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毒论治缺血性中风

以毒论治缺血性中风

一、缺血性中风从毒论治(论文文献综述)

康利高阁,孔令博,高颖[1](2021)在《基于毒邪和玄府理论探析急性缺血性中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中医病机》文中认为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作为引起急性缺血性中风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是目前西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中医学对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早有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毒损脑络学说和玄府开合不利学说是中风病病机的重要理论基础,亦能为急性缺血性中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毒邪由于其依附性、酷烈性、秽浊性、从化性的特点,能够在风、火、痰、瘀、虚等邪气基础上化生,并败坏形体,影响玄府功能;玄府是人体最小的气血运行门户且分布广泛,在毒邪的作用下,玄府的开合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并常涉及多个脏腑,从而导致急性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情恶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中医理论阐释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水平,使中医药更好地发挥既病防变及促进康复的重要作用。

马春玉[2](2021)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川红中风胶囊对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依托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川红中风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排标准,纳入符合条件的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72例,分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试验组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以下简称指南)中推荐的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及川红中风胶囊,两组用药时间均为10±1d。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BI、mRS评分、内风、痰湿、血瘀证候要素诊断量表,治疗后的NIHSS、BI评分,内风、痰湿、血瘀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及出组90d后mRS的评分情况进行记录,并采用SPSS 21.0软件对此六项评价指标改善情况的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两组均有疗效(P<0.05),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57%VS.75.76%,P<0.05)。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两组均有疗效(P<0.05),试验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5.72%VS.72.73%,P<0.05)。在残障功能改善方面,两组均有疗效(P<0.05),试验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58%VS.72.73%,P<0.05)。在内风证候要素改善方面,两组均有疗效(P<0.05),试验组内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12%VS.81.81%,P<0.05)。在痰湿证候要素改善方面,两组均有疗效(P<0.05),试验组痰湿证候要素诊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58%VS.63.63%,P<0.05)。在血瘀证候要素改善方面,两组均有疗效(P<0.05),试验组血瘀证候要素诊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14%VS.90.91%,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应用指南推荐的西医基础治疗,联合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及川红中风胶囊,能更好地改善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残障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内风、痰湿、血瘀证候要素的改善。

刘芝[3](2021)在《养血祛风方联合针刺治疗血虚风扰型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通过养血祛风方联合针刺治疗血虚风扰型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的临床研究,观察徒手肌力评定量表、巴氏指数量表及中医证候量表的评分改善情况。明确此诊治方案的效果及其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脑病二科门诊及病区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血虚风扰型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患者76例,按第一次的就诊时间进行编号处理,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针刺治疗,治疗组为养血祛风方联合针刺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入组前、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记录徒手肌力评定量表,巴氏指数量表和中医证候评定量表的积分,以评估患者的肌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并评价相关理化指标,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记录脱落及不良事件。随后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记录的数据,评价其疗效。结果:1.肌力评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两组肌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为80.5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I指数评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两组BI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1个疗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为86.1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高于治疗前,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1个疗程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2个疗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为94.4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LT、HGB、Cr、BUN指标都在正常的范围内,未作分析。对于指标AST、ALT,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养血祛风方联合针刺疗法可有效提高患者肌力水平,改善生活活动能力及中医临床症状,因其具备不良反应较少,远期疗效相对稳定等独特优势。