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黄土地基处理

可折叠黄土地基处理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喻捷,李运生,辛虎君[1](2021)在《索道基础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要点》文中认为湿陷性黄土在工程中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是在湿陷性场地中进行索道基础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文中从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入手,总结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见处理方法。同时针对索道基础结构形式、受力特征、施工环境及施工工期中的特殊性要求,综合探讨了适合索道工程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吴学斌,张效康,韩磊,周玉叶[2](2021)在《影响湿陷性黄土的因素及地基处理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北方及西北大部分地区,其对工程施工影响重大。通过对湿陷性黄土特性的深入分析,可更加有效地对湿陷性黄土进行评价。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和大型工业建筑拔地而起,对地基的处理标准也日趋提高。所以,如何解决这些建筑的地基处理问题,保障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可靠性,变得尤为重要,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势在必行。

陈智科[3](2021)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后会产生显着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致使上部结构产生严重的倾斜、开裂等工程病害。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是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病害防治的关键,论文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特点出发,就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特点和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管理的水平,保证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为满足湿陷性黄土地区日益增加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张晨[4](2021)在《不同浸水环境下湿陷性黄土隧洞围岩与衬砌相互作用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湿陷性黄土具有大孔隙、结构性、湿陷性、水敏性等力学与工程性质,湿陷变形在定量上的不可忽视性和定性上的急速发展性,是影响建构筑物稳定性的两大突出问题。以引汉济渭二期工程为例,南北干线工程有近1/4坐落于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一般为自重Ⅱ级~Ⅳ级,对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目前湿陷性黄土评价和处理重点考虑浅层黄土浸水饱和产生的“最大湿陷量”这一核心思想,考虑到隧洞等地下工程具有开挖卸荷、地下空间小、地基无上覆附加压力的特征,同时避免地基处理过多引起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应以工程“实际可能发生湿陷量”为评价目标,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地基处理原则。本文主要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引汉济渭工程可能出现的浸水环境进行渗流模拟,确定合理的浸水饱和区域作为湿陷场,对浸水湿陷过程中隧洞围岩及衬砌结构的相互作用进行详尽的分析,并在渗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狭小空间的地基处理方法。本文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收集到的黄土塬地区物理力学参数及土层湿陷性分布情况,确定出该场地可能的浸水环境,以此为基础进行渗流分析,得到隧洞运营期间不同渗水环境下水分运移规律及水平影响范围,并通过拱脚及仰拱浸水饱和时间差异发现拱脚位置应作为地基处理首要部位。(2)建立不同渗水源三维渗流模型,通过对浸润范围、体积含水率、孔隙水压力等表征渗流的量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对比,反映出不同渗水情况水分在黄土场中的时-空入渗规律及水分积聚情况,提出不同渗水环境下相应的地基处理重点。并以地表渗水工况为例,提出通过砂井导水的地基处理新思路。(3)以引汉济渭引水隧洞二期工程为研究背景,引入“湿陷模量”来模拟浸水湿陷过程,针对圆形、马蹄形、蛋形3个衬砌断面,地表渗水、管道漏水、一侧不均匀渗水3种渗水环境,共计9种工况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浸水阶段围岩变形发展情况。通过围岩沉降曲线确定了地表和基底沉降影响区域半径;并针对仰拱中心容易产生拉裂破坏影响衬砌结构正常使用的问题,通过不同浸水阶段仰拱中心特征点纵向沉降曲线,确定了位移发展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4)基于上述模型分析了不同浸水阶段围岩应力分布规律,详细描述了浸水过程中隧洞周围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变化过程,及地表渗水、管道漏水、一侧不均匀渗水工况下围岩应力发展不同之处;通过不同浸水阶段仰拱中心及拱脚压力值统计分析,将特征点压力值与初始自重应力进行比较,发现地表渗水和管道漏水工况下拱脚压力值超过地层初始自重应力,达到自重湿陷条件,应重点考虑,一侧不均匀渗水工况应重点考虑渗水一侧拱脚围岩应力变化情况;通过分析不同断面衬砌结构沉降变形和内力变化,对比浸水过程中不同部位应力变化速率确定了不同断面衬砌结构可能产生拉裂破坏的部位。

