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岭粮库维木沟墓发掘简报

三门峡大岭粮库维木沟墓发掘简报

一、三门峡大岭粮库围墓沟墓发掘简报(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飞[1](2021)在《秦陵园及其兆域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海青,史智民,上官荣光,郑立超,贾立宝,曹成云,李中奎,陈英,张雪娇[2](2021)在《河南三门峡后川村西汉围沟墓发掘简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8-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师范学院考古与文博系,对位于三门峡市后川村的黄河嘉园基建项目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在该项目工地内发掘了大量西汉时期墓葬,推断为西汉陕州城外的一处公共墓地。位于该墓地南端的M243和M247,两墓被一近方形的围沟环绕,即围沟墓,在之前豫西和晋南的考古发掘中也有发现,但数量不多,本次的发现对围沟墓发展演变提供了例证。在M247内出土的铜鍪、铜蒜头壶、陶缶、陶茧形壶等秦文化典型器物,为研究豫西地区秦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以及两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考古学材料。铜鍪上錾刻"赵大官"铭文共21字,对于研究秦汉时期文字演变以及青铜器的生产流通也有较重要的意义。

赵丹[3](2020)在《论河南秦墓》文中研究指明河南地区是受秦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之一,目前河南地区发现的秦墓在年代上持续时间较长,且与秦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文章将河南地区的秦墓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就每个阶段的墓葬形制、随葬器物、文化因素等方面进探讨,并与关中、湖南、湖北和山西等周边地区秦墓进行比较,归纳出不同地区秦墓特点及与河南秦墓异同,最后就秦文化对河南汉墓的影响做简单论述。

后晓荣[4](2019)在《秦市亭陶文性质的新认识》文中研究说明目次一时代明确的陶文二时代不明确的陶文三传世陶文四陶文的特点和性质多年的考古工作,发现了许多带有戳记的陶器或陶片,个别为漆器,内容多为某市或某亭。对于陶文时代、性质等问题学者虽多有讨论,但看法不同。随着秦始皇陵园遗址、秦咸阳都城遗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等地市、亭陶文的出土,特别是其集中出土于秦代遗址、城址和墓葬的事实,对于重新认识市、亭陶文的年代、性质等问题十分重要。

刘尊志[5](2019)在《汉代中小型墓葬的排水沟及相关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汉代,相当数量的中小型墓葬有排水设施,既有墓外排水沟,也有由墓室内向外延伸的排水沟,每一类又包括多种不同形式。排水沟的分布地域特征明显,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特点突出;使用时代贯穿两汉,不同时期又具有各自的时代特色;对应墓主的身份等级多样,但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砌筑方式较为多样,既有统一性,也有特殊性,综合体现出汉代墓葬排水沟的逐步发展和不断推广、普及,反映出墓内防排水及保护墓葬的目的和需求,对研究汉代中小型墓葬的发展和演进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

谢响[6](2019)在《秦缶及相关问题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的研究对象为秦式陶缶,其特点为小口大腹,肩多广折或圆折,是一种陶质实用盛储器,有时也会被秦人用作宴饮娱乐时敲击的乐器,常与釜、甑、盆、罐伴出、作为实用陶器随葬于秦墓中,是典型秦器的一种。全文共搜集陶缶标本1011件,依据出土墓葬地点划分为关中地区、中原地区和江汉地区三个区,分区的基础上又依据各地区陶缶不同的形制特点分型分式,进行类型学研究。通过分区的类型学研究认为,以关中地区陶缶数量最多、变化最快、最为典型;中原地区陶缶形制与关中地区各型式类似,但出现、流行时间均稍晚于关中地区,并在不断地演变发展中逐渐形成该地区的特色;江汉地区陶缶型式多继承于关中地区战国晚期至秦代流行的陶缶形制,整体演变与关中地区及中原地区有较大不同。除了划分的三个地区外,河北、甘肃、宁夏及晋中南等地区也有零星出土的陶缶。中原地区及江汉地区陶缶的出现和演变都与秦人的军事迁徙有关,结合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以陶缶的流变来看秦的军事政策,印证张仪取陕和白起拔郢后秦文化的广泛传播。此外,文章还对陶缶的功用及刻铭陶缶的陶文进行了探讨。

