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约及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合约及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一、契约与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夏菊香[1](2020)在《信维通信复合式股权激励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在缓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资料显示,2013-2018年期间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量大幅上涨,截止到2018年,有2221家上市公司公布股权激励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一的股权激励模式已无法满足各种上市公司的需求,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模式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股权激励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复合式股权激励模式应运而生。复合式股权激励模式综合了单一股权激励模式的优点,为各类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模式提供了更大的空间。2013年信维通信公布首次实施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的股权激励方案,力求均衡发挥这两种激励模式的协同作用。本文以信维通信为例,探讨复合式股权激励对企业产生的效应。首先对股权激励的模式、效应以及有效性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归纳总结了复合式股权激励模式的特点、发展现状以及兴起动因。其次,以信维通信复合式股权激励方案为研究对象,探索信维通信实施股权激励的动因,分析评价复合式股权激励契约要素设计的合理性及股权激励的完成情况。再次,从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市场反应这三方面对信维通信复合式股权激励产生的效应进行研究,并运用功效系数法将信维通信与同行业其他3家公司的财务绩效进行综合对比评价。最后,本文总结了信维通信实施复合式股权激励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该案例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复合式股权激励的改进建议。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信维通信选择复合式股权激励模式具有合理性。首先,该模式基于公司的发展现状和经营特点,综合了两种激励模式的优点,强化了激励的有效性和约束性;其次,激励对象呈垂直型分布,更利于进一步发挥股权激励效应;再次,多重业绩考核机制使得行权(解锁)目标兼具可行性和挑战性;最后,恰当的行权时机可以为激励对象创造更大的收益空间。(2)信维通信的经营绩效在实施复合式股权激励后有大幅上升,激励效果非常明显,企业创新成果突出、人才综合素质和稳定性提高,市场对信维通信的复合式股权激励方案也给予了正面反应。本文通过对信维通信复合式股权激励方案的研究,希望为我国拟实施复合式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分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唐啸[2](2020)在《高管股权激励是有效激励还是谋取福利? ——基于长盈精密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股权激励在中国经历了一个逐步试验、缓慢发展的过程,随着国家政策逐渐出台,股权激励也步入正轨。然而股权激励的广泛使用,设计方案却良莠不齐,其负面效应也受到大众媒体的关注与投资者的质疑。企业管理层出于福利目的,通过操纵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从而导致隐形的利益输送,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反而影响了激励作用的发挥,使股权激励成为高管为自身谋取福利的工具。基于此,本研究以长盈精密为例,核心研究问题是长盈精密股权激励方案中,是否存在高管为自身谋取福利的行为?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结合已有文献研究,在委托代理理论、最优契约理论和管理层权力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单案例研究方法,基于长盈精密2013年股权激励的方式选择与实施动机,围绕核心问题,分别探究以下具体问题:(1)股权激励方案实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2)股权激励方案公布与设计是否合理?(3)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与实施中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缺陷?本文研究发现:(1)长盈精密股权激励业绩考核指标设置较低,激励时点选择与整体方案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存在高管为自身谋取福利的行为;(2)长盈精密作为家族企业存在重大关联交易,其独立董事机制和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机制有待完善,存在大股东控制等治理机制缺陷;(3)随着国家相关规定的逐步建立,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设置行权条件,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来规避股权激励成为高管利益输送的工具。本文的研究创新与启示意义在于:首先,少有研究针对股权激励方案中关键时点的投资者表现进行分析,本文从股权激励方案中关键的市场反应出发,分析投资者对股权激励方案是否认同;其次,学术界对于股权激励中激励与福利效应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对股权激励草案的经验性分析,或是大样本实证研究,鲜有文献以案例研究的方式,从实施效果,方案设计合理性、公司治理机制等方面,深入探析股权激励方案中是否存在高管为自身谋取福利的行为;最后,对于高管股权激励的激励与福利作用的研究,大多针对大型国有企业,而本文选择创业板民营企业,研究其股权激励中高管的激励效应,丰富了现有研究的范围,为未来上市公司,设计与实施股份激励方案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刘崇[3](2020)在《科大讯飞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效果分析》文中提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科技企业以先进技术作为其核心竞争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引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发活动的全过程都十分依赖研发人员的专有信息,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活动。股权激励作为激励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的一种激励制度,在解决由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导致的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高管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5年我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试行办法之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开始有了制度依据,开始有国家政策来支持和引导股权激励的设计和实施;同时,关于股权激励对象的范围也开始不断扩大,科研人员也逐渐被纳入到激励对象之中。在2005年之后,我国A股上市公司发布股权激励计划公告的数量逐年增加,2017年达到405个,2018年达到409个,被称为“历史双雄”。可是,科研人员股权激励这一激励措施对企业自身价值的提升有什么影响?其具体作用路径是什么?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科技企业——科大讯飞,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事件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借用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契约理论、双因素理论进行分析,通过CSMAR数据库、wind数据库、巨潮资讯网公告信息获取相关数据资料,对其以科研人员为主要激励对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效果进行研究,发现科大讯飞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之后,通过创新绩效、经营绩效、人才吸引能力三条具体路径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然后,本文对科大讯飞在股权激励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推导整个高科技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最后,本文得出结论:高科技企业对科研人员进行股权激励会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创新水平和创新质量的提高,提升企业的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人才吸引能力,长期会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利于促进其企业价值提升。高科技企业在努力提升企业价值时可以考虑对科研人员进行股权激励这一措施。但是,在加强科研投入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对自身盈利能力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以避免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规避经营风险。此外,高科技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可能会出现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期限设置不合理、行权标准设置过高等问题。对此,高科技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激励科研人员努力工作的同时应考虑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问题,以实现评价指标设置多元化、考核期限设置合理化、行权标准设置有效化。

