酵液可作为调配鱼露或其它海鲜调味品的基料,试验为鲐鱼的加工利用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和市场预期。

梅甜恬[3](2020)在《超声波辅助碳酸钠脱脂对腊肉品质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肪对腊肉品质尤其是风味有重要作用,但脂肪含量过高不仅对人体健康不利,还易导致腊肉产生“油霜”及氧化变质现象,影响腊肉品质。目前市场仍以生食腊肉为主,未见即食腊肉产品现世,影响了腊肉市场的扩大和消费。本文以猪肉为原料,在确定较优脱脂条件的基础上,比较研究碳酸钠脱脂和超声辅助碳酸钠脱脂处理对腊肉加工过程中脂肪变化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并探讨水煮、汽蒸、真空隔水加热三种熟化方式对脱脂腊肉品质特性的影响,为开发即食休闲低脂腊肉制品提供依据,丰富腊肉加工产品市场。(1)考察脱脂时间、料液比和碳酸钠浓度对原料肉脱脂率、色泽和质构的影响,发现与碳酸钠脱脂相比,超声辅助脱脂的原料肉皮下组织的硬度和咀嚼度较低,肌肉的硬度和咀嚼度则较高,且部分显着(p<0.05)。同一脱脂条件下,超声辅助的脱脂率均高于碳酸钠脱脂,当脱脂时间为3.5 h、料液比为1:3 g/m L、碳酸钠浓度为3.0 g/100 mL时,原料肉脱脂率脱脂率最高为15.40%。(2)以未脱脂肉为对照,考察碳酸钠脱脂和超声辅助脱脂原料肉在腊肉加工过程中皮下和肌内脂肪的变化。烘烤结束后脱脂组的TBA值均低于未脱脂组,超声波辅助碳酸钠脱脂组的原料肉和烘烤结束后的肌肉TBA值显着低于其余两组(p<0.05),原因在于脂肪减少,脂肪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降低。超声辅助脱脂有利于抑制脂肪氧化产物丙二醛的产生。在腊肉加工过程中,三个处理组的皮下和肌内脂肪中的总脂、游离脂肪酸含量均逐渐增加,磷脂含量逐渐降低,但与其余两组相比,超声辅助碳酸钠脱脂的皮下和肌内脂肪的总脂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最低,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最高,但对磷脂不见明显影响。对于皮下脂肪,在原料肉阶段,超声辅助碳酸钠脱脂组的甘油三酯的三类脂肪酸(SFA、MUFA和PUFA)含量、游离脂肪酸的SFA和MUFA含量均最低,且与未脱脂组差异显着(p<0.05);磷脂的三类脂肪酸含量最高,但仅SFA含量与其余两组差异显着(p<0.05)。烘烤结束后,超声辅助碳酸钠脱脂组的甘油三酯和磷脂的三类脂肪酸含量均最低,且与未脱脂组差异显着(p<0.05);游离脂肪酸的MUFA和PUFA含量最高,但MUFA含量仅与未脱脂组差异显着(p<0.05),PUFA含量与碳酸钠脱脂组差异显着(p<0.05),SFA含量显着高于未脱脂组(p<0.05),略低于碳酸钠脱脂组。对于肌内脂肪,在原料肉阶段,超声辅助碳酸钠脱脂组的甘油三酯、磷脂的SFA和PUFA含量均最低,且与未脱脂组差异显着(p<0.05),磷脂的MUFA含量则显着高于其余两组(p<0.05),游离脂肪酸的PUFA含量最低,且与碳酸钠脱脂组差异显着(p<0.05)。烘烤结束后,超声辅助碳酸钠脱脂组的甘油三酯的三类脂肪酸含量最低;其磷脂SFA含量略低于未脱脂组,但显着高于碳酸钠脱脂组(p<0.05),PUFA含量则显着高于其余两组(p<0.05);其游离脂肪酸的SFA含量显着低于未脱脂组显着高于碳酸钠脱脂组,MUFA和PUFA含量最高,且MUFA含量与其余两组差异显着(p<0.05),PUFA含量仅与未脱脂组差异显着(p<0.05)。未脱脂组、碳酸钠脱脂和超声辅助碳酸钠脱脂腊肉分别检测出65、61、6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分别为64.23%、51.76%、46.92%。与未脱脂组相比,脱脂组的腊肉烃类、酯类、醛类和其他物质的含量有明显降低。与碳酸钠脱脂相比,超声辅助脱脂的腊肉烃类、酯类、醛类及其他物质明显较低,酸类、醇类含量明显升高,酮类含量略高。因此,脱脂处理对腊肉风味略有不利,且超声辅助脱脂的不利更甚。(3)采用水煮、汽蒸和真空隔水加热分别对碳酸钠脱脂和超声辅助脱脂腊肉进行熟化处理后,发现汽蒸和真空隔水加热可明显降低脱脂腊肉的脂肪含量且可有效减少蛋白质损失;汽蒸后的碳酸钠脱脂腊肉色泽较优;水煮后的超声辅助脱脂腊肉皮下组织和肌肉的硬度和咀嚼度均明显低于其余组(p<0.05)。水煮有利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保持,而真空隔水加热则有利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保持。碳酸钠脱脂组的水煮、汽蒸、真空隔水加热腊肉分别检测出69、60、61种风味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53.25%、49.86%、54.84%,超声波辅助碳酸钠脱脂组的三种熟化腊肉分别检测出65、72、64种风味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54.43%、56.93%、55.09%,汽蒸后的超声辅助脱脂腊肉风味物质种类及含量均最高,即更有利于腊肉风味的保持。综合看来,汽蒸熟化处理的脱脂腊肉品质更佳。综上所述,与单一碳酸钠脱脂相比,超声辅助碳酸钠脱脂的脱脂率较高,可抑制丙二醛的产生,有效降低皮下总脂和甘油三酯的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但不利于腊肉风味的保持;汽蒸更有利于脱脂腊肉熟化加工。