故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高强[4](2021)在《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即急性脑梗死,中医称缺血性中风,是脑组织因局部的血流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目前溶栓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适应证严格、时间窗短、出血和再灌注损伤风险高,其临床效果受到限制。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中风独具优势。中医认为痰热腑实证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最为常见的证型,而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是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代表性方剂。星蒌承气汤“脑病治肠”、“上病治下”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菌-肠-脑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多临床试验及系统性综述已证实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确切临床疗效与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其效应机制研究尚且不足。因此本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及肠道微生态理论,深入探讨缺血性中风的肠道微生态机制及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的效应机理。目的:基于中医“上病治下”理论与现代医学“菌-肠-脑轴”理论,(1)通过中药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全面探讨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机制;(2)明确具有“化痰通腑”作用的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验证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关键靶点与通路;(3)探讨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通腑”与“通便”差异的肠道微生态机制;(4)观察星蒌承气汤对伪无菌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模型菌-肠-脑轴的影响,验证星蒌承气汤通过直接影响肠道菌群而改善脑卒中预后的假说。方法:(1)借助TCMSP、BATMAN-TCM、ETCM及TCMID等数据库收集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应用STITCH等对未找到靶点的化合物进行靶点预测。通过6个数据库挖掘缺血性卒中的靶点。通过GO和KEGG富集对交集靶点进行高级功能分析,并用cytoscape3.6.0构建PPI、化合物-靶点及药物-靶点-通路网络。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CAO)组、星蒌承气汤(XCD)组、尼莫地平(Nim)组及舒泰清(PGE)组,通过制备高脂低纤维饮食复合线栓法的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模型,采用神经功能评分、除胶实验、TTC和TUNNEL染色,综合评价星蒌承气汤的神经保护作用,并运用ELISA、W estern blot等技术验证网药关键靶点与通路;(3)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MCAO组、XCD组、Nim组与PG E组,通过制备高脂低纤维饮食复合线栓法的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模型,采用高通量16srDNA基因测序、代谢组学技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及流式多因子技术分别对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CFAs)及其受体GPR43、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NE及TH、血清MTL、脑IBA-1及GFAP、血清炎症因子)进行分析;(4)雄性C57BL/6小鼠在术前14天服用多种抗生素剔除肠道菌群后,随机分为:伪无菌假手术(ABX-Sham)组、伪无菌模型(ABX-MCAO)组以及伪无菌中药(ABX-XCD)组,通过神经功能评分、除胶实验、TTC染色以及高通量16srDNA基因测序、代谢组学技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及流式多因子技术,观察中药对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星蒌承气汤包含51个活性成分及44个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交集靶点。高级功能分析显示星蒌承气汤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与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凋亡过程的调控、炎症反应、内皮屏障的建立以及对脂肪酸的反应有关。星蒌承气汤发挥作用的有10条关键KEGG信号通路。PPI网络分析得到AKT 1,PTGS2,TNF,TP53,CASP3,IL1B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验证了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对接能力。(2)星蒌承气汤神经保护作用及对网络药理学关键靶点及通路的影响:①神经功能评分:与MCAO组相比,XCD组及Nim组术后48h及72h Longa评分降低(P<0.05),PGE组未见变化(P>0.05)。②除胶实验:XCD组和Nim组术后48和72h的接触和去除胶带时间缩短(P<0.05),PGE组未见变化(P>0.05)。③TTC染色:XCD组梗死面积下降(P<0.05),Nim组及PGE组未见变化。④TUNNEL:MCAO组梗死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XCD组和Nim组TUNEL阳性染色减少(P<0.05)。⑤网络药理学验证:XCD组及Nim组TNF-α含量具有下降趋势(P>0.05);XCD组p-AKT、PI3K及NF-κB蛋白表达具有升高趋势。AKT蛋白表达组间未见明显变化(P>0.05)。(3)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菌-肠-脑轴影响:①肠道菌群:与MCAO组相比,XCD组α多样性有升高趋势,Nim组及PGE组无显着变化。β多样性显示MCAO组与Sham组PCoA曲线有显着差异(P<0.05)。MCAO组拟杆与变形杆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显着减少;XCD组拟杆菌比例显着降低,疣微菌门显着增加,Nim组变形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进一步降低,PGE组菌群组成与MCAO相似,变形杆菌略降低。此外,XCD组Akkermansia比率增加,Nim组Klebsiella增加最为显着,而 PGE 组 Parabacteroides 和Escherichia/Shigella增加较为显着。②SCFAs 及GPR43:MCAO组的SC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XCD组丁酸含量增加(P<0.05)。XCD组及Nim组GPR43表达显着降低(P<0.05)。③自主神经途径:XCD组NE有下降趋势,PGE组NE有上升趋势(P>0.05)。MCAO组及PGE组TH蛋白表达上升(P<0.05),XCD组及Nim组TH表达未见显着变化趋势(P>0.05)。④神经内分泌途径:MCAO组MTL显着升高(P<0.05),PGE组有升高趋势(P>0.05),XCD组及Nim组MTL显着下降(P<0.05)。⑤免疫途径:MCAO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显着活化,小胶质细胞迅速从“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从梗死周边区域向病变部位募集,而XCD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较MCAO组降低。