李静颖[4](2020)在《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研究 ——基于动机视角下的证据》文中认为被市场誉为“金手铐”的股权激励制度最初实施动机是为了解决公司控制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的高管背离股东目标的委托代理问题。但在股权激励制度实施过程中,其缺陷也逐渐凸显:例如会计造假、虚报盈余、隐瞒巨额债务、高管自我奖励等,最终致使股权激励计划方案被迫取消。究其原因,首先,财务指标作为衡量高管业绩的激励体系下,高管具有舞弊的压力与动机;其次,相对于股东而言,高管具有信息优势并可能利用股权激励计划以获得额外报酬的动机;再者,某些激励措施是针对高管过去的业绩而实施,这些激励措施存在滞后性,难以衡量高管当前以及未来的尽职程度。因此,基于动机视角下,研究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对提升公司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4-2018年我国已公布实施股权激励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高管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采用事件研究法。利用市场调整模型计算超额累计收益率(CAR值),并结合股权激励有效期,将样本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划分为激励性与非激励型。其次,基于激励型与非激励型划分不同动机视角下建模。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不同动机下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以大多数样本公司选取的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激励模式入手,并在区分激励型与非激励型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激励模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论表明:激励型动机下,股权激励和其激励强度均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非激励动机下,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具有不显着的负相关性,但股权激励强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显着负相关;相对于限制性股票激励,激励型动机下,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对促进公司绩效提升效果更优;相对于股票期权激励,非激励型动机下,限制性股票更有益于公司绩效的提升。本文的创新点:第一,结合股权激励计划的行权价格和激励有效期双重考核指标对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动机进行划分。第二,本文把股权激励动机区分为激励型与非激励型两种动机基础上,分别研究采取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陈树德[5](2020)在《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及其激励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公司授予其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在未来某特定时间内购买一定数量股票的选择权,其目的在于向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提供一种长期性的报酬激励,以激励员工努力提高公司价值。雇员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当前,中国正处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阶段,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中扮演“头雁角色”。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离不开上市公司的发展,雇员股票期权作为最受青睐的激励工具无疑能更好地满足上市公司发展的需求,对于推动中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与激励效应分析,一直是会计界、统计界和其他相关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联合国2008版国民经济核算(SNA2008)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做法,使用公允价值法对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进行核算,并将其作为雇员报酬处理。中国于2017年8月发布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CSNA2016)参照SNA2008的建议,同样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劳动者报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然而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SNA2008,还是CSNA2016,均未涉及核算雇员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具体方法。相对于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理论,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方法研究明显滞后。由于雇员股票期权存在等待期、雇员离职和提早行权等复杂特征,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雇员股票期权核算方法。究竟应当采用何种核算方法,才能更加贴切地核算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这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雇员股票期权不同于雇员的工资和奖金等传统薪酬,雇员股票期权对于公司雇员来说是一种主观价值,雇员可以通过事前估计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来预期未来的期权收益,从而影响雇员股票期权执行过程中的激励效果。然而,现有关于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指标的刻画比较混乱,或说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指标的测度标准并不清晰,导致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研究结论众说纷纭,真正从雇员股票期权关键特征出发构建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指标的文献比较鲜见。针对以上雇员股票期权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对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并基于此对其激励效应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指导中国日益兴盛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雇员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出发,对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记录原则、估价方法和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利用Wind资讯金融终端和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公告的数据,分析了雇员股票期权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根据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提出了适合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期权定价模型,估计相关参数,核算2006-2018年中国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规模与结构;利用核算得到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数据,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从雇员股票期权条款的设定、大股东控制以及企业的生命周期三个不同视角,实证研究了雇员股票期权对上市公司绩效的激励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给出了完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理论与方法、优化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相关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实施现状。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从2006年的12个递增到2018年的166个。从行业层面来看,实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合计占样本企业的79.64%,行业集中特征较为显着。从各行业实施的深度来看,实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企业数量占各自行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较低。从中国上市公司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等待期和有效期时长的设置来看,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等待期和有效期平均为2.17和4.28年。(2)基于SNA2008框架和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提出了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方法。尽管SNA2008以及CSNA2016将雇员股票期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但均没有公布具体的核算方法。雇员股票期权由于存在等待期、雇员离职和提早行权等特征,与交易所标准的股票期权具有较大的差异,不能采用传统的股票期权定价模型估计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以SNA2008框架中对雇员股票期权的核算范式为依托,对现有的雇员股票期权核算方法进行了梳理,提出了适合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方法—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传统的BlackScholes和Binomial tree期权定价模型未能考虑雇员股票期权的关键特征,导致其测算结果高估了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纳入了雇员股票期权存在等待期、雇员离职和提早行权等复杂特征,且其参数具有可估性,利用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测算得到的结果能更加贴切地反映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3)测算了中国2006-2018年间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的总规模及其分布结构。采用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对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进行核算的难点在于模型参数的估算,参数估算所需的数据资料可通过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和Wind资讯金融终端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得到。在参数估算的基础上,对中国2006-2018年间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的规模与分布结构进行了统计测度。