周婵媛[4](2019)在《基于生物胺的马鲛鱼新鲜度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水产品新鲜度常用的评价指标有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APC)、pH、色差值、质构指标和感官评分。基于生物胺是反应水产品新鲜度的重要化学标志物,本文对4℃贮藏条件下马鲛鱼的上述指标及生物胺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马鲛鱼的新鲜度等级和腐败特征性生物胺,建立了基于腐败特征性生物胺的新鲜度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4℃贮藏条件下马鲛鱼鱼肉新鲜度指标的变化和8种生物胺(腐胺、尸胺、酪胺、组胺、精胺、亚精胺、色胺、苯乙胺)的产生规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4℃贮藏期间,马鲛鱼鱼肉的各新鲜度指标两两之间均有良好的相关性,且各鲜度指标与贮藏时间呈极显着相关。综合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建议将马鲛鱼4℃贮藏时的新鲜度等级划分为:新鲜(≤1 d);次新鲜(14 d);腐败(≥4 d)。马鲛鱼的尸胺、腐胺、酪胺和组胺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增加均呈显着上升趋势,且这4种生物胺与马鲛鱼各新鲜度指标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建议以这4种腐败特征性生物胺含量之和作为马鲛鱼的生物胺新鲜度评价指标。结合马鲛鱼4℃贮藏时的新鲜度等级划分情况,可将以生物胺为指标(尸胺、腐胺、酪胺和组胺含量之和)的马鲛鱼新鲜度评价限值定为:新鲜(≤7.1mg/100g);次新鲜(7.140.7 mg/100g);腐败(≥40.7 mg/100g)。也可以组胺等4种腐败特征性生物胺单独的含量或相互组合后的含量之和作为指标对马鲛鱼新鲜度进行评价。(2)鉴于马鲛鱼属于高组胺鱼类及组胺中毒事件的频发,利用胶体金修饰的玻碳电极(AuCS/GCE)和电流-时间曲线法建立了一种简便、灵敏的组胺检测方法,并对4℃贮藏的马鲛鱼进行跟踪检测。优化了底液的pH值和组胺的电化学测试方法及条件,考察了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组胺在AuCS/GCE上的响应电流差(-ΔI,nA)与其浓度(c,μmol/L)在0.164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33μmol/L,对马鲛鱼中组胺的加标回收率为98.8%103.6%。该法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成本低,适用于马鲛鱼等食品样品中组胺的测定,同时可用于监测马鲛鱼的新鲜度变化,确定以组胺为指标的马鲛鱼新鲜度评价限值为:新鲜(≤3.90 mg/100g)、次新鲜(3.9021.43 mg/100g)、腐败(≥21.43mg/100g)。(3)对4℃贮藏条件下马鲛鱼的TVB-N、APC、感官评分以及组胺含量的新鲜度评价结果分别进行了分析,综合这4种指标的新鲜度评价结果进一步利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对马鲛鱼新鲜度进行分类预测,探讨了归一化方式及核函数选取对分类正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核函数的选取和归一化方式对SVM方法实现马鲛鱼新鲜度的分类正确率有一定影响,采用SVM方法对以上4种指标综合处理后能使马鲛鱼的新鲜度分类正确率达到100%。

周燕芳,詹晓星[5](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鲭鱼蛋白酶解工艺及酶解液抗氧化活性》文中提出以鲭鱼为原料,采用中性蛋白酶对鲭鱼蛋白进行酶解制备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酶解液。在对影响酶解的单因素(底物浓度、温度、时间、加酶量及pH)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鲭鱼蛋白酶解条件进行优化,从而确定中性蛋白酶酶解鲭鱼蛋白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温度48℃、加酶量12 200 U/g、时间2.5 h条件下,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2.928 3%。实测值(62.928 3%)与预测值(62.988 9%)接近,误差小于0.1%。

孙瑜嵘,范三红,冯雨薇,白宝清[6](2019)在《加热处理对3种鱼肉水分分布的影响》文中提出鲭鱼、鳀鱼、沙丁鱼鱼肉在40,50,60,70,80℃分别加热30 min后,用低场核磁共振检测鱼肉中水分分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3种鱼肉持水性高低顺序为沙丁鱼鱼肉>鲭鱼鱼肉>鳀鱼鱼肉;鱼肉蒸煮损失随着加热温度的增高而逐渐增大,当加热温度为80℃时,鱼肉蒸煮损失率沙丁鱼为6.32%,鲭鱼为7.62%,鳀鱼为8.01%;鱼肉在加热过程中不易流动的水损失的多少决定着鱼肉保水性的高低。加热时温度升高,自由水含量减少,鱼肉中不易流动的结合水与鱼肉蛋白的缔合程度逐渐增强。