MCAO 组 TNF-α、IL-17A、IL-22 升高(P<0.05),而 XCD 和 Nim 组的 IL-10显着升高(P<0.05),TNF-α、IL-17A 和 IL-22 降低。(4)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影响:①神经保护作用:与ABX-MCAO组相比,ABX-XCD组在Longa评分、除胶实验及TTC染色等方面未见显着变化(P>0.05)。②肠道菌群:ABX-MCAO和ABX-XCD组的α多样性低于ABX-Sham,PCoA分析显示ABX-XCD组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和组成与AB X-MCAO组相似。相对丰度结果显示,在ABX组中,小鼠的微生物区系均以变形杆菌为特征,这与正常小鼠有显着差异。LEfSe分析显示MCAO组富集了更多的病原体或机会性病原体,包括Bacteroidetes,EscherichiaShigella与Helicobacter,而 XCD富集了Verrucomicrobia和Akkermansia等有益菌群。条件致病菌如Streptococcus,Lact ococcus,Morganella,Klebsiella,Proteo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 等在 ABX-XCD组富集显着增多。PGE组富集菌群主要有oSelenomonadales、cNegativicutes、gRomboutsia及fPeptostreptococcaceae。③SCFAs 及 GPR43:ABX-XCD 的丙酸显着下降(P<0.05)。ABX-MCAO 组 GPR43 表达显着上调(P<0.05),ABX-XCD 组 G PR43表达显着降低(P<0.05)。④自主神经途径:ABX-XCD组NE含量未见显着变化(P>0.05),TH蛋白表达未见显着变化(P>0.05)。⑤神经内分泌途径:ABX-MCAO组MTL升高趋势(P>0.05),ABX-XCD组MTL未见显着变化(P>0.05)。⑥免疫途径:ABX-XCD组IL-22显着升高(P<0.05),IL-17A有降低趋势(P>0.05),余未见显着变化趋势(P>0.05)。ABX-MCAO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显着升高,小胶质细胞显着活化,ABX-XCD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较ABX-MCAO组有降低趋势。结论: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具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其效应机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特点。其对伪无菌小鼠中风模型则未发现确切的脑保护效应,说明其脑保护的部分机制是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实现的。其具体机制包括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含量,增强肠道短链脂肪酸受体GPR43表达,增加血液IL10、减少TNF-α等炎性因子及MTL水平,最终减少梗死区域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细胞凋亡,从而达到中风脑保护的作用。本研究成果对中风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中风后便秘患者,仅仅“通便”治疗是不够的,需要结合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中医药“化痰通腑”治疗,才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

王新娜[5](2021)在《醒脑健神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的临床观察及抗缺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明确醒脑健神方对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复方中的化学成分以及明确其体外的抗缺氧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客观依据和指导。方法:第一章是入组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的临床患者,应用非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评价治疗前后NIHSS、BI、mRS、中医证候(内风、痰湿、内火及血瘀)积分及便秘疗效的变化情况,明确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结论。第二章是应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构建“药物—成分—疾病”的靶点集合及生物信息预测,探索醒脑健神方在缺血性中风病中可能发挥作用的机制通路与潜在靶点。第三章是应用HPLC-MS/MS的方法进行醒脑健神方的全谱分析,明确方中所含化学成分。第四章是应用PC12细胞在体外进行神经细胞的形态功能模拟,并进行化学缺氧造模,分组干预后应用蛋白质组学4D lable free等方法检测,明确醒脑健神方的体外抗缺氧机制。结果:1.临床结果。通过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NIHSS、BI与mRS的治疗前后变化,可以说明联用醒脑健神方的干预方法优于单纯使用西医基础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积分变化情况的统计,可以说明联用醒脑健神方的干预方法优于单纯使用指南推荐的西医基础治疗,较为明显地改善痰湿、内火、血瘀证候表现,但在改善内风证候方面的疗效无明显差异;试验组的首次通便时间要长于对照组的西医对症治疗、便秘症状积分在第3天、第7天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便秘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本研究将醒脑健神方中的药物成分与缺血性中风疾病的靶点进行网络互作,经过KEGG等生物信息分析后发现其主要调控的通路Apoptosis、HIF-1信号通路等,而且这些通路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确定了NF-κBp65、Bcl-2、Caspase 3等目标蛋白,且应用蛋白印迹实验进行了验证,可确定其为药效作用的具体靶点。3.全谱分析结果。醒脑健神方中共检测出398种成分,正离子模式293种、有64类(含暂不能归类的);负离子模式105种、有24类。其中,正、负离子取交集发现成分种类吻合的是黄酮类化合物,也是复方中相对浓度表达较高的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共有46种化学成分,浓度高度突出的是黄酮榕碱和槲皮素-3,4’-二-O-葡糖苷等。4.体外抗缺氧机制实验结果。缺氧后PC12细胞的存活能力有所下降,在造模基础上应用醒脑健神方预孵育后可以显着增加因缺氧而损伤的细胞活力。蛋白质组学的结果发现醒脑健神方的抗缺氧机制主要富集在凋亡、调控细胞各类代谢等方面,具体的机制通路富集到了PPAP、PI3K/AKT、HIF-1、Steroid biosynthesis、Metabolic pathways等;根据关联强度与差异倍数确定兴趣蛋白并进行了PRM的蛋白验证,发现Perilipin、CoA synthase蛋白的变化趋势与蛋白组学的结果一致,说明醒脑健神方确实具有抗缺氧的作用机制。根据PC12各组细胞处理后使的抗体与抗原识别结合,可以发现醒脑健神方干预后可以使细胞样本发生三甲基化、乙酰化、乳酸化及泛素化的修饰变化。结论:临床研究的结论是醒脑健神方对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确实具有临床治疗效果,联合应用可比对照组的疗效更明显。网络药理学的结论是醒脑健神方在本病中确实有调控作用,经过western验证发现其可调控凋亡标志蛋白。LC/MS的结论是醒脑健神方中有多种化学成分,很有可能的药效物质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当然这需要实验来进行后续验证。体外实验的结论是醒脑健神方对PC12具有抗缺氧调控作用,主要的机制通路富集在凋亡、调控细胞糖脂及产物的代谢等,且在组蛋白修饰层面可能对蛋白基团具有三甲化、乙酰化、乳酸化及泛素化的调控作用。