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总体上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为0.61亿元,到2018年增至39.08亿元,年均增速为41.43%。分行业来看,雇员股票期权价值集中特征明显,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占总体的比重分别为58.29%、13.65%和10.91%左右,合计占总体的比重为82.85%。同时,基于Black-Scholes所得到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相比CWZ期权定价模型要高出36%左右;以美的集团第五期股票期权计划为案例,进一步估算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高估范围在35%39%之间。(4)对基于测算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进行了多视角的激励效应分析。上市公司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与能力条件,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所处环境的不同,其激励效果也有所差异,即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发挥并非作为整体而独立存在,其受到期权条款的设定、股权结构和公司基本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微观期权条款设定、中观大股东控制和宏观企业生命周期三个视角,实证检验了雇员股票期权对公司绩效的激励作用。结果发现:第一,雇员股票期权激励在“严格型”样本中的激励效应明显优于“宽松型”样本组;进一步研究发现,雇员股票期权在非国有企业的激励效果优于国有企业。第二,大股东控股比例的提高抑制了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大股东侵占动机更强,而在国有企业,这种侵占动机不明显;与高新技术企业相比,非高新技术企业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更强,而在高新技术产业,这种掏空行为不明显。第三,在企业的成长阶段和衰退阶段,企业实施雇员股票期权计划激励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绩效,雇员股票期权对成熟期阶段企业的激励作用较明显。(5)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结合本文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结果和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分析结果,给出了本文的建议。首先,根据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的核算结果,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完善雇员股票期权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相关准则和雇员股票期权信息的披露制度,提高核算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第二,建立雇员股票期权统计报表,完善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基础工作。其次,根据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分析结果,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设计适度的期权激励期限和激励条件,保证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第二,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提高其监督和治理作用;第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运行环境。

罗丽娇[6](2020)在《A股上市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绩效研究 ——以H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公司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股权激励作为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被广泛认为可以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是留住核心人才的“金手铐”和促进公司业绩增长的“发动机”。我国在2005年底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正式建立。随着股权激励制度的稳步发展,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将股权激励作为公司建立长期激励体系的方式之一,许多公司在推出首期激励计划后,继续推行多期股权激励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多期实施股权激励后公司绩效是否提高,值得重点关注。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H公司多期实施股权激励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股权激励产生的影响和影响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因素两大类的研究成果,在论述股权激励含义、股权激励模式、股权激励评价方法和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整体情况,对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所有制情况、区域及行业分布进行总结归纳,并从激励工具、股份来源等激励要素方面剖析当前股权激励实施的状况。随后深入研究H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绩效情况,首先从财务指标方面纵向对比了同行业其他未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随后从经济增加值角度横向对比了创业板参照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并通过事件研究法对H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对股价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H公司多期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的激励效果是显着的。从内部财务指标角度来看,H公司从2011年实施股权激励后,保持了较强的盈利能力,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期间,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良好;从外部比较来看,H公司的经济增加值在不断增加,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上升的幅度不断增加;从H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的市场反应来看,八次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开披露窗口期间,除第一期、第六期和第七期市场反应不明显外,剩余五期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股价短期内都带来明显正向影响,市场对H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比较看好;H公司长期股价受市场影响虽有所波动,但在波动后整体走势较为平稳。建议H公司在后续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可以选择更多样性的股权激励模式,同时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除设置盈利能力指标作为行权目标外,还可以设置更为灵活多样、科学合理、适于企业发展的激励方案。

彭芝[7](2019)在《保利地产股权激励案例研究》文中提出2005年,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一文,提供了政策指引,在这之后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逐渐步入正轨并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实行了股权激励机制,这一类上市企业仍以民营为主,然而在国企改革和新的股权激励办法推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企也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国有企业由于所有者缺位以及监管环境严格等原因,在设计方案时可能会更注重合规性而非合理性,设置容易达成的行权条件,往往使国有企业的股权激励失去激励作用而带有福利性质。保利地产是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央企,于2012年发布并开始实行第一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2016年实施第二期。本文从宏观层面、行业及公司等三个的层面分析了保利地产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动因。房地产行业在国内是最先开始实行股权激励机制的一个行业,且行业内目前已形成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和事业合伙人等多种激励形式结合的多元化股权激励模式。在国企混改和房地产行业背景下,保利地产作为一家竞争性国企,其运营目标是获取利润,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股权激励恰好具备这一特征,能帮助企业平衡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实现长期有效的企业价值创造。本文通过分析保利地产两期股权激励计划的契约要素发现,其股权激励方案存在业绩考核指标单一、行权条件设置过低和激励强度不足等问题,同时发现保利地产在实施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时存在盈余管理嫌疑。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保利地产应基于“激励”目的,建立多样化业绩考核体系、扩大激励范围设置多层次激励方案以及结合公司战略制定解锁条件。本文也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及实施提出优化建议,上市公司设计股权激励方案应充分结合行业发展态势设定合理的经营目标,充分结合公司的经营目标来选择契约要素,同时也不能只考虑目标业绩,还应该通过完善契约要素设计来限制管理层可能的盈余管理行为。市场化竞争性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增强股票市场有效性、减少审批增加监管等措施均能为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创造更好的环境。