呼思林[5](2021)在《崇礼铁路跨越防空洞段路基沉降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跨越防空洞的情况不可避免,增加了路基沉降控制难度;在黄土地区,黄土特有的湿陷性使路基沉降控制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依托新建崇礼铁路,以DK16+083~DK16+276跨越防空洞段地基为研究对象,结合黄土特性及地下防空洞情况,建立研究段路基有限元模型,提出了柱锤冲扩桩法与防空洞水泥砂浆回填相结合的处理措施。对选定措施处理后路基进行沉降现场监测并预测其工后沉降,验证选定措施地基处理效果。本文运用路基沉降监测、有限元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提出了柱锤冲扩桩与防空洞水泥砂浆回填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措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实现对防空洞隐患的消除,且在不同防空洞洞径断面及活载施加前后沉降控制效果较好,验证了选定方案的合理性。(2)基于路基段地质条件及防空洞概况,建立不同工况有限元路基模型,分别探究不同桩长、桩径、桩间距、水泥砂浆弹性模量对复合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的影响,得出柱锤冲扩桩桩体参数中桩长、桩径、桩间距对沉降值均有一定影响,桩长敏感度更高;在远大于加固区黄土模量前提下,水泥砂浆弹性模量变化对沉降值影响较小;研究并选定柱锤冲扩桩与防空洞水泥砂浆回填处理措施参数为桩长20m、桩径0.6m、桩间距1.2m、水泥砂浆弹性模量50MPa。(3)对选定措施处理后路基进行沉降变形监测,分析其沉降特性。分别采用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Asaoka法、三点法与实测数据拟合,得出双曲线法拟合相关系数与精度较高,其预测工后沉降值为13.70mm,满足规范限值要求,验证了选定处理措施沉降控制效果。上述研究成果已在崇礼铁路DK16+083~DK16+276跨越防空洞段地基的处理设计与施工中进行了成功应用,由沉降监测及工后沉降预测结果可知,总体施工顺利且效果良好。所得相关结论和成果,可为日后同类型工程的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参考,有一定研究价值。

孙雅妮[6](2021)在《湿陷性黄土地基环保型桩压浆增强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是岩土工程领域特殊土处理的重要研究课题。粉煤灰水泥注浆加固桩作为一项湿陷性黄土处理技术,既可解决粉煤灰存储问题,又可降低水泥用量。其设计方法与计算理论等相关理论并不完善。论文以复合地基现行地基处理相关规范、工程实践经验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室内缩尺试验和数值计算对这类复合地基承载、变形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理论研究,系统分析了复合地基加固机理、沉降理论以及破坏形式。简述复合地基压缩模量公式适用条件、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公式。基于现有工业废料注浆加固湿陷性黄土研究成果,阐述水泥粉煤灰复合地基的可行性。根据规范确定置换率为12.57%和25.13%的两种设计布桩方案,为后期模型试验提供依据。(2)通过土工试验得出试验材料物理力学参数,其中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44.27 kPa、29.64°,最优含水率为15.05%,为制作室内模型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室内浸水试验测得经粉煤灰水泥注浆处理后的土样湿陷系数明显减小。开展室内缩尺模型试验,研究注浆粉煤灰加固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和土压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经加固后土体承载力明显提高,被加固体土压力明显小于加固体;经处理后地基各测点处沉降值变化规律相似。(3)采用ABAQUS软件建立注浆粉煤灰水泥复合地基模型,对地基在静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进行分析。数值计算得出土体沉降和应力为缩尺模型试验的2.51倍和1.62倍。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最大值可达272.5 kPa。桩土最大应力比为5.9,介于CFG桩和水泥土搅拌桩之间。分析加固土弹性模量、不同处理深度、不同置换率以及垫层厚度和弹性模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为复合地基设计提供参考。

孙文[7](2021)在《非饱和黄土地基渗流及桩-土接触力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非饱和土,黄土的湿陷特性、渗流特性、土与结构接触特性及其引起的工程问题一直是土力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以有效应力原理为基础的土力学渗流理论和固结理论发展已比较完善,在解决非饱和土的问题时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解决多种特殊土类的特性规律及工程应用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对黄土(饱和、非饱和)的渗流特性及渗流对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影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的工作如下:(1)开展了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开展了兰州地区七里河地区柴家台上Q3马兰黄土室内常规试验,对研究区试样的物理力学参数特性进行了测试,得到岩土体物理性质指标和力学性质指标。并利用GCTS土—水特征曲线仪测定了原状黄土在干湿循环情况下的土水特征曲线,经比较选用Van Genuchten模型进行拟合。(2)开展了土体与结构相互作用的试验及理论研究。利用美国Geocomp公司生产的Shear Trac-Ⅲ型大型直剪仪开展了湿陷性黄土与混凝土结构物接触面的直剪试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本文设计4种不同的含水率)、不同粗糙度(混凝土为光滑面和粗糙面)及不同法向应力(分别为50k Pa、150k Pa、250k Pa和350k Pa)下桩-土接触面特性,由试验结果可知,水和力对土体原生结构强度的破坏和破坏后次生强度的生成,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接触面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及接触面上形成薄膜降低摩擦力。通过剪切试验对剪切变形机理和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并采用数值模拟对接触面破坏形式进行了研究。(3)对黄土地区桩—土接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通过现场浸水试验,研究了在自然状态下黄土地基桩基的承载力特性、间断降雨(增、减湿)及荷载共同作用下及极端气候(连续强降雨)及荷载条件下桩基的摩阻力、沉降特性,确定了湿陷性对黄土地区桩基影响的合理范围,对黄土湿陷性导致的桩基负摩阻力的产生、发展及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4)开展了非饱和黄土渗流及桩—土接触面摩阻力的理论研究。依据质量守恒原理和达西定律推导了非饱和黄土地基浸水(降雨)入渗时土体含水量的分布和湿润锋面的变化,并对理论结果进行了验证;从土与结构接触机理出发,考虑桩周土体湿陷特性的影响,基于荷载传递法的原理和概念,推导了考虑黄土湿陷的单桩荷载传递微分方程的解析解,提供了单桩荷载传递分析方法并验证了其合理性。