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人物写生对话

水墨人物写生对话

一、关于水墨人物写生的对话(论文文献综述)

罗彦苓[1](2021)在《袁武写意人物画的研究与我的创作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笔法、墨法、和水法,这三者的关系缺一不可,是相辅相成的。笔墨和水的比例需靠画家自身的修养练就而成,但重点任在笔力,如果笔力有亏,那墨色不会有光彩。袁武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创造了一种“死墨”的画法,他的画虚实一体,以简对繁,所形成的绘画语言,在继承中国传统水墨的同时,又不拘于传统,融入了西方艺术形式。近年来,袁武的写意人物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瞩目。袁武能成为新时代的写意人物画家的重要代表之一,离不开他独有的笔墨技法和绘画语言。在继承中国传统水墨的同时,又能够精确的把握住现AI写作意人物画的发展方向,并且融入自己的审美意识。袁武的写意人物画偏于写实的范畴,但这里的写实需要打上引号,因为他的写意人物更重要的是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人的情感。为此,本文从袁武的绘画题材、笔墨、色彩、笔墨与色彩的关系、多元的构图形式,深入的分析袁武的写意人物画,了解他笔下人物传递出的绘画语言。笔者将结合袁武的写意人物画的笔墨和设色进行研究与思考。希望能够借助袁武的水墨表现技法,丰富的绘画语言,结合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独立的精神面貌。

闫智开[2](2021)在《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美术创作领域占据主要位置,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典型性逼真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实践生活与现实景观,由此产生诸多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风貌的艺术作品。而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中,现实主义无疑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它一方面要求将受传统文人画影响下的注重自我、远离现实的情感表现,转换为一种关注现实生活、面对大众的入世心态;另一方面,即在绘画语言的表现上,由关注“神”和“韵”的意象造型理念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写实手法,借此发展、提高了中国画表现现实、塑造型体的能力。王盛烈作为当代着名现实主义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他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参与并推动新时期现实主义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与发展,并以实际行动引领、壮大了建国以来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以现实主义为旗帜的关东画派,改变了东北地域性画派在美术史上的新格局。王盛烈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众多来源于生活,高度真实的典型形象,在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实践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论文以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尤其针对其中国画人物画艺术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相关作品进行客观分析、研究,结合其创作时期所身处的社会背景、地域环境、个人经历等,形成对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并通过研究,阐述现实主义在当今艺术语境中的新意义。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作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对象、研究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从客观历史轨迹出发,即王盛烈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结合其主观动因,考察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平史实。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围绕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开研究,以其代表作《八女投江》为研究切入点,全面梳理、归纳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题材类型,阐述其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因,进而深入到对其现实主义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廓清王盛烈各个时期所参与的美术实践活动,探析他作为美术教育家和美术活动家对现实主义中国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影响。第五部分为第五章,结合以上四部分的分析研究,对王盛烈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创作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阐释其艺术主张并从中获得有益于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明确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对当今的美术创作仍具有切实的借鉴意义。

任海丁[3](2021)在《东北当代水墨实录(第一辑)——阎盈汐作品研讨会侧记》文中认为"东北当代水墨实录"项目,由鲁迅美术学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发起,是对诸多相关个案的一次调研。它的研究方法是,不事先下定义,且通过过程去寻找意义。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的,每位艺术家的作品以个展形式呈现,展现他们不同的工作与思考;另外一个是群体的,通过展览与交流,或许一些时代作用于人自身的东西会由此得以凸现。将这些汇集起来应可以有助我们理解群体与社会及时间的关系,其个人的或群体的存在价值也应该是从这里出发去寻找。