赵敏[7](2019)在《汉代陶文的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汉代陶器质地普通,数量多,陶器上文字字数少,又非三代古文字,所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各种材料散见于各类报刊书籍之中,难以见其全貌。相关的研究也较薄弱。本文对汉砖、瓦当以外的汉代陶文资料作了较为全面的搜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全文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为研究部分。首先,将汉代陶文资料进行整理,明确其分布的范围、地点,并对载体、内容进行分类,以便了解其概貌,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其次,对文字进行校释。汉代陶文大多字数较少,有的仅有一个或两个字,加之书写者多为民间书手,文字书写不规范,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出现了原文误释、缺释现象。本文对部分缺释、误释文字进行了释读、校订。再次,对文字进行分析。对文字形体演变情况进行分类分析,对书写和用字现象进行考察。最後,分析汉代陶文的时代特征。将陶文分为西汉、新莽、东汉三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的分布、载体、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每个时期陶文的特征。下编为文字编。将文字拓片、照片或摹本进行扫描、剪切,编为《汉代陶文文字编》(简称《文字编》)。《文字编》分为正文、合文、附录三部分。正文分14卷,按照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顺序排列。《说文解字》所燕字形,按偏旁部首附於相应各部之後,在字头右上角以“*”标识。每一字形按西汉、新莽、东汉三个时期的的顺序排列,每一时期内按原文判断的早、中、晚期的大致顺序排列,未能分期的列於本时代的後面,只断为汉代的字列於本字的最後。合文部分收录合书的文字。附录部分收录未识之字及朱书陶瓶(罐)上的道符。

包桂红,陈永志,李强,朱家龙[8](2018)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两座东周墓葬的发掘》文中提出ⅡM1394是1997年以来在土城子古城周边发掘的东周墓葬中唯一的一座围沟墓,时代为战国中期。该墓被ⅡM1388、ⅡM1345打破。ⅡM1394和ⅡM1388均出土较多具有典型晋文化特点的遗物,表明两座墓存在密切关系。这两座墓葬的发现对研究战国时期北方农牧结合地带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赵丹[9](2018)在《河南地区秦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秦墓自发现至今已经历半个多世纪,随着秦墓的发现、发掘,对秦文化、秦墓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关中地区是秦文化中心,也是秦墓发现较多的地区,起初研究多集中于关中秦墓的研究,但随着全国范围内包括山西、河南、湖南、湖北等地秦墓的大量发现,区域性秦墓研究亦因此逐渐增多。本文正是基于河南地区秦墓的科学考古发掘数量增加,搜集已公开发表的秦墓考古发掘资料较为丰富的基础上开展的。根据已搜集到公开发表的秦墓考古发掘资料可知,河南地区秦墓主要集中分布于三门峡、洛阳、郑州、南阳以及驻马店等地。论文在明确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墓葬资料为基础,考古学基本方法及原理为手段,对河南地区战国晚期至汉代秦墓进行考古学类型学研究,并对秦墓中体现的秦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河南地区秦墓特点。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本文研究的选题缘由及意义;对研究对象概念、研究的时间及空间范围进行界定;梳理秦文化研究的现状;阐明文章研究思路及方法。明确指出秦墓不等于秦代墓,又不单指秦族人及其后裔的墓葬,本文研究的秦墓则是指由秦族或秦人创造的秦族文化、秦国文化与秦朝文化通过墓葬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秦文化特征的中小型墓葬。第二部分首先是对河南地区战国晚期至汉代现已发掘并发表的秦墓进行梳理;其次运用考古学类型学方法对墓葬形制进行型式划分;根据墓葬中随葬品的质地和功能,将秦墓中随葬器物分为三类:青铜器、仿铜陶礼器、日用陶器,以类型学为基础对每一类器物进行型式划分;将河南地区秦墓分为五个阶段:战国晚期至秦统一、秦末汉初、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最后分析河南地区秦墓的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演变特点。第三部主要采用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对河南秦墓葬俗(葬式、头向、围沟墓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河南地区秦墓的分布特点,分为豫西三门峡、郑州、洛阳、豫南南阳与驻马店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因其所属自然环境以及国别不同在秦墓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又有所差别,特别是在随葬品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差异;之后基于河南秦墓特点与关中秦墓进行对比研究。第四部分为相关问题研究。首先根据秦墓中随葬品的等级不同以及墓葬中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因素,将河南地区秦墓可分为四个等级,每一个等级的墓葬有相应人群对应,基于此对河南地区秦墓等级和人群构成方面进行探讨。其次是梳理河南地区陶文的出土状况,并对河南地区秦墓陶文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再次是对秦墓中所体现的秦军事及政治政策的考古学观察,这一部分主要在考古学应用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历史地理对秦墓的研究有助于对秦军事政策及社会管理有深入了解;根据河南地区秦墓的分布特点来看应当与当时的军事交通以及为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实施的一系列政治措施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对河南地区秦墓分布的观察可以看出,秦墓的分布与当时秦朝向东军事扩展的三条路线有很大关系,这三条路线分别为:晋南、豫北通道,崤函通道,商洛、南阳通道;而且通过对河南秦墓分布及随葬品特点来看,亦能体现出秦为统一东方六国军事和管理社会政策实施。第五部分为结语部分。对论述进行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