李中浩[6](2021)在《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风病与西方医学体系中的脑血管病相似,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科急危重症。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但部分患者由于存在禁忌症、就医不及时等原因未能接受到这些治疗。因此,需要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中风病已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风病诊断和辨证论治标准。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王永炎院士强调在中风病中应注意毒邪的致病作用,建议在治疗时加入解毒类方药。痰热清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水牛角和熊胆粉组成,长于清热解毒,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人员发现,伴有肺部感染的中风病患者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不仅咳嗽、发热等症状得到改善,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较快。痰热清注射液的组方思路与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相似,因此,从毒邪致病的角度推测痰热清注射液解毒开窍的功效,可能对中风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些早期的临床研究也发现,痰热清注射液能够促进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目的:探索痰热清注射对中风病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方法:1.在临床研究中,我们采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已发表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检索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截止到2021年1月1日收录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同时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2.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痰热清注射液中有效成分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收集痰热清注射液中的已检测到的化合物成分,计算这些化合物的QED值,选择其中大于0.18的做为潜在有效成分。检索PubChem中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物靶标。将这些靶标与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已知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做交集,得到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分析这些药物靶标之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生物学注释。然后,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梗死动物模型,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评价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梗死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最后,使用WB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从网络药理学得出的apelin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共纳入了 11篇文献,涉及955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痰热清注射液对降低中风病或伴肺部感染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5.45,95%CI:-10.82~-0.09。MD=-2.37,95%CI:-3.49~-1.26,P<0.05)。对提高患者功能独立性评分(MD=14.90,95%CI:8.84~20.96,P<0.05)、肢体运动功能(MD=7.39,95%CI:2.74~12.04,P<0.05)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虽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12.95,95%CI:-1.02~26.92,P<0.05)。纳入研究的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2.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痰热清注射液的81个有效成分共检索到663个药物靶标,在有效成分-药物靶标网络图中,度值最大的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度值最大的药物靶标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其中有116个为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这116个药物靶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中重要的靶点有白蛋白、细胞肿瘤抗原p53、白细胞介素-8等。生物学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这些靶点涉及胆汁分泌、药物代谢、化学致癌、肝病和apelin信号通路等227个通路;脂肪酸合成与代谢、外来化学物质代谢和细胞对药物反应等3258个生物过程;核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反应、丝氨酸型肽酶活性等442个分子功能;排名靠前的有核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复合物、膜筏、突触后膜等222个细胞组分。在脑梗死大鼠模型中,可见梗死部位水肿,空泡形成,细胞死亡。而腹腔注射液低剂量痰热清注射液(2.5ml/kg,每6小时1次)能够明显减少大鼠脑梗死24小时后的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WB结果显示,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APJ/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 比例显着上升,caspase8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LC3Ⅰ比例显着下降;NeuN蛋白含量显着增加,GFAP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蛋白改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特别是脑梗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与激活apelin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等有关。但这些研究较为粗浅,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明确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和药理机制。