赵丽艳[4](2020)在《走出巴颜喀拉 ——李伯安绘画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为中国画现代转型奋斗一生的画家、学者不胜枚举,李伯安是世纪末的一个特例,他与新中国同龄,经历了“文革”的时代影响,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用尽自己毕生心血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之路,形成了极具个性化的绘画语言。本文以李伯安的绘画艺术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将其代表作品巨幅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为重点研究对象,深入感悟画家的精神世界,通过对李伯安个人性格成因的剖析,分析画家在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其水墨人物的绘画语言形成的过程及思想变化;以探究《走出巴颜喀拉》最终形成极其震撼的、独具特点的中国水墨人物作品之成因,进而分析在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现代转型中,李伯安的绘画艺术对画坛的重要影响及启示作用。在20世纪末全球化的语境中,在社会模式激变、巨变的时代,李伯安师法传统、师法西方造型艺术、师法民间艺术、师法自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面貌。李伯安在生命最后的十年里绘制了气势撼人的水墨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人物长卷表现手法的基础上,结合画家对传统中国画用线的理解,大胆的融合西方绘画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语言,以坚实有力的团块体量结构、强烈的黑白冲突及画家独有的意象造型语言,创造出中国历代画史到近世画坛不曾有过的大气雄强、现代感十足的绘画巨作,将中国水墨人物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通过李伯安的生活背景、个人性格、艺术经历、自身素养、插图、连环画作品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李伯安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下个性化意象造型等绘画语言转变过程及形成的内因与外因,突出《走出巴颜喀拉》特殊的精神价值。李伯安纯粹的艺术精神值得人们永久怀念与崇敬。从绘画风格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其作品藏族题材绘画的图像表意进行转译,研究李伯安作品的章法布局、形式规律、写实技法、造型变化,新笔墨语言等特征,以李伯安不同时期人物画作品为依托,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和图像研究,着眼于在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剖析艺术家的绘画思想及绘画风格转变的过程以及与时代的关系。梳理李伯安汲取传统绘画营养的内在根基,分析画家融汇西方古典绘画及现代艺术等多种元素和造型理念的开放性视野。得出结论,即李伯安作为现实主义人物画家,实现了中国人物画造型写实的写意化转换,以及在解决长期以来中国人物画中笔墨与造型、中与西的冲突问题所做的努力及成效。以此研究《走出巴颜喀拉》从现实主义到写意精神的转变,探析时代背景下中国画现代转型发展轨迹;站在21世纪的视角分析中国画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得与失,以此探析中国水墨人物画创作规律及未来发展方向。

徐亚男[5](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重建和挖掘中国美术现代性话语和精神品格最好的美学创造和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由工业、科技、信息等混合而成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局面,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正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所体现出的藏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受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当代文化彼此之间的相互交融对话,正历经着不同于任何时期的文化格局、主题内涵、形式语言、审美价值等传统资源的现代形态转换。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英雄史观”的“集体叙事”方式转向“平民史观”的“个体叙事”,形式语言风格也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繁荣局面的转变,共同加速着中国美术创作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翻天覆地的位置变化。具体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其一,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格局、东西方多元文化、藏族地域文化与相关美术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容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现代审美方式的转换,进而建构出的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主体性的现代艺术形态;其三,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内在形式语言演变不仅充当了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先锋,也印证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需求重新择取养分而进行的现代性探索的结果;其四,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世界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政治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当代性共存的代表“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美术现象。因此,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生发、演进、演变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章将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分为1978年——1989年的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时期、1990年——1999年的文化交流与观念表达时期、2000年——2018年的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时期这三个阶段。以中国/西方、传统/现代、内部/外部、民族/世界等多组视角展开论点,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产生的政治体制、文化定位、美术思潮、画家群体、形式语言、展览市场等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出这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明显不同于任何时期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整体格局、风格面貌、发展形态与价值取向。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蕴、艺术语言、绘画观念的现代性话语形态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转型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借鉴。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文化内涵进行建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以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藏民族人物精神气质、藏民族传统民族和民间文化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这种厚重的藏文化内涵再次激活了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在现代性话语探索中的表达属性和涵纳力,并显示出任何时代不曾有的广泛性和内涵深度。一方面,艺术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想象所衍生出的对“中华民族大团结”、“‘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这两方面主题内容的阐述,进而分析藏民族与国家民族身份、民族政策、藏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这三组视角关系的全新思考,进而探索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蕴含的多元和谐文化观的表达。具体可细化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体现、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入、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显示出藏族题材绘画不曾有的文化内涵演变。第三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内在构成的分析,是从改革开放之前艺术本体语言“一元”的“传统形态”向“多元”的“现代形态”局面的转变。通过对藏族题材各画种的现实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归类,以及对油画、中国画这两个创作面貌齐全、创作数量庞大的画种形式语言的细化演绎,阐述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在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下所进行的中国美术形态内部语言规律演变,探究这四十年的中国文化需求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察方式、审美取向、艺术本体语言形态生发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通过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风格重构与多元图景呈现对中国当代美术史起到了革新价值的建构。在人文性的审美演绎上以对“天人合一”的观念思考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凸显出藏族题材绘画丰厚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更以其作品强烈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意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重构了具有民族魂魄和时代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现代化线性历史景观中重要的视觉文本。