周燕芳,杨启真[7](2018)在《超声波辅助酶解鲭鱼制备抗氧化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鲭鱼鱼肉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的特点,利用超声波辅助酶解制备抗氧化肽。以双缩脲法测得多肽含量,以对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指标,探究制备鲭鱼抗氧化肽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的酶解制备条件为:中性蛋白酶加酶量3%、酶解温度50℃、底物浓度4%、超声波辅助酶解时间2.5 h,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多肽抗氧化能力较强,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89.33%,采用中性蛋白酶在超声波辅助下酶解鲭鱼蛋白制备抗氧化肽是可行的。

刘露[8](2016)在《鲐鱼品质评价及保鲜工艺优化》文中指出鲐鱼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价格便宜,捕捞量大,是被老百姓广泛接触到的鱼类,也是我国重要的中上层海洋经济鱼类。本文以鲐鱼为研究对象,对鲐鱼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研究:研究了鲐鱼的不同的部位(背肉、腹肉及尾肉)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基本成分的组成以及总的氨基酸的和脂肪酸的组成,并且对鲐鱼的营养价值和风味物质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冷冻鲐鱼进行解冻方式优化;同时研究了保鲜剂结合低温和微酸性电解水对鲐鱼品质的影响以及鲐鱼干制品的工艺优化。对鲐鱼的营养及风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部位(背部、腹部及尾部)中腹肉脂肪含量最高,背肉含量最少;尾肉蛋白质含量最低。鲐鱼鱼肉总氨基酸组成背部、腹部和尾部的差异不显着,含量最高的氨基酸背肉、腹肉及尾肉中都是谷氨酸。背肉中脂肪酸种类最多33种,尾肉最少为26种,脂肪酸总量为腹部最高,各部位中DHA和EPA含量都很高,含量最高的也为腹肉。电子鼻能够很好的区分鲐鱼的背肉、腹肉和尾肉,从而说明3个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鲐鱼背肉中检测出挥发性成分31种,其腹肉、尾肉分别为32种和25种,己醛在各部位中含量都很高;背肉与腹肉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着,但和尾肉的差异显着,背部、腹部、尾部的呈味氨基酸含量腹部最高。背肉中核苷酸总量显着大于其他2个部位;三个部位都是IMP含量最高且只有核苷酸各部位只有IMP的TAV>1。冷藏室4℃解冻、流水解冻和自然空气解冻三种解冻方式对-20℃冻藏鲐鱼品质的影响,以K值、挥发性盐基氮、三甲胺的含量以及质构咀嚼性和感官结果为优化指标,结果表明流水解冻和自然空气解冻两种解冻方式对鲐鱼鱼肉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4℃冷藏室解冻下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值最低为15.66mg/100g,三甲胺的含量三种解冻方式下差异不显着;三种解冻方式下质构差异显着,咀嚼性冷藏室解冻下最好,感官指标则三种解冻方式下差异不显着,冷藏室解冻得分最高。结果表明4℃冷藏室解冻为三种解冻方式中较为适宜鲐鱼解冻的解冻方式。研究了不同保鲜剂,茶多酚、壳聚糖、山梨酸钾以及微酸性电解水在4℃及冰鲜情况下对鲐鱼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0.3g/kg的茶多酚、浓度为4.0g/kg的壳聚糖以及浓度为0.075g/kg的山梨酸钾对鲐鱼背肉的保鲜效果最好;茶多酚、壳聚糖及山梨酸钾处理组对鲐鱼的品质都有一定影响,能够一定程度延长鲐鱼的货架期。在4℃时壳聚糖延长鲐鱼货架期6天左右,茶多酚延长7d左右,山梨酸钾则延长4天左右。微酸性电解水(有效氯:20.5mg/L、pH:6.05、氧化还原电位:820mV)可延长货架期3天左右。冰鲜条件下,较优浓度保鲜液下:壳聚糖延长货架期6天左右,茶多酚则延长货架期9天左右,山梨酸钾延长货架期6天左右,对延长货架期的延长微酸性电解水则为5天左右。研究结果将为鲐鱼保鲜提供理论指导,并对鲐鱼解冻后的加工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实验探究了鲐鱼鱼肉饼干的制作工艺,并以感官实验结果为优化指标,结果表明:以菊花花茶去腥后的鲐鱼鱼肉在以下配比下:鱼肉和面粉的配比为3:5;食盐的添加量为2%;鸡精添加量为3%;食用油的添加量为16%,感官结果最好。