冯淑玲[10](2018)在《中原地区秦汉青铜炊具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发现的129座随葬有秦汉青铜炊具墓葬资料为基础,结合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对该地区秦汉青铜炊具的形制及类型演变、铭文、装饰工艺等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地理范围大致包括现代行政区划的河南大部分、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和陕西省东部。秦汉时期流行的主要炊具类型有鼎、釜、鍪、甑、甗(釜甑)和新兴的刁斗、鐎斗、染炉、炉、灶等。本文对秦汉青铜炊具进行分类分期研究,将中原地区秦汉时期青铜炊具的演变分为四期,第一期为秦至西汉早期,鼎的数量最多,此时期甲乙两类鼎并存,鍪的数量较多,甑、甗、釜都是实用器,数量较少。器形和风格以继承前代为主。新兴的鐎斗、刁斗尚未出现。第二期为西汉中期至中晚期,鼎和鍪的数量有所下降,釜、甑、釜甑均有明显增多,鐎壶、染炉开始流行,炉、灶也有出现,刁斗、鐎斗尚不多见。器形风格开始向实用性转变。第三期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鼎、釜、甑、釜甑的数量均有所减少,甲类鼎消亡,鍪在中原地区不再出现。鐎壶、鐎斗、刁斗数量增多。此期器物类型与风格均有较大变化,进一步向实用器转化。第四期为东汉早期至中晚期,鼎的数量急剧萎缩,釜、甑、釜甑的数量没有大的改变,鐎壶、鐎斗少见,刁斗比较多见。青铜器已完全转向了日用实用器。此外对中原地区秦汉青铜炊具的铭文和装饰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铭文的内容主要是容量计量及物勒工名制度的体现,铭文也有关于青铜器流通和买卖的记录,表明青铜器日益实用化和生活化。中原地区青铜炊具基本以素面为主,带有纹饰的主要以卷云纹为主,装饰工艺多样化,技法有鎏金银、错金银、镶嵌红铜、细纹刻画等。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秦汉青铜炊具的形制演变及铭文、装饰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是在封建大一统国家建立,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思想领域,汉初黄老学说和神仙思想盛行,西汉中期儒家思想确立,中原地区汉文化的面貌基本得以确立;生产生活领域,铁器、漆器和瓷器的发展,这些都促使青铜器由礼器向实用器转变,风格也转向朴实和亲切。

二、三门峡大岭粮库围墓沟墓发掘简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门峡大岭粮库围墓沟墓发掘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2)河南三门峡后川村西汉围沟墓发掘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一墓地及围沟形制
二墓葬情况
    (一)M243
        1. 墓葬形制
        2. 葬式及葬具
        3. 随葬器物
    (二)M247
        1.墓葬形制
        2.葬式及葬具
        3.随葬器物
四结语

(3)论河南秦墓(论文提纲范文)

一、秦墓定义
二、河南地区秦墓发掘概况
三、时代特征
    1.战国中晚期及之前
    2.秦拔六国至秦代
    3.秦末汉初
    4.汉代早期及之后
四、文化特征
五、河南地区秦墓与周边秦墓比较
六、秦文化对河南西汉墓的影响

(5)汉代中小型墓葬的排水沟及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墓外排水沟
二、墓室内向外延伸排水沟
    (一) 西汉墓葬排水沟
        1.单体墓葬排水沟
        2.两墓共用排水沟
    (二) 东汉墓葬排水沟
        1.考古发现概况
        2.墓内向墓外延伸位置
        3.砌筑方式
三、特征与功能
    (一) 地域特征
    (二) 时代特征
    (三) 等级特征
    (四) 功能及相关内容
    (五) 汉代中小型墓葬排水沟的确认