郝逸云[6](2020)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美术体验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1年开始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焦点理念。体验式教学因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建构,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品德形成等优点进入小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只注重体验式学习或无法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的现象。当前,全球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即核心素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的体验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校内教学中变得更加重要。本文论题通过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小学高年级美术体验式教学策略进行研究,目的在于结合美术核心素养的概念、特征以及相关理论,探索小学高年级美术的教学规律,以解决体验式教学落实到高年级美术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对美术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使体验式教学成为培养素养型人才的真正动力。本课题主要拟分为四章,具体内容如下:一是分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对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及其与体验教学两者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立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体验式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二是理清体验教学的概念及其小学美术阶段的特征,结合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明确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育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当前教学中难以实施体验式教学的问题原因。三是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以单元的形式从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情境设计、开发学习方法、体验资源等层面探究如何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开展小学高年级美术体验教学。四是从评价原则、评价目标、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对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思考,寻找延生学生有益体验的可靠途径。

杨舒媛[7](2020)在《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改进探究 ——以郑州市G中学为例》文中提出中国画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由于受到西画的影响,在传承过程中逐渐成为“小众文化”,慢慢淡出寻常百姓家。初中面临升学压力,美术作为副科不受重视。中国画教学是初中美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具备很强的美育功能。在初中阶段注重中国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我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提高综合艺术修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对中国画的传承和发扬。因此,中国画的教学作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是不可替代的,要加强对中国画教学的重视。首先,结合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相关文献的研读,选取郑州市G中学作为调研地点,通过对该校部分学生和美术教师代表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现状。其次,经过对问卷数据和访谈内容的整理分析,发现目前的中国画教学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教学模式枯燥、教学方法陈旧,美术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对学生要求较低、学生态度不端正和学生学习机会少。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到位、缺少专职美术教师和专业培训。最后,结合初中生美术学习心理、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以及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探究出中国画教学改进建议:在中国画教学中应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如历史情境、动画情境、问题情境、合作学习情境;整合美术学科资源,将书法和印章的相关教学内容同中国画相结合开展教学;通过转变教学观念融入笔墨游戏、挖掘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来强化中国画鉴赏教学;重视中国画实践教学,通过临摹领悟中国画的独特魅力,通过写生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关联,通过创作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基础设施。

朱小坤[8](2019)在《语言与叙事 ——现代水墨人物画转型研究(1979-2009)》文中认为一个世纪以来,水墨画的历次变革都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思想运动、社会事件以及政治局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正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水墨画从传统写意转向写实的第一次转型一样,现代水墨人物画的转型也同样与当时中国特定的改革开放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经济与科学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了举国上下努力奋斗的新目标,中国画领域的大讨论也无法回避“现代化”“现代性”的转型问题。1979年至2009年,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从无到有、复杂而多元发展的30年。从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到文学、艺术方向的转型,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历经流行文化、消费文化、信息时代及城市化进程的洗礼,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视觉经验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最终演化成现实生活中的当代艺术关系。因此,改革开放后的水墨人物画开启了又一个新的局面,越来越多的水墨画家走上了水墨的“现代化”之路,尤其在语言与叙事的转型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持续性探索。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宽松的社会背景下,本土水墨与西方现代艺术融汇的语境中,主要通过个别艺术家个案研究与社会现状相结合,紧紧围绕语言与叙事两个方面来梳理现代水墨人物画的现代化转型之路,从人物换场(从“英雄伟人”到“平凡百姓”)、流行文化、信息化时代、消费时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等角度切入现代社会及大众生活,越过水墨语言的表层以窥其变革背后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场域之“道”。最后,反思现代水墨人物画的转型,对中国画教学体制改革的影响与作用,及其发展过程中的边界等问题。