黄淙淙[8](2019)在《经营者股权激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来自深市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证据》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长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看,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通过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促进企业主动增加研发投资,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必须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解决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为了规避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5年股灾的影响,本文选取股权激励活跃、成长性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连续六年平衡面板数据,研究股权激励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通篇紧紧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研究:第一,股权激励是否促进了企业增加研发投资;第二,股权激励是否增加了创新产出;第三,股权激励是否提升了企业绩效;第四,股权激励影响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论与背景分析。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剩余索取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激励理论,基于研发的内生增长理论等分析了股权激励影响研发投资、创新产出、企业绩效的理论基础,梳理了国内外股权激励的发展历程。第二,实证分析股权激励对企业研发投资规模的影响。在控制内生性因素后,分析股权激励是否促进了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并且进一步区分不同股权激励方式、期限和所在行业,分析上述影响是否存在着差异性。第三,以专利申请数和企业成长性衡量创新产出,分析股权激励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股权激励对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第四,实证分析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区分不同激励方式是否存在差异。第五,实证分析股权激励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股权激励、研发投资、创新产出、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路径。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控制了内生性因素后,股权激励促进了企业增加研发投资,进一步分析发现,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效果好于股票期权,研究还发现,股权激励期限越长,越有利于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在高科技企业中,股权激励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资的效果更显着。第二,实证分析股权激励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发现不论以专利申请数衡量,还是成长性衡量创新产出,股权激励均促进了企业创新产出的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与股票期权相比,限制性股票在增加企业创新产出方面的作用更加显着,另外,股权激励期限对企业创新产出有重要影响,期限越长,企业创新产出越多;股权激励方案中,核心员工激励比例越高,企业创新产出越多。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发现,股权激励有利于提升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效率。第三,实证分析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股权激励显着提升了企业绩效,且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滞后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和股票期权相比,限制性股票在提升企业绩效方面的作用更显着。第四,实证分析股权激励影响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并辅以创业板上市公司汇川技术的典型案例,证实了“股权激励→研发投资→创新产出→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证实了股权激励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明确股权激励、研发投资、创新产出和企业绩效的关系,发现研发投资在股权激励影响企业创新产出中起到中介作用,创新产出在研发投资影响企业绩效中起到中介作用,丰富了股权激励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的研究文献。第二,在研究股权激励影响研发投资、创新产出和企业绩效时,分析了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激励方式存在的差异,发现限制性股票激励效果更好。这一研究结论和西方成熟市场的相关研究有较大差别,本文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及股权激励操作实际分析了其原因所在。第三,在研究股权激励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时,利用企业注册地平均气温这个工具变量,解决股权激励与创新产出的内生性问题,改进了估计结果。

吴爽[9](2019)在《不同类型的CEO股权激励对并购决策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并购并非是一个100%能够显着提升企业业绩的投资活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公司所有者与实际管理者并非同一人的情况,导致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从而引发出代理问题。股权激励制度从1993年开始被引入中国,为了解决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对CEO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公司的股东和代理人往往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公司股东往往比CEO更愿意承担风险。因为公司股东因为投资渠道更多,收入来源更为广泛,而公司高管由于智能依靠有限的人力资本获取收入,因此两者相比较而言公司高管的风险承担能力更弱。本文认为不存在绝对的风险中立,所以本文认为高管风险态度为风险规避型,股东为风险寻求型。资本市场中高风险往往对应着高收益,敢于承担风险是获得收益的前提,在面对收益高但有高风险的投资项目时CEO往往会因为不愿意承担风险而放弃那些投资项目。并购是企业的一项重大投资项目,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CEO往往是企业并购活动的重要决策者之一,设计合适的薪酬契约来影响他们的风险偏好水平,使其与股东保持一致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我国A股市场中普遍运用的两种股权激励模式分别是股票期权激励和限制性股票激励。两者虽然都是对CEO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但是由于它们本身在行权价以及未来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使得两者在对CEO风险偏好上产生不同的影响,而CEO的风险偏好与高风险的并购决策息息相关。在对于CEO股权激励计划与并购决策的关系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都只探讨宽泛的股权激励对并购等投资决策的影响,也就是把股权激励当做一个整体,而很少去区分不同的股权激励类型,如普通股票、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等对并购决策的作用,因此造成了学术界不同类型的股权激励计划对并购决策影响无差别的这种现象。事实上,限制性股票激励与股票期权激励在激励方式、等待期、行权价等上存在很大差异,在对CEO风险偏好的影响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并购决策上的影响也有差别。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风险承担理论、最优契约理论以及前景理论出发,研究授予CEO不同类型股权激励计划对具有风险的并购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假设,实证研究不同类型股权激励方式对上市公司并购决策以及并购规模产生影响的差异性,并做出合理解释。另外本文将股权激励强度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占比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的交乘项引入到本文的研究框架中,并根据股权激励类型进行分组回归。实证检验董事会治理机制以及外部环境对CEO股权激励和并购决策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以2013-2017年度期间对CEO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我国上证以及深证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借助stata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来进行实证检验,研究CEO在任期被授予股权激励后3年内完成的并购行为。最终研究发现相比于限制性股票激励,取得股票期权的CEO更倾向于做出并购决策并且并购交易的规模更大。这是因为股票期权对CEO风险偏好的影响更大,更能够使得CEO愿意承担风险。独立董事占比和董事会规模在股权激励程度和并购决策的关系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当股权激励类型为股票期权激励时表现的更加明显。环境不确定性对股权激励和并购决策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当激励类型为股票期权激励时,这种调节作用表现的更加明显。研究结果丰富和拓展了股权激励激励和管理层风险偏好的相关研究,为公司完善相关长期激励机制以及应重视对CEO的风险偏好施加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何妍[10](2019)在《中国股票期权激励合约行权定价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股权激励是公司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有效途径,行权价格的数值直接决定经理人的股权激励收益大小,行权定价是股权激励合约设计的核心环节。目前股权激励实践中存在的经理人公告日择时、激励期高送转以及高管操纵每股盈余等现象,本质是通过非合理方式操控行权价格提高股权激励的行权收益的行为。然而股权激励合约普遍采用的固定行权定价法无法匹配公司股价变化和经理人工作投入的关系,也无法实现股权激励收益与风险的对等。激励期过于刚性的行权价格表现不能确保管理者不受超出其控制的共同因素影响,违背了相对绩效评价原理,使得股权激励无法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指数化定价方案能够较好地去除系统性因素的影响,但实践中并未被广泛接受和运用,对于指数化行权定价的影响因素、激励机制和激励效果的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本文重点研究股权激励合约行权定价中指数化行权价格的激励机制、激励效果和应用推广等问题。