郭晨[7](2019)在《加减古今录验续命汤对LAA型脑梗死血脂调节的临床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加减古今录验续命汤对LAA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讨该方对血脂的调节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医辨证属风火上扰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调控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他汀调脂、改善脑血循环、神经保护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减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14天)。对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NIHSS评分量表及中医症候评分量表的变化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及积分比较:经过14天的治疗,治疗组治愈9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80%,经χ2检验,P=0.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上,两组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加减古今录验续命汤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2.NIHSS评分比较:经过14天的治疗,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能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841,两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脂水平的比较:经过14天的治疗,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能降低患者体内的 LDL、LP(a)、apoB、apoB/apoA,升高 apo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降低LDL、LP(a)、apoB、apoB/apoA的水平上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在apoA的对比上,P=0.5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加减古今录验续命汤对患者的血脂水平具有明显的干预作用。4.IMT 比较:经过14天的治疗,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能够降低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治疗效果上优于对照组,P=0.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加减古今录验续命汤可以有效的逆转体内的斑块。结论:加减古今录验续命汤是治疗风火上扰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有效方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有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逆转斑块,改善预后,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钟霞,焦华琛,李运伦,张辛欣,高金超[8](2019)在《瘀毒概念探微》文中研究表明瘀毒是近年来中西医研究领域的热点,也是中医现代疾病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文章立足于瘀毒概念,就近几年瘀毒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从"毒"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毒的分类、"瘀"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瘀毒的概念及源流、"瘀"和"毒"的关系、瘀毒的致病特点以及瘀毒在内科疾病中的表现及辨治7个方面阐释了瘀毒理论,为临床从"瘀毒"论治疾病探索新的思路。

张粲,杨隽,王健[9](2019)在《从毒瘀学说论治急性缺血性脑中风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从毒、瘀论治对白细胞总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的影响与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解毒化瘀汤,治疗前及治疗2周进行NIHSS评分,测定白细胞总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NIHSS评分、患者血清WBC、CRP和ESR水平均有降低(P<0.05),且降低幅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P<0.05)。结论解毒化瘀汤能协助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同时降低患者血清WBC、CRP和ESR水平,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并发症的发生。

张惜燕[10](2019)在《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60余年来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分类整理病机创新理论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以及中医病机创新理论体系的构建,全面展示现代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研究的现状,深入探讨现代中医病机理论的演变规律,明确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趋势与研究路径,以期能补充丰富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体系,推动构建当代中医病机学。方法:充分收集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对“病机创新理论”的范畴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及目的,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文献查找、筛选,再依据逻辑分析法、科学哲学研究法对提取归纳的病机创新理论进行概念规范、特性厘清、层级划分、分类鉴别,创新性质及其临床意义的评价,病机创新理论演变规律的分析,最终构建创新性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结果: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1)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素、分层、分类)对“病机”进行科学定义,从而准确指导病机创新理论的评价研究。病机作为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机理的本质概括,以因、位、性、势四者为基本要素,可分为单一病机与复合病机两类,层级划分是对病机从宏观到具体的准确把握。现代对“证”的内涵研究认识未达统一,病机与证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索。(2)系统梳理病机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依据内容划分为毒邪病机、络病病机、毒损络脉病机、伏邪病机、玄府病机、情志病机、上火病机、复合病机及其他病机九个方面。界定各病机理论的概念或含义,厘清其形成原因、致病特性、致病机理、临床表征、生物学基础、鉴别分类、创新应用等,理清其逻辑层次,展示病机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初步形成了共识性的病机创新理论。(3)从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到建立,深入剖析其所存在的内容不确定、层级不清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构建创新性的中医病机理论体系。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以脏腑经络分系统,以外感内伤分类病,明确系统病机与类病病机的概念内涵及要素;二是明确内生五邪病机是内伤病机,应归属于类病病机范畴;三是初步将病机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纳入创新性中医病机理论体系。