吕琛[9](2019)在《叛逆者的心路—李孝萱的艺术发展及风格形成研究》文中认为李孝萱作为现代都市写意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画出了一批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具有批判性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如《大轿车》《赤裸的喧哗》《股票,股票》等。本文旨在从时代背景下探究其艺术发展的脉络和促成这些作品产生的因素,以及李孝萱的家庭背景及人物性格、求学路上的师承关系,艺术追求方向的转变等方面综合分析研究。借助文献,画册,艺术家自述,访谈等手段来全面的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更为幸运的是笔者于2018年11月份参加了西安美院组织的研究生学术月系列活动之《“名师手把手”单元》,亲临李孝萱老师的授课现场,在这为期五天的时间里,听取了他的习画经历,人生境遇,绘画探索,艺术态度,包括现场的写生示范,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让我面对面的领略到李孝萱的风采,也印证了我之前对他的判断,这次活动对我的论文的撰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对李孝萱艺术创作的研究,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自己在艺术创作上面对的困惑和问题,借此梳理一下自己对艺术的思考。

周扬[10](2019)在《论当代水墨画中的“卡通元素” ——以黄一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在商品世界的海洋里畅游,新型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思维和审美产生了很大的转变,网络时代在给予我们生活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隐喻。然而在这样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卡通一代”的概念逐渐形成,其代表的一批新生代艺术家的地位也逐渐巩固,成为多元化艺术格局中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卡通一代对水墨人物画影响的角度进行论述,分析总结卡通元素对传统水墨语言机制的革新,具体阐释卡通一代的实验性、批判性、多元性在绘画层面的体现。论文主体分为当代水墨的形成、卡通一代的形成与其艺术特征、黄一瀚与卡通一代、卡通元素对我艺术创作的影响四个章节,第一个章节是当代水墨的发展背景进行阐述;第二个章节着重从绘画层面分析卡通一代的艺术风格和特征;第三个章节论述了黄一瀚与卡通一代之间的关系,对卡通一代的存在意义进行定位;第四章叙述了卡通一代对自己绘画创作的影响,并总结了个人在学习水墨人物画过程当中的经验,以此作为评价该论文的参考依据。