在指数化定价机制分析中,首先,构建单指数绝对行权价格、单指数相对行权价格、多指数绝对行权价格和多指数相对行权价格模型,在此基础上把公司股票价格进行指数化分解以揭示指数化定价的内在机理;然后,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相关系数、无风险利率、股价波动率、指数波动率、股票红利率和指数红利率等参数对行权价格的影响;接着,对B-S期权定价公式和指数化股票期权定价公式分别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35)值对比分析不同定价方法的激励强度大小和特征。最后,对相关权威文献中多次用到的算例,进行了相同条件不同行权期限,单指数绝对(相对)行权价格与多指数绝对(相对)行权价格的测算和结果对比。从经理人和公司两种视角对激励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股权激励投入阶段经理人努力程度和风险承担度的变化,以及产出阶段行权价格对公司业绩、创新能力和盈余管理等方面的影响。针对努力程度和风险承担度不易量化的特征,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在Holmstrom-Milgrom参数化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植入股权激励项的委托-代理模型。在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两种条件下,对比分析经典模型和改进模型中经理人努力程度和风险承担度的解析形式,从理论上展现了股权激励对经理人工作投入的激励效果。研究表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经理人的最优努力水平小于等于完全信息条件下经理人的最优努力水平,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即使风险厌恶,经理人也要承担一部分的风险。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引入股权激励不仅会增加经理人的努力水平,也会增加经理人的风险承担比例,同时,经理人的收益也会通过股权激励的行权得到相应补偿。在行权价格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实证分析中,构建行权价差比作为行权价格指标,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一起从不同角度反映股权激励的强度,弥补了已有研究中激励强度只考虑数量而忽视单位激励强度的不足。对于公司产出效果的影响,选择公司业绩是因为它是衡量激励效果最直接和最广泛使用的指标。因为行权价格过高和过低时都会阻碍公司业绩的提升,所以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构建行权价格与公司业绩的非线性面板计量模型进行研究。创新能力是公司未来发展潜力和行业地位的决定要素,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上市公司应该采取有效举措以实现持续性的创新产出。本文通过面板Logit模型来检验现阶段股权激励行权定价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并通过胜算率(odds ratio)解读回归结果。另一方面,由管理者防御理论可知,股权激励有可能会诱发或加大经理人的盈余管理水平。盈余管理是高管利用信息优势选择有利于自身收益的财务披露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信息扭曲行为。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从股权激励负效应的角度来审视股权激励的效果,从而使得研究结论更全面。中国股权激励起步比较晚,行权价格的确定以模仿国外经验为主,目前尚未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推行中采用指数化行权定价方法的情况,说明指数化行权定价的应用推广明显滞后于理论研究。因此,本文在上述定价理论研究、定价效果的博弈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科大讯飞公司已经成功实施的股权激励方案进行指数化行权价格的改进。研究发现,单指数行权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波动率,增大了夏普比,说明指数化行权价格在去除系统性因素对于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后,有利于激励对象获取相对稳定而高额的激励收益。双指数行权价格由于更好地剔除了股票价格中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波动率更小、夏普比更大。指数化行权价格能够改善行权价格过于刚性的表现和行权价格与业绩倒挂的现象。即使对于已成功实施的股权激励案例,指数化行权价格的运用也能够改善激励效果,规避经理人采用高送转等方式单向下调行权价格获取不当收益的情况。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一)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股权激励有助于增加激励对象工作努力程度和风险承担水平,有助于改善激励投入效率,提供公司激励产出和个人收益提升的原始动能。股权激励方案具有普遍适用性,对于存在委托代理问题的公司来说,选择推行股权激励是明智的。(二)股权激励存在最优行权价格区间,行权价格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倒“U”型二次曲线关系。股权激励行权定价不当存在诱发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股权激励行权价格对于公司创新产出有显着影响,但是目前阶段对于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还存在巨大提升空间。(三)指数化行权定价可以较好地剔除公司股票价格中的系统性风险。与B-S传统期权定价方法相比,在授予相同股权激励数量时,指数化期权定价方法的激励强度较低,但在授予总金额相同的股权激励时,对应的指数化期权数量高于传统期权数量,总体来说,指数化期权定价的激励强度大于B-S定价。(四)公司股价与指数间的相关系数、市场的无风险利率、股票和指数的瞬时波动率、连续红利率等参数通过影响系统性风险系数?和公司成长能力η影响行权价格,指数化行权价格的数值大小与?和η均成正比,而?的影响作用大于η。(五)成功实施的股权激励也存在行权价格改进的空间。指数化定价对行权价格的平滑处理有效解决了固定行权价格激励期表现过于刚性的问题,改善行权价格与公司业绩倒挂,激励期单边阶梯下调的情况,有助于上市公司实现激励与监管并重、收益与投入相匹配的公平薪酬激励目标。本文从股权激励行权定价问题出发,在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指数化行权价格应用和激励效果测度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着眼于股权激励行权定价问题,弥补了单纯地从持股数量来衡量激励强度的片面性。股权激励强度由激励数量和行权价格共同决定,激励效果的分析需要从股权激励合约本身着手,行权定价就是直接关系到合约双方收益的关键一环。(二)植入股权激励项改进了委托代理模型,在经典委托代理模型的基础上,用股权激励数量×(股票价格-行权价格)来代表经理人薪酬中的股权激励收益,这种把激励与一般奖金区别开的处理有助于独立分析股权激励行权价格对于经理人努力程度、风险分担的影响。(三)构建行权价差比作为股权激励行权价格指标,实证研究股权激励强度对公司业绩、创新能力以及盈余管理方面的影响。在满足充足信息量原则的前提之下,股权激励强度不仅包含股权激励数量,还增加了代表单位激励强度的行权价格指标,丰富了已有激励效果的研究结论。(四)指数化行权定价不仅针对定价机制、激励强度进行数理推导和数值模拟,还对指数化行权价格在股权激励实践中的运用进行实例测算和案例分析,发挥定价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契约与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契约与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信维通信复合式股权激励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股权激励模式的研究
        1.2.2 股权激励效应的研究
        1.2.3 股权激励有效性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股权激励
        2.1.2 股权激励模式
        2.1.3 股权激励效应
    2.2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3 复合式股权激励模式
        2.3.1 复合式股权激励的特点
        2.3.2 复合式股权激励的发展现状
        2.3.3 复合式股权激励兴起的动因
    2.4 股权激励效应
        2.4.1 股权激励的正面效应
        2.4.2 股权激励的负面效应
第3章 信维通信复合式股权激励实施方案
    3.1 信维通信的基本情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股权结构
    3.2 信维通信实施复合式股权激励的动因
    3.3 复合式股权激励方案介绍与契约要素设计分析
        3.3.1 复合式股权激励方案简介
        3.3.2 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相结合的股权激励模式
        3.3.3 激励对象垂直型分布
        3.3.4 行权安排
        3.3.5 多重业绩考核机制
        3.3.6 行权(解锁)时机与价格
    3.4 信维通信复合式股权激励的完成情况
第4章 信维通信复合式股权激励效应分析
    4.1 财务效应分析
        4.1.1 盈利能力分析
        4.1.2 偿债能力分析
        4.1.3 营运能力分析
        4.1.4 成长能力分析
        4.1.5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财务绩效综合对比分析
    4.2 非财务效应分析
        4.2.1 企业创新性分析
        4.2.2 企业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4.2.3 外延扩张分析
    4.3 市场反应分析
        4.3.1 窗口期CAR
        4.3.2 短期股价变动
        4.3.3 长期股价变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维通信复合式股权激励方案的评价
    5.1 信维通信复合式股权激励方案的成功经验
    5.2 信维通信复合式股权激励方案存在的问题
    5.3 信维通信复合式股权激励的优化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高管股权激励是有效激励还是谋取福利? ——基于长盈精密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1.3 研究思路与本文创新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3.2 本文创新之处
    1.4 本文结构安排
2 文献回顾
    2.1 股权激励的实施动机
    2.2 股权激励的实施方案
    2.3 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
    2.4 文献评述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3.1 委托代理理论
    3.2 最优契约理论
    3.3 管理层权力理论
4 案例概况与研究方法
    4.1 案例研究方法
    4.2 案例公司简介
    4.3 长盈精密股权激励
        4.3.1 长盈精密股权激励实施背景
        4.3.2 长盈精密股权激励实施方案
        4.3.3 长盈精密经营状况与成长性
5 案例分析
    5.1 长盈精密股权激励选择方式及动机
        5.1.1 不同股权激励方式基本特征
        5.1.2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概况
        5.1.3 长盈精密股权激励方式选择