(5)对非饱和黄土渗流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合试验参数,利用气候—非饱和土相互作用建立了考虑蒸发的计算模型,模拟降雨入渗情况下非饱和黄土地基水分的渗透过程及水分场随时间的变化,由数值模拟可知,渗流路径随着入渗深度的增加会变长,土体的摩擦力和空隙阻力使流体渗流总水头(基质吸力和位置水头)逐渐减小,渗流速度也越来越慢;土体的体积含水率随着湿润锋面增加缓慢,体积含水率达到最大值导致土体湿陷,土体湿陷后孔隙减小体积含水率降低。(6)利用数值模拟研究降雨—蒸发情况下非饱和黄土地基水分的渗透过程及水分场随时间的变化。由模拟可知,降雨—蒸发对深层土体孔隙水压力没有影响,其影响范围主要在表层0-10m以内,降雨-蒸发会导致土水特性曲线的滞回效应,降雨入渗导致孔隙水压力变化具有滞后性,随着时间的增加,蒸发作用会成为控制土体孔隙水压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基质吸力作用逐渐增强。(7)对极端气候条件(间断降雨、连续降雨)及荷载作用下黄土地基—桩间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黄土浸水的过程是土体増湿到某一含水率或饱和情况下的増湿变形的过程。土体増(减)湿对桩侧摩阻力影响产生,研究了土体渗流对土—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的影响。

菅超[8](2021)在《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7年以来,太原机场迅速发展,对机坪有着更多的需求量。因此,太原机场决定增建机坪。机坪场道工程属于民航建设项目,具有其特殊性,对项目工期的要求较为严格。而对于机坪结构层施工而言,基层和面层的施工流程及工艺均已较为成熟,工期可压缩性不强,但垫层的地基处理技术相对前两者而言,工期的可压缩性较强,且施工方案的选择对工期长短影响较大。因此,为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本文着重对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际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较2015年项目立项时抬升2.1m~2.4m,这使得原设计使用砂砾石换填处理后地基的部分力学参数无法满足民航建设要求。这种地基如果作为基础下持力层,则道面结构层作为地基附加压力较湿陷起始压力大,会使得建成以后的机坪极易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进而恶化为板块错台,容易造成飞机轮胎割裂等事故,有极大的运行风险。因此,选择新建机坪的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该在做好防水处理措施的前提下,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针对上述的地基问题,本文所做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场地内地基进行室外实地勘探和室内土工试验,包括钻孔、探井、标准贯入试验、自重湿陷系数试验、湿陷起始压力试验、直剪试验、渗透试验等,以此对地基的湿陷性、均匀性、稳定性和天然地基承载力等方面做地质分析。通过分析可知,本项目天然地基为软土地基,地基承载力不足以建设机坪,土体具有轻微湿陷性,且深受地下水上升影响。针对此问题,本工程分别采取场内外设置排水设施、结构层添加防水层等防水措施;同时为了提高结构层强度,采用高强度干性混凝土及薄弱处加筋的设计方案。(2)筛选出国内外针对软弱地基几种成熟的处理方法,分别为强夯法、冲击碾压法、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灰土挤密桩、高压旋喷桩、碎石挤密桩、CFG桩、换填垫层法等9种方法,并根据其施工特点及机场不停航施工要求工期短和机械限高等比选指标选取了换填垫层法和冲击碾压法相结合的方法。(3)根据施工现场观测到的地下实际水位和地质情况,分别设置了1.0m、1.2m、1.5m等3种不同换填厚度的试验区,然后采用静载荷试验、灌水法、平板载荷试验等方法来检测不同换填深度下的地基承载力、固体体积率、基层顶面反应模量,并与民航建设规范的规定参数做对比,最终确定最佳换填厚度为1.2m。利用冲击沉降观测及工后自然沉降观测确定最佳冲碾遍数为20遍,并对换填材料做颗粒分析以验证其级配适用性。(4)对拟定的三种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选取工期最优施工组织方案。并在工程竣工投入运营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实地观测、平整度试验、表面纹理深度试验、抗折试验、劈裂试验、钻芯取样等方法从表面观感、道面强度、隔水性三个方面对本次地基处理及整个工程质量进行评价,验证方案的适用性与合理性。本工程施工场地紧邻运行中机坪,为保证不影响机场正常运行,整个施工过程全部采用不停航施工的方式,对施工方案中人员、设备、材料的要求极为苛刻,在国内机场建设中也不常见。所采用的换填垫层法与冲击碾压法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方法工期短、施工工艺简单,而且两种处理方法综合治理的处治方案在机场施工领域并不多见,为北方机场在类似软弱地基上进行快速施工时的地基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工程案例,并为研究机坪、跑道、滑行道等特殊承压道面的受力特点提供了有益借鉴。

王博[9](2021)在《黄土路基—载体桩复合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载体桩作为一种新型桩,当前正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时期,通过工程实例其已经显示出其优良的承载性能和巨大的应用价值。针对目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情形复杂多样,载体桩在许多湿陷性黄土地区得到广泛工程实际应用的现状,本文在已有工程实例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求解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对载体桩及其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作机理及施工工艺做了详细探究,并推导出了载体桩单桩在竖向荷载下的理论控制方程,并分析了在不同湿陷工况下的承载性能、荷载传递特性。同时,对载体桩复合地基加固路基的沉降差异、桩身受力状态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详细研究,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载体桩的桩型特点,比较其相对于其他等截面桩型的优势,通过分析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不同实际工程实例,总结出了最经济有效的在黄土地区利用载体桩处理软弱地基的施工工艺流程。(2)从理论上分析了载体桩受力特征及荷载传递规律;推导出了载体桩单桩在竖向下压荷载作用下的理论控制方程,以及竖向上拔荷载作用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并研究了载体桩复合地基的沉降控制理论,以及复合地基中附加应力的分布情况,归纳了附加应力的计算方法。