二、关于水墨人物写生的对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水墨人物写生的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1)袁武写意人物画的研究与我的创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现状
2 袁武的写意人物画
    2.1 袁武的绘画旅程
    2.2 袁武写意人物画风格特征
3 袁武写意人物画的题材选择
    3.1 不变的历史题材
    3.2 天上西藏题材
4 袁武写意人物画的笔墨与色彩的研究
    4.1袁武写意人物画笔墨研究
        4.1.1 袁武写意人物笔墨特点——线型用笔
        4.1.2 以线造型和没骨大写意的结合
    4.2 袁武写意人物画色彩研究——丰富的色彩表现
    4.3 袁武写意人物画多元构图形式——统一和谐
5 我在创作中对袁武写意人物画的实践与体会
    5.1 笔墨在笔者作品中的表现
        5.1.1 笔墨表达了对象的本质特征
    5.2 设色在笔者作品中的表现
        5.2.1 写意人物画中的墨与色——“骨与肉”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现实主义美术研究文献
        (二)生平研究文献
        (三)艺术作品研究文献
        (四)教育教学与社会活动相关文献
    三、研究创新点
        (一)发掘新史料补充现有研究文献
        (二)提出新观点、新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方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访问与调查
        (四)图像分析
第一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成背景
    一、王盛烈的艺术生涯
        (一)绘画自修与日本留学时期
        (二)由“西”转“中”的创作衍变
        (三)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坚守
    二、建国17 年现实主义中国画形成的历史铺垫
        (一)政治需求与美术创作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两结合”
        (三)改良中国画
第二章 王盛烈的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题材
    一、历史的再现:爱国主义历史题材
        (一)《八女投江》的创作
        (二)对战争的哲思
    二、朴素的乡土情结:“大众美术”题材作品
        (一)为民写真:劳动者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二)“写照”与“传神”: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第三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特征
    一、造型与笔墨的兼容
    二、“明暗”与“线”的契合
    三、速写习作的积累
    四、中西绘画透视的自由运用
第四章 王盛烈推进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活动
    一、美术教育活动
        (一)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建立
        (二)美术执教
    二、画派活动
        (一)关东画派领军人
        (二)筹建“辽宁中国画研究会”
        (三)创办“同泽书画研究院”
    三、艺术活动
        (一)美术展览
        (二)学术活动
第五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观与启示
    一、王盛烈现实主义艺术观
        (一)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二)对现实的关照,艺术为人民服务
        (三)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对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
        (一)造型观的解放与笔墨语言的拓展
        (二)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再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盛烈年表
附录二 八女投江相关史实考证
附录三 王盛烈绘画展览情况
附录四 王盛烈作品收藏情况
附录五 王盛烈绘画作品出版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走出巴颜喀拉 ——李伯安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及价值
第一章 《走出巴颜喀拉》的创作语境
    第一节 写实水墨人物长卷《流民图》的影响
    第二节 从写实到宣情的启示——人物组画《矿工图》
    第三节 表现主义人物组画《原爆图》的影响
第二章 李伯安与《走出巴颜喀拉》
    第一节 李伯安的艺术成长背景
        一、 学艺之初
        二、 插图对其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李伯安的个人性格
        一、 作为普通人的李伯安
        二、 作为画家的李伯安
        (一) 初为画家
        (二) 结缘《走出巴颜喀拉》
    第三节 《走出巴颜喀拉》绘制时间的确定
        一、 关于《走出巴颜喀拉》绘制时间的不同版本
        二、 《走出巴颜喀拉》绘制时间考证
第三章 《走出巴颜喀拉》的图式研究
    第一节《走出巴颜喀拉》组画介绍
        一、 神圣的灵魂诉求
        二、 虔诚的宗教信仰
        (一) 《开光大典》
        (二) 《朝圣》
        (三) 《哈达》
        (四)《玛尼堆》
        三、 丰富的世俗生活
        (一) 《劳作》
        (二) 《歇息》
        (三) 《藏戏》
        (四) 《赛马》
        四、 生命意义的追问
    第二节 对传统长卷结构的借鉴与拓展
        一、 故事画的叙事方法
        二、 人物画长卷结构
        (一) 单景式构图法
        (二) 连续式构图法
        三、 《走出巴颜喀拉》的意象时空
    第三节 《走出巴颜喀拉》的形式构成
        一、 对西方宏大场景人物画的借鉴
        二、 形式美的个性化表现
        (一) “点”、“线”、“面”的形式安排
        (二) 对比与均衡
        (三) 移动的视点
        (四) 节奏的运用
    第四节 连环画场景设计表现语言的运用
        一、 连环画叙事结构的传承与演变
        二、 《走出巴颜喀拉》“摄取”场景的特点
第四章 《走出巴颜喀拉》绘画语言分析
    第一节 李伯安水墨人物的造型基础
        一、 写实水墨人物造型特征
        二、 “太行系列”人物画造型的意象变化
    第二节 《走出巴颜喀拉》的意象造型转化
        一、 头部造型的意象表现
        (一) “重意与尚形”的造型特征
        (二) 眼部的“形”、“神”表达
        (三) 丑拙的意象变化
        二、 躯干、四肢及服饰器物的意象特征
        (一) 躯干、四肢造型的意象转换
        (二) 服饰从方直到浑圆的团块塑造
    第三节 《走出巴颜喀拉》笔墨语言的生成与特征
        一、 李伯安的笔墨源流
        二、 笔墨题材的丰富多元
        三、 《走出巴颜喀拉》的笔墨特征
        (一) “中西融合”的笔墨形态
        (二) 笔墨运用的精神指向
    第四节 《走出巴颜喀拉》用线的审美特质
        一、 寻“形”用线的非传统笔法
        二、 线条的张力
第五章 李伯安绘画思想的形成与艺术价值
    第一节 李伯安绘画的三个转折
        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绘画语言探索期(1984-1988)
        二、 “见异,唯知音耳”巨幅长卷的磨砺与洗练(1989-1994)
        (一) 跨艺术门类“取法”
        (二) “藏族题材”的时风影响
        (三) 大气雄强的审美理想与传统用线的溯源
        三、 “墨韵通达天地宽”超越自我的写意境界(1995-1998)
    第二节 《走出巴颜喀拉》的艺术价值
        一、 “崇高”之美
        二、 时代呼唤的力作——《走出巴颜喀拉》的现实意义
        三、 “有容乃大”——对中国人物画现代转型的融合之法
        四、 从写实到写意——李伯安的笔墨与造型观
        五、 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理论意义
    三、选题实际意义
    四、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分期评述
    第一节 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1978-1989年)
        一、“精神家园”的重建
        二、形式语言探索的“试验田”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观念表达(1990-1999年)
        一、文化研究的深入
        二、机制转变和观念演化
    第三节 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2000-2018年)
        一、当代品格的文化定位
        二、本体建设与视觉革命
第二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涵
    第一节 民族大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藏区新成就的歌颂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二、“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
    第二节 民族风情叙事与多元和谐的文化观表达
        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二、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凸显
        三、传统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研究
        四、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
第三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第一节 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中国化探索
        一、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演变
        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一、对西方油画传统的研究与中国化转换
        二、“油画民族化”命题的延续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一、藏族题材水墨画的扩展与演化
        二、藏族题材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
        一、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
        二、风格重构与图景呈现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人文诉求
        一、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
        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对民族气派的生动阐述
        二、大国形象的对外塑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艺术家详情表
附录二 《美术》杂志中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收录情况(节选)
附录三 相关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美术体验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术核心素养与体验教学认知
    第一节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
    第二节 美术核心素养与体验教学的关系
        一、学生发展是首要目标
        二、内化经验是主要过程
        三、中长期单元形式教学
    第三节 美术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教育目标
        一、图像解读的基础目标
        二、技能表现是主要目标
        三、心灵抒发作为辅助目标
第二章 当代小学高年级美术体验式教学
    第一节 体验式教学相关理论
        一、体验式教学涵义
        二、体验式美术教学的特征
        三、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小学高年级美术实施体验教学的优势
        一、循序渐进,提高课堂效率
        二、寓教于乐,促进个性发展
        三、学思结合,满足实践需求
    第三节 素质教育下小学美术体验教学的发展
        一、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现状
        二、调查问卷分析
        三、美术体验式教学的问题归结
        四、对未来体验式教学的启示
第三章 新型小学高年级美术体验式教学策略
    第一节 多元重组教学
        一、根据教材重组学科课程
        二、点面结合贯穿教学内容
        三、从“双基”入手把握规律
    第二节 创设多维体验情境
        一、图文结合引导识读能力
        二、营造问题气氛发挥艺术表现
        三、探索生活激发审美
    第三节 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手段
        一、以美陶美的深度学习
        二、分层教学提升个人能力
        三、例规法升华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节 开发信息化资源的体验
        一、图像视化知识
        二、微课教授方法
        三、网络拓展练习
    第五节 小学高年级美术体验式教学设计
        一、单元设计思路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成果
第四章 构建以学生素养为本的体验教学评价
    第一节 以学生素养为本的体验教学评价原则
        一、评价的全面性原则
        二、评价动态化发展原则
    第二节 以体验为主的素养参考评价目标
        一、树立促进学生成长的评价理念
        二、评价要及时、有效
        三、评价的准则多样
    第三节 构建侧重体验的教学评价方式
        一、树立自信的评价展示
        二、表现综合能力的评价
        三、建立素质养成的过程性评价
结语
附录
    附录 A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苏少版小学六年级人物印象单元美术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改进探究 ——以郑州市G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评价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五、概念界定
        (一)初中美术教育
        (二)中国画
        (三)教学
    六、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现当代美术教学理论
第一章 郑州市G中学中国画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和访谈对象的选择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与分析
        一、调查开展时间和问卷设计
        二、问卷实施和结果
    第三节 教师基本情况和访谈结果分析
第二章 郑州市G中学中国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存在问题
        一、教学模式枯燥、教学方法陈旧
        二、美术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不高
        三、美术教师对学生要求较低
        四、学生态度不端正、学习机会少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到位
        三、缺少专职美术教师和专业培训
第三章 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改进建议
    第一节 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
        一、创设历史情境
        二、创设动画情境
        三、创设问题情境
        四、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第二节 整合美术学科资源
        一、中国画与书法的资源整合
        二、中国画与印章的资源整合
    第三节 强化鉴赏教学
        一、转变教学观念,融入笔墨游戏
        二、充分挖掘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三、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
    第四节 重视中国画实践教学
        一、通过临摹领悟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二、通过写生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关联
        四、通过创作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第五节 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基础设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阶段中国画教学现状(学生版)
附录B 初中阶段中国画教学现状教师代表访谈大纲
致谢