(6)秦缶及相关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二章 各地区陶缶的类型分析及年代研究
    第一节 关中地区陶缶的类型分析及年代研究
        一 关中地区陶缶的类型分析
        二 关中地区出土陶缶的年代研究
    第二节 中原地区陶缶的类型分析及年代研究
        一 中原地区陶缶的类型分析
        二 中原地区出土陶缶的年代研究
    第三节 江汉地区陶缶的类型分析及年代研究
        一 江汉地区陶缶的类型分析
        二 江汉地区出土陶缶的年代研究
第三章 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陶缶的功用
    第二节 以缶见秦
    第三节 陶缶所见陶文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汉代陶文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代陶文综述
    第二节 汉代陶文的着录与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材料来源
第二章 汉代陶文校释
    第一节 释读
    第二节 校订
第三章 汉代陶文文字分析
    第一节 汉代陶文字形演变
    第二节 几种特殊的书写现象
    第三节 汉代陶文用字现象分析
第四章 汉代陶文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 西汉陶文
    第二节 新莽陶文
    第三节 东汉陶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下编
    凡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一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一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二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二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三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三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四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四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五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五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六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六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七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七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八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八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九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九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一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一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二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二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三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三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四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四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合文
    汉代陶文文字编 附录
    引用陶文资料来源目录

(8)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两座东周墓葬的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一、ⅡM1394
    (一) 墓葬形制
    (二) 出土器物
二、ⅡM1388
    (一) 墓葬形制
    (二) 出土器物
三、结语

(9)河南地区秦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秦文化、秦墓的界定
        二 研究时间及空间范围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方法
第二章 河南地区秦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河南地区秦墓的考古发现
        一 三门峡地区
        二 洛阳地区
        三 郑州地区
        四 南阳、驻马店地区
    第二节 墓葬形制的类型学分析
    第三节 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
        一 铜器
        二 仿铜陶礼器
        三 日用陶器
    第四节 河南地区秦墓与随葬器物的分期及演变特点
        一 河南地区秦墓与随葬器物分期研究
        二 河南地区秦墓与随葬器物特点
第三章 河南地区秦墓文化因素分析
    第一节 葬俗
        一 葬式
        二 头向
        三 围沟墓
    第二节 河南秦墓秦文化因素的区域特点
    第三节 河南地区秦墓与关中地区秦墓比较研究
第四章 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河南地区秦墓墓葬等级划分
    第二节 河南地区秦墓人群构成分析
    第三节 河南地区秦墓出土陶文分析
    第四节 秦文化东扩路线及军事政策的考古学观察
        一 秦文化东扩路线的考古学观察
        二 河南地区秦墓所体现的秦军事政治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中原地区秦汉青铜炊具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阐释及研究方法、思路和意义
    第二节 秦汉青铜器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中原地区秦汉青铜炊具发现概况
第二章 中原地区秦汉青铜炊具的类型学研究
    第一节 鼎
    第二节 釜
    第三节 甑、釜甑
    第四节 鍪
    第五节 鐎壶、鐎斗、刁斗
    第六节 染炉、铜炉
第三章 分期研究
    第一节 分期及断代
    第二节 发展演变
第四章 铭文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中原地区发现的有铭文的青铜炊具
    第二节 铭文体现的秦汉社会生活的相关制度
第五章 纹饰及相关工艺的研究
    第一节 中原地区青铜炊具纹饰的情况
    第二节 纹饰反映的秦汉的工艺特征及社会特征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实践经历
致谢

四、三门峡大岭粮库围墓沟墓发掘简报(论文参考文献)

  • [1]秦陵园及其兆域的初步研究[D]. 李振飞. 西北大学, 2021
  • [2]河南三门峡后川村西汉围沟墓发掘简报[J]. 杨海青,史智民,上官荣光,郑立超,贾立宝,曹成云,李中奎,陈英,张雪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21(03)
  • [3]论河南秦墓[J]. 赵丹. 华夏考古, 2020(02)
  • [4]秦市亭陶文性质的新认识[J]. 后晓荣. 考古学报, 2019(03)
  • [5]汉代中小型墓葬的排水沟及相关问题[J]. 刘尊志. 文物春秋, 2019(03)
  • [6]秦缶及相关问题初探[D]. 谢响. 郑州大学, 2019(07)
  • [7]汉代陶文的整理与研究[D]. 赵敏. 安徽大学, 2019(07)
  • [8]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两座东周墓葬的发掘[J]. 包桂红,陈永志,李强,朱家龙. 考古, 2018(05)
  • [9]河南地区秦墓研究[D]. 赵丹. 郑州大学, 2018(01)
  • [10]中原地区秦汉青铜炊具初步研究[D]. 冯淑玲. 郑州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三门峡大岭粮库维木沟墓发掘简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