(3)在黄土湿陷土层过程中,对载体桩及桩周湿陷性土及其他湿陷性区域的沉降情况进行模拟,分析表明:当黄土发生湿陷时,桩会出现轻微的沉降,其他区域的湿陷量明显大于桩侧土处的;桩侧摩阻力为不连续分布,由于土体发生湿陷时,桩土挤压,侧阻力逐渐发挥作用,在靠近桩端处,会出现微小的临空面摩阻力逐渐减小,在扩大头处土体稳定,桩端承载力较大,侧摩阻力发挥作用甚小,因此呈现出先负增大后减小又出现正向增大的现象。(4)建立了载体桩复合地基数值模型,在分层填筑路堤过程中,地基表面的沉降随路堤荷载的增大而增大,填筑完成后,在路堤中心处路堤顶部的沉降量最大,在靠近地基位置中心处地基表面的沉降量最大。载体桩复合地基在未湿陷、上部土层湿陷及整体土层湿陷等不同的湿陷工况下,受力形式与变化规律结果基本一致,但地基的湿陷深度对载体桩受力影响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桩侧摩阻力的呈现上,地基湿陷深度越大,载体桩桩身产生的桩侧负摩阻力越大。(5)模拟了在黄土整体土层湿陷时,载体桩桩长、桩径、桩间距、路堤填筑高度四个方面对载体桩复合地基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减小桩间距、减小桩长、降低路堤填筑高度可减小载体桩桩身侧摩阻力。但当桩长小于5m时,减小的趋势较小,桩径大于600mm时,对侧摩阻力的影响较小。

王力[10](2021)在《基于微结构单元理论的黄土湿陷性预测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湿陷性评价是湿陷性黄土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中不可或缺而又亟待突破的关键基础问题之一。本文以黄土高原典型湿陷性黄土分布区(兰州、延安、延川、泾阳、西安)Q3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和微观测试分析,对不同尺度颗粒和各类团聚体的类型、物质组成及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建立清晰的黄土湿陷变形基本结构单元概念模型;对不同尺度颗粒和颗粒间连接进行量化,建立黄土湿陷变形过程中微结构参数(孔隙占比、粉粒占比、胶粘粒占比、颗粒间连接占比等)与湿陷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微结构单元理论对湿陷变形进行定量表征的新途径,无论对黄土湿陷性的理论研究还是对湿陷性黄土工程实践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取得了兰州、延川、延安、泾阳、西安5个地区原状黄土试样的天然含水率、比重、孔隙比、液塑限、粒度分布、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孔隙分布、比表面积等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的区域分布规律,为进一步认识马兰黄土的成因及工程性质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大量试验揭示了不同前处理方法对马兰黄土粒度测量影响,筛选出了适用于马兰黄土的前处理方法和颗粒分离方法。3、基于系列微观图像的分析,对不同尺度的颗粒和各类团聚体的类型、物质组成及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清晰的黄土湿陷变形基本结构单元概念模型。黄土中以单颗粒形式作为黄土基本结构单元的主要是原始矿物碎屑。根据粒径的大小可将其分为粗碎屑(>75μm)、细碎屑(5-75μm)、微碎屑(<5μm)、亚微米碎屑(100nm-1.0μm)和纳米级(1-100nm)碎屑。黄土中以颗粒单元集合体形式作为基本结构单元的主要是包衣颗粒和团聚体。根据包衣颗粒的形成效应可将其分为三类:“补缺效应”、“补边趋圆效应”、“增厚趋大效应”。根据团聚体的组成及大小可将其分为四类:胶粘粒团聚体、单粒团聚体、多粒团聚体、复合型团聚体,各类团聚体的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是:粘胶粒团聚体>单粒团聚体>多粒团聚体>复合型团聚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团聚体聚集层次概念模型。4、通过分析黄土在湿陷前后不同大小孔隙面积、数量变化、总孔隙率变化和孔隙数量变化,研究了黄土湿陷过程中不同大小孔隙对总湿陷量的贡献情况。其中中孔隙的存在是湿陷变形所赖以发生的空间基础。增湿过程是黄土湿陷变形发生的必要前提。在增湿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必然会造成黄土基本结构单元的改变;含水率变化必然会造成黄土基本结构单元之间的连接力的改变。黄土在湿陷过程中,既有来自压缩过程中水膜改变产生的强度变化,又有来自起胶结作用的粘土矿物遇水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引发的强度变化。5、在黄土微结构图像处理过程中,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图像分割方法,能够在无需手动阈值的情况下,将图像分割为粉粒、胶粘粒和孔隙三部分,所获得的孔隙面积率PAR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减小,粉粒面积率PS、胶粘粒面积率PC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微结构图像的定性分析,提出了黄土基本结构单元间接触面积率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加,直接接触面积率PCR、间接接触面积率CCR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间接接触面积率CCR的拟合度更高。孔隙面积率PAR、胶粘粒面积率PC、试验所得胶粘粒含量PW、直接接触面积率PCR、间接接触面积率CCR与黄土湿陷系数均表现出显着的相关性,其中湿陷系数与孔隙面积率PAR表型出正相关性,与胶粘粒面积率PC、试验所得胶粘粒含量PW、直接接触面积率PCR和间接接触面积率CCR表型出负相关性,相比于试验所得胶粘粒含量PW,胶粘粒面积率PC与湿陷系数的相关性更显着。6、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的有效结合,实现了对黄土湿陷性的预测评价,该模型基于微结构单元理论综合全面地考虑了影响黄土湿陷性的宏、微观因素,为快速、准确地定量表征黄土湿陷系数提供了新途径。同时,广义相加模型扩展地考虑了湿陷数据中存在的空间随机效应,模型也可被用于黄土湿陷性的空间预测。此外,模型建立过程中不仅揭示了含水率、竖向压力、孔隙率、干密度、胶粘粒面积率和颗粒间接触面积率等解释变量的统计学意义,同时也对不同解释变量对黄土湿陷性的敏感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

二、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索道基础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湿陷性黄土特点
2 湿陷性黄土常用处理方法
    2.1 换填垫层法
    2.2 桩基础
    2.3 灰土挤密桩法
    2.4 重锤夯实法
    2.5 强夯法
    2.6 预浸水法