(4)剖析中医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规律,建立病机理论创新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四大影响因素,包括哲学思维、疾病谱变化、现代科技和其他因素;探索了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三大模式,包括临床实践的总结概括,经典理论的挖掘诠释,病机假说的检验验证;提出了病机理论的创新路径和整体要求。结论:界定“病机”“伏邪”“玄府”“情志病因”“上火”等概念范畴,为病机创新理论的研究和病机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梳理总结毒邪病机、络病病机、毒损络脉病机、伏邪病机、玄府病机、情志病机、上火病机、复合病机及其他病机九个方面的病机创新理论,可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创新构建一个内容明确、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的中医病机理论体系,阐明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研究病机理论的创新规律,为病机创新理论的系统评价提供依据,有助于形成科学有效的病机创新理论。诸方面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了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促进了现代中医病机学的发展。

二、缺血性中风从毒论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血性中风从毒论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毒邪和玄府理论探析急性缺血性中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中医病机(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西医学认识与中医之辨
2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中医理论基础
    2.1 毒损脑络学说
        2.1.1 毒的含义
        2.1.2 毒的特点
        2.1.3 “毒损脑络”的病理过程
    2.2 玄府开合不利学说
        2.2.1 玄府的含义
        2.2.2 玄府的生理特点
        2.2.3 玄府的病理特点
3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中医理论阐释
    3.1 病机特点
    3.2 病程发展
    3.3 治则治法
4 启示

(2)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川红中风胶囊对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试验方案
    4 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养血祛风方联合针刺治疗血虚风扰型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病例排除标准
        3.3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分组
        4.2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安全性观测
        5.3 疗效性指标
    6 疗效判定标准
        6.1 徒手肌力评定法(MMT)
        6.2 巴氏指数(BI)
        6.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例入组完成结果
    2 一般资料比较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肌力等级比较
        3.2 BI指数比较
        3.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 安全性指标监测情况
        4.1 血常规和肾功能
        4.2 肝功能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的认识
    3 立题依据
        3.1 血虚风扰型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的病因病机
        3.2 养血祛风法的组方思路及方义
        3.3 中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的作用
    5 对本研究的探讨
        5.1 疗效分析
        5.2 安全性评价的分析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星蒌承气汤药效物质基础及对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1 大黄
        1.1 中医认识
        1.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2 胆南星
        2.1 中医认识
        2.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3 瓜蒌
        3.1 中医认识
        3.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4 羌活
        4.1 中医认识
        4.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5 芒硝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肠道微生态理论的缺血性卒中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
        2 菌-肠-脑轴
        3 从肠到脑的上行通路
        4 从脑到肠的下行通路
        5 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与肠道菌群
        6 卒中并发症的肠道微生态机制
        7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星蒌承气汤化学活性成分的检索与筛选
        2.2 星蒌承气汤化学成分及缺血性卒中靶点筛选
        2.3 交集基因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
        2.4 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2.5 可视化网络构建与分析
        2.6 分子对接
    3 研究结果
        3.1 星蒌承气汤潜在化学活性成分的检索与筛选结果
        3.2 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靶点及缺血性卒中靶点预测结果
        3.3 GO富集分析及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3.4 可视化网络构建与分析
        3.5 分子对接
    4 讨论
        4.1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4.2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
        4.3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星蒌承气汤效应机制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神经保护作用及网络药理学关键靶点及通路实验验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神经功能评分
        2.4 除胶实验
        2.5 TTC染色
        2.6 取材及处理
        2.7 TUNEL法检测皮层梗死周围细胞凋亡情况
        2.8 脑组织ELISA
        2.9 脑组织Western blot
        2.10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神经功能评分
        3.2 除胶实验
        3.3 脑梗死体积评价