        5.1.4 长盈精密股权激励实施动机
    5.2 长盈精密股权激励方案实施效果
        5.2.1 市场反应未达预期
        5.2.2 激励公司价值增长
        5.2.3 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5.2.4 现金流量净额恶化
    5.3 长盈精密股权激励公布与设计的合理性
        5.3.1 公布时点考核指标变化异常
        5.3.2 公布时点行权价格人为操纵
        5.3.3 股权激励力度薪酬增幅较大
        5.3.4 行权业绩条件考核标准过低
        5.3.5 一次授予模式等待期限较短
    5.4 长盈精密股权激励中相关公司治理缺陷
        5.4.1 家族企业股权结构存在关联交易
        5.4.2 独立董事未达标准变更原因矛盾
        5.4.3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机制有待完善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案例研究结论
    6.2 案例研究启示
        6.2.1 多元化设置行权条件
        6.2.2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6.2.3 逐步健全相关国家规定
    6.3 本文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科大讯飞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本概念、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股权激励
        2.1.1 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概念
        2.1.2 股权激励要素
        2.1.3 股权激励的类型
    2.2 文献综述
        2.2.1 股权激励实施动因
        2.2.2 股权激励方式选择
        2.2.3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2.2.4 股权激励激励效果
        2.2.5 文献述评
    2.3 相关理论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人力资本理论
        2.3.3 契约理论
        2.3.4 激励理论
    2.4 路径分析
第三章 案例介绍
    3.1 科大讯飞公司介绍
    3.2 科大讯飞股权激励介绍
        3.2.1 科大讯飞股权激励方案介绍
        3.2.2 科大讯飞股权激励对象介绍
        3.2.3 科大讯飞股权激励行权情况介绍
    3.3 科大讯飞股权激励实施动因分析
        3.3.1 协调企业利益关系
        3.3.2 约束科研人员机会主义行为
        3.3.3 吸引和稳定人才
第四章 股权激励案例分析
    4.1 股权激励效果分析
        4.1.1 市场短期反应
        4.1.2 市场长期反应
    4.2 创新绩效指标分析
        4.2.1 创新投入水平分析
        4.2.2 创新水平分析
        4.2.3 创新质量分析
    4.3 经营绩效指标分析
        4.3.1 盈利水平分析
        4.3.2 营运能力分析
        4.3.3 发展能力分析
    4.4 人才吸引能力分析
第五章 股权激励存在问题及对策
    5.1 科大讯飞股权激励方案存在问题
        5.1.1 评价体系不完善
        5.1.2 考核期限设置不合理
        5.1.3 行权标准设置过高
    5.2 科大讯飞股权激励方案相关对策
        5.2.1 评价指标设置多元化
        5.2.2 考核期限设置合理化
        5.2.3 行权标准设置有效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研究 ——基于动机视角下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最优契约理论
        2.1.3 管理者权力理论
        2.1.4 人力资本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股权激励
        2.2.2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2.2.3 股权激励动机相关研究
        2.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3.1.1 动机视角下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假设
        3.1.2 动机视角下股权激励模式对公司绩效影响假设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3 主要变量描述
    3.4 模型建立
第4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
    4.2 相关性分析
    4.3 多元回归分析
        4.3.1 动机视角下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回归分析
        4.3.2 动机视角下股权激励模式与公司绩效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结论与思考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及其激励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雇员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
        一、股权激励计划下的股票期权
        二、雇员股票期权与标准股票期权的差别
        三、雇员股票期权提早行权的事实
    第二节 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原则
        一、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时间
        二、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账户
    第三节 雇员股票期权的估价方法
        一、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雇员股票期权的估价方法
        二、SNA2008 中雇员股票期权的估价方法
    第四节 雇员股票期权激励作用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不完全契约理论
        三、激励理论
        四、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 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历史演变
        一、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酝酿期(1993-2005 年)
        二、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探索期(2006-2009 年)
        三、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成熟推广期(2010-现在)
    第二节 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总体实施情况
        二、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行业分布
        三、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条款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 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
    第一节 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
        一、雇员股票期权定价的传统方法
        二、纳入雇员股票期权特征的定价方法
    第二节 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选择及参数估计
        一、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阐述
        二、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参数说明
    第三节 基于CWZ模型的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
        一、参数估计
        二、中国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
    第四节 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案例研究
        一、美的集团第五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简介
        二、美的公司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
        三、基于Black-Scholes和 CWZ期权定价模型核算结果的比较
第四章 期权条款设定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第一节 期权条款设定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理论分析
        一、期权条款设定与激励效应
        二、期权条款设定、产权性质与激励效应
    第二节 期权条款设定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模型设定
        一、期权条歀的划分
        二、模型设定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四、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期权条款设定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实证检验
        一、检验结果
        二、稳健性分析
第五章 大股东控制视角下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
        一、大股东控制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二、产权性质、大股东控制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三、公司成长性、大股东控制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第二节 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定义
        三、模型设定
    第三节 大股东控制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章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
    第一节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理论分析
        一、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
        二、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理论分析与假设