3 索道基础湿陷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3.1 索道基础特点
    3.2 灰土换填法在索道工程中的应用
4 工程实例
5 结语

(2)影响湿陷性黄土的因素及地基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湿陷性黄土的性质
2 湿陷性的影响因素
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施工工艺
    3.1 土(灰土)垫层
    3.2 重锤表面夯实及强夯
    3.3 灰土(土)挤密桩
    3.4 预浸水法
    3.5 化学加固法
    3.6 其他加固方法
4 结论

(3)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质特征及工程特性
3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3.1 判断黄土的成因
    3.2 确定勘探方案
    3.3 工程地质测绘要点
    3.4 明确取样要点
    3.5 勘察试验要点
    3.6 提升管理效率
4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
    4.1 预浸水法
    4.2 化学加固法
    4.3 换填垫层法
    4.4 强夯法
5 结语

(4)不同浸水环境下湿陷性黄土隧洞围岩与衬砌相互作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黄土湿陷机理论述
        1.2.2 湿陷性黄土水分入渗规律研究
        1.2.3 土层浸水环境讨论
        1.2.4 湿陷性黄土地层对隧洞围岩及衬砌影响研究
        1.2.5 地基处理方法讨论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2 湿陷性黄土渗水特性分析
    2.1 不同地貌湿陷特性分析
    2.2 非饱和渗流计算原理
    2.3 原状黄土地层的水分入渗规律分析
        2.3.1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2.3.2 数值计算模型
        2.3.3 计算参数及初始条件
        2.3.4 模拟结果分析
    2.4 不同浸水工况下既有隧洞水分迁移规律分析
        2.4.1 浸水源影响因素讨论
        2.4.2 计算工况及边界条件
        2.4.3 水分竖向入渗规律研究
        2.4.4 地表渗水对体积含水率的影响
        2.4.5 管道渗水对体积含水率的影响
        2.4.6 一侧渗水对体积含水率的影响
        2.4.7 水分扩散形态及浸水影响范围
    2.5 小结
3 三维空间渗流分析
    3.1 三维渗流计算
        3.1.1 三维渗水模型建立
        3.1.2 地表渗水结果分析
        3.1.3 管道漏水结果分析
        3.1.4 不均匀渗水结果分析
        3.1.5 纵向浸润范围
    3.2 砂井导水对地基浸水入渗的影响
        3.2.1 地基处理方案设计
        3.2.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3.3 小结
4 不同浸水方式对隧洞变形影响研究
    4.1 引水隧洞围岩湿陷变形数值模拟方法
        4.1.1 强度参数和变形参数的确定
        4.1.2 地层自重湿陷数值模拟思路
    4.2 计算工况
    4.3 地表浸水工况隧洞变形影响研究
        4.3.1 盾构隧洞变形影响研究
        4.3.2 马蹄形隧洞、蛋形隧洞隧洞变形影响研究
    4.4 管道漏水工况隧洞变形影响研究
        4.4.1 盾构隧洞变形影响研究
        4.4.2 马蹄形隧洞和蛋形隧洞变形影响研究
    4.5 一侧不均匀渗水工况隧洞变形影响研究
        4.5.1 盾构隧洞变形影响研究
        4.5.2 马蹄形隧洞和蛋形隧洞变形影响研究
    4.6 小结
5 不同浸水方式围岩应力分析
    5.1 围岩应力分析
        5.1.1 地表浸水工况围岩应力分析
        5.1.2 管道漏水工况围岩应力分析
        5.1.3 一侧不均匀渗水工况围岩应力分析
    5.2 隧洞基底压力变化规律
        5.2.1 地表渗水工况基底压力变化规律
        5.2.2 管道漏水工况基底压力变化规律
        5.2.3 一侧不均匀渗水工况基底压力变化规律
    5.3 衬砌结构沉降变形及内力变化
        5.3.1 衬砌结构沉降变形
        5.3.2 地表渗水工况下衬砌结构内力变化分析
        5.3.3 管道漏水工况下衬砌结构内力变化分析
        5.3.4 一侧不均匀渗水工况下衬砌结构内力变化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崇礼铁路跨越防空洞段路基沉降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黄土地基处理措施研究
        1.2.1 黄土分布与类别
        1.2.2 黄土湿陷变形机理
        1.2.3 黄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3 防空洞处理措施研究
    1.4 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1.4.1 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1.4.2 地基沉降预测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崇礼铁路工程地质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理位置
        2.2.2 区域地形地貌
        2.2.3 土壤类型
        2.2.4 气候及水文地质条件
        2.2.5 路基概况
    2.3 DK16+083~DK16+276 段工程地质概况
    2.4 DK16+083~DK16+276 段地基处理措施选用
    2.5 本章小结
3 地基处理方案比选分析
    3.1 有限元计算理论
        3.1.1 有限元法简介
        3.1.2 ABAQUS软件介绍
    3.2 模型的建立
        3.2.1 土体本构模型
        3.2.2 模型尺寸设计
        3.2.3 模型基本假设与参数选取
        3.2.4 模型边界条件
        3.2.5 荷载条件
    3.3 数值模拟分析方案
    3.4 线路偏移方案可行性研究
    3.5 防空洞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3.6 不同地基处理措施沉降控制效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地基沉降影响因素研究及适用性分析
    4.1 数值模拟分析方案
    4.2 桩体尺寸及布置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4.2.1 桩长对沉降特性的影响
        4.2.2 桩径对沉降特性的影响
        4.2.3 桩间距对沉降特性的影响