(8)语言与叙事 ——现代水墨人物画转型研究(197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与选题特点
    研究重点、范围、方法
第一章 现代水墨人物画的语言与叙事转型
    第一节 现代水墨人物画概述
    第二节 “现代性”建构
    第三节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第四节 从“宏大叙事”到“微观表达”
    小结
第二章 周思聪:从英雄伟人到平凡百姓的书写
    第一节 “红、光、亮”与“黑、白、灰”
    第二节 水墨语言的实验
    第三节 《矿工图》:从写实到表现的嬗变
    小结
第三章 朱新建:流行文化中的女性身份重塑
    第一节 “小脚裸体女人”的争议
    第二节 遮蔽与敞开
    第三节 《美人图》与流行文化
    小结
第四章 田黎明:信息时代的出世与疏离
    第一节 正面与“正面律”的人物
    第二节 阳光、空气与空间
    第三节 文人高士与现代女性
    小结
第五章 李津:消费时代中的饮食男女
    第一节 自传性的书写
    第二节 饮食男女
    第三节 盛宴:中国饮食文化的乌托邦
    小结
第六章 刘庆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墨叙事
    第一节 计划生育时代的“全家福”
    第二节 城市和都市漫游者
    第三节 《流星雨》:劝世的冥想
    小结
第七章 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反思
    第一节 水墨人物画的教学转向
    第二节 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困境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现代水墨人物画家索引(1979-2009)
    附录2 水墨人物画家索引(1979-2009)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9)叛逆者的心路—李孝萱的艺术发展及风格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二十世纪初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艺术发展概述
第二章 李孝萱的求学时期
    一、创伤记忆
    二、对写实的研究
    三、毕业创作的风波
第三章 李孝萱毕业后的艺术发展
    一、绘画语言的再探索
    二、与全国美展的诀别
    三、个人风格面貌的形成期
    四、代表作的出现
    五、穿梭在三个主题之间
结论
参考文献
专业能力展示
致谢