    第二节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模型设定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度量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变量选取和度量
        四、模型设定
    第三节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计量分析
        一、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描述性统计
        二、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计量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分析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6)A股上市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绩效研究 ——以H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和制度背景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股权激励的含义
        二、股权激励的模式
        三、股权激励的评价方法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不完全契约理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发展现状
        一、上市公司发展概况
        二、近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概况
        三、近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要素概况
    第二节 上市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概况
        一、上市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概况
        二、上市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意义
第三章 H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H公司股权激励背景分析
        一、H公司的经营概况
        二、H公司的股权结构
        三、H公司的实施背景
    第二节 H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具体方案
        一、H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概况
        二、H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激励要素
        三、H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行权情况
    第三节 H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绩效分析
        一、基于财务指标的实施绩效分析
        二、基于市场反应的实施绩效分析
第四章 H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方案评价与建议
    第一节 H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方案评价
        一、H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激励效果
        二、H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激励要素
    第二节 H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方案改进建议
        一、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激励模式选择
        二、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激励标准制定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贡献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7)保利地产股权激励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股权激励动因
        1.2.2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
        1.2.3 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
        1.2.4 股权激励与产权性质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人力资本理论
        2.1.3 激励理论
    2.2 股权激励的内涵
        2.2.1 股权激励要素
        2.2.2 股权激励方式
    2.3 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内涵
第3章 保利地产股权激励概述
    3.1 案例背景
        3.1.1 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面临的外部环境
        3.1.2 保利地产简介
    3.2 保利地产股权激励动因分析
        3.2.1 宏观层面积极响应国企混改号召
        3.2.2 行业层面已形成多元化股权激励趋势
        3.2.3 公司层面寻求长期激励机制
    3.3 保利地产股权激励方案介绍
        3.3.1 保利地产首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3.3.2 保利地产二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第4章 保利地产股权激励方案问题发现与改进
    4.1 保利地产股权激励计划效果分析
        4.1.1 人力资源绩效分析
        4.1.2 市场占有情况分析
        4.1.3 财务绩效分析
        4.1.4 激励效果总体评价
    4.2 保利地产股权激励计划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2.1 首期业绩考核指标且仅注重盈利能力
        4.2.2 行权条件设计不合理导致激励不足
        4.2.3 统一的解锁条件与公司的区域不均衡发展现状不匹配
        4.2.4 激励强度不足
        4.2.5 盈余管理行为掩盖真实业绩
    4.3 保利地产股权激励方案改进思路
        4.3.1 建立多样化业绩考核体系
        4.3.2 战略区域设置不同的解锁条件
        4.3.3 扩大激励对象范围设置多层次激励方案
        4.3.4 提高激励股权比例
        4.3.5 基于“激励”目的设计行权条件
第5章 建议与启示
    5.1 对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建议
        5.1.1 结合宏观环境及公司特点设计合理股权激励方案
        5.1.2 设计多维业绩条件防止机会主义行为
    5.2 对我国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政策的相关启示
        5.2.1 市场化竞争性国企薪酬制度
        5.2.2 增强股票市场有效性
        5.2.3 简化审批强化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经营者股权激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来自深市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四、相关概念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
        一、股权激励的效应研究
        二、股权激励对企业或经营者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企业研发投资研究
        一、研发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二、研发投资对企业绩效和价值的影响研究
    第三节 股权激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一、股权激励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二、股权激励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不相关或负相关
        三、股权激励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非线性关系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剩余索取权理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四、激励理论
        五、基于研发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股权激励的发展情况
        一、国外股权激励发展情况
        二、我国股权激励发展情况
第三章 股权激励影响研发投资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分析与假说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设定
        三、模型设定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单变量分析
        三、多元回归分析
        四、内生性检验
        五、稳健性检验
        六、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研究结论
第四章 股权激励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股权激励影响企业创新产出的实证研究
        一、引言
        二、分析与假说
        三、研究设计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股权激励影响企业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
        一、引言
        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简介
        三、研究设计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股权激励影响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分析与假说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单变量分析
        二、回归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四、进一步分析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六章 股权激励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分析与假说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中介效应分析方法简介
        二、变量与模型设定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假设1的实证分析