        4.2.4 桩体尺寸及布置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3 水泥砂浆弹性模量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4.4 地基处理方案沉降控制效果研究
        4.4.1 不同防空洞洞径断面沉降控制效果研究
        4.4.2 活载下地基处理方案沉降控制效果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地基处理措施沉降控制效果评价
    5.1 处理措施效果评价内容
    5.2 监测方案
    5.3 沉降预测方法及拟合评价指标
        5.3.1 沉降预测方法
        5.3.2 沉降拟合评价指标
    5.4 沉降特性研究
    5.5 工后沉降预测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湿陷性黄土地基环保型桩压浆增强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依据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相关研究
        1.2.1 理论分析
        1.2.2 试验研究
        1.2.3 数值计算
        1.2.4 工程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加固理论
    2.1 概述
    2.2 注浆粉煤灰水泥桩复合地基
        2.2.1 加固机理
        2.2.2 设计参数
        2.2.3 破坏形式
        2.2.4 承载力计算方法
    2.3 沉降计算
        2.3.1 加固区土层压缩量计算方法
        2.3.2 下卧土层压缩量计算方法
    2.4 小结
3 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
    3.1 概述
    3.2 室内模型试验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模型
        3.2.3 参数测定
        3.2.4 试验过程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3.3.2 黏聚力和内摩擦角
        3.3.3 最优含水率
        3.3.4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4 小结
4 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静载数值计算
    4.1 概述
    4.2 有限元分析原理
    4.3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4.3.1 基本假定
        4.3.2 计算参数
        4.3.3 模型构建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1 地应力场平衡
        4.4.2 桩土位移云图
        4.4.3 桩土应力云图
        4.4.4 结果分析
    4.5 承载效应影响参数分析
        4.5.1 加固体弹性模量影响
        4.5.2 处理深度影响
        4.5.3 置换率影响
        4.5.4 褥垫层影响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荣誉获奖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情况

(7)非饱和黄土地基渗流及桩-土接触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黄土的分布
        1.1.2 黄土的湿陷特性
        1.1.3 黄土的渗透特性
        1.1.4 土与结构接触特性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黄土湿陷机理
        1.3.2 非饱和土基本理论
        1.3.3 岩土的本构模型
        1.3.4 非饱和土的渗流
        1.3.5 土与结构接触力学特性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试样的物理力学特性测试
    2.1 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
    2.2 土-水特征曲线试验
    2.3 湿陷性黄土-混凝土接触面直剪实验
        2.3.1 土样制备及试验设计
        2.3.2 试验结果分析
        2.3.3 接触面双曲线模型
    2.4 接触面剪切破坏型式分析
        2.4.1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2.4.2 模型验证
        2.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 非饱和黄土地基渗流及桩-土接触理论分析
    3.1 黄土地基浸水(降雨)入渗时土体含水量的分布
        3.1.1 黄土地基浸水(降雨)入渗研究
        3.1.2 非饱和黄土地基渗流微分方程
        3.1.3 理论计算与数值结果比较
    3.2 桩-土接触负摩阻计算方法
    3.3 湿陷性黄土地基桩-土荷载传递规律研究
        3.3.1 考虑黄土湿陷特性的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3.3.2 基本方程
        3.3.3 方程的推导
        3.3.4 理论计算与数值结果比较
4 非饱和黄土地基现场浸水试验
    4.1 湿陷性黄土渗透性特征
        4.1.1 黄土湿陷对其渗透性的影响规律
        4.1.2 黄土水分入渗对湿陷变形的影响
    4.2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浸水试验
        4.2.1 试验桩布置及试验工况
        4.2.2 桩基现场荷载试验结果分析
5 非饱和黄土渗流特性数值模拟
    5.1 研究区域降雨特点
    5.2 降雨入渗情况下非饱和黄土地基数值模拟
        5.2.1 基本方程
        5.2.2 模型及初始、边界条件
        5.2.3 计算结果
    5.3 降雨-蒸发作用下非饱和黄土地基数值模拟
        5.3.1 计算理论
        5.3.2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择
        5.3.3 计算结果分析
6 土-结构接触力学特性数值模拟
    6.1 接触面理论
        6.1.1 接触问题的分析原理
        6.1.2 接触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
        6.1.3 接触面单元类型
        6.1.4 接触面本构模型
    6.2 黄土地基-桩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6.2.1 数值模型