刘露,施文正,王锡昌,曹欣,瞿俐俐[9](2016)在《鲐鱼不同部位的营养评价及风味物质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鲐鱼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鲐鱼不同部位(背肉、腹肉及尾肉)的基本成分、总氨基酸组成及脂肪酸组成,并对其营养价值和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不同部位中腹肉脂肪含量最高,为4.2%,背肉含量最少;尾肉蛋白质含量最低,仅为71.26%。总氨基酸组成差异不显着,其中各部位含量最高的氨基酸都为谷氨酸,含量达2.68 g/100 g。背肉中脂肪酸种类最多33种,尾肉最少为26种,各部位中DHA和EPA含量都很高。电子鼻结果表明三个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背肉中检测出挥发性成分31种,腹肉、尾肉分别为32种和25种;背肉与腹肉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着,但和尾肉差异显着。背肉中核苷酸总量显着高于其他2个部位;三个部位都是IMP含量最高,分别为452.71、441.33、448.26 mg/100 g。研究结果将对鲐鱼肉的分类加工及深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露[10](2015)在《鲭鱼罐头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文中认为鲭鱼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是分布广、产量高和生长快的大宗鲜食及加工用鱼,其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鱼头、鱼尾、碎鱼段及内脏等副产物。本文对鲭鱼罐头加工副产物开展高值化利用,结合酶工程技术、膜分离技术等方法,优化提取鱼油的工艺,抗氧化肽制备工艺及利用鱼尾段制备方便食品。结果如下:1)酶法提取鱼油。比较三种蛋白酶(中性、碱性及木瓜蛋白酶)的酶解效果,确定最优酶为碱性蛋白酶。单因素实验研究固液比、pH、加酶量、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对鱼油提取的影响;正交试验得出最佳的酶解工艺:固液比1:1.5、pH 8.0、加酶量(E/S)1 800 U/g、酶解时间4h、酶解温度45℃,鱼油提取率达69.61%。精炼后的所得鱼油达到国家一级鱼油标准;VC对鱼油抗氧化保护作用最好。2)酶法制备抗氧化肽工艺优化。利用风味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对蒸煮液进行酶解筛选出最优酶为风味蛋白酶。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风味蛋白酶最佳酶解工艺:加酶量5 000 U/g、时间5 h、pH值6.0、温度50℃。酶解液的抗氧化能力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IC50值为31.35mg/mL;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50值为9.807mg/mL;还原能力其IC50值为7.019mg/mL。小分子电泳图谱分析蒸煮液的主要蛋白质部分的分子量为10 kDa左右。3)抗氧化肽的初步纯化和活性研究。采用膜透析法及色谱法对蒸煮酶解液进行逐级分离。发现酶解物中分子量小于10 kDa组分的羟自由基清除活性比分子量大于10 kDa的组分大;酸性组分的羟自由基清除活性比碱性组分大。经各级纯化后,获得羟自由基清除率IC50值为0.47 mg/mL的抗氧化肽峰PIB-2。使用标准品 Bull Serum Albumin(66 430 Da)、Thiamine hydrochloride(337.27 Da)和L-cysteine(121.16Da)校正,并计算得出峰P1B-2的分子量为337Da。4)新型即食鱼段配方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探究腌制调味料的最佳配方,探讨腌制时间、油炸时间和油炸温度对鲭鱼尾段油炸方便食品品质的影响。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产品品质较显着的腌制时间、油炸时间和油炸温度因素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3%食盐,7%白砂糖,3%白胡椒粉,3%五香粉,3%鸡精,42%淀粉,5%黄酒,腌制时间30min,油炸时间3min,油炸温度180℃。本研究最终得到了组织形态及风味、色泽俱佳的鲭鱼尾段油炸方便食品。

二、鲐鱼、鲭鱼的深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鲐鱼、鲭鱼的深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鲐鱼多肽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抗疲劳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鲐鱼多肽提取工艺优化操作方法
        2.3.1 最佳用酶的筛选方法
        2.3.2 鲐鱼多肽制备的加酶量、酶解时间、温度和pH值影响实验方法
    2.4 鲐鱼多肽抗疲劳活性研究操作方法
3 鲐鱼多肽的提取工艺优化
    3.1 5种水解蛋白酶的筛选
    3.2 加酶量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3.3 pH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3.4 温度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4 鲐鱼多肽抗疲劳活性研究
5 结论

(3)超声波辅助碳酸钠脱脂对腊肉品质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腊肉制品现状
        1.1.1 腊肉制品的概况
        1.1.2 腊肉制品研究现状
    1.2 脂肪的研究现状