(10)论当代水墨画中的“卡通元素” ——以黄一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当代水墨的发展背景
    1.1 当代水墨的形成的背景
    1.2 水墨画中的时尚元素
2 “卡通一代”的形成与发展
    2.1 “卡通一代”的背景
        2.1.1 “新人类”、价值观
        2.1.2 卡通、时尚及都市化
    2.2 黄一瀚实验性及个体体验
        2.2.1 波普、卡通时代
        2.2.2 新卡通
3 黄一瀚与“卡通一代”
    3.1 叙述、隐忧
        3.1.1 虚拟的视觉
        3.1.2 呈现与批判
    3.2 笔墨、重构
        3.2.1 笔墨的延续
        3.2.2 重构
4 “卡通元素”对我国画创作的影响
    4.1 “卡通”主题的构想始末
    4.2 卡通元素在我水墨创作中的运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关于水墨人物写生的对话(论文参考文献)

  • [1]袁武写意人物画的研究与我的创作实践[D]. 罗彦苓.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D]. 闫智开.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东北当代水墨实录(第一辑)——阎盈汐作品研讨会侧记[J]. 任海丁. 艺术工作, 2021(01)
  • [4]走出巴颜喀拉 ——李伯安绘画研究[D]. 赵丽艳.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7)
  • [5]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D]. 徐亚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美术体验式教学研究[D]. 郝逸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改进探究 ——以郑州市G中学为例[D]. 杨舒媛. 郑州大学, 2020(03)
  • [8]语言与叙事 ——现代水墨人物画转型研究(1979-2009)[D]. 朱小坤. 中央美术学院, 2019(07)
  • [9]叛逆者的心路—李孝萱的艺术发展及风格形成研究[D]. 吕琛.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10]论当代水墨画中的“卡通元素” ——以黄一瀚为例[D]. 周扬. 云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水墨人物写生对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