        6.2.2 数值分析结果
        6.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2.2 机坪道面物理特性及施工特点
        1.2.3 机坪快速施工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地质分析及施工基本条件研究
    2.1 工程简介
        2.1.1 设计概述
        2.1.2 主要技术指标
        2.1.3 材料规格
        2.1.4 标准规范
        2.1.5 地基处理方案变更的原因
    2.2 地质分析
        2.2.1 地质勘察原则
        2.2.2 试验方法
        2.2.3 勘察结果分析
        2.2.4 地质综合评价
        2.2.5 地下水位变化原因分析
        2.2.6 地下水位上升对现有地基的力学性能影响
        2.2.7 地质问题总结
    2.3 施工基本条件
        2.3.1 防水处理措施
        2.3.2 道面高强度设计
    2.4 小结
第3章 地基处理方案研究
    3.1 地质改良
        3.1.1 强夯法
        3.1.2 冲击碾压法
        3.1.3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
        3.1.4 真空预压法
    3.2 土体补强
        3.2.1 灰土挤密桩
        3.2.2 高压旋喷桩
        3.2.3 碎石挤密桩
        3.2.4 CFG桩
    3.3 地基换填
    3.4 处理方案比选原则
        3.4.1 首要指标
        3.4.2 主要指标
        3.4.3 辅助指标影响分析
        3.4.4 方案比选
    3.5 换填材料颗粒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地基处理施工参数研究
    4.1 试验区施工
        4.1.1 试验区总体施工安排
        4.1.2 试验区施工工序
        4.1.3 试验区施工工艺
    4.2 换填厚度控制试验
        4.2.1 灌水法
        4.2.2 平板载荷试验
        4.2.3 静载试验
    4.3 冲碾遍数控制试验
        4.3.1 冲击沉降观测
        4.3.2 工后自然沉降观测
    4.4 小结
第5章 施工关键技术分析及项目评价
    5.1 拟定施工组织比选方案
    5.2 工期最优施工组织方案研究
        5.2.1 施工组织的影响因素
        5.2.2 施工组织方案对比
        5.2.3 工期最优施工组织试验
    5.3 项目现状评价
        5.3.1 表面观感
        5.3.2 道面强度
        5.3.3 隔水性
    5.4 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
致谢

(9)黄土路基—载体桩复合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1.3 载体桩技术的介绍
    1.4 载体桩的适用范围及应用前景
    1.5 载体桩及其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2.载体桩的工作机理及施工工艺
    2.1 载体桩的结构构造
    2.2 载体桩的工作机理
        2.2.1 受力原理
        2.2.2 单桩破坏模式
        2.2.3 复合地基破坏模式
    2.3 载体桩扩大头在黄土地区的形成机理
    2.4 载体桩的施工工艺
        2.4.1 施工设备组成
        2.4.2 施工强度要求
        2.4.3 施工工艺流程
    2.5 本章小结
3.湿陷性黄土地区载体桩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3.1 黄土湿陷变形分析
        3.1.1 模量折减法
        3.1.2 力水等效法
    3.2 黄土湿陷变形数值分析
        3.2.1 土样模型的建立
        3.2.2 湿陷变形结果分析
    3.3 湿陷性黄土地区载体桩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理论
        3.3.1 载体桩抗压单桩理论控制方程的建立
        3.3.2 载体桩抗拔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办法
        3.3.3 载体桩单桩承载力的理论分析
    3.4 湿陷性黄土地区载体桩单桩数值模拟研究
        3.4.1 单桩计算模型的建立
        3.4.2 桩侧土湿陷模拟结果分析
    3.5 影响载体桩单桩承载特性因素分析
        3.5.1 桩身直径对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3.5.2 扩大头直径对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3.5.3 持桩端土层影响厚度对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4.黄土地区载体桩复合地基加固路基力学行为分析
    4.1 载体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
    4.2 载体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4.2.1 下卧层附加应力计算
    4.3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4.3.1 计算工况
        4.3.2 模型建立
        4.3.3 参数设置
    4.4 不同工况下路基沉降差异分析
        4.4.1 天然地基
        4.4.2 载体桩复合地基
        4.4.3 地基湿陷变形
    4.5 桩身受力状态分析
        4.5.1 路堤填筑完成时桩身的受力状态分析
        4.5.2 黄土发生湿陷后桩体的受力状态分析
    4.6 完全湿陷条件对桩侧摩阻力影响因素分析
        4.6.1 桩长影响分析
        4.6.2 桩径影响分析
        4.6.3 桩间距影响分析
        4.6.4 路堤填筑高度影响分析
    4.7 本章小节
5.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10)基于微结构单元理论的黄土湿陷性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黄土微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 黄土湿陷性评价方法研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不同地区马兰黄土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2.1 土样采集
    2.2 基本物理性质
        2.2.1 黄土的物理指标
        2.2.2 粒度
    2.3 矿物成分