        1.2.1 脂肪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1.2.2 脂肪对健康的影响
    1.3 肉类食品脱脂研究现状
        1.3.1 脂肪的理化特性
        1.3.2 脱脂方法的研究
        1.3.3 脱脂处理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1.4 常见熟化方式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1.4.1 水煮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1.4.2 蒸制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1.4.3 真空隔水加热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脱脂处理对原料肉加工特性的影响
        2.2.2 脱脂处理对腊肉加工过程中脂质变化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2.2.3 不同熟化方式对脱脂腊肉品质特性的影响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脱脂处理对原料肉加工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指标测定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脱脂处理对猪肉皮下组织脱脂率的影响
        3.4.2 不同脱脂处理对猪肉皮下组织和肌肉色泽的影响
        3.4.3 不同脱脂处理对猪肉皮下组织和肌肉质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脱脂处理对腊肉加工过程中脂肪变化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腊肉制备
        4.2.2 硫代巴比妥酸的测定
        4.2.3 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4.2.4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脱脂处理对腊肉加工过程中皮下和肌内脂肪TBA的影响
        4.4.2 脱脂处理对腊肉加工过程中皮下和肌内脂肪含量及组成的影响
        4.4.3 脱脂处理对腊肉加工过程中皮下和肌内脂肪甘油三酯肪酸组成的影响
        4.4.4 脱脂处理对腊肉加工过程中皮下和肌内脂肪磷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4.5 脱脂处理对腊肉加工过程中皮下和肌内脂肪游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4.6 脱脂处理对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熟化方式对脱脂腊肉品质特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腊肉熟化处理
        5.2.2 指标测定
    5.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熟化方式对脱脂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5.4.2 不同熟化方式对脱脂腊肉色泽的影响
        5.4.3 不同熟化方式对脱脂腊肉质构的影响
        5.4.4 不同熟化方式对脱脂腊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5.4.5 不同熟化方式对脱脂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4)基于生物胺的马鲛鱼新鲜度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马鲛鱼简介
    1.2 水产品中生物胺的检测意义
    1.3 基于生物胺的水产品新鲜度综合评价标准与方法
    1.4 水产品中生物胺的检测方法
        1.4.1 酶联免疫吸附法
        1.4.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法
        1.4.3 毛细管电泳法
        1.4.4 离子色谱法
        1.4.5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6 色谱-质谱联用法
        1.4.7 薄层色谱法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马鲛鱼的新鲜度综合评价方法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材料
        2.3.2 样品处理
        2.3.3 TVB-N的测定
        2.3.4 菌落总数的测定
        2.3.5 pH的测定
        2.3.6 质构的测定
        2.3.7 色差值的测定
        2.3.8 感官评价
        2.3.9 生物胺的测定
        2.3.10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马鲛鱼贮藏过程中TVB-N含量的变化