        3.4 对缺血侧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星蒌承气汤对缺血侧脑组织TNF-α的影响
        3.6 星蒌承气汤对缺血侧脑组织AKT、p-AKt、PI3K及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星萎承气汤是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具有确切临床疗效的代表方剂
        4.2 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脑保护作用及中医理论探讨
        4.3 卒中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探讨
        4.4 卒中模型行为学选择
        4.5 星蒌承气汤与细胞凋亡
        4.6 网络药理学关键靼点及通路实验验证
        5 小结
    实验二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菌-肠-脑轴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取材及处理
        2.4 免疫组化
        2.5 免疫荧光
        2.6 ELISA检测
        2.8 肠道菌群分析
        2.9 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SCFAs)检测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2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及短链脂肪酸受体的影响
        3.3 星蒌承气对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影响
        4 讨论
        4.1 基于脑肠互动理论探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4.2 星蒌承气汤对短链脂肪酸影响
        4.3 星萎承气汤对菌-肠-脑轴自主神经途径影响
        4.4 星蒌承气汤对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
        4.5 星萎承气汤对菌-肠-脑轴免疫途径影响
        5 小结
    实验三 星萎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神经功能评分
        2.4 除胶实验
        2.5 TTC染色
        2.6 取材及处理
        2.7 免疫组化、免疫荧光
        2.8 ELISA检测
        2.9 肠道菌群分析
        2.10 盲肠内容物SCFAs分析
        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神经功能评分
        3.2 除胶实验
        3.3 脑梗死体积评价
        3.4 肠道菌群
        3.5 短链脂肪酸
        3.6 星蒌承气汤对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影响
        4 讨论
        4.1 伪无菌模型建立及评价
        4.2 肠道菌群是星蒌承气汤发挥作用的重要靶点
        4.3 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机制的初步探讨
        5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醒脑健神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的临床观察及抗缺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醒脑健神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研究
    1 试验目的
    2 试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网络药理学预测及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HPLC-MS/MS法成分测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醒脑健神方对PC12的抗缺氧机制研究
    第一节 4D Lable 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二节 PRM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三节 修饰预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风病中西医论治现状
        二、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三、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当代实践
        四、常用解毒类方药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宄
        五、总结和展望
        六、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痰热清注射液成分、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一、痰热清注射液出自名家,历经考验,疗效确切
        二、痰热清注射液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三、痰热清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四、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
        五、痰热清注射液从解毒切入治疗中风的研宄现状和展望
        六、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
    研究一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三 痰热清注射液对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加减古今录验续命汤对LAA型脑梗死血脂调节的临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案
        (一) 试验分组
        (二) 观察指标
        (三) 疗效评定指标
        (四) 统计方法
    三、一般资料分析
        (一) 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散步状况
        (二) 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构成散步状况
    四、治疗结果分析
        (一)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疗效比较
        (二)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三)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研究及比较
        (四)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变化结果的比较
        (五)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比较
    五、安全性分析
    六、结论
讨论
    一、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 概念
        (二) 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
        (三) 血脂代谢紊乱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
        (四) 缺血性卒中的西医治疗
    二、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一)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
        (二) 现代中医研究进展