    2.4 化学成分
    2.5 微观结构
        2.5.1 试样制备
        2.5.2 SEM图像采集
        2.5.3 黄土微观结构
    2.6 压汞试验
        2.6.1 压汞法原理
        2.6.2 试样制备
        2.6.3 孔隙分布特征
    2.7 比表面积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土颗粒分离方法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前处理实验
        3.2.1 试验方法
        3.2.2 结果分析
        3.2.3 结果讨论
    3.3 颗粒分离方法试验
        3.3.1 试验方案
        3.3.1.1 筛分法
        3.3.1.2 离心机法
        3.3.1.3 静水沉降法
        3.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2.1 筛分法分离
        3.3.2.2 离心机法分离
        3.3.2.3 静水沉降法分离
    3.4 颗粒分离结果的表征
        3.4.1 试验方案
        3.4.1.1 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分析
        3.4.1.2 SEM/EDS分析
        3.4.1.3 不同粒径组分的提取
        3.4.1.4 微观形貌表征
        3.4.1.5 X射线衍射分析
        3.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2.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结果
        3.4.2.2 SEM/EDS分析结果
        3.4.2.3 不同粒级颗粒的微观形貌
        3.4.2.4 不同粒级颗粒的矿物组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土的基本结构单元类型及其作用
    4.1 引言
    4.2 微观试样制备与图像采集
    4.3 结果分析
        4.3.1 颗粒单元
        4.3.2 包衣颗粒
        4.3.3 团聚体
        4.3.4 团聚体的聚集层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土湿陷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
        5.2.1 室内湿陷性试验
        5.2.2 微观试样制备过程
        5.2.3 图像采集和预处理
    5.3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3.1 黄土湿陷变形特性
        5.3.2 湿陷后黄土的微观结构的定性分析
        5.3.3 湿陷前后SEM/EDS分析
        5.3.4 湿陷后黄土的微观结构的定量分析
        5.3.4.1 孔隙数量和孔隙面积
        5.3.4.2 不同大小孔隙的数量和面积分布
        5.3.4.3 黄土孔隙形态分布
    5.4 讨论
        5.4.1 骨架颗粒
        5.4.2 骨架颗粒的连接形式
        5.4.3 孔隙特征
        5.4.4 碳酸钙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5.4.5 黄土湿陷微观触发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图像处理的黄土微观结构定量研究
    6.1 引言
    6.2 SEM图像处理
        6.2.1 图像降噪
        6.2.2 图像分割
        6.2.3 Sobel边缘检测
    6.3 接触概念模型
    6.4 结果分析
        6.4.1 孔隙分布分析
        6.4.2 颗粒面积率
        6.4.3 颗粒接触面积率
        6.4.4 接触面积率与孔隙率
        6.4.5 湿陷系数与微观参数的相关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微结构单元理论的黄土湿陷性预测研究
    7.1 引言
    7.2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案
    7.3 黄土湿陷性的预测模型
        7.3.1 多元线性模型
        7.3.2 广义相加模型
        7.3.3 模型选择
    7.4 描述性分析
        7.4.1 数据描述
        7.4.2 变量的筛选或模型因子选择
        7.4.3 预测结果
    7.5 统计模型:空间随机效应的延伸应用
        7.5.1 数据描述
        7.5.2 具有空间随机效应的广义相加模型
        7.5.3 预测结果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索道基础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要点[J]. 张喻捷,李运生,辛虎君. 起重运输机械, 2021(24)
  • [2]影响湿陷性黄土的因素及地基处理方法[J]. 吴学斌,张效康,韩磊,周玉叶. 石油化工建设, 2021(05)
  • [3]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J]. 陈智科.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18)
  • [4]不同浸水环境下湿陷性黄土隧洞围岩与衬砌相互作用影响研究[D]. 张晨.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崇礼铁路跨越防空洞段路基沉降控制研究[D]. 呼思林.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6]湿陷性黄土地基环保型桩压浆增强机理研究[D]. 孙雅妮.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7]非饱和黄土地基渗流及桩-土接触力学特性研究[D]. 孙文.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1)
  • [8]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D]. 菅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9]黄土路基—载体桩复合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研究[D]. 王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基于微结构单元理论的黄土湿陷性预测模型研究[D]. 王力. 长安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可折叠黄土地基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