        2.4.2 马鲛鱼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变化
        2.4.3 马鲛鱼贮藏过程中pH值的变化
        2.4.4 马鲛鱼贮藏过程中质构的变化
        2.4.5 马鲛鱼贮藏过程中色差值的变化
        2.4.6 马鲛鱼贮藏过程中的感官变化
        2.4.7 马鲛鱼贮藏过程中生物胺的变化
        2.4.8 马鲛鱼贮藏过程中生物胺与各新鲜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4.9 讨论
        2.4.10 本章小结
第3章 胶体金修饰电极测定马鲛鱼中组胺的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3.3.2 胶体金修饰电极(AuCS/GCE)的制备
        3.3.3 样品前处理
        3.3.4 检测方法
        3.3.5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工作电极的选择
        3.4.2 底液pH值的选择
        3.4.3 电化学测试技术的选择
        3.4.4 电极修饰材料的选择
        3.4.5 初始电位的选择
        3.4.6 性能测试
        3.4.7 组胺标准曲线的建立
        3.4.8 样品分析与回收率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VM的马鲛鱼新鲜度分类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处理
        4.3.2 TVB-N的测定
        4.3.3 APC的测定
        4.3.4 感官评分
        4.3.5 组胺含量的测定
        4.3.6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马鲛鱼贮藏期间品质变化
        4.4.2 利用SVM对马鲛鱼新鲜度进行分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马鲛鱼的新鲜度综合评价方法
        5.1.2 胶体金修饰电极测定马鲛鱼中组胺的方法研究
        5.1.3 基于SVM的马鲛鱼新鲜度分类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5)响应面法优化鲭鱼蛋白酶解工艺及酶解液抗氧化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水解度测定
        1.3.2 抗氧化性测定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17]
    1.4 试验过程
        1.4.1 鱼蛋白酶解液的制备工艺流程
        1.4.2 单因素试验研究
        1.4.2.1 酶解温度的影响
        1.4.2.2 酶解时间的影响
        1.4.2.3 加酶量的影响
        1.4.2.4 pH的影响
        1.4.2.5 底物浓度的影响
        1.4.3 响应面法优化酶解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酶解温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1.2 酶解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1.3 加酶量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1.4 pH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1.5 底物浓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2.2 响应面法优化酶解条件
        2.2.1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及分析[18-19]
        2.2.2 验证性试验结果
3 结论

(6)加热处理对3种鱼肉水分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鱼肉的预处理
        1.2.2 鱼肉含水量、失水率和持水性的测定
        1.2.3 鱼肉蒸煮损失率的测定
        1.2.4 加热温度对鱼肉中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鱼肉的持水性比较
    2.2 加热温度对鱼肉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2.3 加热温度对鱼肉水分分布的影响
3 结论

(7)超声波辅助酶解鲭鱼制备抗氧化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酶解前处理鲭鱼
        1.3.2 酶解制备工艺单因素试验
        1.3.3 酶解制备工艺正交试验
        1.3.4 酶解液的肽含量测定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酶解法制备鲭鱼抗氧化肽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2.1.1 最适蛋白酶筛选