        二、假设2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进一步案例分析
        一、汇川技术基本情况
        二、实施股权激励的背景
        三、股权激励方案
        四、股权激励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第五节 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建议
    四、研究不足
    五、后续值得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不同类型的CEO股权激励对并购决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企业并购是资本市场的热点
        1.1.2 企业并购是一种风险投资行为
        1.1.3 股权激励成为我国上市公司重要薪酬激励方式之一
        1.1.4 CE0股权激励影响企业并购决策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本文创新点以及局限性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回顾
        2.1.1 关于股权激励相关文献综述
        2.1.2 关于并购决策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综述
        2.1.3 关于CEO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相关文献回顾
        2.1.4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最优契约理论
        2.2.3 风险承担理论
        2.2.4 前景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假设
    3.1 不同类型的CEO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的关系
    3.2 董事会机制对CEO股权激励和并购决策关系的影响
    3.3 环境不确定性对CEO股权激励和并购决策关系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
    4.2 变量定义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2.4 调节变量
    4.3 研究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多元回归分析
        5.3.1 GE0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关系的回归分析
        5.3.2 CEO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关系的调节机制分析
    5.4 稳健性分析
        5.4.1 CEO股权激励对并购决策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5.4.2 CEO股权激励与并购决策关系的调节机制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7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国股票期权激励合约行权定价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五、论文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代理成本理论
        四、行为金融理论
    第二节 期权定价理论
        一、二叉树期权定价方法
        二、蒙特卡洛数值模拟定价方法
        三、B?S期权定价方法
        四、有限差分方法
    第三节 股权激励效果评价
        一、股权激励的信息量及原则
        二、股权激励投入效果与产出效果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股权激励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股权激励的发展历程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股权激励的发展
    第二节 股权激励的基本模式及特点分析
        一、股票期权模式
        二、限制性股票
        三、股票增值权
        四、股权激励模式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法则
    第四节 行权定价现存的问题及改进
        一、相关条例中有关行权价格修订前后的对比
        二、股权激励行权定价中的现存问题
        三、行权定价研究的改进思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权价格、努力程度与风险承担的博弈分析
    第一节 经典委托代理模型
        一、模型假设和参数设定
        二、已有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 引入股权激励项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
        一、模型改进的思路
        二、模型假设
        三、参数的设定
        四、博弈模型分析
    第三节 经典模型和改进模型结果对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股权激励行权定价模型与测算运用
    第一节 现有的行权定价方法
        一、固定价格定价法
        二、基于EVA的相对业绩可变价格定价法
    第二节 单指数化行权定价模型
        一、单指数期权行权定价模型
        二、单指数相对化期权定价
    第三节 指数化定价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股票价格的指数化分解
        二、指数化定价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参数对行权价格的影响规律分析
        一、相关系数对于指数化行权价格的影响
        二、无风险利率对于指数化行权价格的影响
        三、股票价格波动率对于指数化行权价格的影响
        四、指数波动率对于指数化行权价格的影响
        五、股票红利率对于指数化行权价格的影响
        六、指数红利率对于指数化行权价格的影响
    第五节 定价公式的敏感性分析
        一、敏感性分析公式
        二、△值的对比分析
        三、关于指数相关性的新的敏感性指标
    第六节 多指数行权定价模型
        一、多指数绝对定价模型
        二、多指数相对定价模型
    第七节 多种定价方法的实例结果对比
        一、实例回顾
        二、实例结果计算与输出
        三、结果分析
        四、实例启示
        五、相关系数对多指数定价的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行权定价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
    第一节 样本选取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的处理
        二、行权价格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行权价格的构建、激励效果指标的选取与控制变量的设定
    第二节 行权价格指标与公司业绩的回归分析
        一、理论分析、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二、确定价等价分析
        三、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设定
        四、行权价格与公司业绩的回归分析
        五、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六、回归结果分析
    第三节 行权价格与盈余管理的回归分析
        一、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二、盈余管理的计算
        三、行权价格与盈余管理的回归分析
        四、回归结果分析及模型稳健性说明
    第四节 行权价格与公司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
        一、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二、模型选择
        三、行权价格与创新能力的回归及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安徽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激励案例
    第一节 安徽科大讯飞公司股权激励
        一、科大讯飞公司概况
        二、科大讯飞公司股权激励方案
        三、股权激励期权数量及行权价格的调整办法
    第二节 指数化行权定价的改进与对比
        一、行权价格指数化改进的原因
        二、指数化定价的参数计算
        三、指数化行权价格表现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一、已发表论文
    二、参与课题、项目
附录
    附录A:敏感性分析(R程序)
    附录B:单指数、多指数分析(R程序)
    附录C:行权价格与公司业绩的回归分析及内生性检验(STATA)
    附录D:盈余管理(参与行业特征回归方程的行业、年行业样本数)
    附录E:盈余管理计算(R程序)
致谢

四、契约与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信维通信复合式股权激励效应研究[D]. 夏菊香.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2]高管股权激励是有效激励还是谋取福利? ——基于长盈精密的案例分析[D]. 唐啸.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科大讯飞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效果分析[D]. 刘崇.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研究 ——基于动机视角下的证据[D]. 李静颖.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5]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及其激励效应研究[D]. 陈树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6]A股上市公司多期股权激励实施的绩效研究 ——以H公司为例[D]. 罗丽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保利地产股权激励案例研究[D]. 彭芝. 湖南大学, 2019(02)
  • [8]经营者股权激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来自深市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证据[D]. 黄淙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9]不同类型的CEO股权激励对并购决策影响的研究[D]. 吴爽.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中国股票期权激励合约行权定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 何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合约及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