    三、加减古今录验续命汤是调节风火上扰型脑梗死血脂的有效方剂
        (一) 东垣“本气病”理论指导中风病的治疗
        (二) 加减古今录验续命汤对风火上扰型脑梗死血脂调节机制的探讨
        (三) 加减古今录验续命汤的组方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8)瘀毒概念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毒”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毒”的分类
“瘀”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瘀毒的概念及源流
“瘀”和“毒”的关系
瘀毒的致病特点
瘀毒在内科疾病中的表现及辨治
    1. 心病
    2. 脑病
    3. 肺病
    4. 消化系统疾病
    5. 内分泌系统疾病

(9)从毒瘀学说论治急性缺血性脑中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疗效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清WBC、CRP和ESR比较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10)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范畴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学方法
        4.2 逻辑学方法
        4.3 科学哲学方法
    5 研究路径
第一部分 中医病机概念创新研究
    1 病机的内涵
    2 病机的外延
        2.1 依据构成内容分要素
        2.2 依据等级关系分层次
        2.3 依据复杂程度分类
    3 病机与证关系研究
        3.1 证是疾病外候
        3.2 证是证候阶段本质
        3.3 其他认识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
    1 毒邪病机
        1.1 毒邪的内涵
        1.2 毒邪的外延
        1.3 致病特点
        1.4 创新应用
    2 络病病机
        2.1 络脉的含义
        2.2 络脉的生理
        2.3 病机含义
        2.4 创新应用
    3 毒损络脉病机
        3.1 病机含义
        3.2 创新应用
    4 伏邪病机
        4.1 伏邪概念
        4.2 形成机制
        4.3 致病特性
        4.4 创新应用
    5 玄府病机
        5.1 玄府的含义
        5.2 玄府的生理
        5.3 玄府的病理
        5.4 生物学基础
        5.5 玄府与络脉
        5.6 创新应用
    6 情志病机
        6.1 情志病因的概念
        6.2 情志病因的形成
        6.3 致病特性
        6.4 致病机理
        6.5 创新应用
    7 上火病机
        7.1 上火的含义
        7.2 病机形成
        7.3 致病机理
        7.4 临床表征
        7.5 生物学基础
        7.6 创新应用
    8 复合病机
        8.1 瘀热病机
        8.2 瘀毒病机
        8.3 痰瘀互结
        8.4 毒热病机
    9 其他病机
        9.1 脏腑风湿
        9.2 瘀血生风
        9.3 虚气留滞
        9.4 气虚浊留
        9.5 奇经病机
        9.6 体质与病机
    10 小结
第三部分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1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形成研究
        1.1 教材病机体系
        1.2 专着病机体系
    2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现状研究
        2.1 中医病机理论具体内容的确定
        2.2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逻辑问题
    3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创新构建
    4 小结
第四部分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规律研究
    1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影响因素
        1.1 中医哲学思维方法的影响
        1.2 现代疾病谱变化的要求
        1.3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
        1.4 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2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形成模式
        2.1 临床实践的总结概括模式
        2.2 经典理论的挖掘诠释模式
        2.3 病机假说的检验验证模式
    3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整体要求
        3.1 始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3.2 始终以多学科、多方法、多层次研究为手段
        3.3 始终以服务临床、提高疗效为目的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病机理论的创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缺血性中风从毒论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毒邪和玄府理论探析急性缺血性中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中医病机[J]. 康利高阁,孔令博,高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7)
  • [2]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川红中风胶囊对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的疗效研究[D]. 马春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养血祛风方联合针刺治疗血虚风扰型缺血性中风病肌力减退的临床观察[D]. 刘芝.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4]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D]. 高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醒脑健神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的临床观察及抗缺氧机制研究[D]. 王新娜.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D]. 李中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加减古今录验续命汤对LAA型脑梗死血脂调节的临床干预研究[D]. 郭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瘀毒概念探微[J]. 钟霞,焦华琛,李运伦,张辛欣,高金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6)
  • [9]从毒瘀学说论治急性缺血性脑中风临床观察[J]. 张粲,杨隽,王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03)
  • [10]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D]. 张惜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以毒论治缺血性中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