        2.1.2 最适加酶量筛选
        2.1.3 最适底物浓度筛选
        2.1.4 酶解温度筛选
        2.1.5 酶解时间的筛选
    2.2 正交优化鲭鱼抗氧化肽的制备试验结果分析
3 结论

(8)鲐鱼品质评价及保鲜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鲐鱼的简介
    1.2 鲐鱼营养价值
    1.3 水产品保鲜
        1.3.1 水产品保鲜原理
        1.3.2 水产品的保鲜研究现状
        1.3.3 鲐鱼的保鲜现状
    1.4 水产品鲜度评价
        1.4.1 感官方法
        1.4.2 微生物方法
        1.4.3 化学方法
        1.4.4 物理方法
    1.5 鲐鱼的开发利用
第一章 鲐鱼不同部位的营养评价及风味物质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和设备
        1.3 方法
        1.3.1 一般营养成分测定
        1.3.2 氨基酸分析及其营养评价
        1.3.3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1.3.4 挥发性成分测定
        1.3.5 游离氨基酸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鲐鱼不同部位的基本成分
        2.2 鲐鱼不同部位的氨基酸组成
        2.3 鲐鱼不同部位的脂肪酸组成
        2.4 鲐鱼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
        2.5 鲐鱼不同部位的电子鼻结果
        2.6 鲐鱼不同部位的游离氨基酸
        2.7 鲐鱼不同部位的核苷酸
    3 小结
第二章 不同解冻方式对鲐鱼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解冻方式对鲐鱼感官指标的影响
        2.2 不同解冻方式对鲐鱼质构的影响
        2.3 不同解冻方式对鲐鱼K值的影响
        2.4 不同解冻方式对鲐鱼三甲胺含量的影响
        2.5 不同解冻方式对鲐鱼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影响
    3 小结
第三章 不同保鲜剂对鲐鱼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样品处理方法
        1.3 保鲜剂浓度
        1.4 测量指标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保鲜剂浓度的确定
        2.2 4℃下较优浓度保鲜剂对鲐鱼品质的影响
        2.2.1 保鲜剂对K值的影响
        2.2.2 保鲜剂对TVBN值的影响
        2.2.3 保鲜剂对菌落总数影响
        2.3 冰鲜条件下较优浓度的保鲜剂对鲐鱼品质的影响
        2.3.1 对K值的影响
        2.3.2 对TVBN值影响
        2.3.3 对菌落总数的影响
    3 小结
第四章 鲐鱼鱼肉饼干工艺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样品处理方法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鲐鱼不同部位的营养评价及风味物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和设备
    1.3 方法
        1.3.1 一般营养成分测定
        1.3.2 总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1.3.3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1.3.3. 1 总脂的提取
        1.3.3. 2 脂肪酸甲酯化
        1.3.3. 3 气相色谱条件
        1.3.4 挥发性成分测定
        1.3.4. 1 前处理方法
        1.3.4. 2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
        1.3.4. 3 色谱-质谱条件
        1.3.5 游离氨基酸测定
        1.3.6 核苷酸及其关联产物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鲐鱼不同部位的基本成分
    2.2 鲐鱼不同部位的总氨基酸组成
    2.3 鲐鱼不同部位的脂肪酸组成
    2.4 鲐鱼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
    2.5 鲐鱼不同部位的电子鼻结果
    2.6 鲐鱼不同部位的游离氨基酸
    2.7 鲐鱼不同部位的核苷酸
3 结论

(10)鲭鱼罐头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鲭鱼及鲭鱼罐头开发现状概况
        1.2.1 鲭鱼概述
        1.2.2 鲭鱼罐头加工概述
        1.2.3 鲭鱼加工下脚料的综合利用现状
    1.3 鱼油的概述及常见的提取工艺
        1.3.1 鱼油概述
        1.3.2 鱼油的生物活性
        1.3.3 鱼油的提取方法
    1.4 鱼油的氧化及防氧化保护
        1.4.1 鱼油的氧化
        1.4.2 防氧化保护
    1.5 生物活性肽概述及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
        1.5.1 生物活性肽概述
        1.5.2 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
        1.5.3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及分离纯化
    1.6 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方法概述
        1.6.1 自由基概述
        1.6.2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1.6.3 体内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
    1.7 立题思路
        1.7.1 课题意义
        1.7.2 研究目标
        1.7.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7.4 技术路线
        1.7.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酶解鲭鱼罐头加工副产物制备鱼油的工艺优化及鱼油的精炼与防氧化保护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渔获期鲭鱼鱼头鱼内脏副产物的基本成分测定
        2.3.2 酶解提取鱼油单因素实验
        2.3.3 正交试验分析鲭鱼加工副产物提取鱼油的最佳工艺条件
        2.3.4 验证试验及所得粗鱼油的理化性质
        2.3.5 精炼鱼油的理化性质
        2.3.6 抗氧化剂对鱼油的防氧化保护作用
    2.4 结论
第三章 酶解鲭鱼罐头加工副产物制备生物活性肽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蛋白质含量测定
        3.3.2 蛋白酶酶解制备生物活性肽
        3.3.3 酶解液的抗氧化能力测定
        3.3.4 聚丙烯酰胺SDS-PAGE法分离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鲭鱼罐头加工副产物抗氧化肽的纯化及初步鉴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酶解肽液冻干粉的抗氧化能力分析
        4.3.2 鲭鱼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
        4.3.3 凝胶过滤色谱法测分子量
    4.4 结论
第五章 鲭鱼尾段油炸方便食品的工艺优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渔获期鲭鱼尾段的基本成分含量
        5.3.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5.3.3 响应曲面法优化分析
    5.4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鲐鱼、鲭鱼的深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鲐鱼多肽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抗疲劳研究现状[J]. 任昊. 中国调味品, 2022(01)
  • [2]酶解-发酵法制备鱼鲜汁的工艺优化[J]. 徐刘贝,马佳雯,蔡金秀,杨华,戚向阳,曹少谦. 食品工业科技, 2021(22)
  • [3]超声波辅助碳酸钠脱脂对腊肉品质特性的影响[D]. 梅甜恬. 西南大学, 2020(01)
  • [4]基于生物胺的马鲛鱼新鲜度评价方法研究[D]. 周婵媛.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5]响应面法优化鲭鱼蛋白酶解工艺及酶解液抗氧化活性[J]. 周燕芳,詹晓星. 食品工业, 2019(04)
  • [6]加热处理对3种鱼肉水分分布的影响[J]. 孙瑜嵘,范三红,冯雨薇,白宝清. 山西农业科学, 2019(04)
  • [7]超声波辅助酶解鲭鱼制备抗氧化肽的研究[J]. 周燕芳,杨启真. 天津农业科学, 2018(03)
  • [8]鲐鱼品质评价及保鲜工艺优化[D]. 刘露.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9]鲐鱼不同部位的营养评价及风味物质分析[J]. 刘露,施文正,王锡昌,曹欣,瞿俐俐. 现代食品科技, 2016(04)
  • [10]鲭鱼罐头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D]. 张露. 福州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鲭鱼、鲭鱼的深加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